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再製」:台灣建築的新生機

「回收再製」:台灣建築的新生機

比起理論的雄辯,台灣向來在研發和實作上更為出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其開發更多土地和礦產,不如將現有的材料發揮最大功效。本次由交大跨領域設計團隊(TDIS)邀請企業單位聯合展出,同時帶來民眾在建築上的創意實作,從「日常」和「再製造」等兩個面向,讓全世界看見台灣樸素踏實的建築思考。

 

雲林鄉間,農用的綠色頂棚向四周延展,遠方看來就像無垠的青翠寶地。曾成德說,「我想用這張台灣館主視覺的照片,呼應今年的大會主視覺。綠色意即永續,而橫躺的田地要比直立的大樓更藏財富。」

 

正視當前問題

作為島嶼國家,台灣沒有太多本錢競逐資本密集的城市開發,當許多地方還在求高、求各種實驗性的建築形式時,台灣首先面對的卻是土地和資源不足的問題。今年擔任台灣館策展單位的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TDIS),由曾成德、莊熙平、曾瑋、曾聖凱共同策畫,帶來《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的主題,一反過去聚焦明星建築師的呈現方式,把鎂光燈照向民間,從企業和素人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同時貫徹回收再利用的觀念,點出國內建築的前瞻性。

 

新建築來自新材料

場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別坐落於對角兩側的「穴居」和「巢居」。「穴居」與元太科技合作,外牆由32片32吋E Ink電子紙拼接製成,可透過程式自由決定顯示畫面,瞬間更換壁面紋路。元太科技原本就是世界電子紙龍頭,過去曾將此技術運用至電子書閱讀器,推動數位閱讀的里程碑。電子紙不像一般螢幕發光傷眼,質地猶如印刷,而且只有在轉換內容時才需微量電力,除了書籍,目前也使用到包括倫敦智慧公車站牌、RIMOWA行李箱電子感應條、仁愛永豐銀行叫號系統等地方,比起LED螢幕,可用更少耗能滿足公共設施傳遞資訊的需求,未來也預期延伸至室內裝潢。

 

位於展場另一端的「巢居」,則如一間輕盈的茶室。永豐餘研發的nPulp技術,能回收稻、麥收割後的秸稈,藉由生物酵素分解後再造為紙,製程不僅純天然,完成後的紙品亦可自然分解,降低環境負擔。此展首次將以往用作產品包裝填充材的nPulp製紙,改成建築使用的紙磚,外型輕薄,而且使用年限等同木頭。

 

「『再製』不只是recycle,而是up-recycle,也就是比原先的更好。」曾成德笑道。穴與巢皆為人類最原始的棲住型態,提出這兩種「原型」(prototype),其實正是從頭思索建築的可能性。曾瑋指出,就像巢居的量體來自回收,又全部能再次分解,意味我們不該再將建築視為一個物件(object),而是提升至一個循環系統(digestion),反覆利用,就不會匱乏。

 

實用為上!常民的再造力量

同樣的概念也可見於展覽訪談15位素人建築師的影片,以及向全國徵件後,篩選出島上各處平民建築的照片。「現代主義面對的情況是需要大量房屋,但現在的問題不是這個,而是環境的問題。所以訪問的素人建築師都在處理這樣的議題。」曾成德說。例如將廢棄貨櫃轉為可用空間、設置雨水回收系統、或集合眾人之力自行造屋等案例,都是來自民間對於環保的實踐。

 

展場中央,一整排細膩的模型,再現了入選的照片景象,也是我們熟悉不過的台灣街道:各色充斥的招牌、密麻堆疊的鐵皮屋或外凸的窗檯空間。街景的美醜時常成為爭論話題,但沒有優美外表的城市,卻從骨子裡透出一股韌性,那是每一位居住在這裡的人,為了生活進行的各種微小嘗試。從企業到個人,從技術到人文,展覽帶出台灣在不同層面都努力回應當前的環境問題。當觀者拿取角落印有入選街景的明信片時,就像把台灣也帶回家,讓世界的各角落,都看見這裡的人、建築、以及勇於回應問題的態度。

 

 INFO︱《臺灣再製-常民建築》

Date/即日起∼11.27
Venue/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Web/www.ntmofa.gov.tw

 

Text / 歐陽辰柔
via /  國立台灣美術館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07月號】

