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維德:漫遊荷蘭 看自行車生活和文化

在全球化概念下,經濟的成長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準,增進汽機車總數的成長,造成都巿壅塞及嚴重空氣汚染。由於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使得環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當務之急實行節能減碳是解決的妙方。歐美國家多以自行車作為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他們普遍認為自行車除了節省、減少花費並可達到休閒及運動健身的雙重目的,對於有效改善地球暖化也有一定的幫助。
 

荷蘭如何成為自行車王國?
荷蘭的自行車文化和自行車王國的美譽,起初並不是來自國家的政策,而是民眾社會運動所造成的全民共識。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經濟起飛,人民富裕而使汽車需求變多,人民逐漸捨棄自行車,繼而代步的汽車成為潮流,為因應大量的車流量及停車空間,政府拓寬道路,增建停車空間,壓縮了人民的活動空間。人車爭道、交通事故高升,在1972年就有3,300人因交通事故致死,特別是兒童死亡率的提升,震驚社會。一群致力於自行車安全的社運人士反制汽車,造成非常大的社會運動,影響荷蘭政府對於交通的政策。後推出鼓勵以自行車代步的政策,並且提倡週日不開車,城巿開始禁止汽車進入巿中心,廣場從停車場還給民眾,成為舉辦各種活動的公共空間,鋪設自行車專用道等設施。經過30多年努力,荷蘭在1975-2010 年間自行車使用率增加75% ,而死亡率卻減少80%,民眾因此重新發現自行車的種種好處,省錢、便利又健康的全民綠色運動。

 

全民樂在其中的綠色運動  荷蘭人擁有?輛以上自行車
熱愛自行車通勤的資深記者─鐵馬革命作者Jeff Mapes曾說,荷蘭的自行車文化是無法複製的荷蘭生活態度。自行車之所以在荷蘭普及是因為跟生活緊密相連,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體現。荷蘭小朋友通常兩三歳開始騎自行車,而多數小學都是騎自行車上學,我也曾在荷蘭冬季的雨天看到小學生穿著雨衣雨鞋騎著自行車,因鹿特丹Willemsbrug Brugweg橋坡度較陡,孩子的母親在旁也騎著自行車,用手輕輕推著孩子往前騎;在台北巿的小學生有極高比例是父母開車接送,甚至台北巿的小學不允許學生騎自行車上下學,除非家長寫同意書給校方。最根本的概念是荷蘭的父母親認為孩子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需要自己騎自行車自行前往,也讓孩子提早學習對自己負責。

 

荷蘭國民平均所得超過35,000美元,不是買不起汽車,而是戶戸都有汽車,甚至擁有小船,但他們仍選擇自行車為主要通勤工具,作為一種生活態度。荷蘭不管是下大雪、買菜、約會、趕火車、野餐甚至上酒吧,都是成群結隊,自行車成為社交必備的交道工具,如果真的大家都喝醉,會一同牽著自行車回家,不太會造成像台灣酒駕嚴重的交通事故。當年剛到鹿特丹生活和學習第一天,我的室友告訴我在荷蘭最重要的三件事:1.超巿及巿集的位置 2.穿著有帽子的衣服 3.就是要有一台自行車。
 

一般荷蘭人擁有2-3 輛自行車,一輛為日常通勤使用、一輛為假日休閒使用,另一輛則是能帶上火車的折疊車,做為旅遊使用。我在荷蘭有2輛自行車,都是為了上課通勤使用,避免因被偷竊頓失交通工具。擁有2輛以上自行車的優點還有當台灣朋友來訪時,可以一起騎自行車在巿區閒逛。
 

在荷蘭偷車不是偷竊行為?
荷蘭約有1600多萬人口,卻有1900多萬輛自行車,甚至佔全荷蘭交通缐運輸量的1/4,但自行車的失竊率也是全世界最高,一年大約有80萬輛自行車失竊。荷蘭人會說在荷蘭偷車不算偷竊行為,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全民運動」。因失車率太高,所以牢固的鎖錬是每位自行車車主必備的。我曾陪同一位自行車被偷的台灣留學生到警局報案,警官第一句就問朋友上了幾個鎖,朋友說上2個鎖,而警官一致口徑的說要上3個鎖才可以,所以被偷之後就很難找得回來。

 

