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用紙摺?超有創意的摺紙概念生活好設計!

三宅一生的「132 5.」摺紙系列是時尚大師結合摺紙、重新詮釋「一塊布」設計概念的知名代表作;史丹佛大學派卡希實驗室放送出100 萬個「摺疊式顯微鏡」,是帶動開發中國家學童對基礎科學好奇心的知識禮物;而出自當代頂尖摺紙家艾瑞克.喬瑟爾(Eric Joisel)之手的「小提琴演奏者」作品,是展現人類藝術美學的極致代表。從時尚、科學到藝術,摺紙到底是什麼?帶著這個疑問,一起展開這連結感性與理性的獨特工藝。

 

空間魔法師>>Orika No.1 摺紙包

以布料摺疊出的立體塑型,充分運用了摺紙在空間創造上的特色,可隨著盛裝物件的體積彈性變化伸縮大小。一改市面上多數包款鬆垮的輪廓線,呈現一股獨特俐落風格。這件出自台灣新一代設計師的作品,是其與熟稔織品縫紉的母親共同開發完成,展現出兩個世代聯手合作的巧思。

 

Moooi也傾心的鳥兒身影>>Perch Light Branch

這款由英國設計師Umut Yamac為知名荷蘭品牌Moooi設計的可愛燈款,以鳥型摺紙的稜角線條為主角,透過內部散發的光線映照,勾勒出層層穿透的細膩質感。搭配黃銅等燦金色材質製成的鳥喙、尾端及腳部支點,鳥兒會隨著風動前後搖擺,更增添自然的趣味感。是今年Moooi即將推出的重點新品。

 

隱藏版的神祕訊息>>3D摺紙筆記本

出自台灣設計師林厚進的精彩原創設計,曾獲得德國iF設計獎及日本GOOD DESIGN AWARD肯定。將筆記本的紙頁作為摺紙素材,依著頁面上標繪的摺痕圖,逐一摺出就能將整本筆記本化為造型各具的立體雕塑。包括Love字形、問號及金錢符號等造型,讓筆記本也能因為摺紙傳遞出隱藏版訊息!

 

懶人最愛摺紙術>>Peti Peto魔術拍拍拭布

日本人有多愛摺紙呢?大概是連隨身帶著的擦拭布都希望是摺紙那樣的喜愛程度。這款來自日本的擦拭布,最獨特之處在於選用了摺疊技術形狀記憶的特殊加工聚酯材料,即使是隨手使用完、或隨意攤開都可以輕易地摺回原貌。最神奇的是,據說只要將擦拭布在雙手間來回丟拋,它就能自動摺疊回復。既保留了摺紙手感,又無需費神記憶步驟,堪稱貼心第一名。

 

摺紙愛台灣>>保育摺學

以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動物為主題,這款出自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生的作品,自行研究開發20款保育動物的摺紙結構,曾經獲得新一代設計獎的肯定,目前也已經與廠商合作量產。讓兒童可以透過摺紙的步驟,更了解台灣原生動物的特質,無論在原創度、美感及議題上,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

 

颳風下雨也不怕>>Sa Umbrella

每次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總是為了雨傘開花或傘骨脆弱斷裂的窘境而擔心嗎?設計師Matthew Waldman和Justin-Nagelberg為了解決這惱人的問題,決定揚棄傳統支架式傘骨,以摺紙能疊合收納、相互支撐的特質為靈感,設計出抗風強度及收納便利度兼備的新式雨傘。在Kickstarter募集快速達標後,目前正在後端測試及改良階段。

 

倫敦摺紙女王之作>>Petra Pendant摺紙燈

這款由近年快速竄紅、出自「摺紙女王」之稱的倫敦設計師Kyla McCallum之手的燈具,以55張義大利羊皮紙(Italian parchment)手工摺製,並且逐一接合而成,尺幅大小專門為高度偏矮的天花板而設計。光影透過摺曲的燈具立面散出,不只表現出摺紙的幾何之美,同時也讓紙面交疊的層次盡現眼中。

 

Text / 方敍潔

Photo / 奇美博物館、PLEASANT、Umut Yamac、賽先生科學工廠、25TOGO DESIGN、橫山創意、Sa Umbrella、Foldability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雜誌11月號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