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2015文創100報導:文創王牌監製──李烈

李烈

用台灣自己的故事,拍世界的電影

揭開五年級前段班宛如昨日的鮮明記憶,那一年,19 歲的玉女明星,以清麗氣質被捧上了天,說是地球繞著她轉也不誇張,【一剪梅】的播出讓街頭巷尾在每晚八點大唱空城,全都回家鎖定她的丰采,【小城故事】、【你那好冷的小手】⋯⋯一片接著一片,一集接著一集,一路走過眾星拱月的驕蠻時期,少年得志到了30 歲,嬌俏的眼神變得冷靜,她開始厭倦不停工作拍片,卻始終演著千篇一律的小旦角色這般沒有成長的日子,一轉頭就拋下一切到大陸做起成衣生意,這段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她從被稱讚有眼光、有頭腦,到經商失敗賠光了一千多萬元台幣,人生從高空重重摔下,一無所有,歸零。在大陸五年後,她旅居香港、紐約等城市沉澱自己,回到台灣,她的個性變得柔軟,也對台灣影業停滯不前的頹勢感到憂心。


李烈在大陸的經歷是興是跌,是起或落,似乎已有了一個公認的定論,但她眼神裡竟盈滿笑意,「沒有那個在大陸摔得很慘的李烈,就沒有今天的李烈阿。」有些促狹自己,背後其實更多的是感激。「我在1999 年回來台灣,那時是40 多歲了,但台灣影業在我28 歲時就高呼『復興台灣電影』,喊了快20 年。」台灣演員、創作人、技術人員都有嚴重斷層,台影產業產生危機,直到近年在【海角七號】、【艋舺】等貼近庶民的電影,帶動區域經濟與台片市場,才出現產業朝氣。而若李烈沒有在大陸磨去了稜角,用痛去深刻體會商業與成本概念,再經歷過摯友羅曼菲的驟逝,也不會「起而行」誕生今天與董氏兄弟一同投資的「影一」──一座將台灣電影工業化的搖籃。沒有商業作翅膀,電影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工業,沒有獲利,藝術的湯汁也會蒸發,整個台影市場將萎縮垂死。

 

轉型走入幕後,讓電影變成工業
「即使影一上櫃,我們仍不敢說台灣電影是一個工業。」、「影一要讓台灣電影工業化!」演而優則製,從演員晉身為監製的李烈,在去年10 月將台灣第一檔電影股「影一製作所」登陸興櫃,今年8 月營收0.06 億元年增234.67%,主要業務為製作電影、微電影、短片及藝人經紀,其中所製作或聯合製作之電影【囧男孩】、【翻滾吧!阿信】、【艋舺】、【總鋪師】⋯⋯到榮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的【行動代號.孫中山】、與新生代導演李中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青田街一號】,是2012 金馬創投會議入選企畫案,在2013 年獲得富川奇幻影展創投NAFF現金獎,影一出馬,必屬佳作,經紀業務藝人則有鳳小岳、林辰唏、柯宇綸。


六十年了,台灣尚沒有任何影業有這樣的決心與前瞻力,人才嚴重斷層凋零,李烈在投身台灣電影工業化同時,對於人才的培植頗有堅持,致力提攜新銳,讓一身才華卻僅差臨門一腳的導演與演員浮出水面。例如,當時尚未成名的導演楊雅喆介紹了【囧男孩】劇本,李烈知道好電影叫好不見得叫座,不惜抵押房貸也要把電影拍出來,「當時花了1,300 萬台幣,若是到現在才拍,成本齊漲勢必要到3,000 多萬才拍得成。」拍攝【艋舺】需要9,000 萬成本、【翻滾吧!阿信】也要3,700 萬,簡單換算,一部3,000萬的電影要7,000 萬獲利才能回本,經過與劇院拆帳等支出,電影公司實拿才四成多一些,這些動輒數千萬的回本壓力、要對投資人負責任的壓力,全在這位王牌監製的肩上,「拿著好劇本卻苦無預算,根本就是製片的絕路。」李烈一直在藝術與商業的天平上戰戰兢兢,錙銖必較,也因此她積極走出台灣小市場,環抱亞洲甚至更大的好萊塢機會。

 

