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2023台灣創意力100視覺統籌!以奇點爆炸聯動雜誌封面、獎盃、AR互動設計

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2023台灣創意力100視覺統籌!以奇點爆炸聯動雜誌封面、獎盃、AR互動設計(圖片提供:La Vie、攝影:蔡耀徵)

2023台灣創意力100以「Human Identity」為題,探討當世界逼近「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意指人類正在接近一個文明全面被顛覆的事件點,在此之後科技發展將完全無法預測),人類創意的特質與價值何在。有別於過往讓雜誌封面與獎盃分屬不同視覺語彙,本屆由「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視覺統籌,聯動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奇點爆炸的視覺,在雜誌是靜態的爆炸完全體,在AR是向外輻射的動態,最終分裂為一座座獎盃出現在現實世界。

96dpicut10_3x2
盧翊軒以奇點爆炸為概念,聯動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攝影:蔡耀徵)

封面爆炸視覺,刺狀錐體向外擴散

視覺誕生的爆炸原點,始於雜誌封面設計。盧翊軒說,知道12月號封面視覺,也將成為頒獎典禮主視覺,同時還有線上線下宣傳應用延伸需求時,「那時候就滿確定,必須用系統性的識別設計來思考。」不同於單純做一張好看的雜誌封面或典禮海報,這個視覺要具備足夠的延伸性和延展性,以及怎麼讓看到這些設計物的人,辨別它們屬於同一件事情。他選擇以「爆炸」作為概念,「大家都說2023年是生成式AI元年,那我們就把今年比喻為奇點的爆炸。」

cover-1
不同於單純做一張雜誌封面,盧翊軒從系統性的識別設計來思考本屆視覺設計。(右圖攝影:吳哲夫)

「爆炸從視覺上來看有個共同點,就是由中心點向外發散,但當這件事情要由我來詮釋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做任何設計,盧翊軒都會期許能做出新的表現手法。他不諱言自己是「風格的科技決定論」,設計師們普遍使用Illustrator、Photoshop、InDesign等軟體,在工具的雷同創作邏輯下,導致作品風格有某部分類似;儘管破格換一種軟體可以突破,但他又是穩定產出的設計師,因此如何用相同工具,做出尚未被表現過的方式,抑或把已經被表現過的方式做得更極致,就是他所追求的。

發想前期他與團隊Local Remote測試了各種線條、色塊等的爆炸形式,原本決定要採「人類神經元」的有機爆炸,這個結合人類與奇點爆炸的圖像高度聯結主題「Human Identity」,卻仍被推翻。「好像有點太直白了,也有一點生物科技感,但主題講的又不完全是生物科學方面。」最後他給出的視覺,是眾多像刺的錐體、向外擴散的圖像,這也是很「盧翊軒」的爆炸詮釋。通常想到爆炸,直覺會有火光或顆粒噴濺的戲劇化效果,但他偏愛洗鍊、俐落的視覺,「我的設計裡不會有太多東西,我追求的視覺,是只要把一件事講清楚。」

96dpicut6_1x1
從雜誌封面到獎盃設計,都有著洗鍊、俐落的視覺。(攝影:蔡耀徵)

在現實世界中,突然出現的數位化獎盃

當爆炸的概念在封面逐漸成形,獎盃與AR也同步發展。過程中他思考:「有沒有可能這個爆炸,能作為結晶或實體化的塊狀物件?爆炸其實也是一個物件分裂為多個物件的動詞,有沒有可能在雜誌封面是靜態完全體,但在現實世界又被分散成一座座獎盃?」實體印刷雜誌若加上數位的AR,平面設計若延展到立體獎盃,就能把爆炸的表現做到更極致,讓這個視覺能從不同面向被欣賞。

96dpicut3_4x5
封面的奇點爆炸後,在現實世界分裂為一座座獎盃,也意味每位得獎者都是參與火光綻放的一分子。(攝影:蔡耀徵)

以平面設計師身分被大眾認識的盧翊軒,其實是工業設計系出身,這次也繼2021年第11屆總統文化獎獎座設計後,再度繳出獎盃設計作品。「獎盃對我來說相對沒有包袱,它某種程度算是雕塑,沒有必須強烈滿足的使用需求,可以體驗最早我想做到的『工業設計中的藝術性』。」

96dpicut9-3x2
獎盃陳列在書櫃上時,宛如誤闖現實世界的數位化物件。(攝影:蔡耀徵)

