肯亞藝術家Wangechi Mutu個展進駐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以「懸浮」形式重構觀看方法,化靜態場域為變動載體

肯亞藝術家Wangechi Mutu個展進駐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以「懸浮」形式重構觀看方法,化靜態場域為變動載體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舉辦肯亞藝術家Wangechi Mutu個展《Black Soil Poems》。隨「特定場域創作」成人類互動虛擬化下更為有力的當代表達,Mutu以首位進駐該館的在世女性藝術家之姿,藉懸浮布展形式、大膽空間語彙及嶄新神話故事重新詮釋這座具權威象徵性的場館。各色作品從展廳延伸至戶外祕密花園,在形塑跨場域對話的同時,更強化了藝術作為所有既定觀念「轉換、衝破」地帶的深刻意義。

博爾蓋塞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首度在紅衣主教西皮奧內博爾蓋塞(Cardinal Scipione Borghese)故居內舉辦的《Black Soil Poems》展覽,由義大利品牌Fendi贊助、獨立策展人Cloé Perrone策劃,並一脈相承自先前致敬巴洛克詩人Giovan Battista Marino的展覽,延續該館近期對詩意表達的關注。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展覽名稱由來於Wangechi Mutu創作上二元性:既富有詩意與神話色彩,又與當代社會和物質背景緊密相連。「Black Soil」,黑土,在雨水的滋潤下如黏土一般豐饒而可塑,出現在包括博爾蓋塞美術館祕密花園在內的諸多地理場域,恰和這位藝術家的想像力共鳴——從這片黑土中,雕塑彷彿被一股原始力量自然捏塑而成,具象化為故事、神話、回憶和詩篇。而此意象也愈加強調出Mutu作品的孕育性和轉化性:根植於物質本身,又向未來開放,邀請人們給予多重詮釋。

肯亞裔美國藝術家Wangechi Mutu。(圖片提供:Fendi)
肯亞裔美國藝術家Wangechi Mutu。(圖片提供:Fendi)
其創作帶有神話色彩。(圖片提供:Fendi)
其創作帶有神話色彩。(圖片提供:Fendi)

在特定「權威空間」完成當代表達

作為一次特定場域創作,《Black Soil Poems》的各色作品遍布於展廳、美術館外牆和祕密花園。藝術家透過懸浮和流動形式的運用物質碎片和神話語彙的重構等創作策略,對古典傳統和館藏本身的視覺重量提出質疑,進而與這座具制度權威象徵性的空間進行一場層層交織的對話。同時更以雕塑、裝置和動態影像等手法,為博物館空間提出一種創新的觀看方式,挑戰既定意義、階級秩序觀念和所謂的永恆性。在其創作力渲染下,美術館空間不再只是靜態展示物品的容器,而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有機體,在失去、適應和再建構中持續轉換和重新被定義。

博爾蓋塞美術館本身已有許多典藏。(圖片提供:Fendi)
博爾蓋塞美術館本身已有許多典藏。(圖片提供:Fendi)
新設展品穿插其間。(圖片提供:Fendi)
新設展品穿插其間。(圖片提供:Fendi)

「觀看方向性」的再定義:重繪視覺場域,開啟全新感知

展覽分為相輔相成的兩部分。首先Mutu在館內徹底重新思考空間的方向性:她的雕塑作品並未遮擋住原來的收藏品,比起「占據」更像「點綴」;那些輕盈懸置於空中,抑或無聲安放於平面上的作品,都如虛無的幽靈般存在。數件裝置〈Ndege〉、〈Suspended Playtime〉、〈First Weeping Head〉、〈Second Weeping Head〉彷彿不顧重力邏輯地掛在天花板上,構築出有別過往的觀看視線——深層意義上,此形式亦引發對歷史敘事和物質階級秩序的轉換。Mutu重新繪製了博爾蓋塞美術館的整體視覺場域,引導觀者用各種角度與意識重新審視這座空間,讓多重敘事方式共存,並且告訴人們美術館不僅是一個記憶空間,也是想像與轉換的場所。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青銅、木材、羽毛、土壤、紙張、水和蠟同是本展核心精神。其中尤以青銅為重,它褪去傳統賦予它的象徵意義,成了承載先人記憶、復原和多元性的容器。當藝術家將有機、流動和可變的材質,帶入這個隨處都是大理石、灰泥和鍍金表面的空間時,更重申了一種轉換的詩學。

