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藝術展

北美館《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主題策劃展,集結台灣及中國共9名藝術家:李義弘、李華弌、盧怡仲、賴純純、黃一鳴、展望、李鎮成、張洹、蔡志松之作品,探討東方體系藝術在不同媒材及創作手法上,在當代萌發出新的圖像符碼。

9名藝術家之創作皆具有濃烈東方思想與情感,作品中隱含著濃郁的東方思維,無論是書法、水墨、繪畫、雕塑以及裝置等媒材,其視覺形式與符號,皆源於東方傳統文化,並重新賦予作品創新及傳統之精髓。本展將藉由作品觀讀東方,展現藝術史的淵源流傳,並重構當代藝術品鮮活的生命力。東方藝術的傳承與變化源遠流長,既是歷史知性的脈動也是藝術感性永恆的課題。本展策劃自以下面向探討:自然山水園林、藝術信仰與宗教情操、書法體系以及民族氣質與圖像符碼


當代視覺之自然山水園林
東方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畫家將胸中臆氣與客觀的自然造化兼容並蓄,從而煥發出難以言喻的氣韻生動,其形貌與精神妙在似與不似間。東方藝術家以山水主題表達其思想情感,面對高山和流水寄予無限憧憬,反映了東方藝術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觀。

李義弘的山水藝術觀強調深入觀察自然的奧妙,在其著作《自然與畫意》之內容,有精闢的剖析與對照,他面對自然實景輔以攝影做全方位探究,運用筆墨繪寫山水樹石表現多種的可能性。

 

近年來,他繪寫的題材聚焦於石頭、溪石,雄健層疊的寫意皴擦筆調,黝黑濃重的墨色與白色基底形成通透光影的對比,具體而微呈現出台灣當代山水景色。大陸旅美藝術家李華弌的山水畫直追北宋山水精神,畫面看似傳統形貌,實則藝術家經由思考多變的藝術思潮,反思東方藝術的核心價值,已然翻轉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山水,他以骨法線條,細膩皴筆繪寫山水形質,提煉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山水畫精髓「暢神」,在進出傳統與當代的視域之間,逐漸發展出個人獨特的山水風格,追求崇高的莊嚴感與恢宏氣度。

 


園林是自然山水的縮影,亦為文人隱士的藝術結晶。意境山水庭園是體現澄懷觀道的山林生活,它與山水畫和老莊思想息息相關。假山石,在東方的山水園林藝術構成重要的元素之一。展望以不銹鋼塑造假山石雕塑,靈感來自於園林中的奇石掇山,自然之石外觀嶙峋多姿,紋理縱橫,山石拼縫的疏密與凹凸造成的陰影,具有千變萬化的韻律感。假山石晶亮的質感延續了其作品「中山裝」的衣服空殼和運用符號和材料的觀念,探討自然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係,揭示和建構了一種獨特的東方雕塑。


藝術信仰與宗教情操
自然與儒釋道思想的關係,也是當代藝術家關注探究的重要議題之一。賴純純的作品一直以來關注存在與變化,純粹造形與自然物象虛實、光影之間錯綜複雜的有機關係,她以終極關懷的情感與態度,巧妙地將作品與空間凝聚形成場域之能量。1990年以來,她以「心」為主題的大型裝置系列作品,展現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作品〈無漏〉意謂了無煩憂,透明心型被不鏽鋼尖釘穿透,映照透明錐心影,裝置於空間展場,猶如芸芸眾生無常的大千世界。


張洹創作初期以行為藝術崛起於中國,在1998年移居紐約並在歐美各地的藝術中心及美術館舉辦展覽,馳騁於國際藝壇。2005年自美國返回中國後,在上海建立工作室。他從行為藝術觀念轉向藝術生產行動,使用媒介趨於多元化,主要有香灰繪畫、銅雕塑、牛皮以及富有歷史意涵的門板。張洹以香灰創作的繪畫與雕塑裝置,喚起普羅大眾幽微的心靈與無限的祝福,具有濃烈東方文化的象徵精神。