他首先定義心中的獎盃想像,「獎盃的功能就是要放在架上的時候很突出,好像在彰顯殊榮。我希望它很有存在感,擺在家裡的時候,我不覺得要融入環境。」因此他想從眾多獎盃設計中做出區隔,許多獎盃常表現玻璃、石頭、陶瓷、木頭、壓克力等材質的自身紋理,但較少見一種很「數位感」的獎盃。因此當封面的爆炸完全體被拆解與實體化後,成為有著全然幾何、筆直線條、螢光顏色的獎座角錐,這些形體都不是自然界會出現的,像是在現實世界中突然出現一個很數位化的物件。

throphy-1
每座獎盃的La Vie logo貼花位置皆不同,加上底座4個擺放角度,賦予獎盃多元性和趣味度。

盧翊軒形容封面就像「大合照」,每位得獎者手中的獎盃,都是裡面的一分子。其實最初的獎盃設計,他希望「封面的物件就是獎盃」,但這個爆炸體細節太多,很快在預算上受到挑戰;於是轉而思考「讓獎盃組成封面的爆炸矩陣」,但這樣每一座獎盃就得長得不一樣,生產模具過多一樣預算碰壁。因此在現實條件下,每個獎盃都得長得一樣,「如何在只有一座獎盃的情況下,還能讓大家『有選擇』?就想到還有擺放角度可以選擇。」他在底座加了像是「不倒翁」的4個擺放角度,再加上La Vie logo位置隨機貼花,來補足獎盃的多元性。

96dpi_DSC7459
獎盃製作邀請「COZU客主創意」創辦人施昌杞合作。(攝影:吳哲夫)

獎盃製作他找來台科大設計研究所的學長、「COZU客主創意」創辦人施昌杞合作,因為熟捻各種材質與製程,能在盧翊軒提出設計構想後,快速給予實際執行建議。看似簡單的獎盃造型其實在製程上並不簡單,底座的4個擺放角度必須考量重心配比;而模具生產往往會有一個面較不精緻,那個面即是注膠口,通常都會選擇底座來注膠,但這次有4個擺放角度,就代表它沒有固定底座,因此在注膠口的選擇是一大難題,後期的人工拋光也必須細緻。還有要做出角錐上方的尖角也不容易,因為模具在灌膠的時候較難灌到最尖銳的頂點,通常都得再倒一些R角(圓角),但最後在製程上都找到解方克服。

throphy-4
獎盃製作過程。(攝影:吳哲夫)

 

 

AR互動設計,讓刺從雜誌封面長出

至於在AR的數位世界,最初的發想也和現在完全不同。盧翊軒提到Instagram有一個濾鏡,是在自拍時能把人臉形變成大眼扁嘴、如青蛙般的輪廓。同樣手法,他希望手機拍到雜誌封面的時候,雜誌能形變成一顆如海膽般的爆炸球體。但問題在於,喜愛俐落視覺的他,希望雜誌形變的爆炸球體能是單一顏色;如此一來,雜誌封面就只能有一個顏色,完全不能有任何圖像,「我如果提一個純色塊的雜誌封面給La Vie,應該不能接受吧(笑)。」因此他轉了個彎,從「整本雜誌形變成一個物體」改為「從雜誌長出一個物體」,讓藍粉兩色的刺,從綠底的雜誌封面凸出,而當手機鏡頭離封面愈近,刺的尖銳度就會愈劇烈,營造衝進爆炸裡、刺穿手機螢幕的體驗。

不禁好奇,封面、AR、獎盃三者在設計上何者先行?「所有東西都同時思考。」盧翊軒說,視覺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首先爆炸的形式必須特殊,帶有科技感又充滿設計感;再來它得是一個可拆解、可實體化的集合體;還有爆炸物體的「面數」不能太多,因為AR有技術限制,如果3D物體的面數太多,在社群互動上就會占掉太多流量、難以即時互動。這才了解,最後決定的四角錐不單滿足他在設計上的美感,還兼顧了上述聯動不同載體的功能。

96dpi_DSC7603
爆炸的視覺設計得同時考量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攝影:吳哲夫)

Human Identity:設計師身為人,給出的視覺識別

不斷希望在設計上做出突破的他,這次的突破在於用一個很小很簡單的元素,把封面、獎盃、AR串在一起。回看這段設計過程,「可能是因為我選了一個很單純的元素,所以它的延展性很強,被排列組合也不會有大方向偏差,以至於風格落在一個系統之內。」這個詮釋他坦言是事後論,「最大的轉捩點在獎盃。」他說,封面或AR在電腦裡可以很天馬行空,創造很狂、很用力、很強烈的視覺,但當設計要實際被生產出來,就會遇到預算、加工、數量等限制,「需要考量的條件變多的情況下,視覺元素就自然變簡單了。回過頭來看,是獎盃讓視覺變得俐落。」

