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中心首次入主「邁阿密設計巴賽爾展」 國際設計融合臺灣技藝 開啟當代工藝創新層次

在瑞士巴賽爾看到傳統工藝新面貌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稱「工藝中心」)首次於邁阿密設計巴賽爾展(Design Miami/Basel,簡稱DM/B)展出,自2018年6月11日開展至2018年6月17日,讓全世界的頂尖設計師、藝廊、收藏家可以看到來自臺灣的精湛工藝作品。而這些工藝作品,不只是融合了當代創意,也讓世界看見臺灣技術的多元變化性。

 

國際研創作品由工藝中心領頭,媒合國際設計師與臺灣工藝師的合作關係,從2012-2016年起,規劃臺灣新層次「A NEW LAYER 1」計畫,由瑞典設計師Matti Klenell帶領其他海外設計師,與臺灣工藝師交流、碰撞工藝新視角。

 

此外,2017-2018年,此計畫更已進入「A NEW LAYER 2(新層次2)」計畫,以臺灣的身份x設計故事,將研創成果推廣於國際媒體。本次以臺灣工藝作品為主題,於邁阿密設計巴賽爾「Design Curio(設計奇珍)」展區內展出。先邀請來自比利時的Lise Coirier女士擔任藝術總監,再邀請七位國際設計師與臺灣工藝師共同研創,分享並交流台灣工藝設計與工藝創作者的產品研發經驗,加以轉化為工藝素材本身的優勢。臺灣工藝師在翻轉創新之際,更企圖重新打造臺灣工藝設計面貌。

 

而此展覽共計7組29件跨國際研創的作品參與展出,臺灣工藝師融入技術研創,工藝材質包括交趾陶、陶藝、竹片、漆器等,國際設計師則來自法國、德國、以色列、日本、南韓、瑞典和瑞士等國家,從世界的角度,多元詮釋出臺灣工藝新面貌。

 

當臺灣工藝師傅遇上歐洲當代設計師

瑞典設計師Anton Alvarez試圖運用不同的交趾陶模具,重新顛覆交趾陶既有外觀印象,在工藝師陳忠正、蕭吉利的多次嘗試後,使用壓胚技法,以龍首為創作對象,過程中處處可見識到臺灣工藝師的精湛功力。

 

德國設計師Sebastian Herkner是近年在歐洲設計圈備受矚目的產品設計師,他以竹片傢俱為創作靈感,大膽挑戰以橋結構發展的長凳。而日本設計師Jin Kuramoto與工藝師林建成合作,透過竹片彎曲技法與竹編效果的椅面結合,呈現出創新的竹片工藝內涵。日本設計師Jin Kuramoto與鐘藝工藝社的工藝師鐘健福、陶加藝術創作有限公司的工藝師方柏欽及王幸玉合作,呈現動物系列陶瓷器皿揉合古典裝飾與實用性質,將傳統意象透過當代設計手法詮釋。

 

瑞士設計師Julie Richoz則首先參訪國立故宮博物院,深受傳統文化造型啟發,與工藝師黃金梅合作,提出了以新石器時代玉琮為靈感的漆器組合。定居巴黎的韓國設計師Wonmin Park,以極簡的作品風格受到矚目,本次與經常製作大型作品物件的鞏文宜總監合作,共同挑戰陶板的尺寸能耐與商品化可能性,再加上工藝師黃金梅於陶桌上漆,最後呈現漆藝與陶藝融合精緻作品。由以色列設計師Boaz Cohen和日本設計師Sayaka Yamamoto所成立的團隊BCXSY,與鐘藝工藝社的工藝師鐘健福、鞏文宜總監合作,延展出陶藝不同的造型嘗試,在釉色上有所變化。

 

而當這些理念與創作成品,透過台灣工藝界的深厚實力與跨國合作呈現之後,讓台灣工藝再次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更多資訊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展出地點 :

C01 Spazio Nobile, Curio, Design Miami/ Basel, Hall 1 Süd, Messe Basel, Switzerland

 

預展時間 :

2018年6月11日(一)收藏家預展 12-5pm;開幕式 5–7pm

 

展示時間 :

