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病症即將蔓延台灣!法國當代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的《伊恩症候群》

法國當代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的《伊恩症候群》!從街頭、流行舞蹈詰問身體舞動的本質!

與臺灣互動密切,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 (ICI—CCN Montpellier) 藝術總監––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甫結束新加坡國際藝術節演出,旋即來臺宣傳10月在歌劇院的《伊恩症候群》(le syndrome ian)。赫佐創作的《伊恩症候群》與《依據真實》(d 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 2013) 及《朝黑暗趨近》(ad noctum, 2015) 同為大眾舞蹈(danse anonyme)三部曲系列,並於2016年榮獲梵克雅寶集團贊助的費朵拉年度芭蕾製作獎 (FEDORA -Van Cleef &Arpels Prize)。

 

今日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介紹赫佐作為臺中的新朋友,從10月的《伊恩症候群》,到明年以「連結— CONNECTION」為主題的2018年NTT-TIFA節目演出,可以看見鬼才藝術哲學家赫佐,獨具全球與當代的視野。透過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結合藝術與科學,傳達對世界無限的好奇,並企圖追求真實、尋找成長的答案。

 

赫佐表示他總是不斷提問,企圖打破疆界的限制與觀眾相遇。王文儀提到夜店的紙醉金迷是一種獨特文化,赫佐則認為紙醉金迷這詞彙相當迷人,創造一種反差的詩意,也開啟與觀眾對話的媒介。而這次與歌劇院合作,赫佐對歌劇院的勇氣與企圖心印象深刻,因歌劇院是座新場館,可以大膽探索這座城市的特質。他認為劇場的魅力在於「暗示」,如同畫家筆觸,或作曲家的音符,因此2018年NTT-TIFA赫佐將透過科技、數位、物件與觀眾進行連結,這些作品猶如宣言,是藝術家表達當下創造力的嘗試。

 

赫佐也分享領導者與文化之間的觀點:他表示領導者的決策十分重要,如密特朗任職總統時期,興建了許多文化藝術場館,讓表演藝術有場域發揮,可以被觀眾看見,這是場館的使命,也是他希望為臺中帶來冒險、追尋的思維。現場赫佐親切用中文打招呼,邀請臺中及全臺灣的觀眾,在今年十月至明年NTT-TIFA走進歌劇院,享受一場想像力的冒險!

 

自身經驗觀察大眾流行音樂與夜店文化共通點,創作對時代的詩意回應

《伊恩症候群》的命名,赫佐刻意選擇「症候群」這個詞彙,雖然這種病症根本就不存在,但他相信熱愛舞蹈、相信舞蹈價值、想要一直跳舞的人都染上了一種「症候群」,它無法治癒,只有一直跳舞才能獲得紓解。

 

這支舞編創源自他青少年時期自身的舞廳經驗,探討人類身體姿態:觀察迪斯可舞步旋扭身體的動作,發覺流線型身體律動,與夜店人們慾望竄動、感官刺激互為呼應。1979年,赫佐見證迪斯可與新浪潮舞蹈在夜店相遇,當時英國雖經歷首波經濟危機,但倫敦的夜生活依舊歌舞昇平。另外,近年歐洲恐攻事件不斷,舞蹈來自略為暴力的能量撞擊,也在表達人和人親疏相處改變的探問,反思身體舞動的本質,提問舞蹈是什麼?

 

《伊恩症候群》於2016年蒙彼里埃舞蹈節演出後佳評如潮,更受巴黎、瑞士的劇院邀請共同製作。赫佐以迪斯可和新浪潮兩種音樂的共同點─低音貝斯的變化,邀請「棺材樂團/紫褐色時刻樂團」(Cercueil / Puce Moment)用充滿現代性的聲音效果,將當代音樂符號帶回80年代環境之中。

 

 

赫佐認為振奮人心音樂下的群舞營造出一種天真、歡樂的氛圍,不論是曾經經歷過紙醉金迷的80年代,或是現在年輕人,都能快速在流行音樂的節奏找到共鳴的語彙,輕鬆進入他的創意舞蹈表達的意涵。然而,即使面對這種純真歡樂氛圍,我們卻無法擺脫恐懼的感受,赫佐認為35年後,觀察兩種相異的身體狀態,在體驗龐克搖滾下的強烈感官刺激中,尋找藝術家的浪漫與詩意,顯現生命力可以省視過去也可以眺望未來。

 

