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Mara女性藝術獎20週年展:9件「旅居」得獎作品齊聚義大利斯特羅齊宮,用錄像、裝置、數位拼貼探問身分與記憶

Max Mara女性藝術獎20週年展:9件「旅居」得獎作品齊聚義大利斯特羅齊宮,用錄像、裝置、數位拼貼探問身分與記憶

2005年創立至今,由義大利品牌Max Mara與英國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每兩年共同舉辦一次的「Max Mara女性藝術獎」,值此20週年之際以特別展覽《她時代來臨》聚歷屆得獎作品於斯特羅齊宮(Palazzo Strozzi),引領觀者隨9位女性藝術家重回現場,見其如何從身分、記憶、身體、社會和政治等主題出發,將旅居義大利的見聞凝練出有所共通、又各自不同的多媒體創作。

八大藝術分門別類為舞蹈、音樂、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戲劇及電影,卻沒有人能說哪一門類是獨自輝煌的。舞蹈、音樂和繪畫需要場館將觀眾帶到眼前,必定牽扯建築美學;建築和雕塑共有諸多設計語彙,某種意義上又與文學相互探問;而最後三者,文學、戲劇和電影顯而易見是彼此不可分割的最佳代言。然在分眾時代下,人們漸漸只關注、和只願意去關注自身條件得以被動觸及的特定範疇,因此所有事物都愈被劃清界線,包括藝術——這便使得本就不能論所謂生產力的「美的學問」更加邊緣化。

該如何讓廣義的藝術同時且持續被看見?

說白一些,實質而具體的挹注絕對是一大推力,談錢和贊助也並非藝術的絕路。那說好聽一些,「跨域結合」將成為1+1大於2的可行方針,各大領域都有細數不盡的成功案例。而在這之中,或許因為性質相對接近,時尚與藝術的結合如今可說已是常態,從每回時裝秀的引經據典、精品品牌頻繁與工藝家聯名或向其致敬的膠囊系列,到世界集團旗下興辦的設計獎項和支持計畫,我們看到了更有力、更有底蘊的綜合型藝術表達。

本篇注目:Max Mara女性藝術獎

Max Mara女性藝術獎創立於2005年,與英國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每兩年共同策劃舉辦一次;2007年,品牌在義大利總部設立的Collezione Maramotti當代藝術館加入成為第三方合作夥伴。作為首個以「支持和推介英國新銳女性藝術家」為旨的視覺藝術獎項,其立意即在於通過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助她們在職業生涯的重要階段完成雄心勃勃的作品。

(圖片提供:Max Mara)
(圖片提供:Max Mara)

獲獎者由全女性評審團決選而出,評審成員皆為英國藝術界的重要女性代表。每位得主將獲得為期6個月的義大利旅居資助,並根據獲獎藝術家的專業與個人需求量身策劃。駐地期間,藝術家們將可透過當地文化脈絡,深入研究特定的歷史與文化主題,從中學習新技術、進而創作出新作品。這些作品最後也會在英國倫敦的白教堂美術館與Max Mara Collezione Maramotti當代藝術館進行兩階段展出,且這兩館收購了多年來各屆獲獎項目中的作品。(此獎本身於2007年榮獲英國議會藝術與商業國際大獎,因其對於女性藝術的慷慨支持而受表彰。)

20週年特別展覽:9件得獎作品重返藝術家旅居地

為慶祝獎項創立20周年,Max Mara宣布即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斯特羅齊宮(Palazzo Strozzi)內的La Strozzina空間舉辦《Time for Women!Empowering Visions in 20 Years of the Max Mara Art Prize for Women(她時代來臨!Max Mara女性藝術獎為女性賦權二十載)》特別展覽,向2005年至今的女性創意與創新致敬,亦邀請觀眾沉浸在各種不同媒介所開拓的藝術視野中。以下讓我們走進每一展間,回顧彼時初初嶄露頭角、現早已名揚國際藝壇的9位藝術家之作,看見關於身分與記憶的故事。

