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民間傳統信仰結合當代藝術!專訪「近未來的交陪」總策展人龔卓軍|La Vie 2017台灣創意力100創意展覽首獎

 La Vie 2017台灣創意力100 

創意展覽首獎得主 ─近未來的交陪:2017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台灣民間信仰和當代藝術能有什麼樣的火花呢?「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總策展人龔卓軍以台南傳統「交陪境」為核心概念,透過交融跨界的策展內容,提出:創作中的技藝方法、儀式中的互動方法、以及政經結構中的自我組織方法,呈現出大膽創新且不同於西方的當代藝術創作養分!

 

在台語中,談起交際應酬時,常會提及「交陪」(Kau-Puê)這一說法;而在台灣傳統民間信仰中,則有「交陪境」一詞,所謂的「境」指的就是以廟宇為核心的祭祀圈,在台灣近一、兩百年來,因為媽祖、王爺信仰所自發形成的民間廟境活動,連結著包括科儀、戲曲、陣頭、彩繪、交趾陶等豐富的文化資產。但是這些蘊含在民間信仰與傳統習俗中的文化底蘊,有沒有可能轉化為孕育台灣當代藝術的土壤呢?

 

在「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後文簡稱「近未來的交陪」)中,總策展人龔卓軍老師即是以這樣的提問出發,企圖突破所謂的傳統信仰、當代藝術圈的同溫層,創造出新的對話可能。


跨越學院與在地的前置思考

「這次策展原本不在我規畫中的」,回想起當初籌備「近未來的交陪」展覽過程時,總策展人龔卓軍坦率地這麼表示。時間推回2014年,龔卓軍在台北的鳳甲美術館策畫的「鬼魂的迴返: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順利開展,而當時已擔任台南市文化局文化園區管理科長黃瓊瑩特別來訪,提出希望能邀請他以台南民間信仰為主題到蕭壠文化園區策展的想法。

 

「雖然我身為台南人,但對傳統信仰、祭祀、繞境的細節不完全了解。」龔卓軍笑說,「那時提出希望能有兩年的前置調查期,也想要做刊物等想法,原本覺得對方就會打退堂鼓,沒想到一陣子之後,黃科長居然打電話來說,已經協調好計畫可以go了!」既然要做,就得全力以赴,於是從2015年的農曆年起,龔卓軍帶著策展團隊開始跑第一間廟,兩年下來累積訪查70~80間廟宇,其中2/3還都持續回訪,光是仁德區大甲慈濟宮就訪查超過6、7次。

 

不僅在策展之初,就堅持以深入在地的「田野調查」方式累積紮實的第一手資料,在發行的四期《交陪》藝術誌中也收錄了專訪成大歷史系蕭瓊瑞教授、在地文史家黃文博老師、傳統彩繪修復師蔡舜任、以及藝術家梁任宏、李俊陽、何佳興等人。甚至,連策展團隊的組成也都師法交陪境,邀請影像、空間建築、文字採編等不同專長人才,以協作的方式一起加入團隊。

 

從田野調查開啟信仰文史寶庫

像是開啟一個個平時少為人知、卻震撼力強大的在地文史寶庫,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讓龔卓軍及策展團隊難忘的經歷不少。例如:86歲高齡的彩繪畫家陳秋山,為了專心替仁德的慈濟宮作畫,搬至廟旁的鐵皮屋一住就是13年,終於在2015年完成106幅畫像後退休,而擁有一身絕佳畫藝的他,年輕時即師承國寶級畫家林玉山先生,「從學院派藝術到民間宮廟彩繪,就像是一記穿越力十足的擦邊球」,龔卓軍如此形容陳秋山獨特的藝術生涯。展覽中也特別與慈濟宮借展兩件巨幅牆堵畫作,以及手稿、線描稿。

 

而另一回團隊更巧遇台南老廟沙陶宮壁堵上著名傳統畫師潘麗水的作品,為了搶在廟方整建前保留下作品的樣貌,緊急號召了台南藝術公社,在誠意十足地與廟方交涉溝通之後,展開一場動員20人、以四個上午和兩日午後時間完成的拓印行動,保留下赤足兜蛇、持劍伏魔斬妖的「四聖者」石刻畫,不僅在展場中重新設計呈現,也成為四期《交陪》藝術誌風格獨具的封面。

 

除了民間信仰藝術作品進入展廳,由藝術家李俊陽、蘇俊穎、曾伯豪、林書楷、陳伯義等人進行裝配的三輛交陪陣頭車,也在2017年二月獲得金唐殿總幹事與蜈蚣陣主委同意,加入號稱台南沿海五大香科之一的佳里金唐殿「丁酉年蕭壟香科」醮典的蜈蚣陣與陣頭繞境隊伍,「一輛是金光閃閃蘇俊穎布袋戲的戲台、水族精、納美人和綠巨人浩克道具,另外一輛小發財車裝配的是藝術家沈昭良的電子舞台車攝影。」龔卓軍表示能夠讓藝術家自由創作參與,主要是因為長時間蹲點和廟方培養出的信任感,而在蜈蚣陣遶行當天,民眾和小孩們的接納度也非常高。