多方嘗試跨界合作,藝術哲學家––克里斯汀.赫佐

赫佐自1990年開始嘗試跨界創作,成立搖滾樂團、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並且與不同編舞家合作,也接受包含舞蹈、歌劇、時尚圈以及視覺藝術界的委託創作,作品極為豐富。2007年第一次來臺駐村創作,感受到臺灣藝術圈的熱情與溫暖。赫佐曾表示,他的編舞風格有兩種特色:早年強調舞者怎麼站起來,作品經常出現各種走路的姿勢,並且從制式的配置空間做為舞台空間。這幾年開始討論身體脫離地面的關係,探討更多關於速度、群體的問題,加入了螺旋、圓形等概念。

 

2015年接任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繼續推動藝術教育工作,培養舞者和觀眾。蒙彼里埃是法國舞蹈發展的重要城市,每年六月舉辦蒙彼里埃舞蹈節,整個城市隨處可見各種舞蹈發生,是全球傑出編舞家重要舞作的發表時刻。而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更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不僅提供場地,同時也讓藝術家發表新作,《伊恩症候群》便是他2015年,接任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後發表的作品。不僅再次讓各界看見他源源不絕的創意,更展現藝術哲學思維的時代探問。陸續受到巴黎市立劇院、世界各大藝術節邀請演出。

 

2018年NTT-TIFA的策展,向世人提問數位時代的科技帶給人的影響

赫佐同時身為2018年NTT-TIFA的策展人,歌劇院首次舉辦全球性節目甄選,以「連結— CONNECTION」為主題。全球性甄選計畫從今年初開始收件,針對跨領域(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新媒體等)、跨產業(製造業、工業、數位科技)及科學(天文、物理、生物等)運用結合的作品,廣邀國內外表演團隊遞案,共收取來自28個國家,147件提案,將於九月宣告最後獲選的節目,並於NTT-TIFA演出。他認為優秀藝術家會看見世界的可能性,並會從中改變,發揮更多創意,所以雖然創作時間橫跨了1979年至2018年,有些歷史性的作品,但在主要節目的選擇上扣合主題,並以過去為基礎希望能找到未來,相當精彩。

 

克里斯汀.赫佐也將在明年帶來大眾舞蹈三部曲的第二部曲《朝黑暗趨近》,與探討舞蹈關係,結合影像的劇場新作《依據自然》(d‘apres nature)。與歌劇院聯手策劃2018年NTT-TIFA的演出,由全球甄選脫穎而出的作品,將世界大師作品帶到臺灣,也藉由這些作品讓臺中表演藝術有機會與國際連結。

 

 

via / 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 /  Marc Coudrais、Mario Sinistaj

 

加入LaVie行動家LINE官方帳號!接收全球第一手設計大事▶

http://line.me/R/ti/p/%40hhr2014n

國家兩廳院2025秋天藝術節登場!串連七檔跨國節目與36場對話行動,邀請觀眾深度思辯並為明日行動

延續2023年「記憶中的黑夜」的現象級熱潮與2024年「看不見的岸」的深刻探索,2025秋天藝術節將於10月17日至11月30日盛大展開。本屆以「在裂縫中重組我們」為策展核心,匯聚來自臺灣、希臘、比利時、韓國四國七檔節目共21場演出,企圖在當代劇場裡建構一個能回應斷裂,重新召喚集體的感知與連結的場域。此外,將透過節目導讀、工作坊、講座與創作者對談等36場系列活動深化觀眾參與。節目將於8月1日開放兩廳院會員預購,8月8日正式啟售,邀請觀眾透過劇場穿越裂縫,在觀看中尋找理解,想像我們的下一步。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由黃國瑞設計的2025秋天藝術節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一直致力於讓秋天藝術節回應我們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現實,讓思考能夠雙向流動、對話實際發生在我們的場域之中。繼過去兩年對於記憶與邊界的關注,今年用『在裂縫中重組我們』回望與收束,藉由藝術語言跨越疆界,讓人在觀看時思考我們如何理解彼此?又如何重新成為『我們』?劇場不僅是表述的場所,更是承接差異並展開討論的空間,我們邀請觀眾加入我們,讓理解在裂縫中產生,尋找更多新的可能。」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尤瑞匹底斯.拉斯卡瑞迪斯《泰坦》劇照。(攝影:Julian Mommer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裂縫中再造關係.七部作品重組敘事語言

