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藝術展

北美館《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主題策劃展,集結台灣及中國共9名藝術家:李義弘、李華弌、盧怡仲、賴純純、黃一鳴、展望、李鎮成、張洹、蔡志松之作品,探討東方體系藝術在不同媒材及創作手法上,在當代萌發出新的圖像符碼。

9名藝術家之創作皆具有濃烈東方思想與情感,作品中隱含著濃郁的東方思維,無論是書法、水墨、繪畫、雕塑以及裝置等媒材,其視覺形式與符號,皆源於東方傳統文化,並重新賦予作品創新及傳統之精髓。本展將藉由作品觀讀東方,展現藝術史的淵源流傳,並重構當代藝術品鮮活的生命力。東方藝術的傳承與變化源遠流長,既是歷史知性的脈動也是藝術感性永恆的課題。本展策劃自以下面向探討:自然山水園林、藝術信仰與宗教情操、書法體系以及民族氣質與圖像符碼


當代視覺之自然山水園林
東方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畫家將胸中臆氣與客觀的自然造化兼容並蓄,從而煥發出難以言喻的氣韻生動,其形貌與精神妙在似與不似間。東方藝術家以山水主題表達其思想情感,面對高山和流水寄予無限憧憬,反映了東方藝術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觀。

李義弘的山水藝術觀強調深入觀察自然的奧妙,在其著作《自然與畫意》之內容,有精闢的剖析與對照,他面對自然實景輔以攝影做全方位探究,運用筆墨繪寫山水樹石表現多種的可能性。

 

近年來,他繪寫的題材聚焦於石頭、溪石,雄健層疊的寫意皴擦筆調,黝黑濃重的墨色與白色基底形成通透光影的對比,具體而微呈現出台灣當代山水景色。大陸旅美藝術家李華弌的山水畫直追北宋山水精神,畫面看似傳統形貌,實則藝術家經由思考多變的藝術思潮,反思東方藝術的核心價值,已然翻轉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山水,他以骨法線條,細膩皴筆繪寫山水形質,提煉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山水畫精髓「暢神」,在進出傳統與當代的視域之間,逐漸發展出個人獨特的山水風格,追求崇高的莊嚴感與恢宏氣度。

 


園林是自然山水的縮影,亦為文人隱士的藝術結晶。意境山水庭園是體現澄懷觀道的山林生活,它與山水畫和老莊思想息息相關。假山石,在東方的山水園林藝術構成重要的元素之一。展望以不銹鋼塑造假山石雕塑,靈感來自於園林中的奇石掇山,自然之石外觀嶙峋多姿,紋理縱橫,山石拼縫的疏密與凹凸造成的陰影,具有千變萬化的韻律感。假山石晶亮的質感延續了其作品「中山裝」的衣服空殼和運用符號和材料的觀念,探討自然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係,揭示和建構了一種獨特的東方雕塑。


藝術信仰與宗教情操
自然與儒釋道思想的關係,也是當代藝術家關注探究的重要議題之一。賴純純的作品一直以來關注存在與變化,純粹造形與自然物象虛實、光影之間錯綜複雜的有機關係,她以終極關懷的情感與態度,巧妙地將作品與空間凝聚形成場域之能量。1990年以來,她以「心」為主題的大型裝置系列作品,展現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作品〈無漏〉意謂了無煩憂,透明心型被不鏽鋼尖釘穿透,映照透明錐心影,裝置於空間展場,猶如芸芸眾生無常的大千世界。


張洹創作初期以行為藝術崛起於中國,在1998年移居紐約並在歐美各地的藝術中心及美術館舉辦展覽,馳騁於國際藝壇。2005年自美國返回中國後,在上海建立工作室。他從行為藝術觀念轉向藝術生產行動,使用媒介趨於多元化,主要有香灰繪畫、銅雕塑、牛皮以及富有歷史意涵的門板。張洹以香灰創作的繪畫與雕塑裝置,喚起普羅大眾幽微的心靈與無限的祝福,具有濃烈東方文化的象徵精神。