96dpicut4_4x5
獎盃設計得考量現實生產條件,也因此讓本屆典禮視覺變得俐落。(攝影:蔡耀徵)

說來有趣,本屆主題「Human Identity」原意指涉在科技浪潮下反思「人類特質」,但盧翊軒在做的事其實也是一種「Human Identity」。Identity在設計產業是個很常見的字,代表「識別」,而他正是以「人」(Human)的角度,給予2023台灣創意力100一個視覺「識別」(Identity)。目前約有一半案子在做品牌識別的他,相當在意識別被產出後還能怎麼用、被用多久,想讓自己的設計一直存活下去。雖然這次創意力100典禮僅存在一個下午的時空,但他仍希望能在參與過的人心中種下記憶點,之後都能清晰憶起:那一屆就是很多刺、像是爆炸的識別。

throphy-2
盧翊軒希望參與過2023台灣創意力100典禮的人,都能對視覺識別留下記憶。(攝影:蔡耀徵)

2023台灣創意力100主視覺暨獎盃設計

視覺統籌|見本生物 盧翊軒 @sampleanimal

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Local Remote @local.remote

獎盃設計|見本生物 盧翊軒

獎盃製作|COZU客主創意 @cozudesign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吳哲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 / 12月號雜誌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讓字型成為品牌語言!華康如何與 LINE 打造品牌字態圈?專訪「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設計團隊

字型,不再只是美感裝飾,更是品牌語氣的具象延伸。在企業識別進化的當下,LINE 與華康攜手打造的專屬字體「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成為一場以文字為主體、由視覺延伸至文化的共創實驗。這不只是開發一套字型,更是以華康深厚造字專業為核心,協助品牌構築屬於自己的語感系統,最終讓每一筆筆畫都能承載情緒、說出品牌。

企業字型的角色正在重塑!從過去識別系統中默默無名的配角,逐漸成為品牌語言與文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當 LINE 決定打造自己的中文字型,選擇與華康攜手合作,這段跨域共創的歷程,既展現了雙方對於語言、文化與設計的重視,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品牌字型背後的技術鍊與溝通厚度。對華康而言,這是一場來自委託方的信任,也是一項從文化語境出發的造字任務。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從語氣到字氣:LINE 如何透過字型延續品牌語言?

LINE 長期經營的視覺體系裡,「Simple & Clean」不只是美學方向,更是一種語氣設定;簡潔、親切、具信任感,是品牌希望在每個使用介面中傳遞的感受;但當品牌逐漸橫跨更多語言、平台與服務,如何讓字型也能延續這份語氣,就成為一項關鍵挑戰。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我們的角色、色彩都已經很有辨識度,卻發現字體還缺一塊拼圖,」LINE 台灣資深設計總監 Kaka 這麼說道。從品牌素材到官方帳號LINE TODAY,每一次出現的文字,其實都在幫品牌說話。「希望創造『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就是為了讓這個語氣,從圖像延續到文字,讓整體體驗更完整。」這樣的語氣需求,成為華康進入設計的起點。字型設計與開發部協理簡亨儒指出:「LINE 的字,不該太銳利、太張揚,而要像品牌本身那樣,溫和而清晰。」於是,華康從筆畫重心、字距配置到筆勢收尾,逐字修正語調,把抽象的品牌印象轉譯為具體的文字節奏。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跨域對話裡的設計共識:語氣是討論出來的

五位來自 LINE 的設計師與華康團隊齊聚一堂,從專業技術聊到個人感受,每一次提問都像是把話題往更深的地方掘進。現場笑聲不斷,也讓人真切感受到這不只是一次合作專案,而是一段愉快而真誠的共創旅程;雙方用設計彼此回應,也在過程中看見專業如何被尊重、被理解,最後成為一種默契。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設計師 Hana 形容:「我們設計師自己在開會,有時候可以為了一個小筆畫討論半小時,甚至聽完別人的意見後又推翻原本的結論。」這樣的過程,對華康來說並不陌生,但難得的是品牌方的積極參與與高度回饋。「很多品牌開發字型是『下單』,但 LINE 是真的『參與』。」華康協理簡亨儒說。除了結構、字距等基礎設計條件,LINE 團隊還會針對非漢字部件進行「許願」,甚至手繪草圖,提出對符號與細節的想像,再由華康轉化成字型語言。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特別是 LINE Seed 繁體中文 是以日文字型為基礎延伸出的繁體中文版,華康需根據繁體邏輯重新調整諸多部件。歐文字型與符號設計師劉芮廷提到:「例如標點符號的擺位,其實在不同的語系裡都不一樣,需要依據繁中的習慣來製作,完成後進行排版檢視時,也還會需要再微調,讓視覺上更舒服。

