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CITY 聚焦全球城市趨勢亮點

伊斯坦堡清真寺Sancaklar Mosque

01 寂靜回聲 | 伊斯坦堡

平緩的深色石牆伏於地表,沿著地勢緩緩下旋,最後才遁入室內空間。這座清真寺Sancaklar Mosque落於伊斯坦堡市郊,遠離城市的喧鬧和所有交通幹道,是EAA-Emre Arolat Architects企圖拋開建築理論,專注打造一座僅服務宗教核心精神的建物。最外圍的高牆象徵阻絕世間紛爭,保留其內不受汙染,走進祈禱室中,外頭瀉入的陽光增添肅穆氛圍,教徒們能在偌大卻空無一物的空間內,面向牆面(Qiblah Wall)虔心膜拜,找回內心的平靜。

 

02 如畫般的焚化爐 | 丹麥

在傳統的觀念中,焚化爐總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丹麥這座新的焚燒發電廠Incineration Line,在外壁多加上一層由棕色鋁板製成的外皮,白天顯現工業區的冷硬質感,晚上藏於鋁板下的燈光啟動,打亮整座廠房,成為一個黑夜中的唯美意象。負責設計的Erick van Egeraat建築師事務所相當重視它為當地帶來的正面能量,除了嘗試使其成為外觀亮麗的塔樓,也在外型上讓建物基座呼應周圍廠房,而高達97公尺的聳立煙囪,則形似在地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羅斯基勒主教座堂(Roskilde Cathedral),打造出富含文化意象的工業結晶。

 

03 肯辛頓草皮上的七彩蟲繭 | 倫敦

夏天到了,肯辛頓公園草皮上的「蛇型藝廊夏日主題館」(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總是最被熱烈討論的話題。這個占地300平方公尺的臨時建築大賞,每年都會邀請一位知名建築師來此揮灑創意。今年主辦單位邀請近年備受矚目,以討厭規則、擅長用合成材料與創新科技、偏愛將大自然元素結合在建築當中的西班牙建築事務所SelgasCano(Jose Selgas與Lucia Cano)擔綱設計。SelgasCano覺得公園最能代表倫敦這座城市的精神,期待在展館內也能擁抱公園美景,故以透明度為題,以透光塑膠材料編織出一個色彩繽紛的不規則網狀結構,讓外型就如同一只七彩蟲繭。不過最刺激的還是建築內部經過特殊設計、宛如迷宮般的雙層通道,絕對讓你有一腳踏進萬花筒世界裡的驚奇感受!
 

04 都市游泳池也是公共藝術 | 倫敦

近年來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倫敦Kings cross區又有新作登場!King's Cross public art program RELAY發展計畫主張都市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重要性,特別邀請到Ooze建築事務所和藝術家Marjetica Potram在距離Kings cross車站以北、步行三分鐘的空地上,打造一座名為「Of Soil and Water」的露天人造游泳池。該泳池兼具公共藝術與公共設施兩種功能,不僅池畔種滿各類野生花草,教人賞心悅目,還可容納大約100位民眾入內戲水。但它最大的特色,在於此泳池不依賴任何機械或化學藥物進行清潔工作,而是靠著內部的沉水植物及表面的溼地植物,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性清潔循環系統,這也是英國首次以植物過濾的方式打造人工泳池。


05 荒漠內的心靈對話 | 加州

美國加州科羅拉多沙漠境內的Slab City,聚集著許多社會邊緣人,被稱為美國最後自由之地。在這座沙漠小城中,藝術家Christina Angelina發表了最新創作〈Kinetoscope〉。她將兩組巨大的女人臉龐繪於乾涸的蓄水池內壁,每張臉孔都表露連續但卻些微不同的情緒,就像分格動作般,反映出她的心情。最上圍結合東西方書寫筆法的奇異文字裝飾下,隱藏Jerry Hannan和Eddie Vedder所演唱的〈Society〉之歌詞,意旨詢問生活在社會中的意義,恰巧回應其所在地的特殊性。若親身踏入池內,任何一點聲響所引起的巨大回聲,都能帶領觀者超脫時空,前往遙遠的境地。是一件能震撼心靈的獨特作品。

 

06 串連三地的蝴蝶橋 | 哥本哈根

橋墩不僅連結兩地,也同時提供眺望城市的新角度。在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由Dietmar Feichtinger Architectes設計的大橋Butterfl y Bridge日前落成,這座新橋由三段橋面在河中交會,成為足以連結三個甲板的特殊造型,橋面含腳踏車道與人行步道,橋墩考量到防腐問題,選擇以梯形截面的密封焊接鋼板支撐。而最特殊的地方是,當船隻要通過時,其中兩端的橋面可以垂直向天空升起,宛如蝴蝶展翅一般,為兼具實用性與趣味的工程設計。

