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轉冷前最後一個放晴日,午後卻硬是下了幾陣雨,似應證姚瑞中說的,只要拍攝拿著瓶子的菩薩都會是雨天。我們坐在北投山上一尊灑水觀音旁的亭子內,一邊等雨停,一邊聽他說過去一年半跑遍台灣南北,拍攝神明雕像的故事。四周草木淋漓,惟遠處不時天光乍現,讓這段難得的亭中會,多添了幾分明淨的氛圍。
黑衣, 黑褲, 手上再拿一台黑色Pentax 67底片相機,這就是全部了。過去18個月,姚瑞中每週都以這身裝備,開車到各地拍大神像。環島10趟,走遍230多座廟宇,拍了370卷底片,回去光沖洗就要花費驚人的功夫。可他雖累,卻執著想拍完。「總有徵兆出現,讓我再去搜索。」他說,「我從來沒有沖片失敗過。但有次從台南回來,竟然四卷沖出來是黑的,覺得奇怪,一定有漏。果然資料一查少了15尊,第二天又來回600公里去拍。」
意外和佛祖「有約」
投入當代藝術創作30年,攝影一直是姚瑞中主要的創作類型之一。他從2010年開始進行知名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在學生的幫忙下,上山下海地毯式找出蚊子館,是國內第一個長期針對荒廢建設的攝影計畫,至今已出版五大本。除了藝術的價值之外,也形同對執政者的長期監督。但第六輯還沒著手前,去年三月卻和母親吵了一架,隨後母親竟離家出走。他心急如焚地跑去廟裡拜拜,結果夜晚夢到不知哪來的聲音,說去拍大神像吧。他想起過去遊走各地時零散拍過的一些佛像,決定以此為主題,一鼓作氣用鏡頭把台灣境內的「巨神」一網打盡。才開拍,母親就回來了,毫髮無傷。
慾望多大,神像就多大
雖然起頭的機緣有些神妙,但這個名為《巨神連線》的攝影系列,和歌頌宗教無關。姚瑞中專挑比一般人高至少兩倍以上的中型、或者更大型的神像為主角,目的在於點出祂們一如接納人們慾望投射的集合體。越靈驗的神明,信徒往往捐贈越多,越有本錢蓋超大神偶。這樣反覆來回, 其逐漸成長的龐然姿態,就像超大欲力的具體化。
「神像就是一個電腦的概念。去廟裡請一尊神回來,和買一台電腦回來是一樣的。電腦開機要密碼、要灌軟體,信徒不會就找法師來灌,不同宗教還有不同規格。而教主就是CEO,讓所有人可以連線。你不覺得伺服器撥接的聲音,和廟裡唸經的聲音很像嗎?」倘若之前追蹤蚊子館,是對建築的臨終關懷,這次訪視各地大神,就像捕捉人類對死後未知世界的想像;但相同點卻都是鎖定背後看不見的政治鬥爭。雜草叢生的廢棄建物,是各種政黨角力、地皮炒作之後的殘餘物。
而寺廟何嘗沒有各方勢力的介入?隱而未見的地下經濟更驚人。台灣自解嚴後寺廟蓬勃發展,從早期傳統廟宇,到九○年代佛教四大名山以集團方式經營,近年甚至出現如大安港媽祖主題園區一類、結合文創園區概念營運的觀光景點。形式一直改變,不變的卻是人們無法停歇的欲求。「特別台灣這幾年,人心處於被剝削、焦慮的狀態,容易求助不可知的力量幫忙,很多廟就會變奇怪,像妙禪那樣。」
姚瑞中直言,台灣所有東西都在朝「世俗化」的方向發展。藝術要弄文創園區,宗教也文創化,賺錢變成擺在第一的目標。「捐獻神明,是保佑發大財,然後你再回饋祂,這是交換利益嘛。真實的信仰是這樣子嗎?」
和人類一樣複雜
雖然有道不盡的權力關係,但廟宇依舊是獨具特色的庶民美學。「台灣是全華人地區宗教最豐富的地方,連日本都沒我們興盛。你看中國,他們不可能談這事情。共產黨是無神論,不能拜牛鬼蛇神,所以大陸只剩下消費文化,像一台豪華電腦,軟體卻只有那套。台灣是破破爛爛的電腦,卻灌了各式各樣的軟體,不過因為東西太複雜,經常當機。」
全台廟宇多達一萬兩千間,比7-11還多,足以證明宗教文化如何深入民間日常。各縣市雜亂無章的巷道和電線桿後,一張濃眉圓臉的雕像突兀地探出頭來,已成為尋常風景。不過,或許因為信仰太蓬勃,神明和信眾太接近,讓姚瑞中看到祂們的另一面。「當神很辛苦,每天跟妖魔鬼怪打交道,光慈祥是不夠的。神也有人性,有人性就有黑暗和善良的一面。」他選擇最擅長的高反差黑白照,拍出佛像的冷冽,正為彰顯神明隱含的「魔性」。
「看(這些照片)到最後,會感到荒謬。神很像一部超級電腦,滿足人間的慾望。但螢幕上的東西,就是所謂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虛幻的影像。對我來講,真的神不會在神像裡,就和Google大神不在電腦上的概念一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去除對表象的執著,或許才是脫離永劫輪迴的不二法門。
有來有庇佑
從1994年討論台灣主體性的《本土佔領行動》系列裝置影像作品,2007年至蘇格蘭駐村後發展出的「金箔山水」繪畫,到邁向第六冊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以及如今意外完成的《巨神連線》,姚瑞中的創作始終「接地氣」,以反芻在地生活的精華為出發點,而且質量兼具。問起下一個十年該怎麼走,他坦言不知道,還引用電影《浩劫重生》的台詞:「你永遠不曉得生命的浪潮會帶來什麼。」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心臟不好的他,在這段期間完全沒感到不適,反而越拍越有精神。「很多廟都是在風水寶地,磁場超好,所以拍廟的過程中,我也覺得身心舒暢。哈哈。」
文 歐陽辰柔
攝影 汪德範
圖片提供 姚瑞中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