書法體系之線形延異
書法中的線性書寫具有滲透與綿延的空間特質,也是東方藝術美學的核心。當書法去字義與間架之後的線形,直接進入抽象水墨的領域。書法藝術與抽象藝術兩者有其共通之處:一、藝術家以線條、造形、色彩、肌理等本質要素來表現其主觀感受,二、畫家不再描寫和再現物象。黃一鳴以書法崛起於台灣書畫藝壇,從傳統到創新,其創作態度始終懷抱熱情與理想。黃一鳴是書法家與理論家,更是一位勤奮創新的當代水墨藝術家。觀讀黃一鳴的作品,書法線形骨幹與水墨疾馳澀相是構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李鎮成的創作結合了書寫與雕刻,在二度與三度空間中,解構漢字書體表現的可能性,他以書法、篆刻、雕刻等媒介,發展出一系列以文字為主體的作品,也創作多件文字景觀雕塑之公共藝術設置於台灣及大陸。


形塑民族氣質與圖像符碼
盧怡仲的繪畫,賦有濃重蒼鬱的肌理,以藝術詮釋歷史情懷,鮮明而隱喻的信仰符碼,似乎令人隱約感受到透露出民族幽深飄渺的靈魂。盧怡仲的作品曾以「中華民國在臺灣」所衍生的特質為內容,在承繼華夏優秀的文化資產突顯悲天憫人的情愫,藉由圖像記號的藝術底蘊彰顯人道精神之價值及意義。蔡志松的雕塑《故國.頌》系列以精良的處理手法,樸素的造形與嚴謹的秩序美感,對秦漢雕塑的雄強博大作了現代性的詮釋,展現了一種靜穆的古典意境。他賦予秦俑鮮明形象以生動的姿勢神態,將人物的堅毅與中華民族的氣質相聯繫,使我們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強烈意象。蔡志松的雕塑不僅顯示了紮實的造型能力,更以人物的姿態表達藝術内在精神。


東方藝術作品從傳統到現當代,可謂多采多姿,如何將先前的智慧善用再創造,是藝術家必須思量的現實狀態。本展9位參展藝術家面對浩瀚豐饒的歷史資源,在創作的內容與題材,始終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泉源,其造形手法與作品內容表現出各形各色的樣貌,持續地為當代東方文化積累廣博的藝術資產。

 

 

圖文資料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香奈兒在紅毯之外你不知道的事!修復馬賽卡內《霧港》、聯手是枝裕和推人才培訓,多元項目實踐百年藝術贊助傳統

香奈兒在紅毯之外你不知道的事!修復馬賽卡內《霧港》、聯手是枝裕和推人才培訓,多元項目實踐百年藝術贊助傳統

國際影展輪番登場,明星紅毯躍然娛樂版面,比重甚至大過藝術本質——精品品牌為服裝造型等「看得見的藝術」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自不會少。但在版面之外、大眾視線未及之處,誰又真為藝術傾情?

第82屆威尼斯影展自2025年8月27日開幕至本週末閉幕,為期11天的電影高光時刻受四面八方矚目。每年優秀作品於獎壇上一較高下的同時,各品牌也在紅毯上各獻驚豔之作,與影人共同演繹百變風格。然隨時尚與藝術文化之間愈加深化對話,除經常可見紅毯著裝巧妙呼應劇中造型抑或作品概念,也不乏品牌以自身資源與聲量,進一步從修復經典、贊助新銳等多面向對藝術領域進行挹注——香奈兒無疑是這之中重要而堅實的一大力量,陪伴兼具演員身分的大使及好友華麗登場不在話下,至今承襲香奈兒女士百年前開啟的傳統,攜手影人、影業共同扶持第七藝術發展,多年來創造的豐碩成果細數不盡。因此,本文將始於香奈兒與藝術交相輝映的歷史脈絡,接續整理近期實例揭示電影產業裡的多元參與現況。