Wangechi Mutu的作品促請人們以不同方式參觀美術館——不只看那些展示的東西,也要凝視曾經被移除、被壓抑或被隱藏起來的東西。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人類 X 神話 X 容器,混合創作形態呼應全球宇宙觀

來到館外,即見多座青銅雕塑散落於優美風景中。〈The Seated I〉和〈The Seated IV〉兩座當代女像柱,標誌著藝術家與重要公共機構之間一次意義深遠的合作時刻(詳見下方圖說);〈Nyoka〉、〈Heads in a Basket〉、〈Musa〉和〈Water Woman〉等青銅作品,將原型容器詮釋為轉換場所;〈The End of Eating Everything〉則將Mutu的雕塑語彙延伸至影像,為她對神話的持續探索增添了時間性與沉浸感。

一部分人類,一部分神話,一部分容器,彷彿從一片象徵性的土壤中浮現,呼應東非傳統和全球宇宙觀。這些作品靜靜擺置於花園和建築的入口處,與場地的古典秩序達成微妙平衡,挑戰理想化的形式和線性敘事,轉而追求模糊性、差異性與精神存在感。

女像〈The Seated I〉和〈The Seated IV〉,最初於2019年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主館正面外牆委託創作計畫(The Facade Commission)」而作。(圖片提供:Fendi)
女像〈The Seated I〉和〈The Seated IV〉,最初於2019年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主館正面外牆委託創作計畫(The Facade Commission)」而作。(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Black Soil Poems》的最後一件名為〈Shavasana I〉的青銅像在羅馬美國學院展出。其名取自瑜伽體式「攤屍式(Shavasana)」,以真實事件為靈感呈現一具仰臥的身體蓋著編織草蓆;雕塑放置於學院中庭,四周環繞古羅馬墓誌銘,凸顯出死亡、臣服和生命尊嚴的主題。

而博爾蓋塞美術館繼2023年推出《Giuseppe Penone: Universal Gestures》(吉塞普佩諾內)、2024年籌辦《Louise Bourgeois: Unconscious Memories》(路易絲布爾喬亞)展覽後,今年通過本展再次延續推廣當代藝術的承諾,藉由重量級國際藝術家的視野,激發觀者以嶄新視角觀看空間,創造出嶄新連結與對話。

Wangechi Mutu成為首位進駐博爾蓋塞美術館的在世女性藝術家。(圖片提供:Fendi)
Wangechi Mutu成為首位進駐博爾蓋塞美術館的在世女性藝術家。(圖片提供:Fendi)

Wangechi Mutu《Black Soil Poems》個展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
  • 地點:義大利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同場加映:Wangechi Mutu x Fendi Peekaboo特別包款

同時,為歡慶這項Fendi與美術館長期合作計畫的其中一環盛事,藝術家亦攜手品牌創作獨一無二的Peekaboo包款。Mutu表示:「Fendi的Peekaboo包幾何俐落,結構堅挺,而我當下就想讓它變得有機、夢幻、富有生命力。一邊是恩貢山丘,另一邊是美麗的肯亞山峰。這兩座山把袋子撐在一起。而內部的枝枒,就像生命在縫隙中竄生而出。這不只是一個包包,它是一件雕塑。」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呼應著Mutu詩意且充滿神話想像的創作視角、同時深深扎根於當代社會與物質脈絡,此特別包款融合多種技法打造,甚運用包括金箔在內的媒材裝飾包身,營造出層次豐富的視覺和觸感;不僅可見對藝術家本人別具意義的「恩貢山丘」和「肯亞山峰」兩處風景躍然其上,更有一組雕塑感木枝構成的裝置,如富生命般破袋而出。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圖片提供:Fendi)

Fendi Peekaboo藝術合作系列

Fendi長期深耕藝術與文化領域的精神,自2014年展開的Peekaboo藝術合作系列多年來與各界知名人士共同打造特別包款,包括建築大師Zaha Hadid、設計師Sabine Marcelis、雕塑藝術家Arnaldo Pomodoro和Giuseppe Penone乃至歌手Adele都曾參與。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生活」路線!從語言、飲食到勞動,感受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登場,展期間50多件藝術作品散落於馬祖四鄉五島,它們或鎮守戰地據點、碉堡及軍魂電廠,或佇立澳口及常民古厝中,共同編織並再現馬祖獨特的文化風景——從深厚的海島生活智慧,到軍管時期留下的戰地記憶。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島嶼生活」為軸,精選9件藝術作品,從當地集眾人之力的傳統捕魚工法「拍楸(pha-jiu)」出發,望見馬祖人從語言、信仰、飲食、家屋到勞動,代代與海共生、克服逆境所積累的文化內蘊。