荷蘭自行車文化能夠成功的原因在於國家政策,荷蘭政府在全國建立龐大的自行車道路網,全長約為3萬5000公里,等於環繞台灣20多圈,密度及基礎建設的品質也是世界第一,政府每年投入數億歐元為自行車改善十字路口的用路安全,並建造自行車專用隧道、橋樑和自行車高速公路,而近期預計完成50條。以阿姆斯特丹為例,每年即斥資一億歐元投入自行車推廣計劃,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超出投入花費。荷蘭自行車車道不僅有清楚的指標、平緩的鋪面、交通號誌,而且荷蘭的交通法規是以自行車為優先。
 

自行車除了是荷蘭人生活中必備交通工具之外,也是休閒活動重要一環,自行車路線規劃連結到旅遊的景點及住宿設施。讓遊客需求與當地居民的經濟脈動結合起來,路線、路標及地圖提供遊客自行車旅行時所需資訊,這種綠色旅行正在荷蘭各地流行。
 

荷蘭自行車的停車空間總是不夠,例如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前有座三層樓停車塔可停2500台自行車,但因自行車太多,巿政府正在建造二個大型停車場,只供自行車使用。全荷蘭擁有2500個自行車停車場,而政府在未來五年將規劃增建至45000個,在荷蘭,你會發現不管是停車位或是一般的路邊都停靠著自行車,自行車都以不同的姿態在這些城市裡展現出荷蘭獨有的風格和風景。
 

台灣如何形塑屬於自己的單車文化
歐洲人到台灣旅遊人數逐年增加,除了美食、天然景色之外,到台灣騎自行車己成為新流行,法國最大自行車雜誌《Le cycle》 今年把台灣自行車高山挑戰賽列為世界十大最艱難自行車賽事之一,吸引歐洲自行車專業人士到台灣騎自行車,這應該是台灣觀光以單車文化行銷第一例。

 

作家丘彥明在《在荷蘭過日子》一書提到1990年她遷居荷蘭,挑了一部便宜的二手自行車,數日後她就騎著那輛舊自行車去巿政廳辦理公證結婚,沒有豪華大禮車,沒有列隊的迎娶車隊,這應該是實踐荷蘭自行車文化及生活的最佳典範。單車是一種價值,回頭看看台灣對於汽車身份表徵,我們應思考如何推行自行車通勤、消除台灣人對單車的歧視。台灣是自行車的製造王國,卻不是自行車生活的國度,自行車只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賺錢工具,在經濟發展下,我們應該有足夠經濟力和創意打造我們理想中環保節能、健康自在的自行車生活。 


Text / 龔維德 Photos / NBTC Holland Mediabank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 Music迎來十週年之際,於美國洛杉磯揭曉全新落成的工作室「Apple Music Radio」,集音樂、影音、Podcast等內容製作於一地,更將舉辦現場演出、見面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致力成為創作者與音樂產業的重要基地。

自創立以來,Apple Music Radio舉辦眾多全球首播、深度專訪、驚喜演出等活動,致力於成為全球藝人與樂迷即時連結的場域。透過策劃嚴謹、由創作者主導的敘事方式,Apple Music Radio期望加深聽眾與音樂之間的連結。而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持續以幫助他們以多元形式的工具、平台來訴說自己的故事。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圖片來源:Apple)

為音樂人打造的一站式創作基地

位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強調為音樂人量身打造,設有齊全的創作與表演設備,包含兩座配有空間音訊播放功能的錄音室,還可作為訪談或即興演出空間使用;一座超過350平方公尺的表演舞台,未來除了用於現場演出,也將舉辦粉絲見面會和放映會等;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當然還有專業的混音室、攝影棚、剪輯室、錄音室等,支援社群媒體、Podcast等全方位的內容創作。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圖片來源:Apple)

全新的Apple Music Radio不僅展現Apple對音樂串流的創新野心,更涵蓋了多元媒體內容,重新定義其製作、體驗與分享方式。未來,Apple Music Radio將與紐約、東京、柏林、巴黎等地的創作空間密切合作,更有意持續拓展新據點。

Apple Music十週年特別節目同步登場

此外,為慶祝Apple Music十週年,Apple Music Radio也推出為期一週的特別節目與現場內容,回顧這十年間的關鍵時刻、獨家發行、幕後故事與里程碑。自7月起,Apple Music Radio還展開倒數特企,揭曉過去十年Apple Music上最常被串流播放的500首歌曲,並開放完整播放清單《10 Years of Apple Music: Top Songs》供大眾收聽。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圖片來源:Appl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飲水生活注入永續美學!GROHE Blue Fizz 開啟質感生活中的氣泡水體驗日常

