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2023台灣創意力100視覺統籌!以奇點爆炸聯動雜誌封面、獎盃、AR互動設計

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2023台灣創意力100視覺統籌!以奇點爆炸聯動雜誌封面、獎盃、AR互動設計(圖片提供:La Vie、攝影:蔡耀徵)

2023台灣創意力100以「Human Identity」為題,探討當世界逼近「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意指人類正在接近一個文明全面被顛覆的事件點,在此之後科技發展將完全無法預測),人類創意的特質與價值何在。有別於過往讓雜誌封面與獎盃分屬不同視覺語彙,本屆由「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視覺統籌,聯動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奇點爆炸的視覺,在雜誌是靜態的爆炸完全體,在AR是向外輻射的動態,最終分裂為一座座獎盃出現在現實世界。

96dpicut10_3x2
盧翊軒以奇點爆炸為概念,聯動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攝影:蔡耀徵)

封面爆炸視覺,刺狀錐體向外擴散

視覺誕生的爆炸原點,始於雜誌封面設計。盧翊軒說,知道12月號封面視覺,也將成為頒獎典禮主視覺,同時還有線上線下宣傳應用延伸需求時,「那時候就滿確定,必須用系統性的識別設計來思考。」不同於單純做一張好看的雜誌封面或典禮海報,這個視覺要具備足夠的延伸性和延展性,以及怎麼讓看到這些設計物的人,辨別它們屬於同一件事情。他選擇以「爆炸」作為概念,「大家都說2023年是生成式AI元年,那我們就把今年比喻為奇點的爆炸。」

cover-1
不同於單純做一張雜誌封面,盧翊軒從系統性的識別設計來思考本屆視覺設計。(右圖攝影:吳哲夫)

「爆炸從視覺上來看有個共同點,就是由中心點向外發散,但當這件事情要由我來詮釋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做任何設計,盧翊軒都會期許能做出新的表現手法。他不諱言自己是「風格的科技決定論」,設計師們普遍使用Illustrator、Photoshop、InDesign等軟體,在工具的雷同創作邏輯下,導致作品風格有某部分類似;儘管破格換一種軟體可以突破,但他又是穩定產出的設計師,因此如何用相同工具,做出尚未被表現過的方式,抑或把已經被表現過的方式做得更極致,就是他所追求的。

發想前期他與團隊Local Remote測試了各種線條、色塊等的爆炸形式,原本決定要採「人類神經元」的有機爆炸,這個結合人類與奇點爆炸的圖像高度聯結主題「Human Identity」,卻仍被推翻。「好像有點太直白了,也有一點生物科技感,但主題講的又不完全是生物科學方面。」最後他給出的視覺,是眾多像刺的錐體、向外擴散的圖像,這也是很「盧翊軒」的爆炸詮釋。通常想到爆炸,直覺會有火光或顆粒噴濺的戲劇化效果,但他偏愛洗鍊、俐落的視覺,「我的設計裡不會有太多東西,我追求的視覺,是只要把一件事講清楚。」

96dpicut6_1x1
從雜誌封面到獎盃設計,都有著洗鍊、俐落的視覺。(攝影:蔡耀徵)

在現實世界中,突然出現的數位化獎盃

當爆炸的概念在封面逐漸成形,獎盃與AR也同步發展。過程中他思考:「有沒有可能這個爆炸,能作為結晶或實體化的塊狀物件?爆炸其實也是一個物件分裂為多個物件的動詞,有沒有可能在雜誌封面是靜態完全體,但在現實世界又被分散成一座座獎盃?」實體印刷雜誌若加上數位的AR,平面設計若延展到立體獎盃,就能把爆炸的表現做到更極致,讓這個視覺能從不同面向被欣賞。

96dpicut3_4x5
封面的奇點爆炸後,在現實世界分裂為一座座獎盃,也意味每位得獎者都是參與火光綻放的一分子。(攝影:蔡耀徵)

以平面設計師身分被大眾認識的盧翊軒,其實是工業設計系出身,這次也繼2021年第11屆總統文化獎獎座設計後,再度繳出獎盃設計作品。「獎盃對我來說相對沒有包袱,它某種程度算是雕塑,沒有必須強烈滿足的使用需求,可以體驗最早我想做到的『工業設計中的藝術性』。」

96dpicut9-3x2
獎盃陳列在書櫃上時,宛如誤闖現實世界的數位化物件。(攝影:蔡耀徵)

