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病症即將蔓延台灣!法國當代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的《伊恩症候群》

法國當代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的《伊恩症候群》!從街頭、流行舞蹈詰問身體舞動的本質!

與臺灣互動密切,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 (ICI—CCN Montpellier) 藝術總監––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甫結束新加坡國際藝術節演出,旋即來臺宣傳10月在歌劇院的《伊恩症候群》(le syndrome ian)。赫佐創作的《伊恩症候群》與《依據真實》(d 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 2013) 及《朝黑暗趨近》(ad noctum, 2015) 同為大眾舞蹈(danse anonyme)三部曲系列,並於2016年榮獲梵克雅寶集團贊助的費朵拉年度芭蕾製作獎 (FEDORA -Van Cleef &Arpels Prize)。

 

今日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介紹赫佐作為臺中的新朋友,從10月的《伊恩症候群》,到明年以「連結— CONNECTION」為主題的2018年NTT-TIFA節目演出,可以看見鬼才藝術哲學家赫佐,獨具全球與當代的視野。透過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結合藝術與科學,傳達對世界無限的好奇,並企圖追求真實、尋找成長的答案。

 

赫佐表示他總是不斷提問,企圖打破疆界的限制與觀眾相遇。王文儀提到夜店的紙醉金迷是一種獨特文化,赫佐則認為紙醉金迷這詞彙相當迷人,創造一種反差的詩意,也開啟與觀眾對話的媒介。而這次與歌劇院合作,赫佐對歌劇院的勇氣與企圖心印象深刻,因歌劇院是座新場館,可以大膽探索這座城市的特質。他認為劇場的魅力在於「暗示」,如同畫家筆觸,或作曲家的音符,因此2018年NTT-TIFA赫佐將透過科技、數位、物件與觀眾進行連結,這些作品猶如宣言,是藝術家表達當下創造力的嘗試。

 

赫佐也分享領導者與文化之間的觀點:他表示領導者的決策十分重要,如密特朗任職總統時期,興建了許多文化藝術場館,讓表演藝術有場域發揮,可以被觀眾看見,這是場館的使命,也是他希望為臺中帶來冒險、追尋的思維。現場赫佐親切用中文打招呼,邀請臺中及全臺灣的觀眾,在今年十月至明年NTT-TIFA走進歌劇院,享受一場想像力的冒險!

 

自身經驗觀察大眾流行音樂與夜店文化共通點,創作對時代的詩意回應

《伊恩症候群》的命名,赫佐刻意選擇「症候群」這個詞彙,雖然這種病症根本就不存在,但他相信熱愛舞蹈、相信舞蹈價值、想要一直跳舞的人都染上了一種「症候群」,它無法治癒,只有一直跳舞才能獲得紓解。

 

這支舞編創源自他青少年時期自身的舞廳經驗,探討人類身體姿態:觀察迪斯可舞步旋扭身體的動作,發覺流線型身體律動,與夜店人們慾望竄動、感官刺激互為呼應。1979年,赫佐見證迪斯可與新浪潮舞蹈在夜店相遇,當時英國雖經歷首波經濟危機,但倫敦的夜生活依舊歌舞昇平。另外,近年歐洲恐攻事件不斷,舞蹈來自略為暴力的能量撞擊,也在表達人和人親疏相處改變的探問,反思身體舞動的本質,提問舞蹈是什麼?

 

《伊恩症候群》於2016年蒙彼里埃舞蹈節演出後佳評如潮,更受巴黎、瑞士的劇院邀請共同製作。赫佐以迪斯可和新浪潮兩種音樂的共同點─低音貝斯的變化,邀請「棺材樂團/紫褐色時刻樂團」(Cercueil / Puce Moment)用充滿現代性的聲音效果,將當代音樂符號帶回80年代環境之中。

 

 

赫佐認為振奮人心音樂下的群舞營造出一種天真、歡樂的氛圍,不論是曾經經歷過紙醉金迷的80年代,或是現在年輕人,都能快速在流行音樂的節奏找到共鳴的語彙,輕鬆進入他的創意舞蹈表達的意涵。然而,即使面對這種純真歡樂氛圍,我們卻無法擺脫恐懼的感受,赫佐認為35年後,觀察兩種相異的身體狀態,在體驗龐克搖滾下的強烈感官刺激中,尋找藝術家的浪漫與詩意,顯現生命力可以省視過去也可以眺望未來。