→ 編輯帶逛「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拍楸:不只是捕魚技術,更是世代傳承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為題,這是一種當地傳統的捕魚工法——每年八、九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來到當代,「拍楸」更象徵馬祖百工百業的生活總合,也是馬祖人的身體記憶積累,更是性別實踐與世代傳承交織出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島嶼」及「海洋」視角深入探尋馬祖

本屆策展聚焦3大關鍵字:「前線」、「島嶼」及「海洋」,將馬祖四鄉五島的海洋生活、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本篇聚焦「島嶼」及「海洋」兩大主題下的9件藝術作品,看創作者們如何將常民生活透過藝術轉化,重新詮釋島嶼日常及閩東文化認同,展現討海人的生計型態、技藝與生態知識,並激發觀者反思自身與環境、萬物之間的關係與責任。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藝術家陳伯義於坂山大宅創作《擺暝嘉年華》,捕捉馬祖重要信仰慶典。(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編輯帶逛9件作品,看見在地與海共生的智慧和韌性

01.《漁汐》《魚漬》@ 北竿橋仔五間排

五間排建於民國初年,最早為王氏家族住宅,後轉為經營漁獲加工業的商號「永樂店」;在軍管時期因軍營尚未修建完成,曾有部隊在此借住;如今則是藝文展覽空間。有趣的是,五間排兩側現在仍是民居,歷史記憶及今日常民生活在此交織。回溯商號時期,人們會用缺乏商業價值的漁獲「做鹹」,製作魚露、蝦油等調味料;屋內的兩座深池子就是當時留下的「魚窖」,至今仍可見水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北竿橋仔五間排。(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藝術家劉致宏以五間排的歷史及拍楸捕魚傳統為靈感,在此展出《魚漬》及《漁汐》兩件作品。其中《魚漬》透過光影裝置在魚窖中重現過去「做鹹」的景象,透光的橘棕色壓克力片象徵漂浮於水面的魚露,下層的透明片則是魚在水中游、忽隱忽現的身影;旁邊另一座魚窖則維持原貌,供觀者相互對照,想像過去漁民的勞動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魚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佔據二樓的《漁汐》則以草繩編結打造巨大漏斗狀的網,黑、白與綠交織的色彩源自在地漁民常用的漁具,四周木樑柱則如拍楸時眾人打入海底的樁,藉作品與場域互動,再現拍楸文化中的物質符號與手工痕跡。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了繞著作品觀看,也不妨從下方開口穿入、或爬梯俯瞰,從不同視角觀察和感受在地「技藝」與「記憶」。值得一提的是,劉致宏在田調過程中有感傳統捕魚工法漸漸失傳,因此舉辦工作坊邀在地學生一同體驗漁網編織,成為共創作品的一份子。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 北竿塘岐故事館

關於戰事的話題多圍繞男性視角展開,女性所付出的辛勞和血淚時常被忽略。本屆藝術島策劃多組從女性視角切入的作品,林羿綺的《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就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件。本作以北竿10位女性為核心,以精練卻情感飽滿的紀錄影像,交織她們的身影與言語,訴說馬祖在漁村、戰地和現代化衝擊下的經歷。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她們因對外交通不便痛失孩子、隨駐島美軍顧問團學英文、成為播音員後有了與對岸「粉絲」見面的奇幻經歷,還有當地人稱「神明的女兒」的長者分享兒時與「神明父親」採草藥的記憶……。這些故事看似從平凡的日子展開,卻濃縮了數代馬祖人在時代變動下面對生活的複雜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拍楸-簍光・竹影》@ 南竿鐵板澳口

鐵板澳口的海岸邊,建築師甘銘源的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靜靜佇立,像是守望澳口的燈塔。甘銘源分享,拍楸必須將竹樁打到近20米的海底,這在早期沒有動力設施的環境下是艱難挑戰,造就當地村民堅韌的性格。長期研究竹構的他,透過高達15公尺的竹編裝置,直觀回應拍楸主題——竹編織構築巨大竹籃,呼應拍楸時定置網在海中張開的模樣;隨風飄揚的黃色旗幟,則呼應蝦皮色彩。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竹籃下方還綁上幾顆竹編球,若逢退潮時來此造訪,甘銘源推薦大家坐上竹球隨海波漂盪,用另一種視角和體感體驗作品。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生命之網》@ 南竿山隴排練場