他首先定義心中的獎盃想像,「獎盃的功能就是要放在架上的時候很突出,好像在彰顯殊榮。我希望它很有存在感,擺在家裡的時候,我不覺得要融入環境。」因此他想從眾多獎盃設計中做出區隔,許多獎盃常表現玻璃、石頭、陶瓷、木頭、壓克力等材質的自身紋理,但較少見一種很「數位感」的獎盃。因此當封面的爆炸完全體被拆解與實體化後,成為有著全然幾何、筆直線條、螢光顏色的獎座角錐,這些形體都不是自然界會出現的,像是在現實世界中突然出現一個很數位化的物件。

throphy-1
每座獎盃的La Vie logo貼花位置皆不同,加上底座4個擺放角度,賦予獎盃多元性和趣味度。

盧翊軒形容封面就像「大合照」,每位得獎者手中的獎盃,都是裡面的一分子。其實最初的獎盃設計,他希望「封面的物件就是獎盃」,但這個爆炸體細節太多,很快在預算上受到挑戰;於是轉而思考「讓獎盃組成封面的爆炸矩陣」,但這樣每一座獎盃就得長得不一樣,生產模具過多一樣預算碰壁。因此在現實條件下,每個獎盃都得長得一樣,「如何在只有一座獎盃的情況下,還能讓大家『有選擇』?就想到還有擺放角度可以選擇。」他在底座加了像是「不倒翁」的4個擺放角度,再加上La Vie logo位置隨機貼花,來補足獎盃的多元性。

96dpi_DSC7459
獎盃製作邀請「COZU客主創意」創辦人施昌杞合作。(攝影:吳哲夫)

獎盃製作他找來台科大設計研究所的學長、「COZU客主創意」創辦人施昌杞合作,因為熟捻各種材質與製程,能在盧翊軒提出設計構想後,快速給予實際執行建議。看似簡單的獎盃造型其實在製程上並不簡單,底座的4個擺放角度必須考量重心配比;而模具生產往往會有一個面較不精緻,那個面即是注膠口,通常都會選擇底座來注膠,但這次有4個擺放角度,就代表它沒有固定底座,因此在注膠口的選擇是一大難題,後期的人工拋光也必須細緻。還有要做出角錐上方的尖角也不容易,因為模具在灌膠的時候較難灌到最尖銳的頂點,通常都得再倒一些R角(圓角),但最後在製程上都找到解方克服。

throphy-4
獎盃製作過程。(攝影:吳哲夫)

 

 

AR互動設計,讓刺從雜誌封面長出

至於在AR的數位世界,最初的發想也和現在完全不同。盧翊軒提到Instagram有一個濾鏡,是在自拍時能把人臉形變成大眼扁嘴、如青蛙般的輪廓。同樣手法,他希望手機拍到雜誌封面的時候,雜誌能形變成一顆如海膽般的爆炸球體。但問題在於,喜愛俐落視覺的他,希望雜誌形變的爆炸球體能是單一顏色;如此一來,雜誌封面就只能有一個顏色,完全不能有任何圖像,「我如果提一個純色塊的雜誌封面給La Vie,應該不能接受吧(笑)。」因此他轉了個彎,從「整本雜誌形變成一個物體」改為「從雜誌長出一個物體」,讓藍粉兩色的刺,從綠底的雜誌封面凸出,而當手機鏡頭離封面愈近,刺的尖銳度就會愈劇烈,營造衝進爆炸裡、刺穿手機螢幕的體驗。

不禁好奇,封面、AR、獎盃三者在設計上何者先行?「所有東西都同時思考。」盧翊軒說,視覺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首先爆炸的形式必須特殊,帶有科技感又充滿設計感;再來它得是一個可拆解、可實體化的集合體;還有爆炸物體的「面數」不能太多,因為AR有技術限制,如果3D物體的面數太多,在社群互動上就會占掉太多流量、難以即時互動。這才了解,最後決定的四角錐不單滿足他在設計上的美感,還兼顧了上述聯動不同載體的功能。

96dpi_DSC7603
爆炸的視覺設計得同時考量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攝影:吳哲夫)

Human Identity:設計師身為人,給出的視覺識別

不斷希望在設計上做出突破的他,這次的突破在於用一個很小很簡單的元素,把封面、獎盃、AR串在一起。回看這段設計過程,「可能是因為我選了一個很單純的元素,所以它的延展性很強,被排列組合也不會有大方向偏差,以至於風格落在一個系統之內。」這個詮釋他坦言是事後論,「最大的轉捩點在獎盃。」他說,封面或AR在電腦裡可以很天馬行空,創造很狂、很用力、很強烈的視覺,但當設計要實際被生產出來,就會遇到預算、加工、數量等限制,「需要考量的條件變多的情況下,視覺元素就自然變簡單了。回過頭來看,是獎盃讓視覺變得俐落。」