香奈兒長年支持八大藝術中的多元項目,和電影的淵源尤深。(圖片提供:Chanel)
香奈兒長年支持八大藝術中的多元項目,和電影的淵源尤深。(圖片提供:Chanel)
蒂妲史雲頓作為品牌大使,日前以一身香奈兒耗時250小時為其訂製的服裝亮相2025威尼斯影展開幕紅毯。(圖片提供:Chanel)
蒂妲史雲頓作為品牌大使,日前以一身香奈兒耗時250小時為其訂製的服裝亮相2025威尼斯影展開幕紅毯。(圖片提供:Chanel)

1920年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在世界眾多藝術集散地中,現正匯聚全球目光的威尼斯與香奈兒有何特殊淵源?品牌符碼「獅子」不僅是香奈兒女士的星座,更藏威尼斯城徽「聖馬可飛獅」意象。回溯至一切如日方升的1920年,品牌創辦人嘉柏麗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在藝術家荷西瑪利亞(José Maria)與米西亞賽特(Misia Sert)夫婦的陪同下,首度探索這座總督之城(City of the Doges)。沒想到,此行成為香奈兒女士日後的靈感泉源,且讓威尼斯深植香奈兒歷史,於諸多創作系列中渲染為底蘊般的存在。

過去數十年間,香奈兒參與服裝創作的電影亦於威尼斯影展多次取得佳績。1961年,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法國新浪潮鉅作《去年在馬倫巴》獲金獅獎(後得品牌支持於2018年影展上重映修復版本),主演黛芬賽赫意(Delphine Seyrig)穿著香奈兒女士設計的服裝亮相;1963年,二座金獅獎在身的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執導作品《鬼火》奪評審團特別獎及義大利電影評論獎,演員亞莉珊德拉史都華(Alexandra Stewart)和莉娜史克勒(Léna Skerla)劇中造型同樣包括香奈兒服飾。再至近年,品牌大使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穿著香奈兒高級訂製服受頒第77屆終身成就金獅獎;影壇新秀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Anamaria Vartolomei)則穿著香奈兒操刀的洋裝出演電影《正發生》,而該片最終拿下第78屆金獅獎。

香奈兒連年包辦品牌大使及好友影展造型;圖為本屆參與影人蒂妲史雲頓,穿著香奈兒2025/26 Cruise度假系列服飾出席主演作品《Broken English》Photocall。(圖片提供:Chanel)
香奈兒連年包辦品牌大使及好友影展造型;圖為本屆參與影人蒂妲史雲頓,穿著香奈兒2025/26 Cruise度假系列服飾出席主演作品《Broken English》Photocall。(圖片提供:Chanel)

時代更迭,熱情歷久彌新

香奈兒女士  老佛爺 維吉妮維婭,讓時尚透過電影觸及所有女性

香奈兒女士生於電影興起的年代,自職涯早期便因緣際會繫起和這門藝術的深刻連結;電影創作所凝聚的動態感、無畏精神與夢想,更與香奈兒品牌的時尚語彙相互契合。1931年,嘉柏麗香奈兒在美國電影製作人山繆高德溫(Samuel Goldwyn)的邀請下遠赴好萊塢為女演員打造戲服和常服——這段經歷後來化為她創作法片《霧港》造型時的養分,儘管當時觀眾仍較青睞好萊塢式華麗風格,其低調設計並未獲顯著成功。

同自此時起,香奈兒女士以跨領域藝術家「贊助者」之姿揚名,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與她擁有摯友情誼的法國詩人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以及當時還是新進、經她向知名導演尚雷諾瓦(Jean Renoir)引薦而逐步打開電影生涯的盧契諾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等。

香奈兒女士與許多藝術家為摯友。(圖片提供:Chanel)
香奈兒女士與許多藝術家為摯友。(圖片提供:Chanel)