結盟大陸游族影業,華人電影進軍全世界
「我就像一匹野馬,但左臂被公司上市興櫃綁住,右臂被電影節綁住,綑綁我的責任似乎越來越大。」李烈今年擔任台北電影節主席,最近又正式與大陸游族影業簽約,使她獨來獨往的瀟灑性子多了不小的羈絆,「但這是自由的羈絆。」她笑說,游族的背景很特殊,不是從電影起家,而是從互聯網與遊戲崛起的公司,影一與游族的結盟自由度很高,不是死綁而是資源共享,藉由在大陸市場的鋪陳,積極與日韓等國跨區域拍戲,也不排除進軍好萊塢的可能,我們似乎可以預言明年的電影節將更加精采,透過李烈為台灣電影工業化的努力,將來一定有更顯著的新氣象。


在從台灣走向世界的道路上,電影不能只靠電影來取得利潤,周邊商品已成為一種既可以獲取龐大利益,且推動並創造品牌形象的強大利器,也是李烈在推動台灣電影工業化的必行計畫,「【悲情城市】當初8,000 萬的票房換算成今日真是不得了的商業大片,但他並沒有犧牲掉藝術性,它同時是一部好的藝術片,也有極佳的票房。」在張郁英的論文研究《電影觀光對觀光發展之影響─以【悲情城市】與【海角七號】為例》中,就當地居民對「電影觀光」之看法與態度分析調查,無論是金九地區或是恆春地區的受訪者,對於電影以該地為拍攝背景持支持態度的人數,有至少七成以上,顯見電影觀光帶來的效益是有目共睹。李烈監製【艋舺】後帶動萬華觀光,產生一年20 億的產值,周邊店家業績增加近30 倍,「電影退燒後還能否有此光景,就要看主政者的智慧了。」除了帶動觀光,李烈在【總鋪師】播出後除了票房突破3 億,也與五月天阿信的潮牌STAYREAL 跨界合作推出聯名文創商品,包括手切豆腐便條紙、上頭繪有維妙維肖蒼蠅的啤酒杯、換骨通心鰻古早菜杯墊等可愛潮品,將電影總舖師的經典文化送入真實生活。未來,透過與有強大遊戲市場根基的游族影業合作,不排除將電影製作成遊戲的可能,使觀眾變成玩家,有更高的參與感。

 

專訪影一製作所負責人
李烈:大銀幕後的拍片敘事

Q1:台灣市場小,近年作品卻屢屢在國際舞台發光,可否請你分享「台片」的優勢為何?
A:
相較於對岸,台灣的創意是自由的。好點子就是要錢,大陸很覬覦台灣年輕導演,熱切想牽線與這群人合作,但這個優勢不能再繼續耗損,很快地,大陸在創意自由這方面將會追趕上台灣,新銳電影人逐漸成熟,到時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拚?若只以兩岸三地來探討,台灣電影的人文氣息更濃郁,這一、兩年來的拍片類型也趨於多元,當然香港也很自由,但他們畢竟有特殊的背景與地理條件,而台灣導演多為電影迷,大量觀看電影,再醞釀成有自己土地溫度與味道的作品,大家都對台片有強烈的使命感。


Q2:拍過這麼多電影,拍片過程中是否曾有過不能放棄的堅持?
A:
在拍攝【艋舺】之前,豆導(指鈕承澤)將這個劇本擺了四年都沒有動,直到一次靈光乍現,我們兩人才開始開拍,對選角的部分特別堅持,像是馬如龍就是他第一個鎖定的要角,這種江湖大哥的調調捨他其誰?我們真是三顧茅「蘆」,幾次到他蘆洲老家拜訪拜託,把他老人家毛摸順了才點頭答應,蘆洲對我和豆導來說根本像是國外,每一次都陷入街巷迷宮,我印象特別深刻!其他角色像阮經天也很早就定,倒是趙又廷是我從痞子英雄片中看出他演幫派的潛力氣質,他也是因為演出【艋舺】而星路直線向上的演員。

 

Q3:可否分享你拍電影中,最印象深刻甚至起雞皮的片段?
A:
太多太多了。但要我說,每一部電影開鏡大拜拜的那一天,我都會感動到說不出話來,開鏡,就像是夢想成真──這部電影真的要開拍了!期間多辛苦、多累人花多少力氣,都值得了。