96dpicut4_4x5
獎盃設計得考量現實生產條件,也因此讓本屆典禮視覺變得俐落。(攝影:蔡耀徵)

說來有趣,本屆主題「Human Identity」原意指涉在科技浪潮下反思「人類特質」,但盧翊軒在做的事其實也是一種「Human Identity」。Identity在設計產業是個很常見的字,代表「識別」,而他正是以「人」(Human)的角度,給予2023台灣創意力100一個視覺「識別」(Identity)。目前約有一半案子在做品牌識別的他,相當在意識別被產出後還能怎麼用、被用多久,想讓自己的設計一直存活下去。雖然這次創意力100典禮僅存在一個下午的時空,但他仍希望能在參與過的人心中種下記憶點,之後都能清晰憶起:那一屆就是很多刺、像是爆炸的識別。

throphy-2
盧翊軒希望參與過2023台灣創意力100典禮的人,都能對視覺識別留下記憶。(攝影:蔡耀徵)

2023台灣創意力100主視覺暨獎盃設計

視覺統籌|見本生物 盧翊軒 @sampleanimal

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Local Remote @local.remote

獎盃設計|見本生物 盧翊軒

獎盃製作|COZU客主創意 @cozudesign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吳哲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 / 12月號雜誌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Bito融入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及互動工具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馬戲團的形象怎麼做?FOCASA從品牌識別就是一場表演!FOCASA馬戲團成立15週年之際,邀請曾獲英國D&AD黃鉛筆殊榮的設計團隊Bito,打造一套屬於馬戲的動態識別系統,其以動態設計串連馬戲帳篷、肢體表演動作等馬戲意象,讓這套新識別如同FOCASA的表演與品牌精神,自由、活潑、總是予人無限歡快。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新形象宣告FOCASA週年慶典正式揭幕

近年,BitoTAIWAN台灣觀光、金馬獎重塑品牌識別系統,從觀光品牌到影視頒獎典禮,皆打破既定的靜態呈現,融入動態思維,讓動態表現為品牌說故事,在觀眾心中留下強而有力的印象。此次BitoFOCASA馬戲團操刀之作,亦延續團隊擅長的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並巧妙將馬戲表演動作濃縮其中。這套全新識別將隨10/2揭幕的第二屆「FOCASA馬戲藝術節」首次亮相,期待藉由設計與表演藝術的結合,宣告FOCASA十五週年慶典正式揭幕,長期則讓台灣馬戲在品牌形象上與國際接軌。

3大關鍵馬戲元素:丟球、走鋼索、疊高

Bito團隊眼中,FOCASA像是一座能自由伸縮與變形的馬戲帳篷,在城市與人群之間自在伸展;不僅是集結特技、雜耍、舞蹈、武術、戲劇等各方好手的馬戲團,更是個充滿歡笑與想像的場域。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FOCASA)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欣賞過多次馬戲表演後,Bito選擇以馬戲人熟悉的丟球、走鋼索及疊高為概念,創造一套屬於馬戲團的動態系統(motion system)——當字母一字排開,如同演員們各就各位,好戲準備上演!有趣的是,新識別中特別選用兩種寫法的字母「a」,分別代表觀眾(audience)與表演者(artist)在同一頂帳篷內交會。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跟文字一起「玩」場馬戲

更好玩的來了!Bito也從這次的識別動態(Dynamic logo)延伸設計出一套專屬於馬戲的互動式工具(generative tool)。使用者只要輸入文字,字母們就會即時出現在帳篷內表演丟球、疊高、走鋼索等動作,還能透過聲音大小的變換,與字母們互動。這套工具將能運用在手機、螢幕、展演空間等跨媒體載體,靈活配合各式活動體驗及宣傳。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3個子品牌開啟下個15年:馬戲、慶典、教育

在下一個15年,FOCASA將透過3個子品牌:「Circus 馬戲」、「Festival 慶典」及「Education 教育」,持續帶給觀眾在馬戲表演、《Do Circus》馬戲專門刊物以外,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在3個品牌的設計上,Bito將「Circus」以馬戲團的帳篷與表演布簾呈現;「Festival」透過連接的攤位與現場的巨篷表現;「Education」則以共同成長的階梯和平台為意象。從一頂臨時帳篷到馬戲之家,FOCASA帶著家的重量,用快樂與夢想連結人心,期待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馬戲的溫度與無限的可能。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2025 FOCASA馬戲藝術節在高雄,十月登場!