▍Margaret Salmon

1973年生於美國紐約州薩芬市。以影片和視覺藝術作品而聞名,尤其叩問日常生活、身分、時間和記憶等主題;作品常具有強烈情感深度,結合細膩的視覺語言傳達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反思。

Margaret Salmon。(圖片提供:Max Mara)
Margaret Salmon。(圖片提供:Max Mara)
Margaret Salmon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Margaret Salmon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Hannah Rickards

1979年生於英國倫敦。是一位英國概念性聲音藝術家,專注於自然現象的感知、語言與翻譯之間的關係;作品涵蓋錄像、聲音、裝置和文本,尋索我們如何經歷和表達如雷聲、極光、海市蜃樓等大氣現象。

Hannah Rickards。(圖片提供:Max Mara)
Hannah Rickards。(圖片提供:Max Mara)
Hannah Rickards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Hannah Rickards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Andrea Büttner

1972年生於德國斯圖加特。創作涵蓋玻璃畫、木刻、雕塑、攝影、錄像和表演等多種媒介,探討羞愧、貧窮、脆弱、尊嚴等主題,並關注藝術、宗教和社會倫理的關聯。

Andrea Büttner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Andrea Büttner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Laure Prouvost

1978年生於法國里爾;為法國籍視覺藝術家,現居比利時安特衛普。創作涵蓋錄像、裝置、雕塑、織品、表演等多種媒介,以幽默、詩意和夢幻的方式探討語言、身分、記憶與文化的關聯。

Laure Prouvos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Laure Prouvos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Laure Prouvos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Laure Prouvos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Corin Sworn

1976年生於英國倫敦。專注於表演、錄像、數位拼貼、裝置藝術、分散敘事等創作方式,探討語言、記憶、身分和文化的交織,並以詩意的方式呈現人類主觀經驗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

Corin Sworn。(圖片提供:Max Mara)
Corin Sworn。(圖片提供:Max Mara)
Corin Sworn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Corin Sworn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Hart

1974年生於英國倫敦。跨足陶藝、錄像、裝置、表演等多種媒介創作,並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和情感表達著稱;作品多在探討社會階層、家庭行為、親密關係,以及語言與情感的交織。

Emma Hart。(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Hart。(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Har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Har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Helen Cammock

1970年生於英國斯塔福郡。專注於攝影、版畫、寫作、詩歌、口語表演和裝置藝術等創作方式,探討女性的聲音、歷史記憶、情感表達,以及種族與性別交織的議題。

Helen Cammock。(圖片提供:Max Mara)
Helen Cammock。(圖片提供:Max Mara)
Helen Cammock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Helen Cammock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Talbot

1969年生於英國斯陶爾布里奇。專注於繪畫、動畫、雕塑和裝置藝術等創作方式,層層探索個人情感、性別、社會政治到自然界,以及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風格結合手繪與絲綢繪畫,並經常將個人經歷與當代社會議題結合。

Emma Talbot。(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Talbot。(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Talbo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Talbot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Talbot擅於結合手繪與絲綢繪畫。(圖片提供:Max Mara)
Emma Talbot擅於結合手繪與絲綢繪畫。(圖片提供:Max Mara)

▍Dominique White

1993年生於英國羅奇福德。專注於雕塑和裝置藝術,作品融入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非洲悲觀主義(Afro-pessimism)、海上主權(Hydrarchy)等理論,探討種族、歷史記憶、殖民主義和未來可能性等議題。

Dominique White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Dominique White作品。(圖片提供:Max Mara)

此次特別展覽實為Max Mara首次將9位藝術家的義大利駐地創作匯集一地。從身分、記憶、身體、社會和政治等廣泛主題出發,9位藝術家深入探討她們在義大利的研究與經歷,比如崛起於16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喜劇,抑或源自18至19世紀歐洲貴族子弟赴義大利等地深造的現代壯遊概念、工藝傳統、神話玄學、修道生活、宗教儀式、自然景觀,乃至對被遺忘的古老聲音和敘事表現的回溯。