 

07 讓建築融於自然循環 | 台中

我們所尋求的建築,是透過學習自然的原理來設計、並透過使之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創造出能夠不造成地球負擔、同時能享受運自然而生之豐沛資源的建築。」建築師末光弘和曾如此說道。受同樣認為建築應結合生機、生態與生活的陸府建設邀約,他帶來規模的作品展出,呈現十件建築模型,讓觀者能細覽其設計之奧妙。

 

過去曾於伊東豊雄旗下工作,末光弘和在2007年正式成立事務所SUEP.,希望推展「建築是自然循環一部分」的理念。例如在「Kokage」(日文原意為樹蔭)這件私人住宅案中,他運用樹根吸收水分並於葉面蒸散、導致樹下變得涼爽的道理,抽取該區豐沛的地下水至屋頂,以不間斷的循環達到降溫效果。室內牆面與天花板也刻意採取設計傾斜的接面,藉此增加散熱率。還貼心設置天窗引入陽光,維持舒爽的生活空間。而在九州藝文館,為了不砍伐原生樹木,他讓建築的形狀恰好符合林木間的空隙,並將地板架高,減少對草坪與樹根的影響。由於樹木緊貼建物,在夏季時提供遮蔭,減少館內冷氣耗能,而冬季樹葉凋零時,則恰好提供吸收太陽光的機會,降低暖氣運轉功率。依據建地條件的不同,選擇最適切的方式達到節能之效,並讓建築和自然運行產生關係,傳遞出一種人與環境永續並存的美學

 

08 世界最快磁浮列車 | 東京

隨著標示速度的數字不斷標高,日本媒體們不由自主發出了驚嘆聲。由日本東海鐵道旅遊公司(JR東海)興建的世界首條商營懸浮鐵道——中央新幹線,首段連接東京與名古屋,將過去90分鐘的車程縮減至40分鐘,日前試營運時最高瞬間時速飆到603公里,幾乎是日本新幹線的2倍,亦是上海磁浮列車的1.4倍,創下世界紀錄。這班列車預計在2027年才會投入服務,屆時總長將達280公里,正式載客的時速將維持在505公里,替忙碌的通勤族再次闢出最快捷的交通大道。

 

09 回應節能的市政大廳 | 阿根廷

由Foster+ Partners Architecture設計、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新市政大樓於四月正式開幕。這座足以容納1,500名市政員工的新建築,一進門就以挑高四層的大廳營造開闊感,各層樓如平台般漸次後退,而非以牆面阻絕視線穿透。最外圍則由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為牆,納入周圍公園的綠景,波浪狀的屋頂一方面營造流動感,另一方面又多處開設天窗引入陽光,再使用冷樑
(Chilled Beam)送風系統調節室內溫度,是阿根廷第一座榮獲LEED銀獎的公共建築,也替在地注入一股嶄新氣象。

 


文字 / 歐陽柔辰、連美恩   

圖片提供 / EAA-Emre Arolat Architects、Erick van Egeraat、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Of Soil and Water、Christina Angelina、Dietmar Feichtinger Architectes、陸府美學館、JR Rail Pass、Foster+Partners Architecture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5月號】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 Music迎來十週年之際,於美國洛杉磯揭曉全新落成的工作室「Apple Music Radio」,集音樂、影音、Podcast等內容製作於一地,更將舉辦現場演出、見面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致力成為創作者與音樂產業的重要基地。

自創立以來,Apple Music Radio舉辦眾多全球首播、深度專訪、驚喜演出等活動,致力於成為全球藝人與樂迷即時連結的場域。透過策劃嚴謹、由創作者主導的敘事方式,Apple Music Radio期望加深聽眾與音樂之間的連結。而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持續以幫助他們以多元形式的工具、平台來訴說自己的故事。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圖片來源:Apple)

為音樂人打造的一站式創作基地

位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強調為音樂人量身打造,設有齊全的創作與表演設備,包含兩座配有空間音訊播放功能的錄音室,還可作為訪談或即興演出空間使用;一座超過350平方公尺的表演舞台,未來除了用於現場演出,也將舉辦粉絲見面會和放映會等;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當然還有專業的混音室、攝影棚、剪輯室、錄音室等,支援社群媒體、Podcast等全方位的內容創作。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圖片來源:Apple)

全新的Apple Music Radio不僅展現Apple對音樂串流的創新野心,更涵蓋了多元媒體內容,重新定義其製作、體驗與分享方式。未來,Apple Music Radio將與紐約、東京、柏林、巴黎等地的創作空間密切合作,更有意持續拓展新據點。