(圖片提供:LINE)
(圖片提供:LINE)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當字型進入日常,它也走進了品牌的情感記憶

對華康來說,一套企業字型的完成,不在交稿那天,而在它真正被「使用」的那一刻。「其實我們沒有硬性規定大家要用這套字型,但很自然地,同事們就開始用了。」LINE設計經理 Winnie 分享。從簡報到提案、從社群內容到內部文件,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幾乎成了團隊默默選擇的預設語言,也是字型真正落地的證明;尤其在中英混排的環境中,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維持了視覺一致性,消除常見的「語感斷層」。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協理簡亨儒指出:「我們當初就不是做一套華康的字,而是幫 LINE 做一套能說出他們品牌的字。」LINE 設計經理 Oneway 也補充:「我們希望有一天在書店、展場、或某支影片裡,能發現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被使用,讓這套字被聽見。」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那些印象深刻的筆畫調整:一筆一劃都得有理由

LINE Seed 繁體中文 是一套包含四個字重、總計超過五萬字的完整中文字集,背後所耗費的設計與溝通心力,遠比外界想像得龐大。從設計初稿到最終定案,雙方歷經了將近三年的來回,光是進入校對與調整階段,就花了超過半年時間,每一筆都反覆確認是否「像 LINE」。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華康與 LINE 團隊都提到,「雨」、「辶」、「比」、「之」等字的討論特別深刻。像「雨」的四點水,就是一個代表性案例!它以看起來向輕盈的雨滴,有節奏地落下,正如 LINE 在字體上想說的話,不用大聲,但要被聽見,也要被感覺。「辶」這類部首,因應中日書寫差異,也需重新定義筆畫方向與收筆節奏。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資深設計師 Mitch 分享,像「比」這樣筆畫簡單的字,中間那兩橫,一開始做得很平,看起來比較沒精神,後來改成微微上揚,整個語氣才提起來;而只有三筆的「之」也曾讓設計師苦惱不已,「平捺筆彎太多會太可愛,太直又顯得僵硬」。這些細節或許難以被察覺,卻在使用者閱讀時產生潛移默化的語氣感知;也正是這樣的堅持,讓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能被共感,而不只是看見。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終於聽見字型的傾訴

企業字型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與眾不同,而是能否成為品牌語氣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被使用、被感受、被記住。在這段橫跨語系與專業的合作歷程裡,華康作為字型開發主體,不只是回應技術需求,更協助品牌用更有溫度、細膩的方式「把話說好」。這場設計歷程並未在字型上線那天結束,反而在使用與對話中持續延伸。10 28 日即將登場的《華康字型 × LINE 設計論壇》,也將揭開更多幕後細節!從非漢字設計、品牌語氣校準,到技術微調背後的選擇與取捨;論壇不只是分享成果,更是一場設計師與品牌人彼此學習、彼此理解的公開對談。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採訪最後,我們請團隊每人用一句話形容對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的直覺感受——有人說它「舒服」、有人說「清晰」、有人說「簡單友好」,也有人形容它像一個「會微笑的語氣」。這些答案沒有標準格式,卻恰好說明了字型的本質:它無聲,卻處處牽動感受。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論壇資訊

品牌字態圈|華康字型 x LINE 設計論壇

時間:2025 年 10 月 28 日(二)14:00 – 17:00

地點:臺北文創多功能廳 D&E 廳(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6 樓)

講者:華康字型設計與開發部協理 簡亨儒、華康歐文字型與符號設計師 劉芮廷、LINE 台灣品牌行銷部資深設計總監 柯淑慧(kaka Ko)、LINE 台灣品牌行銷部資深設計師 尹相崙(Mitch Yin)、StudioPros 設計總監 李宜軒

報名請點此

文|邵瀠萱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歷時3年規劃及施工,日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純民資鐵路公司「南海電鐵」難波站中央剪票口,方於2025年9月底以極具設計感的次世代風格面貌,再啟老鐵道事業新章。為將該站打造成難波的象徵性「正門」,除改裝空間本身外,亦同步推進包含更新導引系統在內的多項計畫,待未來以此為據點全面提升難波地區魅力,持續吸引人潮造訪。本文編輯將據實地採訪所見,重點解析工程3面向。