 

多方嘗試跨界合作,藝術哲學家––克里斯汀.赫佐

赫佐自1990年開始嘗試跨界創作,成立搖滾樂團、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並且與不同編舞家合作,也接受包含舞蹈、歌劇、時尚圈以及視覺藝術界的委託創作,作品極為豐富。2007年第一次來臺駐村創作,感受到臺灣藝術圈的熱情與溫暖。赫佐曾表示,他的編舞風格有兩種特色:早年強調舞者怎麼站起來,作品經常出現各種走路的姿勢,並且從制式的配置空間做為舞台空間。這幾年開始討論身體脫離地面的關係,探討更多關於速度、群體的問題,加入了螺旋、圓形等概念。

 

2015年接任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繼續推動藝術教育工作,培養舞者和觀眾。蒙彼里埃是法國舞蹈發展的重要城市,每年六月舉辦蒙彼里埃舞蹈節,整個城市隨處可見各種舞蹈發生,是全球傑出編舞家重要舞作的發表時刻。而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更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不僅提供場地,同時也讓藝術家發表新作,《伊恩症候群》便是他2015年,接任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後發表的作品。不僅再次讓各界看見他源源不絕的創意,更展現藝術哲學思維的時代探問。陸續受到巴黎市立劇院、世界各大藝術節邀請演出。

 

2018年NTT-TIFA的策展,向世人提問數位時代的科技帶給人的影響

赫佐同時身為2018年NTT-TIFA的策展人,歌劇院首次舉辦全球性節目甄選,以「連結— CONNECTION」為主題。全球性甄選計畫從今年初開始收件,針對跨領域(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新媒體等)、跨產業(製造業、工業、數位科技)及科學(天文、物理、生物等)運用結合的作品,廣邀國內外表演團隊遞案,共收取來自28個國家,147件提案,將於九月宣告最後獲選的節目,並於NTT-TIFA演出。他認為優秀藝術家會看見世界的可能性,並會從中改變,發揮更多創意,所以雖然創作時間橫跨了1979年至2018年,有些歷史性的作品,但在主要節目的選擇上扣合主題,並以過去為基礎希望能找到未來,相當精彩。

 

克里斯汀.赫佐也將在明年帶來大眾舞蹈三部曲的第二部曲《朝黑暗趨近》,與探討舞蹈關係,結合影像的劇場新作《依據自然》(d‘apres nature)。與歌劇院聯手策劃2018年NTT-TIFA的演出,由全球甄選脫穎而出的作品,將世界大師作品帶到臺灣,也藉由這些作品讓臺中表演藝術有機會與國際連結。

 

 

via / 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 /  Marc Coudrais、Mario Sinistaj

 

加入LaVie行動家LINE官方帳號!接收全球第一手設計大事▶

http://line.me/R/ti/p/%40hhr2014n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如何用內心的聲音跳舞?聲音,一直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重要的創作元素。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中,他不再探索外在世界的聲響,而是轉向內心更吵雜的角落——那些關不掉的自我對話、忘不掉的記憶聲音。如果心中正在喧囂,那麼就跳出來。

採訪前一天,鄭宗龍才從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回來,雲門在隱身林間的四國村博物館半開放的舞台演出《定光》。「《定光》裡舞者要發出自然的口技聲響,透過麥克風把它放大。我記得前幾天他們發出的聲響一直跟那地方格格不入,所以就花了點時間讓他們聆聽那裡的聲音,10幾分鐘後,真的就不一樣了。」他形容有舞者像從台灣飛去的蟬,有人則模仿那裡的烏鴉,「天上常有一些烏鴉飛過去『啊、啊、啊』,這樣滿可愛的。」他模仿著。