而後,在時任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和維吉妮維婭(Virginie Viard)接續推動下,香奈兒愈發加大對電影的投入力度,始終與合作藝術家保持長期關係、全程支持其職涯發展,同時積極推動和當代影視從業者的穩定交流,對象涵蓋國際巨星到跨文化的新銳演員及導演。亦透過戲服設計、製作支持乃至電影發行層面的協力,確保每項創作計畫皆能獲得充分的自由與獨立性,絲毫不使資源成為干預藝術的手段;對世界影展、指標性典禮、藝術與文化相關機構不遺餘力的支援,必然是難能可貴的一番美談。以下列舉4個推行中或甫完成的項目為例。

#01 贊助安德烈巴贊獎

法國電影月刊《電影筆記》(Les Cahiers du Cinéma)於2022年設立的「安德烈巴贊獎(André Bazin Prize)」現由香奈兒贊助舉辦。該獎項旨在表彰當年度於法國獻映首部長片的新興電影人,並提供獲獎者20,000歐元獎金;評審團則由雜誌編輯團隊預選一名電影評論家、一名文化界人士,另邀業內導演、演員和技術人員各一名組成。

安德烈巴贊獎經多人評選並每年頒發。(圖片來源:Google Arts & Culture)
安德烈巴贊獎經多人評選並每年頒發。(圖片來源:Google Arts & Culture)

#02 攜手名導是枝裕和推Tokyo Lights

秉承嘉柏麗香奈兒的先鋒理念與堅定承諾,香奈兒與品牌好友、國際名導是枝裕和聯手推動「香奈兒與電影 – Tokyo Lights」人才培育企劃,致力扶持日本新生代電影導演。

#03 修復馬賽卡內《霧港》

正值2025年各國新片於影展首映之際,香奈兒轉頭修復嘉柏麗香奈兒短暫與好萊塢片廠合作後,參與的首批法國電影——20世紀法片經典、詩意寫實導演馬賽卡內(Marcel Carné)的1938年電影《霧港》;當時年僅17歲的蜜雪兒摩根(Michèle Morgan)委託香奈兒女士為其角色設計服裝,香奈兒女士即提出以貝蕾帽搭配雨衣、勾勒簡約輪廓的大膽構想。

全計畫由香奈兒贊助的映歐嘉納影業(Studiocanal)和法國電影園(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主導,加上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的協助,使用1938年的原始電影負片及標準硝酸底片進行修復。

《霧港》(Port of Shadows, 1938)。(圖片提供:Chanel)
《霧港》(Port of Shadows, 1938)。(圖片提供:Chanel)
由香奈兒攜手法國影業和國家單位完成修復。(圖片提供:Chanel)
由香奈兒攜手法國影業和國家單位完成修復。(圖片提供:Chanel)

#04 支持雙年展電影學院

雙年展電影學院(Biennale College Cinema)2012年由威尼斯雙年展發起,主要著眼於培育義大利本地及世界各地年輕電影創作者,每年皆為10逾位青年導演的創作計畫提供劇本編寫、發行策略、財務規畫及製作時程等專業指導,可謂影壇明日之星的絕佳鋪墊。2024至2025年度遴選的12項計畫中有4部作品已經完成,並將作為威尼斯影展官方節目的一部分展示,贊助大使即為香奈兒品牌好友、導演暨編劇奧黛麗迪萬(Audrey Diwan)。

當年香奈兒女士對散發著巴洛克浪漫風情的威尼斯一見傾心,如今品牌重返創辦人深愛的城市,與雙年展電影學院展開首次合作,憑滿腔熱情繼續傳承知識、滋養創意能量。

嘉柏麗香奈兒與電影世界邂逅一世紀後,香奈兒仍傾力保存過去、發揚現在、展望未來,這份情意遠超越「贊助換取曝光」範疇,悄然為不可兌現、無以計價的藝術產業繪出令人安心的前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