今年迎來開業140週年的日本大手私鐵「南海電鐵」(Nankai Electric Railway,全稱「南海電氣鐵道」),主營大阪府南部與和歌山縣北部鐵道業務。從最早連接大阪難波與堺市、和歌山市的南海本線,至1994年由於關西機場落成而另闢分線連接對外航空門戶,現以南海線、空港線、高野線、泉北線4大路線串起關西地區重要交通命脈,2024年度每日平均上下車人數逾22萬人。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而位於市中心的難波站,作為大阪南區玄關、同時也是南海電鐵最大起站/終站,承載著日本國內外旅客大量搭乘及轉運需求;站內導引系統的清晰與否,無疑直接影響運作流暢度——與時俱進的翻新,對日常、商務或觀光行程都必將發揮絕佳效益。

然2002年以來,其車站指標設計準則久未有過大幅調整與修正,逐漸暴露疑難雜症。如今在南海電鐵致力推動的「Greater Namba Vision(大難波願景)」城市發展方針下,難波站主要出入口之一、總面積約1,920平方米的2樓中央剪票口,終於經由導引系統進化通行空間美化的同步執行,徹底改頭換面,並已隨2025年9月27日首班列車啟用。

▼ 改裝內容囊括硬體及其背後系統更新

以下即自指標、立柱兩大重點切入,邀你一同品鑒大氣而不失細節的全新站體,文末加映供旅客得在人流中駐足,哪怕看看地圖、停留片刻都不成問題的「歇腳一隅」。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1

南海電鐵攜手設計團隊GK Kyoto重整導引系統

扮演導引系統核心角色的「指標」部分,由南海電鐵攜手GK Design Group旗下以跨領域整合設計見長的GK Kyoto團隊,從課題分析、概念構思、設計製作到實際安裝一貫式共創而成。

雙方首先移去舊標牌上過於顯眼的各式形狀,於明暗度恰到好處的「燈箱型」長條面板中導入簡約線條和數字,也將此前「全大寫」的風格化英文書寫,改為正常行文中易識的「字首大寫」表記法,在與充滿未來感的次世代空間調和的同時,提升視認性可讀性。全案經難波站試行後,南海電鐵將重新整備指標設計準則,再逐步推展至沿線其他車站。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線條

全新設計元素「Connected Line」藉由水平和垂直線條適當分割月台、方向等指示內容,加以運用粗細變化增添韻律感,構出具幾何秩序的布局。並引入4大路線代表色:藍色(南海線)、紫色(空港線)、葉綠色(高野線)、草綠色(泉北線)勾勒標牌上方邊框,助旅客直覺辨別所需資訊。其細緻巧思更深入兼備曲角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圓潤曲角流露親切感,銳利尖角則象徵「今後亦將持續進化」姿態。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符號&數字

指引動線的箭頭和標記月台號碼的「Symbolic Number」皆採原創型制,與上述「Connected Line」共享統一的設計語言,於通往各月台的樓梯前放大呈現。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文字

指示文字選用「たづがね角ゴシック(Tazugane Gothic)」字體傳遞柔和印象,另考量難波站外籍旅客為數眾多的特點,在日文和英文的顯示比例上也進行了調整,讓英文較過往占位略大,並避免呈現繁雜內容,盡可能保持版面整潔與平衡。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2

以流線立柱為視覺主軸,樹立包容與循環的車站形象

「Loop」在此處以「円」詮釋,而「円」在日語中既可指實體的圓形之物,亦可抽象隱喻如圓一般完整地連結、包容與循環。這回工程全面撤除原來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秉持由「Loop」概念引申而來的兩大結構「Loop Line」(涵融人與城市的多樣性並持續進化)、「White Loop」(映現大阪難波活力),打造出以多層次曲線堆疊包覆的白色立柱為亮點,明淨、洗鍊且懷有包容力的空間;宛如沿柱體與天花板「流淌」的線性照明,進一步為通道賦予靈動美感。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同場加映:「歇腳一隅」緩解剪票口周邊雍塞

最後,連通特急Rapi:t月台、南海本線西側區域,因多有攜帶大件行李的旅客集中通過剪票口,使周邊始終存在雍塞情形。對此,南海電鐵隨本次改裝,於通道牆邊規劃座椅、大型地圖及藝術作品,透過變相梳理旅客的通行動線改善問題;其中,造型特殊的座椅更曾於前一年度進行實驗性設置,藉以觀察、分析旅客行為傾向和停留狀況,進而根據結果調整配置,正式裝設能為空間增色的個性款式。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 La Vie現場直擊!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