今年秋天藝術節從「裂縫」為出發點,橫跨身份重構、記憶轉譯、族群遷移與語言邊界,建構探索「我們」的劇場路徑。七檔節目展現當代劇場強大的表演能量與多元樣貌,囊括歐、亞洲世界級演出 —— 金曲歌王桑布伊《無界的疆域》從卑南族的故事與記憶出發,以歌聲編織族群的歷史與當代經驗;區秀詒與陳侑汝(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共同創作的《K與龐蒂的神秘降靈》,結合東南亞傳說、歷史殘影與影像敘事,在劇場召喚幽靈,拼貼記憶的斷面,直面國族流動與被遺忘的命運;TAI身體劇場《最後的隧道》則在儀式性的身體語彙中,重新安置被遷徙的記憶,探索歷史、神話與族群間的錯位與重建。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桑布伊《無界的疆域》宣傳照。(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區秀詒 × 陳侑汝(她的實驗室空間集)《K與龐蒂的神秘降靈》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用《悲劇三部曲》寫下完售佳績且三度來臺的南韓創作者Jaha Koo,最新作品《超辛奇小熊軟糖》從飲食切入,構築出一場獨特的離散創傷敘事;希臘荒謬劇場先鋒尤瑞匹底斯.拉斯卡瑞迪斯,以強烈視覺與怪誕風格,打破敘事框架、描繪文明邊界崩解的《泰坦》;希臘/阿爾巴尼亞新銳劇場導演馬里奧.貝努西《仁慈小酒館》跳脫語言束縛,深情召喚並重新演繹過往記憶;兩年前以《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創造話題,帶著再製經典成名作《再見狗日子》,回鍋秋天藝術節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則透過極簡舞蹈語彙剖析觀演關係。此節目亦獲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冠名支持,攜手藝企夥伴引進國際知名舞作。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2025秋天藝術節 Jaha Koo《超辛奇小熊軟糖》。(攝影:Bea Borgers,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2025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 ✕ 兩廳院秋天藝術節 楊.馬騰斯《再見狗日子》劇照(2014年版)。(攝影:Alwin Poiana,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藝術節周邊活動.擴展舞臺外對話場域

藝術不僅限於劇場空間,還持續拓展觀演邊界,推出共計18場豐富周邊活動,為觀眾打開多重觀看角度與討論路徑。包括攜手深耕公共議題的《報導者》,以「對話」為核心策劃系列活動,包含《眾聲與我們》特展、「好哲凳 × The Real Story Live Podcast」、「好哲凳思辨講座」,邀請觀眾站在劇場與新聞視角的交界,展開更深層的社會對話;節目導讀「在裂縫中尋找秋天」邀集全方位創作者鄭宜農、劇評人汪俊彥與兩廳院節目部對談,從不同視角深入節目核心,拉出觀看軸線;2024與《鏡週刊》人物組合作並穫好評的「心內話:真人圖書館」,今年再度邀請真實人物用生命經驗與記者對話,讓觀眾從他者生命經驗映照自身視角。其它如《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藝術家工作坊、演後跨域與主題座談,及會員專屬等精彩活動也將輪番展開,持續開啟觀眾與藝術的共感連結,並深化參與。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此外,與臺灣居家品牌「眠豆腐」推出多項合作內容,讓觀眾在藝術體驗之外,也能在舒適中延續觀演後的身心感受,除提供會員預購與套票贈禮,更策畫系列活動「躺著聊」,於演後打造出實際對話空間,邀觀眾進入劇場大廳,躺上眠豆腐邊吃邊聊,讓藝術與生活在鬆動狀態中交會。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2025秋天藝術節將於10月17日至11月30日展開,8月1日開放兩廳院會員預購,8月8日中午12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8月31日止另有早鳥85折優惠。完整節目資訊與購票詳情,請至兩廳院官網OPENTIX網站查詢。

揭開舞台上的操偶魔法!專訪《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製作團隊:如何「化身」成為一隻活生生的老虎?

在全球劇場界掀起風暴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源自 Yann Martel 榮獲布克獎的同名小說,繼李安導演改編為奧斯卡獲獎電影後,舞台劇版以全然不同的語彙與形式,開展另一場關於信念與生存的寓言旅程。這部作品自2019年於英國首演以來,憑藉精湛的視覺藝術、創新戲偶技術與深刻的生命哲思,迅速征服倫敦西區、百老匯,並榮獲5項奧利弗獎與3項東尼獎,《少年PI的奇幻漂流》完美結合了奇幻冒險與人性探索,首度亞洲巡演即將來到臺中國家歌劇院!