《La Vie》的讀者裡有各種迷,設計迷、建築迷、電影迷、時尚迷……我們總這麼暱稱,也期待帶大家看更多「不分類藝術」。

《她時代來臨!Max Mara女性藝術獎為女性賦權二十載》特別展覽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10:00-20:00(每週四延長至23:00,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一小時)
  • 地點:義大利佛羅倫斯斯特羅齊宮
  • 票價:全票 €10;優待票 €5,18歲以下及每週四18:00後30歲以下訪客;聯票 €15,含另一展覽《崔西艾敏:性與孤獨(Tracey Emin: Sex and Loneliness)》
  • 了解更多:共同主辦方斯特羅齊宮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麻布台之丘「高畑勳展」紀念吉卜力大師90歲冥誕:《螢火蟲之墓》原畫首度公開,《小天使》主題餐點限時登場

東京麻布台之丘「高畑勳展」紀念吉卜力大師90歲冥誕:《螢火蟲之墓》原畫首度公開,《小天使》主題餐點限時登場

「這不是一部反戰電影。」對於1988年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導演高畑勳曾這麼說。同時作為宮崎駿最佳夥伴與前輩、吉卜力工作室共同創辦人之一,高畑勳近60年創作生涯中除此之外亦留下諸多雋永作品。迎其90歲冥誕之際,東京麻布台之丘藝廊即日起至9月15日推出《高畑勳展 育成日本動畫的男人》回顧展,亮點展品、特別活動、限定餐點本文帶你一次看。

由麻布台之丘藝廊與NHK共同主辦、吉卜力工作室協力企劃的《高畑勳展 育成日本動畫的男人(日本のアニメーションを作った男)》兼為紀念日本動畫史上重要創作者高畑勳(Takahata Isao)2025年10月29日將迎來的90歲冥誕,以及對他人生有著深遠影響的太平洋戰爭終戰80週年而舉辦。主視覺以其經典之作《螢火蟲之墓》和《平成狸合戰》演繹兩款設計,展覽內容更將首度曝光《螢火蟲之墓》、《平成狸合戰》、《小天使》等著名作品的賽璐璐動畫原畫與背景繪圖。

展覽以高畑勳經典之作《螢火蟲之墓》和《平成狸合戰》畫面設計兩款主視覺。(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展覽以高畑勳經典之作《螢火蟲之墓》和《平成狸合戰》畫面設計兩款主視覺。(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螢火蟲之墓》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螢火蟲之墓》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平成狸合戰》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平成狸合戰》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珍貴展品「賽璐璐畫」首度公開

展覽亮點之一無疑是珍貴「賽璐璐畫」的首度公開。日本動畫大師、《新世紀福音戰士》導演庵野秀明(Anno Hideaki)過去曾以原畫人員身分參與《螢火蟲之墓》製作,並親自繪製日本於二戰史實中遭美軍擊沉、在《螢火蟲之墓》則具重要歷史背景象徵性的重巡洋艦「摩耶號」設計圖,後由動畫師樋口法子以其為底,進一步繪製出「和諧賽璐璐畫」(註),將一併在本展初次公開。

來自《螢火蟲之墓》的摩耶號重巡洋艦賽璐璐畫。(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野坂昭如/新潮社,1988)
來自《螢火蟲之墓》的摩耶號重巡洋艦賽璐璐畫。(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野坂昭如/新潮社,1988)

註:一般賽璐璐畫(Celluloid)上色以單色區分,相當於「色塊填色」,如衣服一個顏色、褲子一個顏色,甚至臉上的膚色也一個顏色;而和諧賽璐璐畫(Harmony Celluloid)則能以同繪畫般的精緻筆觸為賽璐璐畫賦予更多光影變化與寫實細節,塑造愈加深層的情緒、氛圍和臨場感。

《螢火蟲之墓》角色手稿。(圖片來源:高畑勳展官方網站)
《螢火蟲之墓》角色手稿。(圖片來源:高畑勳展官方網站)
《輝耀姬物語》場景手稿。(圖片來源:高畑勳展官方網站)
《輝耀姬物語》場景手稿。(圖片來源:高畑勳展官方網站)

