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趟波士頓科學博物館吧!《皮克斯背後的科學之道》讓你了解員工保持熱情的4個秘訣

皮克斯讓員工保持熱情的4個秘訣

搖著紅色尾巴的小丑魚尼莫、被留在地球清理垃圾的機器人瓦力、想嚇人但長得一點都不可怕的大眼仔,這些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所創造出來的卡通人物,為許多大小朋友帶來歡笑。如果你近期有幸造訪「波士頓科學博物館」,就有機會透過《The Science Behind Pixar 皮克斯背後的科學之道》展覽一窺皮克斯動畫製作背後的每個環節。這項展覽不只讓小朋友看得目不轉睛,也吸引了大人們的眼球。

 

展覽包括八個部分,每一個攤位詳細介紹皮克斯動畫製作的每個環節,包括製作模型、角色打扮與裝備、場景佈置與拍攝、動畫製作、光線明亮調節、角色肢體動作等等。展覽其中一項互動陳列室展示如何控制動畫角色的明暗程度,讓平面的卡通人物變得立體,並輔以配音人員Ellie、Carl的表演。參觀者只要點選側邊欄位選項,便可操縱明亮程度、光線,呈現不同的場景氛圍。

 

而當小孩在各種互動裝置前玩的不亦樂乎,許多大人卻全神貫注的觀看一部影片,影片內容解釋皮克斯員工在公司的工作情況。大家都很好奇,究竟像皮克斯這樣創造力旺盛的公司,如何保持其源源不絕的創新能力?以下為《Inc》雜誌網站從展覽中歸納出的四個重點。

------------------------------------------------------------------------------------------------

 

1. 團隊考慮周全,審慎解決難題

當皮克斯團隊著手製作2008年上映的《瓦力》(WALL-E)動畫片時,曾遇到角色光線明暗設定的難題。因為主角機器人瓦力的顏色為生鏽的金屬色調,與塵土飛揚、被垃圾淹沒的背景太過相似,導致無法凸顯主角在畫面中的存在感。團隊想出的解決方法為強調瓦力的幾何形狀,例如他三角形的腳、立方體的軀幹以及類似望遠鏡的頭部,讓主角的形象突出於背景。

 

不只是《瓦力》這一部動畫,製作動畫片時遇到難題是家常便飯,而皮克斯的團隊在解決難題、發展故事時是非常有耐心的。《瓦力》的攝影燈光總監Danielle Feinberg解釋,解決難題的過程是一連串的回饋建議,成員針對流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每一個動畫製作的環節都注重細節與品質。為了方便各部門員工對動畫的問題直抒己見,皮克斯建立了一套「腦力信託機制」(Braintrust),讓導演、編劇等各路人才聚集在一起,發表對於製作中動畫片的看法,一起討論解決問題。

 

「我們大約耗費四到六年的時間在一個故事上。我們不只是寫寫劇本然後把它製作成影片而已,我們徹底地、詳實地考量各種層面的問題,然後一一解決。」Feinberg繼續解釋:「這裡聚集了許多擅長說故事的天才,但皮克斯製作動畫的環境不是主管發號司令,命令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或者像行銷人員那樣做市場調查,事先確定了9到13歲的孩子喜歡玩具,所以做決定一部有關玩具的動畫吧!而是所有成員在發展故事的過程中一起進步、冒險、發現新的可能,再一起創造能夠感動觀眾的元素。」

 

2. 由成員設計自己喜愛的角色,讓團隊投入情感 

角色動畫師Gini Santos希望創造出來的人物不只能夠栩栩如生,還能生動地展現性格與個人魅力。《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中與尼莫的老爸一起冒險、個性天真樂觀卻擁有短暫性失憶症的藍色擬刺尾鯛多莉,其在大海中逼真自然的動作、臉部表情就是出自Santos之手。這個在《海底總動員》毫無包袱、無憂無慮、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角色,在Santos設計下被賦予了生命力。

 

在皮克斯,動畫角色的個性設計並非由上層指派,而是開放大家自由選擇。這個制度的好處是,讓團隊成員設計自己情有獨鍾的角色,比較容易融入該角色,賦予角色生命力。在Heather L. Holian的《化妝舞會:論全球的傳統與創新》(Masquerade: Essays o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Worldwide)一書中提到,在任何皮克斯動畫製作計畫執行的開端,團隊會先討論各個動畫設計師負責設計哪個角色。「我們之中大部分人都已經對某個角色特別有感覺,於是我們就會要求設計該角色。」Santos說。

 