故事講述印度少年PI因船難漂流海上,與一隻名為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虎共同生活了兩百多天。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他如何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探索信仰、勇氣——本劇將這段跨越人與獸、現實與想像的旅程搬上舞台,以四面環型投影打造驚心動魄的海上風暴,360度旋轉舞台設計呈現多視角漂流場景,而最令人驚嘆的是,那些栩栩如生、充滿靈魂的真人大小動物戲偶——斑馬、長頸鹿、猩猩和她的寶寶、山羊、鬣狗,尤其是劇中的老虎理查.帕克——在操偶師巧手操縱下,彷彿呼吸、跳躍,活靈活現地演繹每一個情感瞬間。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眼見如何為真?讓戲偶在舞台上活起來

這齣戲的獨特之處在於即使操偶師在觀眾面前清晰可見,卻依然能讓觀眾「相信」老虎是真的。如同隨團導演Gabriella Bird所說:「這部劇的製作很大程度上仰賴表演、戲偶與技術團隊之間極度緊密的合作,但舞台上的許多場景卻簡單得令人驚嘆。我們運用演員與觀眾的想像力,讓PI的故事在一個共享的實時空間中活了起來。」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隨團偶戲指導Tom Stacy回應道:「這正是這齣戲最美麗的元素之一——觀眾相信這些動物是真的,讓他們更深入沉浸在故事中。觀眾的想像力也成為了整個演出的一部分。在戲開始時,全體演員會共同操作蝴蝶,溫柔地引導觀眾進入我們的視覺敘事語言。接著,逐步引介各種動物戲偶,當理查.帕克登場時,觀眾已經熟悉並接受這套表演語言與戲偶系統。」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Ellie Kurttz)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Ellie Kurttz)

Tom分享,團隊透過密集的表演訓練,建立內在節奏與即興協作能力,例如理查.帕克是由三位操偶師同時操控,整個演出周期最多更有八人輪替,負責主要戲偶操作的團隊會針對每一隻動物做深入角色建構。以老虎為例,會研究牠在各種情境下的反應模式。Tom說,「當我們將這些心理層面的觀察與實際的肢體操作結合,操偶師就能真正『化身』為一隻活生生的動物。」

以及從排練第一天起,就需要建立的三個操偶核心——呼吸、思想與動作,Tom說:「呼吸是賦予戲偶生命的關鍵,操偶師在演出中都佩戴麥克風,透過同步呼吸、聲音和動作,營造出讓觀眾感受到動物正『活著』的能量;而眼神、耳朵、尾巴的細微反應則傳達角色的思想與意圖;動作則要兼具力量與靈活性,使戲偶的跳躍、奔跑與伸展栩栩如生。」這三大核心使得舞台上的戲偶不僅是動物,更承載了情緒與人性。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戲偶設計與製作—— 讓動物充滿動感、生命力的祕密材料

這些戲偶的設計與製作,也是一場藝術與工程的奇蹟,每隻戲偶從骨架結構、材質選擇、關節設計到上色細節都極為講究。戲偶總監Aga Fraczak分享,戲偶特別選用了「plastozote泡棉」,因其重量輕盈且堅固,能讓操偶師在長時間、高強度表演中能保持舒適與安全,完成跳躍和奔跑等動作,「同時它也非常好操作、易塑高,能透過雕刻、壓紋、加熱重新塑形等方式,讓我們把腦海中的設計概念轉化成具象。」整個團隊歷經五個月的密集工作,同時動員8~12 位製作人員,方能完成所有戲偶製作,Aga也強調,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將多個零件組裝後依然能靈活活動,這需進行大量測試與調整,以確保整體的協調與表演流暢度。

最後Gabriella提到沒有一場演出是重複的,因為不同的演員與操偶師組合會帶來新的詮釋與火花,「而無論我們走到哪裡,總能遇見被這段故事感動、驚喜、甚至轉化的觀眾。能與他們共享這段旅程,是莫大的喜悅。」《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邀請你走入臺中國家歌劇院,親身感受那份觸動人心的真實魔法,與少年PI和理查.帕克一同踏上奇幻旅程。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2025夏日放/FUN時光—《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演出時間|2025/07/31(四)19:30、08/01(五)19:30、08/02(六)14:30、08/02(六)19:30、8/03(日)14:30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攝影|Johan Persson、Ellie Kurt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