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返回文章

無用,追尋傳統手工藝之路─下篇

巴黎清贫秀

無用,追尋傳統手工藝之路─下篇

《撐起頭上一片天——傳統手作油紙傘展》

無用,追尋傳統手工藝之路─下篇

在沉潛八年之後,無用於2014年在北京開設了第一間店面「無用生活空間」。

無用,追尋傳統手工藝之路─下篇

《尋衣問道──找尋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展覽現場

無用,追尋傳統手工藝之路─下篇

《尋衣問道──找尋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展覽現場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最清貧時尚「無用」追尋傳統手工藝 喚回與自然為善的生活步調

+5
+5
+5
+5
+5

和手工藝匠人站在一起的社會企業

曾經創建例外的馬可知道,無用要做成品牌非常困難,將近十年前正是中國經濟熱火朝天的年代,手工藝已經是快被人們完全遺忘的領域,更別說要打造一個與民、與自然為善、訴求傳統手工藝的品牌;不只想復興傳統手工藝,馬可還堅持要以不污染生態的原則進行全手工製作,這又是專業製作上的挑戰;此外,在這樣大環境下,要和全然商業導向、能開出高薪的企業相比,找到志同道合的好人才,則又是另一種隱然的難處。

 

但馬可堅持下來了,她從偏遠山鄉邀來身懷各種好手藝的農村手工匠人,有的擅長繡花、有的擅長紡織、或做金屬手工品,特別成立了約20多人的手工藝部門,提供他們穩定的薪資,遇到農忙時節,還貼心地讓大夥兒放假回鄉,「我不想切斷他們和土地的關係,像是四月插秧、十月收穫都會放農忙假。」許多從早期加入無用的農村匠人們,到現在都還一直待著,最年長五十多歲到三十五歲左右都有,他們早已成為無用不可或缺的重要團隊。

 

而無用這原本只有2、3人的藝術性質工作室,也轉型成長為有70多人的小型社會企業,除了有手工藝部門、設計部門外,還設有約4-5人的民間手工藝調研部門。此外,更在沉潛打底8年之後,於2014年在北京開設了第一間店面「無用生活空間」。

 

不可分割的手工藝與日常故事

就位在中國美術館附近的北京「無用生活空間」,剛開幕時以名為「家園」、「真味」、「展廳」的兩區塊空間為主軸:預約制的「家園」,主要是展售由馬可和先生分別設計製作的服飾及家居品;去年10月底甫開始營運的「真味」,販售農村小農種植的有機蔬果,由無用團隊直接向他們採購,連運輸進城等瑣事都一手包辦;免費且隨時對外開放的「展廳」,則是作為由馬可策劃、以傳統手工藝為主題的公益性質展覽空間。

 

其實,這八年來中國手工藝所處的大環境是有變化的,「物質富裕到一定程度,就會往精神性的方向去。經濟從高速成長階段緩下來,文化的春天就來了」,對馬可來說,這是實在感受得到的轉變。八年前,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到農村學習手工藝,要說服他們太困難。從小在城市長大的,覺得農村苦待不住;農村出身的,好不容易來到城市,又怎麼願意回鄉。但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願意投身傳統手工藝領域,懷著仰慕心情前來看展、希望加入無用團隊的年輕人也變多了。

 

從八年前的一片荒蕪,到現在乍見曙光初綻,在以恢復傳統手工藝為方向的道路上,馬可是堅定的,「無用就像是這路上的拓荒者,但我知道,早晚有一天,中國傳統手工藝重返日常生活的日子,會來到的。」

 

【延伸閱讀】史上第一位走上巴黎高訂伸展台的中國設計師!「無用」創辦人馬可將清貧推升至奢華舞台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017年1月號第153期

 

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無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