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5

返回文章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黃誌群出色的獨舞,是演出一大亮點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時間之外》演出片段

結束後舞者謝幕

結束後舞者謝幕

全場觀眾屏氣凝神

全場觀眾屏氣凝神。

《時間之外》舞台

整個舞台一覽無遺,唯有稻穗製成的屏幕是唯一遮蔽。

在關山天后宮的落地掃演出

在關山天后宮的落地掃演出

年輕的優人邁力擊鼓

年輕的優人邁力擊鼓

第三天雲腳出發前

第三天雲腳出發前,優人在路旁暖身。

長達15公里的路程要在1小時左右走完

長達15公里的路程要在1小時左右走完。這還只是三天路程當中的一小段。

雲腳

一邊走,一邊拍照,很舒服的體驗。

優人的暗紅裝扮

優人的暗紅裝扮,來自雲腳時希望提高辨識度,減少危險。

橘子

走到池上國中後,有好吃的橘子可以補充水分。

《時間之外》表演前四周場地

表演前四周場地就已經管制,只有持票的觀眾才能進入。

陽光璀璨

演出前起了風,但陽光璀璨。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領著金石優人和民眾

最後一段雲腳,由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領著金石優人和民眾走完。

結束雲腳,等待表演開始

民眾結束雲腳,就即刻入觀眾席,等待表演開始。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與稻浪共舞的修行:跟隨優人走進池上的日子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1. 起點 

接連好幾年秋天,我都會到訪池上。想一想,可能就是從金城武樹爆紅之後,我們家也愛上這裡迷人的風光,不往都市裡去,不趁熱搭機出國,而是追尋秋天腳步,踏上這片綠意比人多的地方。

 

台東整片都是安靜的。就算最市區的地方,一到晚上,店家也早早歇息,沒有夜生活。人群被稀釋在濃厚的山景和田畔,聽不太到非天然的聲音。到這裡就像一種自我修行,願意嘗試幾天不鎖在電腦桌前,不盯著手機螢幕回line。(否則來這裡做什麼呢?)

 

難得有一次和池上人交談,就在金城武樹旁邊的十字路口。老闆開著一台貨車,養了一隻鵝,坐著兜售他自產的米。他對我們家介紹這是用哪邊的水灌溉,這裡的農地現況如何,種種事情……然後舉手一指,說那裡啊,之前阿妹才來辦演唱會,還有雲門舞集啊,那些很有名的,辦好幾年啦!

 

聽他得意的口吻,不難感覺到對於在地的滿足。

 

前些日子社內再度舉辦年度專題「百大文創」時,我剛好被分配到採訪得獎的會展。其實只要想到辦一個展需要多少人力、資金、以及驗證其成功的觀眾,就不難想見大多數成功者都集中在台北。(一個資源極不平衡的狀態)

 

因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被諸多評審青睞、躍入前三名時,確實格外顯眼。訪問該展幕後最大推手──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先生時,他興奮地拿手機給我看。「池上什麼時候拍都漂亮!」就算剛燒完田,一整片都黑黑的,也別緻地美。不管在公開記者會,或專訪時,他不斷強調進入當地前,要先傾聽當地人要什麼,而不是一副「我來告訴你怎麼做」,這樣的態度,也教人印象深刻。

 

文創專題才出刊,今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就又來了。這一次,我脫離觀光客的身份,成為隨行採訪的記者,跟著台灣好基金會的帶領,見證一年一度的演出。

 

2. 落地掃
稍微知道這個藝術節的人,就曉得每年最大賣點正是稻田中的演出。今年優人神鼓第二度應邀前來,卻帶來一個額外的禮物——雲腳。表演前兩天,民眾可報名從卑南文化公園→南王部落→台東糖廠……一路走到鐵花村音樂聚落的行程。然後隔天再從關山火車站繼續「健行」,一路步行至第三天觀看表演。

 

媒體團抵達當地時,已是第二天路線將盡。我們守在關山天后宮,餓了先到旁邊買烤香腸,或到附近逛逛(但沒什麼店),電視台的攝影大哥陸續到空地中央架機器。天色昏黃,人群越來越多,我坐在階梯上,後面兩個小娃娃一左一右倚著媽媽說,什麼時候要開始呀?媽媽說,再等一下,就快了。隨後里長夫人也現身,現場變得有些擁擠。原本和同業還忙著換名片,聽到優人團員宣布隊伍即將進場,就倏地往兩邊撤退,讓出中間一條路來。幾位年輕的優人從外面的馬路現身,最前面的掌著旗,臉上平靜,但似有終於到站的放鬆,後面拉了長長一條人龍,是參與行走的民眾,一行人風塵僕僕,來到歇息的廟口。

 

落地掃的兩首曲目,先是氣勢磅礡的〈奔騰〉、再來是輕巧逗趣的〈雞同鴨講〉。特別是後面這首,因被年輕的鼓者詮釋,而顯得特別可愛。近千名觀眾圍繞廣場,手裡緊握相機。感覺好像方圓幾里的人都聚集起來,就為這次演出。鼓敲得扎實,觀者眼睛圓睜、內心澎湃,直到結束,天才慢慢飄下雨來。


