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輝:世界自然遺產 ─屋久島平內海底溫泉

世界自然遺產 ─屋久島平內海底溫泉

看著看著漲潮快要淹沒了溫泉池,我已經無法再按捺世界絕景的誘喚,不顧著沒帶更換衣物及毛巾,便.衣解帶直奔大海縱身溫泉,大地穹蒼無限藍海裡留下了旅人豪邁的吶喊……整個世界彷彿只剩下我獨自一人,離奇不真實卻刻印下再清晰不過的極上記憶畫面。

 

>>>必看的設計關鍵<<<

平內海底溫泉干潮入湯大眾風呂
湯泊溫泉唯一「先の湯」個人風呂

 

人類世界文化遺產

「屋久島」這詞對台灣人而言,是極陌生的,一般觀光客很少會想到到此一遊,但它在我的印象中卻有極具一訪的誘因。吸引我的第一件事是平成五年(一九九三年)它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第二件事是極其稀有的世界三大溫底海泉─義大西西利里島、台灣綠島、日本平內海底溫泉,其中平內溫泉正是位於屋久島的南端。這在溫泉史上佔上重要一頁的海底溫泉,其珍稀程度與文化遺產中神木的奧祕是相襯的,兩者雙重加持之下,屋久島這艱辛的行程,絕對是超值的。

 

全島一周一百三十二公里共五百平方公里,因為島的南岸部分山林,有各不同海拔高度原生植物,呈現垂直分布,從海底植物、熱帶植物、亞熱帶闊葉林至寒帶針葉林……一應俱全,是植物萬象博物館。但以上所述其實尚未包括島上最具代表性─樹齡七千兩百年的「繩文杉」,三千年的「紀文杉」……超過千年的杉林之木才可稱謂「屋久杉」。而這一段由平內溫泉至永田中間一段約十公里路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途中土地完全禁建,人煙罕至,唯一狹小道路只得用小客車通行。所以這一段文化遺產之旅沿途不時發現成群獼猴,或必須等待特有小型體「白尾鹿」橫越馬路才得通過……。

 

屋久島南岸溫泉脈與鹿兒島地區霧島火山地段是相連的,由屋久島尾之間為泉眼源頭(湧泉溫段設五十二度),泉脈向西行經世界著名平內海底溫泉(湧泉溫四十六點四度),最後湧至湯泊溫泉(三十五度)而止,「湯泊」字義即為「溫泉至此即止」。在植物的世界文化遺產之外,這三點溫泉串連了屋久島的另一頁傳奇,有著其他溫泉鄉不曾有的稀奇經驗。


尾の間溫泉─千年屋久杉之建築

尾之間溫泉位於全島溫泉泉眼之處,最早於數百年前由狩獵者發現於岩縫中,因其療癒之效成為當地居明生活之一部分,一直以來並非觀光的功能,反而像是「尾の間」的里民中心了。其單純硫黃泉對關節炎、神經痛、糖尿病具療效。其實更珍貴之處在於是由千年「屋久杉」建構而成。

 

湯泊溫泉─湯泊溫泉,到此為止

湯泊溫泉則是霧島火山溫泉脈的盡頭,低溫泉在海邊沿岸湧現。這裡分為「濱の湯」和「先の湯」二處。「濱の湯」具有遼闊海岸視野,分為男女戶外露天風呂,僅以竹籬笆稍區隔,一旁設立足湯。但另一「先の湯」才是湯泊溫泉最著名之處。屋久島全島構造最主要是由花崗岩所構成,但因一萬四千年前地殼變動,海底出現裂縫,岩漿融化流入遇冷凝固,而成為外星球地表般的猙獰面貌。在這樣不尋常的大地景象中,「先の湯」正出現於海岸邊第一線的礁岩上,天然形成一個家庭使用湯大小的窟窿

 

家人共享,美好時光

匆忙腳步催促著,就為了捷足先登搶先享用這「唯一」的礁岩露天風呂,不料已有人佔據這靈地,耐心等待了三十分鐘,這一家三口日本人仍然悠閒自在不捨離去。因為他們裸身於溫泉中,我不好意思向前趨近,經過溝通獲得首肯,拍下了這一張珍貴溫馨的畫面。年輕夫婦帶著幼嬰由福岡花了五小時開車至鹿兒島,再開車上船轉乘約四小時至屋久島,運氣極佳搶到入湯門票。知情後我也不忍要求輪替於是就記錄下這美好的時刻,相對於他們對被打擾的不在意,而我卻拘謹形成強烈對比,原來日本人的野天溫泉是回歸自然,神聖的韻事完全不必理會世俗眼光

 

號稱有「神明降臨」的「先の湯」,隱約當中有一股強力磁場,充滿神靈祕動不尋常的氣味。這罕見的地景絕對是溫泉史上稀奇的經驗!