3. 回饋機制幫助突破盲點

不只在人物的表情、個性與動作上花費心血,動畫中人物身邊景物與物件的擺動細節也要顧慮到。皮克斯今年暑假最新力作《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的模擬技術導演Samantha Raja,為片中主角小女孩萊莉(Riley)設計衣裝。根據萊莉在不同場景的喜怒哀樂,她所穿著的衣服布料也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當萊莉高興地蹦蹦跳跳時,衣服也會隨之輕快活潑的擺盪,當萊莉沮喪地呆坐在椅子上,衣服擺動也隨之靜止。「我的任務就是讓角色的衣服像演員一般活過來,」Raja說。

 

在《賓州大學學報》的一段訪談中,Raja提到,皮克斯的「回饋機制」對她的工作非常重要。一開始,她會先用以物理作用為基礎的電腦模擬程式,控制動畫角色服裝與頭髮擺動的姿態。接著,導演觀看她所製作的模擬成效並給予適當回饋與建議。Raja會再根據建議調整頭髮搖擺的速度,或是衣物上毛皮、補丁的角度。「起初,我感到相當緊張,我害怕萬一出錯且沒有人提出指正,這個錯誤就會被數以萬計的觀眾看到,且永遠刻印在DVD中。但我已經克服這項壓力。」

 

這個回饋機制能幫助皮克斯成員突破盲點。當設計師全心投入製作時,容易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狀態,此時其他人的提問與建議能適時點出問題所在,將角色更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4. 大膽冒險的企業文化 

皮克斯的動畫能夠持續推陳出新、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體驗與感動,原因在於對複雜、費力的計畫保持冒險精神資深軟體開發人員Per Christensen因參與製作《汽車總動員》(Cars)而獲頒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他在電腦製圖技術上的努力,讓動畫中的陰影與間接照明效果更加寫實、逼真。Christensen將得獎歸功於皮克斯首席創意總監John Lasseter對於他新奇點子的採納,儘管他提出的概念不易執行,Lasseter還是支持他勇敢嘗試。

 

在《汽車總動員》這部動畫中,Lasseter曾擔任《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第一、二集的導演以及公司最初「腦力信託制度」的參與成員,他欣然接受Christensen所提出的新穎製圖技術「光線追蹤」(ray tracing),這項技術所呈現的物體反光效果讓《汽車總動員》中的車子們看起來更逼真。

 

皮克斯團隊製作這部動畫時曾遇到兩項挑戰。第一,《汽車總動員》的場景比過去皮克斯製作的任何動畫都要複雜。例如點綴著許多山艾樹、仙人掌、廣闊的沙漠場景,以及能容納7.5萬輛汽車觀眾的橢圓競技場。第二,「光線追蹤」的製圖技術必須顧及物體合理的反光呈現、陰影方向,才能創造出最完美的效果。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此技術繪製如此複雜的場景,實為一大挑戰。

 

在皮克斯,抒發己見不是高階主管或資深員工的特權,每個人都有自由發揮創意的權力。也正因為這種開放的企業文化,讓員工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皮克斯也給予員工實際實行各種創意的機會,才能讓一部部精采的動畫片呈現在觀眾眼前。

 

Text、Photo via / SmartLinkin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開跑!蒐集100張特色卡牌,解鎖在地小吃、節慶與都市傳說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2025台灣設計展10/1010/26將於彰化登場,開展前先來玩「彰化百寶圖鑑」暖暖身!一機在手就能參與這場線上遊戲,每天抽卡蒐集100張卡牌,解鎖100件關於彰化的大小事,卡牌內容從旅遊地標、經典小吃、文化節慶、都市傳說到在地內梗全收錄,集滿就能趕在設計展開跑前成為「彰化行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動動手指玩遊戲,每天更了解彰化一點

「彰化百寶圖鑑」卡牌共分為10大類型,涵蓋飲食、民俗文化、地標、在地故事等,每張卡牌都以精緻插畫搭配有趣文案,用輕鬆且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玩家透過每日抽卡,每天都更了解彰化一些。此外,「彰化百寶圖鑑」也將有名人現身,包括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通主持人李毅誠、小高潮色計事務所「色長」、小說家吳思宏等,邀玩家收錄「彰化之光」。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百寶圖鑑」怎麼玩?

參與遊戲的方式非常簡單:進入「彰化百寶圖鑑」網站LINE帳號登入輸入玩家名稱遊戲開始!

玩家每天登入就能抽2包、共10張卡牌,完成每日任務(答題、社群貼文按讚、官網踩點)還能再獲得額外抽卡機會,一天最多可拿到25張,逐日將收藏圖鑑填滿。此外,抽到的卡牌都能單張下載,分享到社群成為互動新話題。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參戰第一天就長了幾個小知識,像是鹿港名產「麵線糊」不用碗裝、而是用塑膠袋裝,不必餐具、直接倒進嘴巴品嚐最過癮!還有每年在台灣最古老的水圳——八寶圳——舉辦的「二水跑水節」,號召人們到水圳踩水兼祈福,是全台唯一在水圳內舉辦的節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線下更多驚喜:店家串聯優惠、實體「閃卡」限量推出