 

Q4:小故事與小人物,砲響了影一大名號,我們都好奇你的下一個故事為何?什麼樣的故事或風格,最能串起台灣人的共鳴?
A:
下一個故事還在選劇本階段,詳細計畫還不能說(笑)。但肯定脫離不了有喜劇、文青、科幻、還有與大陸合作後有更多資金可拍的災難片。而台灣人最愛的電影類型,多半與生活有關才會產生共鳴,有土地情感,也反映了一些社會現況,華人世界的喜劇片越來越多,也無聲指出生活越來越苦。題外話,我自己很想拍杜月笙、戴笠這類有歷史爭議的人物,遊走在是非黑白之間,真相宛如是個不可開啟的黑盒,很吸引我,但這種素材也最難拍。


Q5:可否與我們分享你獲得本屆文創領軍人物的感想?
A:
壓力很大,謝謝大家。我覺得文創二字不能概括文化與商業,電影一定是種文化,也一定是一種商業行為,這個產業就是個賭博的產業,無法保證拍一部片就能賺錢,但我們既然拿著台灣電影工業化的旗幟,就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從出發點開始就不要錯,且不能只看台灣市場,積極與日韓等國接觸,在近年內我們也會推出一部跨區合作的作品。

 

 

Text/高麗音
Photo/ Thomas K.

via / 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10月號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自從《鬼地方》2019年出版,隔年賣出英文版權、入選《紐約時報》書單、至今陸續被翻譯成13國語言,陳思宏持續以近乎每年15萬字的節奏說故事。這次帶來長篇小說新作《社頭三姊妹》,他捎來什麼訊息?寫作和生活都在遠方和鄉土之間往返,心境此刻又走到哪裡?

陳思宏穿著花襯衫來。

這次為了新作,回台一個月出頭,每天都要簽書、受訪或演講,他在臉書貼文哭哭,「這次帶回來的,都穿過了啦!哎喲。」不知從何時起,或許是呼應他筆下世界的繽紛,又或是符合在台上發光時的幽默能量,人們開始期待看見他一次次披著不重樣的鮮豔花色出場。

他倒也欣然接受。陳思宏是雙魚座,不曾測過MBTI,但只要見過他的人都知道,要E能量,他絕對給好給滿。5月初的台北場新書發表會,近百讀者塞滿松菸誠品,問答踴躍,面對每個提問,他除了一五一十回答,還都忍不住隨口掏出至少一則趣事附贈。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站遠了看,總以為作家和他動不動就能高八度的聲腔一樣瘋,坐下來聊,才知道其實他的日常毫不脫序,被秩序填滿了在運轉。

他常近乎澄清地強調,「我真的是很無聊的人喔!」並且他喜歡。

在柏林,每天5點24分的鬧鐘(單純因為整點會更無聊),不用伸展,一杯咖啡就能進入狀態,一路寫作到中午,煮飯、午覺。從不拖稿,最怕遲到。盡可能每天上一堂運動團課,出國也總會找尋當地的健身房,「讓身體在一個生動活潑的狀態。」說著並非刻意為健美或保養,只是從小就嗜睡又好動,但是更深層的是,他清楚,「一個健康而穩定的人,才可以開心地寫不、健、康的事。」

遠方的召喚

陳思宏已寫作20多年,出版8本小說,3本散文。近年的《鬼地方》寫甩不掉的原鄉「鬼魂」、《佛羅里達變形記》是青春的崩毀、《樓上的好人》有女性視角望出去的傷痕與心結、《第六十七隻穿山甲》談父權的擠壓——本本形狀花式綻放,但都不離家庭與性別,惡意和逃離,傷痕及療癒。

最新作《社頭三姊妹》,與寫家鄉永靖的《鬼地方》、員林的《樓上的好人》,合稱「彰化三部曲」,故事同樣發生在一點也不純樸的小地方。這回的主角是來自乩童世家的三姊妹,還有羊駝、戴勝,以及瘋子、沒瘋但瘋狂的「正常」人們⋯⋯,在連續的5天上演一場喧嘩鬧劇。這是陳思宏第一次嘗試黑色喜劇,過程比預想的順利,奔放行文間藏不住寫者的過癮。