3. 雲腳
不少人可能好奇,為什麼叫雲腳?此詞乃優人神鼓獨創,但其實源自佛教的「經行」。潛心習佛法的人,打坐一段時間後,為讓血液疏通,會起身繞行禪堂走路,即為經行。優人神鼓初創時,除了與佛家同樣講究打坐靜心外,還曾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該活動徒步來回四百公里,不畏艱難,過程中無形強化民間熱烈的心理素質,都教他們印象深刻,最後便將行走納入優的訓練中。

 

雲腳的規矩很簡單。把心念放在腳底,過程中不說話,也不過度張望。隊伍最前方是領隊的旗手與鑼手,隊伍雖長,但憑鑼聲辨認指示。敲一聲代表提醒回到專於自我的狀態,同時標示與領頭的距離;二聲表示前方有狀況,例如遇到紅綠燈,需加快或停止;三聲則意味起程或結束。

 

順帶一提,許多人可能將優人神鼓醒目的暗紅服裝與藏傳佛教作聯想,但其實兩者並非直接相關。這設計源自早期團員雲腳時,因經常走在馬路邊,為顧及安全,才選擇較為醒目、又不太過花俏的顏色統一治裝。長條圍巾則提供行走期間拭汗、遮陽的功能。

 

通常大型雲腳至少300公里,不可能一天走完,於是到哪裡就歇息於哪裡,一方面向當地打招呼,另一方面賺點盤纏,才發展出落地掃的表演。優人過去走到池上時,曾受居民熱情招待,不僅民宿費全免,還贈予2噸好米,故埋下今日深厚的緣分。

 

隔天我與幾位同業相約,起了大早坐車到關山火車站,加入民眾體驗最後一天的雲腳。年輕的優人們出發前安靜地在旁作暖身操。他們是除了既有的山優、青優外,最新加入優人神鼓大家庭的金石優人。跳脫以往純打鼓的表演,接受更多戲劇的啓蒙,年底即將在九份古蹟昇平戲院帶來首場演出《黃金鄉》;而雲腳則是他們不可省的訓練。

 

早晨耀眼的陽光穿射於田間的窄路上,優人專心邁步,後頭隨行民眾則忍不住拿起手機同稻田自拍,景象格外有趣。我們一方面嘗試加入隊伍行走,後來為避免造成干擾,就跑到最前面拍照,這樣一直得超越隊伍的過程中,發現領頭的優人腳步可不慢,後方民眾稍不留神,很可能會脫隊。一路走了15公里到池上國中後,才有完整的休息時間。優人團員貼心地準備水果,而大夥則有些疲倦,都不太聊天。與其他同業會合後,車子就載我們往記者會現場,結束短暫的雲腳初體驗。


4. 時間之外
凡從事農作的人,總是靠天吃飯。到田中間舉辦表演,也同樣仰賴老天賞臉。柯文昌先生接受訪問時總念念不忘,之前雲門舞集演出,三日的天氣都迥異,一樣演出卻是大不同的光景。(據說媒體場正下了傾盆大雨)

 

今年非常幸運,沒有大雨的氛圍,但風起得大。稻穗一層一層,盡是翠綠。這就看出基金會與當地的默契:唯有舞台區和觀眾席提前播種、收割,剩下全部保留著,生長同樣高度,同樣穗滿低垂,175公頃望去無一根電線桿遮擋視線,而如聚光燈般的光束穿透雲層,射到舞台上時,簡直如天堂般璀璨。

 

池上國中學生們熱情歡呼,招待入場的民眾,大家坐定眺望整片山谷,那是用相機怎麼拍都無法全部捕捉的感動。

 

《時間之外》的演出,由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率領山優正式登台。原本屬於室內呈現,至戶外搬演後,連原本幕後的進退場都成了演出一部分,只剩農民熱心製作的稻穗換衣屏成唯一遮蔽。戲只在說一件事:活在當下。「時間之外」相對於「時間之內」,後者意指太習慣理性規劃時間,跟著計劃窮忙,中間不免生煩惱。可是若讓一切回到專注當下,關於過去、未來的一切焦慮,就不再如鬼魅般纏繞。舞者身著白衣入場,幕幕快慢交疊,穿插歌聲、對應情節的口白,還有在中央的旋轉。黃金色的陽光,稻穗,和著悠揚聲樂到最高處,彷彿到了另一個騰於俗世的境地,走到最神聖明淨的入口。

 

我想到清早雲腳前,詢問優人團員關於走完三天長程的事情,對方笑說,她以前也曾問更資深的優人師傅這件事,但師傅只道:「沒有問題是自然的,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沒有問題的。」像是為這整趟旅行作一個完美的註解。坐在看台上,俯視舞者、俯視整片池上稻田的時候,真的,捨不得轉開眼睛。然後真心覺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真好。

 

 

Text、Photo/歐陽辰柔
via/台灣好基金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