山隴排練場曾是村民出海前集合接受「精神喊話」的地方,在此日本藝術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打造《生命之網》,用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的網狀裝置,打上藍色燈光如海面下的神秘黑洞,引人探尋;背後則寓意世間萬物緊密相連,以釣魚線為材也凸顯人類與海洋相互依存的關係。從四面八方看《生命之網》各有不同視覺效果,鏡面反射的畫面也相當壯觀。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 北竿發電廠

舊稱「軍魂電廠」的北竿發電廠,1970年代由陸軍「軍魂部隊」鑿建而成。當時為防止砲彈攻擊,深綠色外牆隱身在山壁之間,整座廠房都隱於地下坑道,機房則是鑿山壁而建,形成極為獨特的工業場景。過去軍魂電廠是常人無法踏及的禁區,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才首度對外公開,由一隱照明設計重新梳理光環境,藝術家王榆鈞想像過往景象、採集機器運作的轟鳴聲等創作聲音地景,再次鼓動電廠的心臟。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入廠房前,必須先穿過一段數十公尺的窄通道,在此驫舞劇場策劃《時間行者》現地演出,邀請11組創作者透過舞蹈引路,帶觀者穿越光陰、墜入時間之流,沈浸於紅光和聲響之中,穿越回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漁夢》@ 南竿山隴澳口

在鄰近南竿26據點的山隴澳口,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以「海上的移動城堡」為發想打造《漁夢》,透過高達8公尺的風動裝置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走近作品,原先靜止的木構與船槳便會緩緩移動,彷彿正要啟航前行;裝置上方的鏡面方塊則時刻隨著海風轉動,在日光照耀下投射出唯美的光影律動,與四周波光粼粼的海面相映成畫。藝術家推薦下午起風時前來觀賞,裝置和光影隨風舞動的畫面最美。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7.《尋常人家》@ 北竿坂里大宅

想細看閩東式傳統建築,來到北竿必訪坂里聚落,眾多古厝中又以「坂里大宅」為代表,得以從花崗岩石牆、內部原木構造等,看見老馬祖人就地取材、順應天候環境築「豪宅」的生活智慧。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出身北竿的馬祖旅外攝影家陳敬寶此次返鄉,於坂里大宅展出《尋常人家》系列攝影作品,呈現8組地方耆老的日常生活。陳敬寶表示:「在地人都知道,馬祖在漁業和軍管時代,過得是相對艱困的生活,直到解嚴後生活品質才有比較大的進展。」因此他將鏡頭瞄準在地長者,留下他們捱過艱困日子、在馬祖度過數十年的珍貴身影。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透過類似電影橫搖的拍攝手法,陳敬寶為主角們各拍攝3張照片,它們拼組時場景相連,實際上是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拍攝,藉此如實重現影中人的一天。其中有坂里聚落的維護者、今日仍用灶煮飯的老夫婦、仍信奉馬祖習俗在家中備好棺木的爺爺……每幅看似平凡的影像,實則乘載著在地人的生活肌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8.《築巢》@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

以遠方刻有「枕戈待旦」的巨大石牌為背景,馬祖雕塑家陳益輝在海灣創作大型地景《築巢》,將過往軍事防禦工事中的「軌條砦」,轉化為馬祖人在時代動盪中求安居樂業、築起巢穴的生活想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9.《十人十海》@ 南竿民俗文物館

以馬祖漁業為題的《十人十海》特展,集結紀實影像、聲音及漁業工具展示,勾勒出馬祖在地漁民群像,及其數十年來累積的海洋生活智慧。創作團隊實地走訪馬祖各地展開田調,邀請漁民分享私藏技藝以及與海洋共度的生活故事,每則短故事都有趣又充滿溫度,溫柔向訪客遞出邀請,走入地方漁業的文化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與劉致宏裝置作品《漁光》。(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另有「戰地記憶」藝術作品參訪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今年秋天,到馬祖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開展,這場盛典集結超過50件藝術作品,邀人們乘船航向馬祖四鄉五島,走進戰地據點、碉堡、澳口、電廠及常民家中,藉藝術採集在地生活記憶,感受馬祖複雜且深厚的文化底蘊。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戰地記憶」為軸,精選7件藝術作品,帶你探尋馬祖多舛的命運,感受曾生活或仍生活在此的人們,那份不為時代洪流所滅、始終堅韌的生命力。