第二屆「FOCASA馬戲藝術節」即將登場,10/310/12於高雄展覽館輕軌旁大草地舉行,現場將首度搭建3頂巨型馬戲帳篷,打造沈浸式的「馬戲水手村」,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馬戲藝術家,帶來百餘場國際級演出,讓港都在秋日海風中交織笑聲與驚嘆。若想到現場感受馬戲氛圍,活動門票現正販售中,有興趣可點此了解更多。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FOCAS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無印良品最新品牌廣告釋出!以「如水與空氣一般」為題,走進世界各地曬衣物的日常風景

日本無印良品最新品牌廣告釋出!以「如水與空氣一般」為題,走進世界各地曬衣物的日常風景

由日本設計中心(日本デザインセンター)製作的日本無印良品最新企業廣告,以「如水與空氣一般(水や空気のように。)」為主題,將世界各地曬衣物的景象轉化為主視覺,傳遞無印良品期望成為就像水與空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試著回想,你上次在戶外看見有人曬衣服是什麼時候?洗好的衣服,在陽光下晾乾、迎著風輕輕飄動,那樣的畫面,也許正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共同擁有的生活記憶。如今在都市裡,這樣的景象已不再常見,但也正是這些畫面,讓人們重新回想起,那些在城市中逐漸失去的價值——豁達、樸實、謙遜,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連結。

日本無印良品最新企業廣告主視覺,以世界各地晾曬衣物的景象為主題。(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日本無印良品最新企業廣告主視覺,以世界各地晾曬衣物的景象為主題。(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而今年創立45週年的無印良品,此次選擇以世界各地的「晾曬衣物」風景為題,正因為品牌在這些場景中,看見了一種對質樸生活的自信與驕傲;這樣的態度,正是無印良品想透過畫面傳達的意象。本次品牌廣告也延續了2020年以「打掃」為主題的訊息,同時向世界各地多元且珍貴的文化樣貌致上敬意。

日本無印良品2020年推出的企業廣告,以「打掃」為主題。(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日本無印良品2020年推出的企業廣告,以「打掃」為主題。(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每年8月7日,東大寺都會舉行大佛的「身體拭淨儀式」,為大佛除去一年的灰塵。(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每年8月7日,東大寺都會舉行大佛的「身體拭淨儀式」,為大佛除去一年的灰塵。(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跟著無印良品,走進世界各地的曬衣物日常

泰國

泰國的碧差汶里(phetchaburi province)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在綠意盎然的環境中,農作時使用的傳統布料「Pha Khao Ma」,帶有鮮明的色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橘色的布料則是寺廟境內晾曬的袈裟,依照當地傳統習俗,這些布料是收集舊布後,再重新染色製作而成。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印度

瓦拉納西(Varanasi)是印度教徒重要的朝聖地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這裡匯聚。而沿著河岸延伸的「ghat」空間,不僅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也是居民晾曬衣服的地方,在烈日之下,床單與紗麗迅速就能曬乾。神聖的空間與日常生活交織的畫面,也構成一幅鮮明且充滿生命力的景象。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義大利

舊城區的居民會在建築物之間拉起曬衣繩,並利用滑輪將洗好的衣物掛出來晾曬。當海風吹拂過狹窄的巷弄、陽光穿透其中,潔白的床單在空中飄揚、鼓起,彷彿吸收了光與風的氣息。那不勒斯(naples)這般的景象,對當地人而言早已習以為常,卻仍讓人不禁駐足欣賞。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希臘

這座地中海小島以獨特的城鎮風貌與吹拂其中的海風聞名,沿著坡地而建的一排排房屋,有著色彩鮮明的窗戶與門。當洗淨的衣物隨風飄揚、遠方映出一抹湛藍海景;潔白的牆面反射著強烈的陽光,連空氣都彷彿被映照得通透且閃亮,營造出一種寧靜、純粹且迷人的生活風景。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保加利亞

這是一座距離首都遙遠,古老的建築與圍牆依然保存完善的城市。代代相傳的精巧手工藝備受重視,在某位居民的庭院中,手工編織的蕾絲隨風輕輕飄動,被細心呵護的樹木與平凡日常,共同孕育出一種溫柔而幸福的氛圍。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日本

陡峭的坡道與密集錯落的房屋,構成了男木島獨特的風景。吹拂過島嶼的海風,讓當地老奶奶們的圍裙隨風飄揚。這些似曾相似的屋頂與遠方景色,或許正是深植於日本人心中的生活原風景。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圖片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資料來源|株式會社良品計劃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