(圖片提供:鏡文學)
(圖片提供:鏡文學)

荒謬一直是他寫作的美學,甚至是追求的目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來自一個不允許我們荒謬的體系啊!要四四方方,規規矩矩,成為一個乖巧的人,在我們台灣文化裡是太重要的事情。」

陳思宏也是這樣長大。直到當年拿到人生第一筆文學獎獎金,想著要揮霍,要去遠方,剛好同學送來一張唱片,樂團來自德國。抵達的當晚,柏林就大方迎客,他被帶入陌生人家的party,欣賞頂樓一整片綠油油的(當時尚未合法的)大麻田;往後還會在地鐵上遇見全裸男子牽著有穿衣服的狗狗,但整節車廂的柏林人沒有多看一眼⋯⋯。荒謬事蹟數不完,柏林的瘋狂衝擊人心,陳思宏第一次懂,「你可以完全不在那個盒子裡,只要不干擾別人,都沒問題,可以很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樣子。」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不想再乖了的人受到召喚,2004年,他正式搬去柏林。以為來自島嶼中部小鎮的同志,終於搬進自由和迷幻?

又是抵達的第一晚。時差睡不著,陳思宏去散步,一大群放學芭蕾女伶的蓬蓬裙在他身旁聚合又四散,從台北總統大選喧鬧的街頭,瞬間走到歐洲極度冷靜的黑夜,「天啊,第一次感到這麼巨大又具體的寂寞。我好快樂。」來自有9個小孩的傳統農家、乖乖念書去到以為更寬廣的首都,城市好擠,朋友好多,人情好暖,從來沒有一個人的空間和時間。「可是我是一個寫作者,如果不寂寞、不孤獨,要怎麼寫作?」

這次《社頭三姊妹》的扉頁,摘錄來自法國作家 Paul Valéry 的文句,「我將這個萬物生機勃勃的封閉系統命名為:孤獨。」他寫熱鬧的故事,住熱鬧的城市,「但再怎麼瘋狂,喧鬧,大家要承認自己是孤獨的。」這也是作家真實的人生選擇。

從「我」出發,再縮小自己

從個人經歷談進小說作品,這件事在陳思宏身上並非禁忌。

他的寫作建立在真誠和體感,只會也只敢寫看過、聞過、吃過的東西,寫真的去過、混過的地方。好比,他常寫女性,「因為從小有8個女人(媽媽加7個姊姊)在管我,所以很多時候確實寫女人比寫男人要順手。」也常寫黏膩到逼人發瘋的炎夏,就是自己「要夠討厭才可以寫呀!」現在他絕不在夏天回台,鏡文學發書也都默契避掉這一檔期。

塑造角色時亦然,陳思宏筆下的人物繁多,但面貌從不模糊。每本小說都有一個專屬筆記本,用來做人物卡,布局角色輪廓,這是以前戲劇訓練要寫角色日記所留下的基本功。這次創造三姊妹時,她們分別用哪一牌的洗髮精、什麼顏色的床單、會去哪一間廟拜拜⋯⋯,他都想得清清楚楚,「有時是不必要的細,但我要跟這些人變熟——有點太熟了,才有辦法動筆,不然我會很虛。」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虛實緊密交織的寫作方式,尤其是在面對家鄉時,會不會有壓力?「沒有!」陳思宏穩穩搖頭,「我昨天才去社頭唯一的獨立書店簽書,來的讀者沒有一個知道這裡的存在,但是他們可能知道社頭最好吃的臭豆腐在哪裡。那,到底什麼叫做真正認識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視野。」

擁有清晰的界限,也要多虧了柏林。它不只示範了不體面規整也不要緊,陳思宏也在異鄉從頭開始認識自己,「煮什麼吃不會殺死自己?什麼讓我憤怒,又讓我開心?」長達十多年的時間,寫作之外,他更翻譯、主持、演戲,打各種工,過程中服侍他人、遇過混蛋、被無禮對待,實際活一遍寫作象牙塔之外的人生百態。