聲音與音樂始終影響著鄭宗龍的創作,像《十三聲》中林強的電子樂與民間傳統音樂、歌謠的引用;《定光》轉譯從大自然中聽見的聲音;《波》透過數據從肌肉之中找到聲響⋯⋯,他認為舞蹈跟聲音沒辦法真正分開。「有個說法是聲音振動的頻率會讓身體產生一種動能,無論聽到流行樂或街舞音樂,人有了生理上的感覺,不管是啟動情緒也好、喚起記憶也好,人們聽見時特別容易有感觸。」

聲音不像視覺可以閉眼不看,總是無孔不入,持續滲入人的感知裡,影響著身體的節拍與律動。《關不掉的耳朵》又是一次從聲音出發的創作,只是他過往作品大多探索「外在」的聲音,這次則探向更吵雜的內在。「我覺得人在獨處的時候,都有很多的自我對話,甚至是對自己的審判。」他說,《關不掉的耳朵》便是在說耳朵不知道怎麼關上。他的世界靜不下來,像風在呼嘯,沒有停下的時候。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從生活與記憶中汲取音景

這場對內心的探索,源於鄭宗龍的好奇。「在我成長的記憶中,有些比較忘不掉的聲音,很奇怪,為什麼那些聲音會一直存在記憶裡?」2024年巡演間隙,他發現台灣電影音效大師杜篤之開設聲音設計線上課程,便買了下來。「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說畫面不用說太多,就像你看見一個人站在那,一抬頭卻只聽見鳥飛去的聲音,就幫助觀眾把畫面與情境創造出來。」

他補充,舞蹈是抽象的,而聲音更加具象,就像人能辨認媽媽切菜的聲音、消防車呼嘯而過,人的聽覺可以運用記憶與經歷建立起情境。他想:用內心的聲音來跳舞有沒有可能?他寫了封信過去、聊得愉快,便開始與杜篤之、杜均堂父子打造這次作品。「過去他們都是在拍攝現場,能瞭解實際聲音的狀況,可是這次他得無中生有,完全靠我寫下連自己也看不太懂的抽象描述,把整個聲音場景建構起來。」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具體來說,鄭宗龍寫下了什麼?「腳步聲、關窗聲、關門聲、炒菜聲、風聲、下雨聲、打雷聲、狗叫聲⋯⋯,所有我腦袋裡面有的聲音都出來了,很吵雜,很多人在說話,但聽不清楚他們在講什麼。」其中,腳步聲令他回想起小時候半夜爸媽吵架,「從樓上跑到樓下然後甩門,砰!砰!砰!小朋友就是會害怕。」

記憶彷彿銘刻於身體之中,「它一直都在,就是有些時候聽到腳步聲就會緊張。」當他寫了一個男子腳步聲的形容給杜篤之,便被追問:男子多高?多重?場景是白天還是晚上?踩在草地上有沒有水?還是在家裡?穿靴子、雨鞋、拖鞋還是打赤腳?上樓梯還是下樓梯?走多快?心情好不好?他才意識到,一個聲音場景可以將情緒建構得多細膩。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身體與聲響的視覺對話

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在2020年便促成《十三聲》法國9城巡演,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也是鄭宗龍首度受邀跨國場館共製。當時,他也因此認識了法國作曲家Esteban FERNANDEZ,這次Esteban專程駐地雲門劇場兩週,陪伴舞團一同創作。鄭宗龍帶他品嚐豆漿飯糰、逛全聯和菜市場、喝五十嵐、踅夜市與廟宇,「讓他在觀看我們排演之前,先感受到在這個地方生活的氛圍。」

這次配樂融入東亞的聲音元素,像鑼鼓、簫與弦音,卻以雜糅電子樂的方式呈現。Esteban也從法國古典樂大師德布西的作品中汲取旋律靈感,而有趣的是,德布西過去也曾從日本音樂中獲得啟發。「他們這世代比較沒有東西方、古典與現代音樂的界線,可以從許多角度轉換,世界觀非常廣闊。」

配樂會像風一般,托起舞者動作間演繹的情緒。而排練過程中,鄭宗龍持續與12位舞者探索動態與情緒間的關聯。他解釋:「像是在家庭中常見的爭執、憤怒情緒,在那樣的情緒狀態下,舞者的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動作表現。」期間,設計師何佳興觀察了舞者靜止的形態與流動的線條,並落筆成為主視覺剛勁削瘦的「朶」字。