 

做、使用、生活 歷久彌新的交陪境三大層次

此次展覽中,邀集台灣、日本、義大利、加拿大等38組藝術家參與,展出超過400多件作品,綜觀這次策展內容,龔卓軍分析展出作品的三大特質,「首先,多數作品都採用田野調查作為創作基礎;其次,以民間工藝為靈感來源,也讓創作材質更加多元;而最大的特質則是,在保有獨立創作脈絡下,採取近似於交陪境動員組織的協作式創作。」

 

談及這次策展所著重的當代交陪模式,龔卓軍認為,「策展所建構出的:『創作中的技藝方法』、『儀式中的互動方法』、『以及政經結構中的自我組織方法』,不單是指向民間藝術的純粹技法和美學,也希望讓參與的參觀者重新體會到一種和西方藝術不同,且歷久彌新的『做的方法』、『使用的方法』、『生活的方法』」。例如,傳統匠師工班做、使用、生活合作又具互競張力的「對場作」,也被援引到展覽前期的藝術家駐村計畫,李俊陽與林書楷在長牆左右側以兩張大畫的對場,張徐展與邱子晏則在一個共同的廟宇大木結構中,各自創作卻又營造出「仙拚仙」的氣勢。成為所謂「使用的方法」在當代藝術裡的嶄新實踐方式。

 

而在「生活的方法」上,龔卓軍也以佳里金唐殿每3年舉辦一科的香科醮典為比喻。他指出,換個角度想,香科醮典其實就像是民間舉辦的三年展,展現出社會結構功能論中帶有流動性的一面,看似三年一次,其實期間各領域的連結仍在這段期間保持運作,展現出深藏在日常生活中維繫與更新的複雜組織力度。

 

走向國際的豐沛藝術能量

如此獨特、從台灣本土長出的策展經驗,也備受國際間的重視,包括日本的佐渡島與秋田縣,都紛紛邀約龔卓軍及策展團隊前往分享,可以見得這股迸發自台灣傳統民間信仰的底蘊,不只在台灣當代藝術領域創出新意,也成為與國際間交流的新焦點。談到未來隨著這股展覽逐漸長出的新能量,龔卓軍表示,除了碰撞出當代藝術新的創作養分外,若有可能讓在地宗教遶境活動衍生為融合藝術、民俗的新形態祭典,也非常值得期待!

 

評審的話

「展覽本身就是台灣很大突破。台灣的當代展覽,很多還是從歐美觀點出發。但是這檔展覽,他們在台南針對宮廟文化花了兩年時間做田野。而且台灣做當代藝術時,基本上還是在fine art的範疇,跟民藝有一個gap。這檔覽展之所以受到重視,也是因為大家會想看,台灣的民藝跟fine art可以共譜出怎樣的東西。這是一個蠻有企圖心的計畫。」

 

文 / 方敍潔

攝影 / 張藝霖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 Music迎來十週年之際,於美國洛杉磯揭曉全新落成的工作室「Apple Music Radio」,集音樂、影音、Podcast等內容製作於一地,更將舉辦現場演出、見面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致力成為創作者與音樂產業的重要基地。

自創立以來,Apple Music Radio舉辦眾多全球首播、深度專訪、驚喜演出等活動,致力於成為全球藝人與樂迷即時連結的場域。透過策劃嚴謹、由創作者主導的敘事方式,Apple Music Radio期望加深聽眾與音樂之間的連結。而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持續以幫助他們以多元形式的工具、平台來訴說自己的故事。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圖片來源:Apple)

為音樂人打造的一站式創作基地

位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強調為音樂人量身打造,設有齊全的創作與表演設備,包含兩座配有空間音訊播放功能的錄音室,還可作為訪談或即興演出空間使用;一座超過350平方公尺的表演舞台,未來除了用於現場演出,也將舉辦粉絲見面會和放映會等;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當然還有專業的混音室、攝影棚、剪輯室、錄音室等,支援社群媒體、Podcast等全方位的內容創作。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圖片來源:Apple)

全新的Apple Music Radio不僅展現Apple對音樂串流的創新野心,更涵蓋了多元媒體內容,重新定義其製作、體驗與分享方式。未來,Apple Music Radio將與紐約、東京、柏林、巴黎等地的創作空間密切合作,更有意持續拓展新據點。