動畫聲優擔綱語音導覽,著名導演精選展場曲目

《高畑勳展 育成日本動畫的男人》語音導覽由《輝耀姬物語》阿部右大臣角色配音演員伊集院光(Ijuin Hikaru)與聲優玉川砂記子(Tamagawa Sakiko)共同擔綱,讓觀眾在眼觀之餘更能深入了解展覽內容。

展場音樂方面,憑《情書》、《燕尾蝶》、《花與愛麗絲》等作揚名影壇的日本導演岩井俊二,亦活躍於電影以外的各類創作中,2012年曾為東日本大震災復興支援歌曲〈花將綻放〉作詞。此次更因與高畑勳和吉卜力工作室的深厚關係,特別為展覽精選官方播放清單共5首曲目。展前記者會上,岩井俊二深刻表達了對高畑勳的敬仰之情,「我始終追隨著他的背影——一個讓我想著只要堅信『高畑主義』(註)就不會錯的存在。要完全學起高畑先生一身,我還遠遠不夠。我想一次次探求他究竟是如何一路創作過來的。對我們這代來說,他是一路同行的偉大影像創作者。」

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操刀此次展場播放清單。(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操刀此次展場播放清單。(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註:特別一提,岩井俊二使用的是「高畑-ism」的說法,足見極高推崇。

同場另位與談人太田光(Ota Hikari)也提到高畑勳曾表示《螢火蟲之墓》並非反戰電影,「我想,高畑先生在經歷過戰爭之後,內心或許懷有不希望這部作品僅僅被封閉在『反戰』一詞裡的想法。高畑先生『這不是一部反戰電影』所言深沉,我感覺如今我們再次被這句話所拷問。

岩井俊二(右)、太田光(左)於展前記者會上皆表達對高畑勳的敬仰之情。(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岩井俊二(右)、太田光(左)於展前記者會上皆表達對高畑勳的敬仰之情。(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4大特別活動亮點整理

而為回應6月底開展以來的好評,麻布台之丘將與旗下藝廊攜手於7月25日至9月15日期間展開一系列合作企劃,透過打卡造景、限定餐點(及限定咖啡廳)、電影鑑賞會等精彩內容,將整個麻布台之丘打造成一座高畑世界,提供動畫迷們沉浸式觀展體驗。以下帶來4大特別活動亮點整理,文末亦附上官方網站連結,有興趣了解詳情的讀者可點入查看。

一系列展覽相關活動將於7月25日展開。(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一系列展覽相關活動將於7月25日展開。(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01 電影場景拍照點

  • 時間:7月25日起至展覽結束

麻布台之丘內各角落設置《平成狸合戰》、《小天使》、《熊貓家族》等電影場景拍照點,劇中角色包括《螢火蟲之墓》清太和節子兄妹、《輝耀姬物語》輝耀姬亦將現身其中。

《平成狸合戰》拍照點。(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1994 Isao Takahata / Studio Ghibli)
《平成狸合戰》拍照點。(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1994 Isao Takahata / Studio Ghibli)
左為《小天使》拍照點(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ZUIYO);右為《熊貓家族》拍照點(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TMS)。*此為示意圖,實際展示狀況以現場為準。
左為《小天使》拍照點(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ZUIYO);右為《熊貓家族》拍照點(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TMS)。*此為示意圖,實際展示狀況以現場為準。

5處拍照點分布於麻布台之丘花園廣場(Garden Plaza)及大樓廣場(Tower Plaza),待粉絲們逐一尋訪留念:

① 花園廣場C 地下1樓「TEAPOND」旁:《平成狸合戰》
② 花園廣場C 地下1樓「麻布台之丘市場」前:《平成狸合戰》
③ 花園廣場C 地下1樓「小川咖啡實驗室」旁:《熊貓家族》
④ 大樓廣場 1樓「Pelican Café」旁:《小天使》
⑤ 大樓廣場和Residence A大樓間橋下:《小天使》鞦韆
展覽限定拍照點重現《熊貓家族》場景,觀眾可坐於熊貓又大又柔軟的肚子上與其合影留念。(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展覽限定拍照點重現《熊貓家族》場景,觀眾可坐於熊貓又大又柔軟的肚子上與其合影留念。(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 演員岡田將生近日也在個人社群曬出打卡照。