「彰化百寶圖鑑」的樂趣也從線上延伸至線下。設計展期間,只要憑抽中的「店家卡」到14間合作店家,就能兌換或小禮物,解鎖更多警喜;前往彰化縣立美術館大會服務台打卡並完成指定分享,則能獲得實體版的「閃卡分享包」,每日限量,兌完即止。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想獲得「實體閃卡」還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在10/26 23:59前集滿「彰化百寶圖鑑」100張卡牌,並前往活動網頁填寫資料,就能參加抽獎,有機會用更具意義的方式收藏屬於2025台灣設計展「(((  彰化行 )))」的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 台灣設計展 —— (((  彰化行  )))

展期|2025.10.1010.26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0:0018:00/週五、六 10:0020:00

展場|彰化展區(彰化縣立圖書館、彰化藝術館、彰化縣立美術館、彰化市武德殿、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高賓閣)/鹿港展區(鹿江國際中小學、亞太鹿港渡假村集會堂、鹿港公會堂)/彰南展區(田尾公路花園、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專為展覽現場打造的布置結構、宣傳旗幟等相關製作物,舉凡獨特尺寸及其上打印的一次性內容,皆使得「重複使用」行之不易。然有趣的是,另一頭的周邊商品開發,同樣仰仗大量設計心力的投入——兩者何嘗不能相互成就?「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正從各展場功成身退的「廢料」中取材,在保留紀念性的前提下二創各樣日常小物,把展中孕育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也提供觀者彷彿能帶走看展旅程一小部分的別致感受。

展覽結束後,堪用廢料如何走入日常?

常設型展覽以外,暫時性材料的汰換確實無可避免。但正因它們的展陳週期通常並不太長,退役時基本上還很新、仍富實用價值,直接丟棄自是不甚環保也相當可惜的。因此,臺北市立美術館自2024年起以「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回應當代永續發展思潮,秉持「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理念,攜手臺灣設計師和在地製造商,將創意針劑注入展場廢料,活化並續存感官記憶於日常物件之中,創造藝術滋養生活的不同途徑。

「再生設計」與「再造實踐」讓公共記憶持續發光

▍首波循環商品:場館用&供購買的隨行包

首波循環商品回收展覽宣傳帆布及路燈旗布,重新設計為場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與上市販售的「循環隨行包」。繼2024年底發布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限定款後,又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The Stutter of History)》陸續推出升級版;接下來將開賣的最新款式則為展期邁入倒數階段的2025熱門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限定款。每檔展覽均限量50個,旨在為場內卸除的一寸寸廢棄材料賦予嶄新生命,既體現「可持續」設計精神,亦讓觀眾同步將環保意識帶出場館,換個形式常伴左右。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第二波循環商品:退役軟木系列花器、徽章及坐墊

今年,館方延續計畫宗旨開創第二波循環商品,聚焦2024年《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覽退役下來的軟木板。該展覽牆面由多面碳化煙燻的軟木包覆,自帶強烈視覺感且具隔熱吸音效果,展覽結束後已挪至包括地下樓《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影院展牆等其他現場重複利用。然而,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難以承受長期使用的性質限制,北美館進一步探究如何透過升級再製延長它們的生命週期。最終與同樣著眼永續設計的台灣文具品牌「物外YSTUDIO」及在地永續循環PU製造商合作,歷經近一年的材料分析、再製測試後,回收部分軟木並轉化其原始狀態,將之與環保開放式分子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棉材料融合打碎,成功形塑層次豐富的紋理與溫潤自然的色澤,祭出一系列美感與功能性皆備的文創商品。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打造微型衛星,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

細究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設計概念,3款商品以未來視角想像宇宙運行,打造循環不息的「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讓所謂的廢料如星辰般綻現永續創造的無限可能。首先,軟木花器和軟木徽章兩品項,其碳化軟木外圈本身質地透氣並含天然氣味,另再摻入多彩且有彈性的回收泡棉,能有效吸附精油並緩緩釋放香氛;無論是適合置於起居、辦公空間的管狀花器,抑或可與服裝包款輕鬆搭配出門的圓形徽章,療癒力量即在咫尺之內應運而生。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除軟木主體外,兩款商品亦分別結合環保鋁合金與不銹鋼,彰顯軟硬材質間的反差感;同時選用FSC認證紙材與環保PP袋作成外包裝,兼顧運輸保護與環境友善,用設計向循環致敬。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最後一款專門提供北美館公眾/公務使用的軟木坐墊,則讓退役材料回流館內、重返日常場景,繼續服務未來更多訪客——恰似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每一種材料也都找到了屬於自己不滅的循環軌跡。

>> 臺北市立美術館獨創限量循環商品即日起於館內藝術商店「巡藝ART to go」展示,有興趣者可前往現場挑選,或點此線上購買。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