Apple Music十週年特別節目同步登場

此外,為慶祝Apple Music十週年,Apple Music Radio也推出為期一週的特別節目與現場內容,回顧這十年間的關鍵時刻、獨家發行、幕後故事與里程碑。自7月起,Apple Music Radio還展開倒數特企,揭曉過去十年Apple Music上最常被串流播放的500首歌曲,並開放完整播放清單《10 Years of Apple Music: Top Songs》供大眾收聽。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圖片來源:Appl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飲水生活注入永續美學!GROHE Blue Fizz 開啟質感生活中的氣泡水體驗日常

在餐桌上倒出一杯剛打好的氣泡水,細緻的氣泡自杯底攀升,在澄澈的玻璃杯裡顯得格外晶瑩透亮,讓人感受到清新與健康,成就生活中的幸福瞬間。對重視生活質感的現代人來說,喝水不僅是補充水分的生理需求,更是品味與態度的延伸。來自德國的廚衛品牌 GROHE,始終以優雅簡約的設計語彙和頂尖實用技術,形塑現代人心中的理想居家樣貌。這一次,GROHE 將目光投注於日益成為生活風格話題的氣泡水潮流,推出全新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以更貼近日常的姿態,為居家飲水帶來便利、時尚與永續環保的全新提案。

grohe

解決未說出口的日常困擾

氣泡水無論是日常飲用、咖啡酒精等調飲創作或煮飯醃肉入料理皆宜,用途廣泛之餘,綿密的氣泡口感又充滿歡快驚喜,使得氣泡水機成為人手一台的居家配備。不過回想過往使用氣泡水機時,是否曾發生在想喝的那一刻,才發現氣瓶早已用罄,來不及即時更換?或者發現氣泡濃度總是靠運氣?以及懶得清洗零件或搬重瓶水回家,久而久之讓氣泡水機成了廚房的擺設......,這些務實的使用情境,GROHE 全都納入考量,因此 GROHE Blue Fizz 也正是針對這些未被解決的細節設計出發,讓氣泡水真正回歸「即開即飲、直覺設計」的初衷,更藉此將氣泡水生活的永續性普及於日常。

grohe

作為 GROHE Blue 淨水系統系列的入門之選,GROHE Blue Fizz 共推出雅致款與豪華款 2 種規格,兩者皆搭載一鍵式打氣技術與 CO₂ 濃度調節旋鈕,讓使用者能夠依據個人喜好,精準選擇柔和、中等或強勁的氣泡,從些許的口感趣味到刺激暢快氛圍的追求,GROHE Blue Fizz 皆貼心符合期待,隨時享受完美比例的氣泡水。

grohe

實現輕操作、輕打理的理想便利性

直覺的操作設計不僅止於使水質一鍵碳酸化,無需額外測量與調整,豪華款亦設置 Type C 充電式的液晶顯示螢幕,得以即時查看 CO2 鋼瓶的使用量與剩餘容量,來得及為下次填充做準備。

grohe

再者,CO2 鋼瓶的換瓶方式也簡易便利,採用快速旋轉提取機制,就算是長輩或小孩也能輕鬆上手。搭配 0.85 公升的快接式旋轉水瓶與卡扣式設計,安裝牢固;噴嘴材質則選用不鏽鋼,使用過程更衛生且易於清潔。對講求細節、生活節奏講究效率的族群來說,這樣的「輕操作、輕打理」正好滿足對日常便利的想像。

grohe

質感美型讓氣泡水變成生活風景

除了完整的功能面向,GROHE Blue Fizz 也保有品牌一貫的設計語言。採用霧黑色金屬外觀,不論是簡約北歐風、摩登工業風,或現代優雅風格的廚房,都能無違和地融入空間之中。機身設計精煉,佔用面積小,即便是單人租屋、小家庭也能靈活擺放,甚至在餐桌上直接操作,置於客廳、書房等任何想隨時取用氣泡水的空間皆相容。

grohe

實踐永續飲水理念的開端

GROHE 延伸對於廚衛用水的專業,將產品能量也挹注於氣泡水機,除了優化使用體驗,GROHE Blue Fizz 更回應了當代人對環保的期待。透過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不僅省去搬運瓶水的麻煩與長期成本,也降低一次性塑膠瓶的使用量,也讓居家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更貼近永續,體現品牌對於「地球責任」的落實,並在便利性與環境保護之間力求平衡。

grohe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優雅回歸生活的本質,透過貼近人心的設計細節、直覺的使用邏輯,默默把關水的質地,讓氣泡水真正走進生活,成為你料理前的一口清涼、閱讀時的一杯神,或款待好友時的精緻搭配!

grohe

更多產品訊息,請至 GROHE TAIWAN官方粉絲專頁

文字 / Diane Tang     圖片提供 / GR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