Apple Music十週年特別節目同步登場

此外,為慶祝Apple Music十週年,Apple Music Radio也推出為期一週的特別節目與現場內容,回顧這十年間的關鍵時刻、獨家發行、幕後故事與里程碑。自7月起,Apple Music Radio還展開倒數特企,揭曉過去十年Apple Music上最常被串流播放的500首歌曲,並開放完整播放清單《10 Years of Apple Music: Top Songs》供大眾收聽。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圖片來源:Appl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飲水生活注入永續美學!GROHE Blue Fizz 開啟質感生活中的氣泡水體驗日常

在餐桌上倒出一杯剛打好的氣泡水,細緻的氣泡自杯底攀升,在澄澈的玻璃杯裡顯得格外晶瑩透亮,讓人感受到清新與健康,成就生活中的幸福瞬間。對重視生活質感的現代人來說,喝水不僅是補充水分的生理需求,更是品味與態度的延伸。來自德國的廚衛品牌 GROHE,始終以優雅簡約的設計語彙和頂尖實用技術,形塑現代人心中的理想居家樣貌。這一次,GROHE 將目光投注於日益成為生活風格話題的氣泡水潮流,推出全新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以更貼近日常的姿態,為居家飲水帶來便利、時尚與永續環保的全新提案。

grohe

解決未說出口的日常困擾

氣泡水無論是日常飲用、咖啡酒精等調飲創作或煮飯醃肉入料理皆宜,用途廣泛之餘,綿密的氣泡口感又充滿歡快驚喜,使得氣泡水機成為人手一台的居家配備。不過回想過往使用氣泡水機時,是否曾發生在想喝的那一刻,才發現氣瓶早已用罄,來不及即時更換?或者發現氣泡濃度總是靠運氣?以及懶得清洗零件或搬重瓶水回家,久而久之讓氣泡水機成了廚房的擺設......,這些務實的使用情境,GROHE 全都納入考量,因此 GROHE Blue Fizz 也正是針對這些未被解決的細節設計出發,讓氣泡水真正回歸「即開即飲、直覺設計」的初衷,更藉此將氣泡水生活的永續性普及於日常。

grohe

作為 GROHE Blue 淨水系統系列的入門之選,GROHE Blue Fizz 共推出雅致款與豪華款 2 種規格,兩者皆搭載一鍵式打氣技術與 CO₂ 濃度調節旋鈕,讓使用者能夠依據個人喜好,精準選擇柔和、中等或強勁的氣泡,從些許的口感趣味到刺激暢快氛圍的追求,GROHE Blue Fizz 皆貼心符合期待,隨時享受完美比例的氣泡水。

grohe

實現輕操作、輕打理的理想便利性

直覺的操作設計不僅止於使水質一鍵碳酸化,無需額外測量與調整,豪華款亦設置 Type C 充電式的液晶顯示螢幕,得以即時查看 CO2 鋼瓶的使用量與剩餘容量,來得及為下次填充做準備。

grohe

再者,CO2 鋼瓶的換瓶方式也簡易便利,採用快速旋轉提取機制,就算是長輩或小孩也能輕鬆上手。搭配 0.85 公升的快接式旋轉水瓶與卡扣式設計,安裝牢固;噴嘴材質則選用不鏽鋼,使用過程更衛生且易於清潔。對講求細節、生活節奏講究效率的族群來說,這樣的「輕操作、輕打理」正好滿足對日常便利的想像。

grohe

質感美型讓氣泡水變成生活風景

除了完整的功能面向,GROHE Blue Fizz 也保有品牌一貫的設計語言。採用霧黑色金屬外觀,不論是簡約北歐風、摩登工業風,或現代優雅風格的廚房,都能無違和地融入空間之中。機身設計精煉,佔用面積小,即便是單人租屋、小家庭也能靈活擺放,甚至在餐桌上直接操作,置於客廳、書房等任何想隨時取用氣泡水的空間皆相容。

grohe

實踐永續飲水理念的開端

GROHE 延伸對於廚衛用水的專業,將產品能量也挹注於氣泡水機,除了優化使用體驗,GROHE Blue Fizz 更回應了當代人對環保的期待。透過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不僅省去搬運瓶水的麻煩與長期成本,也降低一次性塑膠瓶的使用量,也讓居家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更貼近永續,體現品牌對於「地球責任」的落實,並在便利性與環境保護之間力求平衡。

grohe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優雅回歸生活的本質,透過貼近人心的設計細節、直覺的使用邏輯,默默把關水的質地,讓氣泡水真正走進生活,成為你料理前的一口清涼、閱讀時的一杯神,或款待好友時的精緻搭配!

grohe

更多產品訊息,請至 GROHE TAIWAN官方粉絲專頁

文字 / Diane Tang     圖片提供 / GR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