寧靜與細節的詩篇!建築師林伯諭以日本 INAX 藝術磁磚為修道院建築賦予精神歸屬感

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在校園一隅散發質樸肅靜的氣息。

位於高雄的道明外僑學校,是高雄歷史最為悠久的外僑學校,在開放活潑的學風下,孕育國際文化視野,校園建築散發著書香氣息的風韻。2024年,建築大師林伯諭為年久失修的教職員修女宿舍重新操刀,於校園一隅構築質樸肅靜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帶來傳承自世界級建築研究的雋永作品,並以獨到的當代設計語彙轉化傳統修道院建築元素,從中也表達出林伯諭建築師個人所發展出揉和理性與感性的建築理念。

INAX 藝術磁磚
揉和理性與感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修道院

「我認為建築是科學,解決各方需求與問題,並講求嚴謹與精確。」然而為道明外僑學校設計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卻得以讓林伯諭建築師發揮大程度的感性,「我希望透過建築,能夠幫助學校翻開新的篇章,學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底蘊、特色,繼往開來。」因此,這座修道院的規劃,並非僅打造一處住宿空間,更關乎空間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希望透過設計,讓修女們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安定與精神上的歸屬。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以建築為道明外僑學校構築文化底蘊、翻開新頁。

為了讓修女們在繁忙的校務之後能夠回到一個真正放鬆的處所,於是建築師借鑑歐洲傳統修道院的設計,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林伯諭建築師以簡潔內斂的風格提出兩大關鍵元素——廊道與拱形結構。「因為多數修女都有在歐洲修道學習的經驗,我希望藉由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讓他們和自己年輕時的記憶有所連結。」在質樸、寧靜的基調下,建築師透過外廊與內廊的設計,讓年事已高的修女有著熟悉的迴廊空間體驗,而在拱門穿廊裡的日常生活也化作當年記憶的延續,能夠在此舒適地安享晚年;也因為「口」字包覆型的建築結構的擘劃,讓校園活力四射的氛圍在進門後得以轉而變得沉穩、靜謐。

INAX 藝術磁磚
林伯諭建築師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拱形結構在光影下表現出靜謐、寧靜的氛圍。

以材質細節表現設計的精神性

在「聖母升天初學院」建築裡,材質不僅關乎功能性,更承載著空間的氛圍與精神價值。「在建築造型單純、色彩素雅時,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建築師特別堅持在修道院外觀上,選用來自日本的INAX「細割ボーダー HAL-20BR/HB-11」陶條磚,正是因為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INAX 在磁磚個體的呈現上很卓越,它的立體感在陽光下或陰雨時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是石材、金屬能夠比擬的。」解析 INAX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林伯諭建築師在理性務實的本質裡流露出感性的話語,「不管是在一天內或是一整年,每次看到這面牆的表情都不一樣,但這個變化並不浮誇,而是細緻地展現出它的優雅與韌性。」一向以黑、白兩色作為建築作品主色調的林伯諭,在這座修道院也貫徹此做法,恰巧呼應了修女們身著的修道服飾,也讓光影為INAX磁磚創作出黑白深淺不一的視覺美感與層次,與修道院寧靜而深遠的氛圍相應而行。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

落實於職人工法的工藝挑戰

負責營造的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回憶,當初接到這項工程時,施工上的精細度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磁磚的質感與特殊尺寸,每一塊磁磚的安裝都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與修整,並且跳脫機械式的排列,才能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INAX 藝術磁磚
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以職人工藝般的細膩手法,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磁磚能夠長久耐用,工班特別加強基底處理,搭配特殊的彈性黏著劑,以適應台灣氣候的溫差變化,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剝落。此外,在拱門與迴廊的轉角處,師傅們更是以職人工藝的細膩手法,手工切割、調整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建築結構,確保視覺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在落成後也表示超乎期待,當她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定,這也正是她對修道院的完美想像。

INAX 藝術磁磚
以職人細膩手工切割、調整 INAX 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拱形弧度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主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
INAX 藝術磁磚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也這正是她對修道院的理想想像。

超越時間的建築

透過細節、材料肌理與職人工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為修道院共同構築出一種理想的生活體驗。當修女們步入這座修道院,光線在磁磚的表面流轉,映照出時間的步履,讓人們重新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的理性世界裡,構築一處能夠影響情緒、讓人靜心的場所,讓空間擁有了情感與故事,也正是INAX藝術磁磚所帶來的無聲詩篇。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與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帶領團隊,以INAX共同構築得以讓人靜心、注入情感與精神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