書法體系之線形延異
書法中的線性書寫具有滲透與綿延的空間特質,也是東方藝術美學的核心。當書法去字義與間架之後的線形,直接進入抽象水墨的領域。書法藝術與抽象藝術兩者有其共通之處:一、藝術家以線條、造形、色彩、肌理等本質要素來表現其主觀感受,二、畫家不再描寫和再現物象。黃一鳴以書法崛起於台灣書畫藝壇,從傳統到創新,其創作態度始終懷抱熱情與理想。黃一鳴是書法家與理論家,更是一位勤奮創新的當代水墨藝術家。觀讀黃一鳴的作品,書法線形骨幹與水墨疾馳澀相是構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李鎮成的創作結合了書寫與雕刻,在二度與三度空間中,解構漢字書體表現的可能性,他以書法、篆刻、雕刻等媒介,發展出一系列以文字為主體的作品,也創作多件文字景觀雕塑之公共藝術設置於台灣及大陸。


形塑民族氣質與圖像符碼
盧怡仲的繪畫,賦有濃重蒼鬱的肌理,以藝術詮釋歷史情懷,鮮明而隱喻的信仰符碼,似乎令人隱約感受到透露出民族幽深飄渺的靈魂。盧怡仲的作品曾以「中華民國在臺灣」所衍生的特質為內容,在承繼華夏優秀的文化資產突顯悲天憫人的情愫,藉由圖像記號的藝術底蘊彰顯人道精神之價值及意義。蔡志松的雕塑《故國.頌》系列以精良的處理手法,樸素的造形與嚴謹的秩序美感,對秦漢雕塑的雄強博大作了現代性的詮釋,展現了一種靜穆的古典意境。他賦予秦俑鮮明形象以生動的姿勢神態,將人物的堅毅與中華民族的氣質相聯繫,使我們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強烈意象。蔡志松的雕塑不僅顯示了紮實的造型能力,更以人物的姿態表達藝術内在精神。


東方藝術作品從傳統到現當代,可謂多采多姿,如何將先前的智慧善用再創造,是藝術家必須思量的現實狀態。本展9位參展藝術家面對浩瀚豐饒的歷史資源,在創作的內容與題材,始終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泉源,其造形手法與作品內容表現出各形各色的樣貌,持續地為當代東方文化積累廣博的藝術資產。

 

 

圖文資料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的樓梯間,一場輕盈卻深刻的相遇正悄悄上演。由隈研吾發起的實驗團隊SEKISUI HOUSE – KUMA LAB,透過「Paper Clouds(紙雲)」這座漂浮的和紙裝置,把日本工藝、自然意象與未來建築研究一同帶進2025年倫敦設計雙年展,邀請人們重新想像材料與空間的邊界。

和紙雲朵飄進18世紀英國建築

走進由William Chambers設計的古典石階,你馬上就會被一片片的雲朵吸引目光。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

「Paper Clouds」作品靈感來自日本繪畫中「すやり霞(Suyari-Gasumi)」的技法,創造出如薄霧般若隱若現,卻又能呈現具體的質感。看似輕盈的裝置,背後卻承載建築材料創新的實驗精神:要如何在極致輕薄中,依然保有足夠的結構強度?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傳統工藝的當代技術突破

為了達成這種「有重量感的輕盈」,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而是製成濃稠的糊狀物,再以手指壓出格狀紋理,創造剛性與立體感。而每塊乾燥後的「雲朵」擁有如淺碗狀的造型,其輕如羽毛,卻具足夠強度懸掛於空中。KUMA LAB計畫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更多實驗,例如3D列印和耐候性塗料,希望未來能運用在永久性建築中。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雲朵上的格狀紋理,是以手指壓出來的(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材料、文化、藝術的交會點

「Paper Clouds」不只是一個視覺裝置,它也觸及聽覺與身體感知。本計劃邀請到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町碧為此創作全新作品,錄音過程中還特別捕捉了和紙貼近肌膚所產生的摩擦聲。共同策展人Clare Farrow認為,這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場對話——從和紙、金線到18世紀石階,材料跨越時間和文化,日式工藝的輕盈感與英國古典建築的厚重彼此對照、也互相映襯。

即便隈研吾事務所(KKAA)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團隊之一,其仍然堅持透過這些小型計畫,找到持續創新的能量。隈研吾曾表示:「大多數業主都非常注重安全,希望重複既有的設計方式,只有在這些小實驗中,我們才有機會挑戰未知或是測試新材料。」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Paper Clouds」展出現場(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