於是現在的他不擺一點姿態,最常說的話是「我盡力配合!」形容辦活動是服務業,出場時,總是不忘周到謝過每個夥伴。即便5年來《鬼地方》的活動已講過800場,考慮到台下的人是第一次聽,他還是每次都將能量拉到上限,「我會想,人家阿妹都可以一直唱『三天三夜』了。」

雖然有戲劇底子,這些要不了陳思宏的命,但總是耗能的——他始終沒習慣被叫「老師」,拍形象照要化濃妝,幾次頂著粉底被讀者認出都讓他尷尬癌末期。身為作家,能不用一直露臉,在他眼中其實是一種特權,「我們還是要靠作品,」他手指書本,「還是要回到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即便他早已習慣交稿當天就和無論多熟的角色們澈底道別,作品出版後就是身外之物、絕不重讀,陳思宏自認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沒什麼害怕的,「但的確會怕對不起別人。」想到出版社要賣書、在國際上代表台灣作家的形象⋯⋯,「寫作之外的事沒有辦法控制,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嘍!」

乍看表演慾十足,原來每次「文學明星」的閃亮出場,都實則是把「我」縮到最小後的展演。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亂七八糟的花

陳思宏的筆下世界,塞滿各種魔幻和脫序。然而,《社頭三姊妹》出版後,其中鄉公所再再拼錯英文的情節,巧妙對應近日的雙北時事;還在納悶書中的社頭怎麼會有羊駝?不久 Threads 上也有人拍到,一隻羊駝在鳳山街頭閒晃點鬆餅。網友和新聞讚他是「先知」,但在小說家眼中,自己寫的根本是寫實主義,「現實人生是更荒謬的,很多時候小說家只是在提筆追趕。」人們總問他,是不是特別容易遇到荒謬事,「其實我覺得,只是因為我頻道打很開。歡迎各種人事物在我周遭出現——不讓故事接近,是保險的生活狀態,但身為創作者,這個頻道要打開。」

所以陳思宏喜歡慢,比起發問 ChatGPT 更常去圖書館,愛散步,最愛的車速是區間車,《社頭三姊妹》的倒數第二章就是在上面搖晃著寫完。搭車時,陳思宏總是在觀察,「以前都會被發現,現在我可以盡情看人類!每個人都把感官關掉,待在手機裡。」這次他設定「三姊妹」各有視覺、嗅覺、聽覺上的超能力,正是暗示大家,「這是我們都有的能力。」

三姊妹共同的,還有「痟」,對此作者給予的定義是:不符合父權期待,在體制裡盡力衝撞的。透過這本書,他想呼籲大家一起瘋。那他做過最痟的事又是什麼?「就是去柏林啊!我拋下了這邊的一切欸。」代價是,花了好大力氣改變穿著、抹去口音,如今到社頭田調,哪怕回到永靖踩著拖鞋幫姊姊買貢丸,他都會被當作外地人,「沒辦法,我的臉和氣都離開那裡了。」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好在,完成了彰化三部曲,他已完成寫作和生命中最大的誠實,「面對自己其實就是個鄉巴佬。」很多人說,現象級的《鬼地方》已是他的高峰,他看得從容,「那不就是爬完玉山了?最難寫的家人跟家鄉寫完了,最大的鬼也見過了。」

訪談隔週,陳思宏就要逃回德國的日常,緊接著飛去希臘小島度假,期待把自己曬成龍蝦,更迫不及待「回到是 nobody 的狀態。」脫離人群,褪去花襯衫——更精準地說,「平時也會穿,但就可以亂七八糟的花。」不過文學可還不願離開他。寫作者也甘願於這件最本份的事,已忍不住確認過海邊會有 wi-fi,要開始寫下一本從未嘗試過的愛情小說,結局已經躺好在腦海。

在6月底前往首爾書展再度閃耀登台之前,是他們絕對神聖的 me-time。

陳思宏

彰化縣永靖鄉八德巷出生,農家第九個孩子。住在柏林。輔仁大學英文系、國立臺灣大學戲劇 學研究所畢業。曾獲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文化部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讀墨年度人氣作家、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出版小說《鬼地方》、《佛羅里達變形記》、《樓上的好人》、《第六十七隻穿山甲》、《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去過敏的三種方法》;散文《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第九個身體》。

文|李尤 攝影|KRIS KANG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