→ 編輯帶逛「島嶼生活」路線:9件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北竿芹壁村。(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彭雅倫《白馬非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望「前線馬祖」戰時軍民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pha-jiu)」為題,其意指當地集眾人之力將竹樁打入海底的捕魚工法,不僅承載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延伸至藝術祭也成了「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象徵。策展則聚焦3大主軸:「前線馬祖」、「島嶼的馬祖」及「海洋的馬祖」,將海洋生活智慧、戰爭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篇聚焦馬祖的「戰地記憶」,所選藝術作品多涵蓋於「前線馬祖」主題之下——過去,馬祖作為冷戰時期的台灣前線,承載了特殊的戰地文化與國際局勢交織的歷史;今日,藝術島將這些前線故事轉化為策展的田野、脈絡及創作現場,帶領觀眾重新理解外來勢力在地留下的痕跡,也透過藝術感受那份「同島一命」的集體經驗。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戰時軍事據點化身展場

編輯實地走訪後精選的「戰地記憶」相關作品,其所展出的場域為觀眾創造了極為沉浸的體驗,包含特約茶室、曾是工兵基地的體育場、昔日國軍鎮守的據點等,每處都遍佈戰爭由熱轉冷卻仍對峙的痕跡,烙刻著大時代下小人物的複雜心緒。值得一提的是,全馬祖共設有超過90個軍事據點,這次265377據點修復改造後重新對外開放,加上藝術作品進場,讓堅硬冰冷的戰地遺跡,有了溫柔訴說故事的可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改造後成歷史及藝文展覽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掀開馬祖「戰地記憶」,編輯帶逛7件精選作品

01.《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 南竿舊體育場

享譽國際的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之作《哥吉拉計畫》此次落地馬祖,是本屆藝術島一大看點。作品設於南竿舊體育場,這塊地在軍管時期曾是工兵據點,後隨著戰地政務解除轉換為生活場域,未來將是連江縣政府新址所在地;這是體育場在拆除前最後一次對外開放。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崔明杰)

南竿舊體育場因時代變動歷經多次身份轉換的過程,正是柳幸典選擇在此打造《哥吉拉計畫》馬祖版的主因。創作團隊表示,這項藝術計畫是為反思日本核災而生,並以哥吉拉作為在戰爭、國際強權角力及環境污染的影響下,人們「恐懼」的象徵;因此藝術家在選擇創作場域時特別謹慎——場域本身必須足夠貼題,才有《哥吉拉計畫》發生的可能,而南竿舊體育場完美符合這項條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柳幸典為馬祖版《哥吉拉計畫》取名「健康島嶼 幸福馬祖」,其源自體育場內的精神標語,也蘊藏對馬祖未來的祝福。本作以中央的「眼球」為核心,其虹膜映出廣島原子彈爆炸與太平洋核試驗的影像,與周圍頹敗的「災難現場」交織成一幅引人深省歷史傷痛的震撼畫面。這不僅是對日本核災的回望與反思,也呼應著馬祖因戰略位置而居前線的命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值得一提的是,柳幸典認為這場《哥吉拉計畫》是為馬祖而生,因此堅持構成「災難現場」的回收物都必須取自馬祖在地——從廢棄電箱、電桿、漁船零件,到居民的舊衣服、洗衣機、腳踏車,及馬祖角力隊淘汰的軟墊等,與大量塗上核能警示符號的黃色廢棄燃料桶,一同拼組並「重現」能源災難的記憶,引導人們凝視且勿忘歷史,將過往傷痕視為警惕,望向未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第88號記憶的顫音》@ 南竿八八坑道

來到八八坑道,穴道口是成排酒甕迎接,陳年酒香撲鼻而來。這裡在軍管時期曾是戰車坑道,後隨時代變遷,轉為馬祖酒廠窖藏高粱與老酒之地。以此地為創作發想的韓國藝術家鄭然斗,曾前往南北韓非軍事區(DMZ)拍攝作品,將現實中常人無法觸及的軍事觀測塔,轉化為觀光人潮聚集的觀景塔,透過幽默敘事轉譯沈重難解的地緣政治議題。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八八坑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鄭然斗這次受八八坑道的歷史啟發,帶來多頻道錄像作品《第88號記憶的顫音》。他從自身服役兩年夜間站哨的經驗出發,結合馬祖釀酒文化,藉一段軍中同袍一同站哨閒聊的影像,將火砲射擊與釀酒發酵的意象連結,搭配7只酒甕譜出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藉詼諧語境轉譯前線生活記憶,及兩岸邊境一觸即發的對峙關係。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鄭然斗《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 走進戰時軍事據點欣賞藝術!

