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烏提奇:電影【金盞花大酒店2】-在金盞花大酒店的途徑上

La Vie 喬烏提奇:電影【金盞花大酒店2】-在金盞花大酒店的途徑上

據說在印度北方拉賈斯坦邦的烏代浦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如同許多印度城市,它也有另一個稱號-「湖泊之城」,因它擁有數個優美如畫的湖泊坐落在城市中間,也在宮殿和廟宇中提供了絕美的景觀。


身為印度最大邦,拉賈斯坦邦是電影的取景勝地,因為它的絕美地點和崇高歷史,而烏代浦市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已受到藝術的確立,出現在各自迥異的魯迪基普林的《森林王子》、詹姆斯龐德系列的《八爪女》和《甘地》、《大吉嶺有限公司》及《魔幻旅程》中。擔任《金盞花大酒店》第一集以及最新續集《金盞花大酒店2》勘景經理的巴旺尼辛解釋:「拉賈斯坦邦充滿了色彩與生命。導演約翰麥登熱愛拉賈斯坦邦的文化,他愛那個地方,尤其是烏代普爾。」


茱蒂丹契在第一集中飾演的伊芙琳問道:「世界上還有別的地方如此充滿感官刺激嗎?」當你一抵達坎普爾,就會受到該村落孩童的熱情歡迎,再抬頭觀望瑞夫拉酒店的凜然外觀,處處充滿真實,牛隻成群矗立在街上,酒店中馬廄的氣味隨風飄散,鸚鵡大聲地在樹上啼唱,還有從大地棕到明亮藍和綠的所有色彩,幾乎是不真實地飽滿


你能住在瑞夫拉,在瑪姬史密斯、湯姆威金森和李察吉爾飾演的角色住過的房間內,房價從3,200盧比起跳,約50美金,酒店能安排騎乘他們的純正品種馬瓦利卡西亞瓦利馬匹遊覽,若茱蒂丹契和希莉雅伊姆麗居住的一樓房舍引起你的興趣,那就沒辦法了,因為這是電影的藝術部門為原已令人讚嘆的建築錦上添花所建造的,在《金盞花大酒店2》拍畢後又再度被拆除了。
但即使沒有藝術部門的點綴建築,瑞夫拉酒店仍清晰可認,業者將第一集中的招牌展示在外,而酒店中的大多數房間和走道都在電影中一一入鏡。


對於導演約翰馬登,為了續集回到瑞夫拉酒店提供了一個拍攝可能性的嶄新廣度,他興奮地說:「一旦來到這裡,就會發現它出色的角度和層次多元性。但願我們在第一集裡善用了這個場地,但更有趣的是,我們都沒料到這個故事會繼續下去。」導演說第一集只提供了劇中角色在印度生活的皮毛,用了絕大篇幅敘述他們如何在新家中安頓,「透過這集,我們能寫出更多細節,不僅是為了第一集的角色而寫,還為了這個地方而寫,各式各樣的點子都因而萌生,讓我們能在視覺上更有趣地運用這個地點。」續集的其中一個聰明點子,是來自金盞花大酒店的可愛經理桑尼(戴夫帕托 飾),他覺得應該每天早上都來點名,以保沒有任何年歲已大的房客晚上在睡夢中去世,導演解釋:「這是個運用酒店和空間的絕妙方式,那是個莫名地非常具有電影感的空間,任何角度都拍不膩,穿梭其間帶給人一股強烈的感覺,因為到處都有拱門和隱密景觀。」

 

瑞夫拉酒店最著名的特徵絕對是花草茂密的庭院,中央有座花型的噴泉,導演說:「這是個表演場地,幾乎像座舞台,一看到這裡就讓我們立刻想到《莎翁情史》裡的玫瑰劇院,因為非常相似。」影史上最風光卡司之一齊聚在瑞夫拉酒店,在《金盞花大酒店2》中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歸功於李察吉爾和塔姆辛葛雷格的加入,這兩位新成員都拜倒在這座迷人的酒店下,吉爾說:「這個地方充滿靈性,我並不喜歡斥資重金打造的大酒店,它們都失去魅力,沒有靈性和歷史關聯。這地方十分迷人,是我會想入住的那種。」


對於葛雷格,在印度工作是他畢生的夢想成真,「我父母大半輩子都住在印度,也時常提起這裡,但一切都還是出乎意料,到處都充滿色彩並令人興奮,深刻、震撼、令人驚訝又刺激。」
葛雷格特別享受這個國家的許多特質,在往瑞夫拉酒店的路上有個招牌寫著:注意豹隻,她笑著說:「我愛極了,我以為那是隻運動隊伍,但我不確定是不是,其實真的是為了豹隻所設的,這裡的人類和動物自得意滿地和平相處著,真美,大家都聚在一起,我們若在肯辛頓教堂街看到一頭羊就會抓狂了。」