這次鄭宗龍更想要打開所有演出劇院,去除所有布幕與遮掩。整座建築,也彷彿化身為大型樂器。他玩笑說這是在「找死」,舞台視覺高度增加近乎一倍,與舞者的視覺比例落差更大了,「舞要編得激烈一些,才有能量傳遞出去。」吳耿禎將打造與聲音、與舞蹈對話的空間與裝置;與此同時,燈光設計師沈柏宏形塑出光的牆面,其間映射著藝術家張方禹的雷射設計,他們將一同透過光影反射、光的軌跡展現聲響的律動。

鄭宗龍形容不同於夜店、演唱會中雷射光線無節制的濫炸,張方禹幽微的語言精準克制,「他賦予視覺更悠長的時間感,更讓觀眾有時間去體會其中的情緒。」時尚設計師陳劭彥則從民間生活汲取靈感,一次樣衣就像檳榔西施的服裝,讓鄭宗龍想起曾在交流道旁看見檳榔西施身穿黑衣,被路過車燈一照,布料閃閃發光。這次服裝也會呈現微微反射的光感,拖曳間放大舞者的動作姿態,形成的視覺殘影正呼應聲音在空間中的延展、迴響。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在內心聲音中尋到共鳴

鄭宗龍在找尋貼近人的共通感受。「我們對於聲音的感受與自我對話的過程都是非常私密的,同時也是每個人的共同體驗,所以我跟藝術家、舞者們一起去探索。最棒的是每個人都從他的經驗裡提供他們的想像,我就把這些東西組合起來。」他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與情緒,「大家要帶著自己對於聲音的感受跟自信進來,去理解心裡的那風聲、腳步聲,去連結他生命歷程中可能曾有過的各種經驗。」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說到內心的聲音,這位沒想過會接下雲門藝術總監的編舞家,至今已經走過5年了。他的內心可曾因從未預料到的責任與挑戰而不寧過?他頓了一下,坦言這些聲音直到去年都比較喧囂,現在越來越好轉了。他誠實地說自己一直在摸索,「我可能就像沙漠中的一滴水,盡可能讓自己變化成各種形狀,去填滿每一個空間跟隙縫,這樣可能會舒服一些,這是我最近的體悟。」

就像在演出前密集編舞、排練的期間,有時需要處理太多事情,反而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或許走出排練場,紛擾的聲音又會回來。耳朵關不掉,但他發現,「當你專心做作品、說話的時候,那聲音就會消失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鄭宗龍
出生於台北艋舺,200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加入雲門舞集,同時開始編舞。2006年起擔任雲門2特約編舞家,2012年任助理藝術總監,2014年任藝術總監。2020年,接續林懷民出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編舞作品有《十三聲》、《毛月亮》、《定光》、《霞》、《波》、《關不掉的耳朵》等。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 

演出場次❶|10.23∼10.26
台北 國家兩廳院 國家戲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❷|11.07、11.09
台中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❸|11.15∼11.16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文|吳哲夫 攝影|李佳曄、劉振祥 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歌劇院迎10週年揭幕大作!品味威爾第歌劇《弄臣》的情緒張力,隨著音樂流動帶出戲劇共鳴

在華麗與悲喜交織的舞台上,威爾第經典歌劇《弄臣》揭開臺中國家歌劇院邁入10週年序幕。此製作為澳洲歌劇團(Opera Australia1991年首演版本的重製版,已故澳洲知名歌劇與戲劇導演莫辛斯基(Elijah Moshinsky)將16世紀宮廷搬移至1950年代義大利,經由黑幫與上流社會的奢靡對照出人性的幽暗。旋轉舞台上娃娃屋般的空間轉換,映照角色命運的流轉;而費里尼電影式的場景切換語彙,讓戲劇張力倍增。隨著〈親愛的名字〉、〈善變的女人〉等旋律響起,指揮張尹芳將帶著觀眾沉浸於愛恨交錯的宿命樂章中。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極力保護女兒吉爾達的弄臣里戈雷托,不讓她接觸外界的險惡。(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弄臣的人性掙扎:旋律下的矛盾與情感