#02 《小天使》主題咖啡廳&特別菜單

館內部分餐廳亦將於展覽期間提供以《小天使》為靈感的限定餐點,位於大樓廣場地下1樓的麻布台之丘咖啡廳更將搖身為「阿爾卑斯的少女海蒂 鞦韆咖啡廳」,預計8月8日至9月7日限時推出印有海蒂(小蓮)和其山羊玩伴小雪等角色的特別菜單。「Pelican Café」則提供使用拉克萊特起司(Raclette)重現阿爾姆爺爺手作起司麵包風味的起司吐司、在「Orby Restaurant」能品嚐瑞士傳統思華力腸(Cervelat),帶大家從味覺上感受高畑勳作品。

麻布台之丘咖啡廳化身「阿爾卑斯的少女海蒂 鞦韆咖啡廳」。(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麻布台之丘咖啡廳化身「阿爾卑斯的少女海蒂 鞦韆咖啡廳」。(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並將於8月8日至9月7日推出印有小蓮和小雪的《小天使》特別菜單。(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並將於8月8日至9月7日推出印有小蓮和小雪的《小天使》特別菜單。(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除特別展覽打造的《小天使》主題咖啡廳外,尚有《熊貓家族》限定餐點及飲品於「高畑勳展聯名喫茶」(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中提供。(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除特別展覽打造的《小天使》主題咖啡廳外,尚有《熊貓家族》限定餐點及飲品於「高畑勳展聯名喫茶」(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中提供。(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03 高畑勳經典片單播映會

  • 時間:8月2日至4日(*各場次時間詳見活動官方網站)
  • 地點:麻布台之丘「森JP Tower」

位於34樓的「Hills House Sky Room」將在8月初週末舉辦高畑勳電影鑑賞會,每日上、下午各一場播映其經典作品,並由33樓餐廳「Dining33」名廚三國清三監製推出主題套餐。

電影欣賞會隨附餐點由日本首位法國最高騎士勳章廚師三國清三監製。(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電影欣賞會隨附餐點由日本首位法國最高騎士勳章廚師三國清三監製。(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04 「麻布台之丘納涼祭2025」限量贈禮

  • 時間:8月8日至11日16:00-21:00(首日17:00開始,終日20:00結束)
  • 地點:麻布台之丘「中央廣場」

凡持有高畑勳展覽門票可獲得《小天使》角色面具(2款隨機),未持票者亦可於現場拿取印有電影視覺的限定團扇。

搭配「麻布台之丘納涼祭2025」推出的團扇將在8月限期限量發送。(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搭配「麻布台之丘納涼祭2025」推出的團扇將在8月限期限量發送。(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同場加映:平日觀展特典

平日前往觀展即贈展覽特製多用途紙盒,以不同動畫設計的5個款式將於週一至週五分別提供,得用於盛裝和收納任何東西(官方介紹可做薄荷糖盒或火柴盒,別具古早味樂趣),紙盒內還有漫畫家石井久一繪製的高畑勳插圖作為驚喜。

展覽限定多用途紙盒(H50mm*W70mm*D15mm)共5款設計於週間發送,送完為止。(圖片截自高畑勳展官方網站)
展覽限定多用途紙盒(H50mm*W70mm*D15mm)共5款設計於週間發送,送完為止。(圖片截自高畑勳展官方網站)

《高畑勳展 育成日本動畫的男人》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9月15日10:00-20:00(最後入館時間19:30);6月27日至7月18日間的週二、週日開放至17:00(最後入館時間16:30)
  • 地點:麻布台之丘藝廊(東京都港區虎之門5-8-1 麻布台之丘 花園廣場A MB層)
  • 票價:一般 ¥2,000/高中.專科.大學 ¥1,700/4歲至國中 ¥1,400;當日現場「一般票」享200日圓折扣,不可與其他優惠併用

