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商品,這樣賣就對了!游聲堯 獨特材質鎖定特定目標受眾

LaVie 設計商品,這樣賣就對了!游聲堯 獨特材質鎖定特定目標受眾

採訪撰文/周玲霞 攝影/焦正德 圖片提供/游聲堯


2015年1月到2月,22 Design以一款「第四度空間腕錶」在嘖嘖集資平台上大放異彩,募得新台幣650萬元,達成率高達2613%。這款腕錶歷時4年研發,過程十分艱辛,獲得如此佳績,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同時,這也是游聲堯與他的團隊創業10年、努力經營所獲得的成果。


經營方針
Point 1 從擺地攤跑市集做起,體認市場區隔與合理定價的重要性。

水泥戒指是22 Design的創業代表作,這個獨特的想法,源自於「清水模」建築。游聲堯在一次赴日旅行中,被安藤忠雄的「清水模」建築所感動,工業設計出身的他,開始思考清水混凝土這項材質在建築之外的可能性。


觀察台灣民眾的喜好,游聲堯發現,大部分人們對於生活器具比較不關心,但對於隨身使用的物品,諸如文具、首飾等,就相當注重品牌和材質,於是他決定以隨身用品為發展方向,並計畫以精品路線來經營品牌。


游聲堯負責水泥戒指設計與製成,在調整材質配方上花了很大的心思,產品包裝則由他的創業夥伴鄭伊婷負責。初期,他們擺地攤、跑市集,發現自家產品只有在台北市東區賣得出去,進一步省視產品製程及銷售情況又發現,儘管銷售成績不錯,但因定價不夠準確,導致收入與成本支出只能打平,甚至沒計算到自己的人工費用,游聲堯表示:「那個『東西有人買就很高興』的心情還在,但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重新評估產品的成本結構,並調整定價策略,22 Design開始採取外銷導向,積極參與海外展覽,爭取曝光及經銷代理的機會。


Point 2 利用集資平台的社群性質,準確地向主要目標受眾發聲。
事實上,水泥並不是一種堅硬的材質,以水泥戒指而言,儘管游聲堯已改良調配出最利於保存的配方,但成品破損仍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包裝上都會清楚說明這是「有生命」的物品,會因個人使用習慣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也因此,在挑選販售通路時需要更加謹慎,若不能採取妥善的展示方式來銷售,便無法突顯這類產品的特色。


對22 Design來說,集資平台是一個極佳的銷售管道。一般人對於集資平台的運作邏輯理解,多半是「發表概念原型,說好產品故事,募集開發資金」,但游聲堯並不這麼思考,他認為,已具備量產條件的產品,才能在集資平台上獲得真正的成功。以水泥手錶為例,這款產品在海外已有販售經驗,儘管數量不多,但已確定量產的可行性,也就是說,這是一款已經開發完成的產品,透過集資平台發表時,該做的是更清楚地去表達品牌概念與設計理念,利用集資平台所具備的社群性質,準確地向主要目標受眾發聲。


Point 3 與其他設計團隊成立聯合辦公室,發揮創意平台效應。
22 Design在資源十分有限的處境下創業,必須不斷想方設法站穩陣腳,與其他設計創業者合租辦公室,對他們而言是個絕佳良策,游聲堯說:「創意工作往往需要眾人討論、腦力激盪,找其他設計團隊合租辦公室,如此一來,不用花錢請人,就可以得到『同事』了!」確實,聯合設計辦公室的概念,不只是分攤租金而已,以設計師為核心,可以舉辦講座、工作坊、社交與展演,甚至可以形成異業媒合平台,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與機會。22 Design所處的聯合辦公室,即是在設計圈裡赫赫有名的「地下連雲」,知名的平面設計師吳東龍、以《UPUP舉牌小人》受到注目的插畫家李翰、致力於微型製造及3D技術的「朗朗設計」等,都是這裡的聯盟成員。


目前,22 Design 的內部編制已有8人,游聲堯擔任產品總監,鄭伊婷則為藝術總監,總經理曾裕恆,主管公司營運及財務,並負責銷售業務。如今,他們已建立起一個小型而完整的工廠生產線,並交由一位廠長來負責製程。


商品故事
Case Story ─ 4th Dimension Timepieces 腕錶/時鐘


設計發想
游聲堯對於建築中所呈現的「空間」、「時間」、「光影」等元素相當著迷,這些建築的細節,在空間中呈現時,樓梯是最好的觀察地點,當體現在商品設計時,就將這樣的概念加入了時鐘上。在第四度空間時鐘裡,以階梯結構代表12小時的刻度,在意境上呈現階梯不斷地向下延伸,體現出時間的延續與無止境。


材質製成
至於第四度空間腕錶,製程更為複雜,足足花了4年的時間來開發,終於克服各個細節難題。錶面尺寸極小,以水泥的材質特性來看,不僅製作困難度高,耗損率也不少,為了讓錶面厚度能維持在0.9mm,經過長期實驗,終於調整出一個全新的樹脂水泥配方,不僅讓錶面能夠展現水泥的質感,並可兼顧使用強度,由手工進行灌模修整,營造獨特的手工觸感以及紋理視覺。此外,全新設計的立體錶針,讓手錶跳脫二維,進入三度空間、甚至是四度空間的思考,手錶其他部件也精心挑選,藍寶石水晶鏡面、進口皮件,100%由手工縫製的錶帶,更展現出這款歷時4年開發之產品的珍貴。


本文選自La Vie出版書籍《設計商品,這樣賣就對了!》,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設計商品,這樣賣就對了!》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另外,此次也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讓浪浪獲得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與希望,其收益也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華康浪狗狗體 2.0》誕生

自2021年首度推出以來,《華康浪狗狗體》受到熱烈迴響。當時華康與三牲工作室共同發起「浪狗狗回家字型」企畫,靈感來自三牲長期為中途之家浪浪拍攝肖像的行動,期望打破社會對流浪動物的刻板印象。再進化推出 2.0 版本,華康希望讓「字體」不只是溝通的媒介,更成為一種能被感知的語言——透過筆畫的彎曲、姿態的延展與字形的節奏,感受狗狗的神情與等待。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

《華康浪狗狗體 2.0》以華康明體為基礎,本次特別推出兩款全新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黑」與「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黃」,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與特徵,將浪浪的身影化作熟悉的注音符號筆畫。新版共新增 74 個注音文字與 10 組顏文字(其中藏有浪貓版彩蛋),象徵為 88 隻浪浪爭取曝光機會。字體將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限非商業使用),邀請大眾以創意書寫的方式,傳遞對浪浪的關懷。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 × 三牲工作室 × 全家雲端列印

三牲工作室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以《華康浪狗狗體 2.0》為主要視覺,由華康設計 4 款注音文小卡與 2 款顏文字貼紙。民眾只要在 FamiPort 雲端列印平台選購喜愛的設計圖卡,即獲得專屬 QRcode,隨時可在全台任一「全家」店舖的 FamiPort 機台列印出來。本次合作由三牲工作室提供素材、華康提供字型、「全家」支援列印服務,相關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流浪動物公益團體。期許透過設計與日常行動的結合,讓每一次列印都成為浪浪的一份希望。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不僅是一款字型,更是一場跨界的溫暖合作。從華康字型的專業設計出發,結合三牲工作室的影像故事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的大眾通路,讓設計、公益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因為每一筆畫都藏著浪浪的身影,每一次列印都可能改變牠們的命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免費下載
字體下載請點此
▨ 字體使用|華康浪狗狗體字型檔與圖檔,均僅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使用
▨  FamiPort 雲端列印「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
▨ 公益用途|列印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資料提供|華康字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