「《弄臣》闡述了社會底層中不是那麼風骨的樣態,那樣的人性與人生,實在是太寫實了!」年輕時指揮過《弄臣》中的四重唱,張尹芳當時單純覺得這是一首好聽的曲子。歲月的淬鍊後,再次指揮《弄臣》時,她體會到優美的旋律之下,包藏的是無情命運與人性掙扎,「威爾第以極致優美的音樂,訴說最深的悲劇,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弄臣里戈雷托在化妝鏡前,準備裝扮成取悅公爵的小丑。(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深受電影大師費里尼影響的已故歌劇導演莫辛斯基,將這個製作的時空背景設定在1950年代的義大利,將黑幫世界的浮華與腐敗樣態,與威爾第音樂中的矛盾張力兩相照映:以大調描繪恐怖場景,以小調烘托哀傷氛圍。「最深刻的是弄臣為了尋找被綁架的女兒,整個段落透過戲劇與音樂展現的情感張力。」張尹芳說,一開始弄臣試探性地行動,小調旋律下隱含憂心與哀傷;發現女兒確實受困後,他憤怒狂暴,音樂也隨著情緒迸發;最後,他跪地懇求敵人、為女兒求情,將強悍外表與內心柔情完全呈現。「演員跪下來的那一刻,我自己常常很難控制住情緒,實在是太令人心碎。」

(圖片提供:Keith Saunders)
義大利經典汽車飛雅特500,描繪1950年代義大利時空背景。(圖片提供:Keith Saunders)

張尹芳說:「這一幕既複雜又真實,這種人性中的二元對立面,讓人感受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威爾第揭示的矛盾與社會情境始終存在,令人讚嘆音樂的深刻力量。」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威爾第音樂的沈浸體驗:感受音樂與舞臺的完美協奏

同一部作品可以有多種詮釋方式,執行導演沃里克.達德羅( Warwick Doddrell)的戲劇視角讓張尹芳對音樂的想法得以深化。「威爾第的音樂與劇情文本緊密結合,單靠音樂或單靠戲劇表現都無法完整呈現,必須兩者協作才能圓滿。執行導演清楚提點出聲樂家在每句台詞或旋律中的情緒轉折,使他們能精準結合音樂呈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張尹芳說,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讓觀眾能體驗歌劇獨到的人性描繪手法。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劇中16世紀貴族轉化為黑幫份子,以詼諧的姿態演繹險惡人性。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此外,這個製作另一大亮點是舞台上如娃娃屋般的場景設計,藉由旋轉舞台快速切換場景,呈現奢華與腐敗並存的社會圖像。張尹芳說,舞臺場景變化極快,而樂曲之間幾乎也沒有停頓,觀眾甚至沒有時間鼓掌,這對樂團音樂家來說是很大的考驗。她舉例,從華麗的宴會廳場景,在幾秒鐘之內轉換到凌亂的小屋,明亮光線瞬間跌入陰暗,呈現天堂與地獄般的強烈對比。

這樣快速的場景切換,考驗著樂團的演奏技巧與情緒掌控,也使得觀眾的情感起伏被放大,展現出歌劇兼具戲劇性與視覺衝擊力的一面。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昏暗的燈光預示著悲劇的結局。(圖片提供:Keith Saunders)

「透過音樂的帶領,歌詞、劇情的緊密交織,希望觀眾能感受不同角色情緒的起伏、心理的轉折,甚至在快速的場景切換與明暗變化中,體會人性與人生的複雜與深度。」張尹芳說,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情緒都值得細細品味,希望觀眾在觀賞後,帶著對愛、對人性、對生命的共鳴離開劇場,感受到歌劇獨有的震撼與溫度。

 2025 NTT遇見巨人—威爾第歌劇《弄臣》

演出時間|10/02(四)19:30、10/03(五)19:30、10/04(六)14:30、10/05(日)14:30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購票請點此

文|翁珮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