>> 更多資訊可至高畑勳展官方網站了解。

資料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高畑勳展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松菸登場!以6大展區重現編採精神,珍貴童書原畫首度公開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松菸登場!以6大主題展區重現編採精神,珍貴童書原畫首度公開

由財團法人漢聲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於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開展中,以6大展區重現過往編採精神與精美原畫、漢聲人的工作理念和編輯精神。

這場濃縮台灣出版傳奇「漢聲」長達55年文化心血的展覽,6大展區包含「走進漢聲」、「編輯台開箱」、「總編和你聊聊天」、「漢聲風格」、「漢聲未來」之外,「漢聲兒童」展區更將首度公開展出《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漢聲愛的小小百科》3大經典童書系列的珍貴原畫。

曾獲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之最的行家出版品』的漢聲,半世紀以來首次以展覽形式與讀者相見,重現過往編採精神與精美原畫、漢聲人的工作理念和編輯精神。(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曾獲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之最的行家出版品」的漢聲,半世紀以來首次以展覽形式與讀者相見,重現過往編採精神與精美原畫、漢聲人的工作理念和編輯精神。(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曾參與執行「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的策展團隊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協助規劃。策展人施承毅表示,過去曾與漢聲創辦人之一的黃永松先生有共事經驗,「這不僅是在做出版,更是一種源自土地與日常生活、內化於心,認真甚至狂熱地以工作為實踐理想的完整世界觀。」

本展6大展區包含「走進漢聲」、「編輯台開箱」、「總編和你聊聊天」、「漢聲風格」、「漢聲未來」、「漢聲兒童」。(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本展6大展區包含「走進漢聲」、「編輯台開箱」、「總編和你聊聊天」、「漢聲風格」、「漢聲未來」、「漢聲兒童」。(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6大主題展區亮點開箱

漢聲兒童:《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漢聲愛的小小百科》3大經典童書系列的原畫將首次齊聚一堂,難得一見。透過近距離欣賞當年出版社的美術編輯們充滿童心與獨具匠心的手繪真跡,巧妙融合傳統技法的細膩筆觸,用心地使知識與故事親切生動,或許能讓已經習慣「叫AI畫」的人們,反思手作美編的珍貴。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走進漢聲:透過十多幅經典封面與圖像,邀請觀眾和漢聲創辦人、編輯們肩並肩,一起穿越五十五年的時光,看見漢聲從封面設計、圖像精選、報導攝影等的每一步,如何以深情凝視與主題凝鍊,將民間文化的生命力轉化成獨特的出版思維。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編輯台開箱:透過「惠山泥人」與「有機報告」等代表性專題,解密漢聲傳奇的「考工法則」與前瞻性的「計畫編輯」精神。本區將呈現漢聲團隊深入民間、記錄文化紋理的用心與對社會議題的關懷,觀眾可藉著漢聲的編輯哲學與嚴謹的田野調查與製作流程,一窺當年的文化出版從業人員對傳統技藝的保存及對社會議題的前瞻視野。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總編和你聊聊天:將介紹引領漢聲走過55年的文化推手們。透過珍貴的資料,讓觀眾了解他們的工作心法以及如何將對土地與文化的熱愛,投入到出版事業中,為台灣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產。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風格:當年從民間文化俗、野、粗、簡的生猛特質出發,結合前衛設計思潮,至今仍影響著當代許多平面與視覺設計風格。從書籍封面設計、內頁編排、到整體裝幀等以內容為基底的設計,本區8個子題細膩地呈現漢聲獨樹一格的視覺語言,每一個環節所展現的堅持,以及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轉譯與美學追求,引領觀眾再次品味那份熟悉的視覺記憶與文化質感。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未來:展示漢聲如何運用現代科技,將珍貴的文化內容「民間文化基因庫」轉化為數位典藏資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注入新的活力。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
日期|7月5日(六)至7月28日(一)
展覽時間|週日至週四 10:00~19:00,週五至週六 10:00~20: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北向製菸工廠 一樓

資料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