在餐桌上倒出一杯剛打好的氣泡水,細緻的氣泡自杯底攀升,在澄澈的玻璃杯裡顯得格外晶瑩透亮,讓人感受到清新與健康,成就生活中的幸福瞬間。對重視生活質感的現代人來說,喝水不僅是補充水分的生理需求,更是品味與態度的延伸。來自德國的廚衛品牌 GROHE,始終以優雅簡約的設計語彙和頂尖實用技術,形塑現代人心中的理想居家樣貌。這一次,GROHE 將目光投注於日益成為生活風格話題的氣泡水潮流,推出全新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以更貼近日常的姿態,為居家飲水帶來便利、時尚與永續環保的全新提案。

grohe

解決未說出口的日常困擾

氣泡水無論是日常飲用、咖啡酒精等調飲創作或煮飯醃肉入料理皆宜,用途廣泛之餘,綿密的氣泡口感又充滿歡快驚喜,使得氣泡水機成為人手一台的居家配備。不過回想過往使用氣泡水機時,是否曾發生在想喝的那一刻,才發現氣瓶早已用罄,來不及即時更換?或者發現氣泡濃度總是靠運氣?以及懶得清洗零件或搬重瓶水回家,久而久之讓氣泡水機成了廚房的擺設......,這些務實的使用情境,GROHE 全都納入考量,因此 GROHE Blue Fizz 也正是針對這些未被解決的細節設計出發,讓氣泡水真正回歸「即開即飲、直覺設計」的初衷,更藉此將氣泡水生活的永續性普及於日常。

grohe

作為 GROHE Blue 淨水系統系列的入門之選,GROHE Blue Fizz 共推出雅致款與豪華款 2 種規格,兩者皆搭載一鍵式打氣技術與 CO₂ 濃度調節旋鈕,讓使用者能夠依據個人喜好,精準選擇柔和、中等或強勁的氣泡,從些許的口感趣味到刺激暢快氛圍的追求,GROHE Blue Fizz 皆貼心符合期待,隨時享受完美比例的氣泡水。

grohe

實現輕操作、輕打理的理想便利性

直覺的操作設計不僅止於使水質一鍵碳酸化,無需額外測量與調整,豪華款亦設置 Type C 充電式的液晶顯示螢幕,得以即時查看 CO2 鋼瓶的使用量與剩餘容量,來得及為下次填充做準備。

grohe

再者,CO2 鋼瓶的換瓶方式也簡易便利,採用快速旋轉提取機制,就算是長輩或小孩也能輕鬆上手。搭配 0.85 公升的快接式旋轉水瓶與卡扣式設計,安裝牢固;噴嘴材質則選用不鏽鋼,使用過程更衛生且易於清潔。對講求細節、生活節奏講究效率的族群來說,這樣的「輕操作、輕打理」正好滿足對日常便利的想像。

grohe

質感美型讓氣泡水變成生活風景

除了完整的功能面向,GROHE Blue Fizz 也保有品牌一貫的設計語言。採用霧黑色金屬外觀,不論是簡約北歐風、摩登工業風,或現代優雅風格的廚房,都能無違和地融入空間之中。機身設計精煉,佔用面積小,即便是單人租屋、小家庭也能靈活擺放,甚至在餐桌上直接操作,置於客廳、書房等任何想隨時取用氣泡水的空間皆相容。

grohe

實踐永續飲水理念的開端

GROHE 延伸對於廚衛用水的專業,將產品能量也挹注於氣泡水機,除了優化使用體驗,GROHE Blue Fizz 更回應了當代人對環保的期待。透過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不僅省去搬運瓶水的麻煩與長期成本,也降低一次性塑膠瓶的使用量,也讓居家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更貼近永續,體現品牌對於「地球責任」的落實,並在便利性與環境保護之間力求平衡。

grohe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優雅回歸生活的本質,透過貼近人心的設計細節、直覺的使用邏輯,默默把關水的質地,讓氣泡水真正走進生活,成為你料理前的一口清涼、閱讀時的一杯神,或款待好友時的精緻搭配!

grohe

更多產品訊息,請至 GROHE TAIWAN官方粉絲專頁

文字 / Diane Tang     圖片提供 / GR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