遍及馬祖各地的軍事據點,在戰地任務結束後鮮少有人踏足,近年縣政府積極對各據點進行活化,由多組建築團隊根據每一據點的場域特性,將其轉化為觀海鋼琴吧、美術館等空間,同時保留坑道、射擊消音磚、觀測口等工事,串連馬祖的過去與現在,也展現當代對戰地遺跡的多重詮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屆藝術島,南竿共有265377據點於改造完工後首次全面開放。每座據點都坐擁海天一色的絕美景致,可一旁的壕溝、坑道、機艙堡、軍人房舍等戰地工事與海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情景或許能視為馬祖今昔狀態的隱喻——如今看來愜意寧謐的海景,過去在鎮守的軍人眼中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景色,暗藏著難以預測的危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改造後的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 南竿26據點

建於岬角的26據點與長於灣澳的介壽村比鄰,天氣好時在此能看見遠方的東莒、西莒和東引島嶼輪廓,景色旖旎。在坑道入口外的平台,台裔加拿大藝術家李佩珊帶來裝置作品《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邀當地居民共同書寫和繪製馬祖印象,並想像島嶼的未來,除了呈現地緣政治棋局下馬祖作為「棋子」的哀愁,也展望美麗將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菊花五千朵》@ 南竿77據點

77據點改造後搖身一變為「等待美術館」,命名呼應著過去軍人鎮守於此無盡的等待——等待海面另一端的動靜,也等待征戰結束返鄉的日子來臨。懷著致敬、悼念和祝福之情,藝術家林銓居在坑道內展出《菊花五千朵》,燒製數千朵陶瓷黃菊鋪滿地面——菊花與佈滿消音錐的砲台碉堡相映,象徵馬祖自1949年起經歷的數十年戰地歲月中,無數流逝的青春與生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家書》@ 南竿53據點

綠意繚繞的53據點轉變為觀海鋼琴吧,清幽環境很適合放鬆沈思。策展人洪榆橙在此策劃一座「藝術郵局」,坑道內展出藝術家張致中的《家書》,其以迷彩掛布搭配感濕油墨,呈現軍旅書信的浮現與消逝,當中還藏有「植物密碼」,這些植物多是因戰時為遮蔽而大量種植;作品旁就是軍人過去鎮守時睡的床位、觀測用的窗口,讓觀展體驗更為沈浸。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細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 《馬祖島來信》@ 南竿53據點

53據點觀海平台上的玻璃屋中,則展出狩野朋子與中坪多恵子的《馬祖島來信》,兩位日本藝術家將徵集而來的戰時書信集結成冊,結合木箱鼓聲響,邀觀眾在舒心節奏中讀信,透過字句想像軍人生活在此的心情點滴。現場也擺上手工明信片,歡迎在此提筆寫信,體驗寄信蘊含的情思。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狩野朋子、中坪多恵子《馬祖島來信》。(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7. 《暗光屋瓦》@ 北竿龍福山莊

同樣回應馬祖戰地政務的作品,還有艸非火團隊以「燈火管制」為靈感策劃的藝術計畫,其與南竿、北竿及東引的在地店家合作,將藝術帶入餐廳、旅宿等生活空間。其中在馬祖第一家旅宿——北竿龍福山莊,展出的是設計師徐景亭作品《暗光屋瓦》,本作結合紅色布幔、木造結構及燈光,抽象再現北竿島上於燈火管制時期的生活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溯馬祖軍管時期,居民在特定時段必須熄燈,這時如果需要光源只能偷偷來,在燈上蓋塊黑布,為保吉利再蓋上一塊紅布,成了一代馬祖人的共同記憶。《暗光屋瓦》以木框架構築幾何形態的北竿地形,用燈泡象徵點亮生活的光源,外部包圍一圈紅色布幔,呼應在地人在肩扛「任務」的狀態下,即使不便仍照常度日的光景。本屆藝術島落幕後,作品也將留存於原地,屆時紅布將被卸下,裝置將成為迎賓的「吊燈」,化身旅人探索在地故事的窗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將陸續有「與海共生 島嶼生活」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上線,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