對於歸隊的卡司,回到印度並再訪瑞夫拉酒店是個特別的經驗,沒人料到他們會回來,比利奈伊回憶道:「自從回來後,當我第一次踏進去時就非常感動,本來要在齋浦爾待五週,也會是件很棒的事,但許多回憶都在踏進去那一刻湧上心頭,第一集就是在那裡開拍,而所有的體驗都被陌生感提升了。」希莉雅伊姆麗說:「要如何形容這裡呢?即使我有在試著寫日記,要如何形容印度呢?拍這部電影很令人享受,因為我不必想像氣味、熱度、色彩、噪音、氣氛、塵土和音樂,還有一半的路程,因為我們才剛下飛機。」


茱蒂丹契說拍攝第一集時,大家都對印度傾心不已,所以才眾多片約中排除萬難,好再度於新一集中齊聚一堂,「在一個國家中工作最美妙之處,在於不會感覺自己是個觀光客,甚至有點感覺被包覆,我幾乎像是住在這裡,我們都有同樣的感覺。」對於飾演桑尼未婚妻蘇奈娜、在孟買生活並工作的印度在地演員蒂娜德賽而言,《金盞花大酒店2》展現了更多印度的風貌,她興奮地說:「我們要去孟買,那是座大城市,是我認為最能代表印度的地方,真的是座目不暇給的城市,我是班加羅爾人,在印度南部,當我搬到孟買追求事業時,就被這裡震攝了,因為一切都極度瘋狂卻又充滿了個性。」


新一集將印度婚禮的概念介紹給觀眾,跟世上其他任何一種婚禮都截然不同,金盞花大酒店為了婚禮改頭換面,德賽笑說:「我怕死婚禮了,因為我很害怕付出承諾,但這場婚禮布置得很美,在晚上就像個樂園,燈光、吊飾、花朵和陳設,我很興奮這是我的第一場銀幕婚禮,我一點都不緊張,反而很享受成為目光焦點。」帕托解釋:「若你瞭解印度婚禮就知道辦得越大越好,只要有人結婚就會搞得像辦奧運一樣。」伊姆麗說:「劇本中有句關於婚禮的台詞,這是印度人最在行的,可真不是蓋的,這裡的婚禮都無與倫比且極度重要,不惜重本並持續一週,你能想像蒂娜有多美,有許多儀式和祝福。」在英國和印度的印度婚禮都參加過後,帕托則持不同意見,他開玩笑說:「真是又長又臭。我得戴頭巾,煩死了,每次都要繞著我的頭綁,腦袋不通風時就很難記台詞,任何壓住我耳朵的東西都令我難以忍受。」


但他承認是還蠻好玩的,「我們有場盛大的舞蹈戲,不知為何我拍電影時都會遇上,我舞技超爛,他們找來《貧民百萬富翁》的編舞家隆吉尼斯費南德斯因為我很瘦長,以前他都戲稱我為金凱瑞,但這次他熟知我的弱點,也知道怎麼扭轉我的手臂,好讓我的動作符合劇本的敘述。」
不需要在烏代浦待很久才會知道這裡是印度的婚禮之都,許多酒店都充滿了婚禮派對,而且有許多婚禮同時進行,葛雷格記得在每天前往片場的路上都會看到,婚禮從出生到死亡都是印度人生圖像的一部分。


「去工作的路上會有一頭駱駝和一場婚禮,返程上則有美麗服飾的遊行,還有上面躺著屍體的木製床墊,覆蓋著美麗的花瓣,正在前往葬禮的柴堆,生與死在這裡是比鄰而席的。」吉爾已經持續造訪印度將近40年了,拜訪喜馬拉雅山的導師並由遊歷全國支持愛滋計畫,印度是獨樹一格的國家,他說:「你只要呼吸,別戴手錶,放鬆就好。你無法干涉印度,而是必須融入這裡的生活節奏,我們過的是印度時間,忘了手錶吧。


夕陽照耀在瑞夫拉酒店上時,讓這個美麗之地更加輝映出飽滿的金黃色,而當太陽完全降到地平面之下後,千盞燈將柔和的光線照在真實的金盞花大酒店上,這裡是退休勝地的原因不難想見,其實只要在金盞花大酒店住上一陣子,就很難想像還能住哪了。


圖片:福斯影片 文:喬烏提奇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