 

平內海底溫泉─海底礁岩,溫泉湧現
位於屋久島溫泉脈中途之處有一「無形」的溫泉,正是全世界最稀有的三大海底溫泉之一─平內海底溫泉

 

每日僅在退潮前後各一小時的期間裡,潮退海底的六個天然溫泉池一一現身。平時埋沒於海水裡不見蹤影,選錯時間來訪必定敗興而歸!只見溫泉熱水不斷從地底冒出,看似冰冷的海洋世界卻是溫熱的水域。退潮期結束,海浪一波波上揚,後竟成為強力冲衝水柱,這時便是知情而退之際。

 

六個由內而外的池子水溫由高而低,其中有兩個小池是不准入湯或足浴的,因為這正是浴畢起身離去前,保留純淨自然的海水以作淨身之用。不知悉的外地觀光客常用來泡腳,必定引來當地人士糾正。

 

為了不破壞世上僅有原始之奇貌,不打算在此做任何建設,所以並沒有更衣室設備,只得躲在巨石後方脫衣然後入湯,且規定不得著泳裝或帶著浴巾、毛巾入內,於是形成了不得不的男女混浴。因此巨石上白漆大字警語寫道「いつ見てもかわらぬ石の色かたち人の心もかくぞらし」─不要持有情色眼光觀看,每個人不同形樣也就如同巨石面貌,沒什麼好驚怪的!

 

由於屋久島晉身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平內海底溫泉招來了多數外地觀光客觀賞奇景,如同參觀動物園……所以現今要入浴享受稀有體驗的愛湯人士,不但要選對時間,還要有極大膽的勇氣面對岸上拿著相機的不上道觀光客。

 

縱身藍海,忘情獨享

看著看著漲潮快要淹沒了溫泉池,我已經無法再按耐世界絕景的誘喚,不顧著沒帶更換衣物及毛巾,便寬衣解帶直奔大海縱身溫泉,大地穹蒼無限藍海裡留下了旅人豪邁的吶喊:「真X……」。

 

整個世界仿佛只剩我獨自一人,離奇不真實卻刻印下再清晰不過的極上記憶畫面。最後不意間回頭一望,岸上連同同行友人算來有十位觀光客,觀賞著我突發的行為……當下我絲毫不在意!

 

這一場海底溫泉驚異之旅,對每一個裸身縱情的愛湯人士而言,恐是一輩子最難忘的!如今再回想起來,暗中慶幸當時沒錯失機會,否則將抱憾終身!

 

完全陌生的屋久島,大多數人從不知其位於何方,更不知其神祕寶藏,這神奇的「溫泉生態金銀島」的經歷,可是人生大事件。

 

 

Text、Photo / 黃宏輝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花飾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創立五年,台北「朵常花藝」工作室在今(2024)年夏天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並悄悄在空間中策劃以「台式生活記憶」為靈感的花藝概念展覽《Momentary》,邀請大家走入開放式展間,也讓花朵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花店裡的策展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延續這樣的核心理念,朵常團隊思考生命旅程中曾出現花朵的時刻,並將這些日常片段集合起來,轉化為花店空間中的藝術裝置。這些花朵可能乘載了當時快樂的情緒、記憶,或是代表著人生中的亮點,通通被收藏在這座「生活切片的保管所」。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花藝」工作室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以台灣人的共同生活回憶為題

走進工作室的第一座裝置,靈感來自朵常花藝舊址拆遷時的畫面。當時,各個工作桌椅、家具全部集中在卡車車斗上,錯落的置放和堆疊,彷彿將這幾年的時光濃縮於這個小小的面積中,在團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試著重現這個畫面,在相似面積的桌板上堆疊了家具與裝潢材料,並安排花朵穿插在縫隙中,萌芽重生。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團隊重現品牌舊址拆遷時的畫面,成為展覽的第一座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一旁以金莎包裝紙折成的花束,源自小時候情人節會收到的巧克力,象徵著生命中最初感受到愛情的一瞬間,點綴在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彷彿花朵之間的閃耀鑽石,匯集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愛情。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路上販售玉蘭花的長輩,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買花場景了。空間中最顯目的裝置,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的經典印象,團隊使用小販常用的串花手法,將玉蘭花與相似的晚香玉、百合融合,讓香氣與畫面縈繞於展覽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保水的花朵會逐漸乾燥,並散發出更濃郁的香氣,如同這些在街頭販賣玉蘭花的小販們,展現出堅毅的精神。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玉蘭花小販的經典印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傳統桌菜不可或缺的擺盤裝飾——石斛蘭以及荷蘭芹,是台灣人對於花朵的共同記憶。團隊將這兩個歷久彌新的元素結合,並將辦桌的感官經驗帶入,融合製作成流線型的捧花作品;另一個屬於台式生活的元素,則是插在桌邊慶生花藝的傳統數字蠟燭,在每年的重要日子裡,讓喜悅和祝福瀰漫在餐桌上。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傳統桌菜的擺盤裝飾、充滿童年記憶的生日蠟燭,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朵與蠟燭堆疊起喜悅與祝福,瀰漫在餐桌上(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喜愛野外探險的朵常團隊,也特別策劃了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無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它們在感受潮濕的海風、登頂的開闊感後,附著在衣擺上一起離開。展間重現了這樣的場景,想像去山上採集了不同的野花野草,恣意的隨風搖動,在生活中以各種不經意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手作「便當花盒」帶得走的體驗

除了花藝策展,朵常團隊也邀請觀眾成為參與者,親手製作一盒專屬的「便當花盒」,如同本次展覽所傳遞的概念,讓花藝成為大家的日常體驗,常伴生活左右。另外,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讓買花就像每日的超市採買一樣,能夠輕鬆地進入生活之中。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便當花盒」手作體驗(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 朵常花藝HIDE DAILY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69巷28號1樓
電話|02-27082829
官網|www.hidedaily.c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