2018年6月12日(二)、13日(三)10 am - 8 pm

2018年6月14日(四)、15日(五)10 am - 7 pm

2018年6月16日(六)、17日(日)11 am - 7 pm

 

相關資訊 :

邁阿密設計巴賽爾展官網:http://t.cn/R1oGqhq

「A NEW LAYER 2 (新層次2)」計畫官網:www.anewlayertaiwan.com

 IG搜尋@anewlayertaiwan / #anewlayerII /#anewlayertaiwan

 

Via/ 宜東文化 

英式司康專賣店Butter Together台北士林開張!復古森林綠空間融入舊建築巧思,「三角形司康」可自由拼成創意蛋糕

英式司康專賣店Butter Together台北士林開張!復古森林綠空間融入舊建築巧思,「三角形司康」可自由拼成創意蛋糕

英式司康專賣店Butter Together選址台北士林開設風格店鋪,以一座交織復古、童趣和沉謐情調的森林綠空間悄悄開賣「三角形司康」,意在將英式⽇常溫度透過精巧空間設計和經典司康風味帶入台北街巷。本篇由外至內、從建物到食物開箱3大亮點,包含可供多人共食的「創意司康蛋糕」自組服務,讓分享成為你我生活中的美好儀式。

作為英式奶油茶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紮實中帶著蓬鬆空隙的司康,兼滿足麵包和蛋糕愛好者味蕾,又能提供些許飽足感,在東方也身受歡迎。2025年全新揭幕的英式司康專賣店「Butter Together 奶油在一起」座落台北士林,名稱汲取「We are better together」的精神,一方面藉「better(更好)」和「butter(奶油)」的諧音雙關,道出創辦⼈與奶油和司康為伍的日常;二方面象徵品牌與產品共同成長,並彰顯食物與⼈之間最純粹的連結——「⼀起吃,更好吃」。

英式司康專賣店Butter Together將英式日常溫度帶入台北街巷。(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英式司康專賣店Butter Together將英式日常溫度帶入台北街巷。(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開箱Butter Together亮點#01:復古門店

UUU DESIGN INC.操刀,融入英國舊建築元素

整體店鋪規劃呼應「英式司康」主角,延展英式氛圍至每處細節,並由曾為UR LIVING、Studio Doe等服飾品牌打造門店和辦公室的UUU DESIGN INC.團隊操刀,構築自成一格、轉頭便猶如來到歐洲街角的獨特店鋪;地理位置雖處士林夜市商圈,卻全然跳脫喧鬧氛圍。

店址雖位於士林夜市商圈內,卻自帶靜謐氣息。(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店址雖位於士林夜市商圈內,卻自帶靜謐氣息。(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復古外觀沿承英國早期建築特色,使古典和現代語彙交相詮釋,再由沉著的建材選色標誌出靜謐調性。首先整面外牆拼貼森林綠釉磚,並外推「第二層屋簷」,勾勒溫潤弧線於俐落牆面之上,最後選用大片玻璃櫥窗增添小空間的通透感。店內臨窗而設的吧台區則參考英國老銀⾏、經典飯店的結構框架,在強化「領域感」的同時,善加利用各角落發揮展⽰功能,將品牌童趣紙盒化作裝飾及主體色調的延伸。室內黑白⽅格地磚則汲取哥德式建築風格教堂西敏寺等歷史場域意象,加上數盞渾圓燈具的點睛之筆,讓顧客得以邊品嚐美味司康,邊體驗Butter Together所營造的英式日常——不只是⼀間司康專賣店,更是⼀個承載品牌精神的當代場域。

店鋪最上彷彿「第二層屋簷」般的外推設計,為俐落牆面綴以溫潤弧線。(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店鋪最上彷彿「第二層屋簷」般的外推設計,為俐落牆面綴以溫潤弧線。(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大片玻璃櫥窗增添視覺上的通透感,室內黑白方格地磚則進一步附加英國歷史場域意象。(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大片玻璃櫥窗增添視覺上的通透感,室內黑白方格地磚則進一步附加英國歷史場域意象。(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綠磚、球型燈和品牌童趣紙盒營造出吧台區的滿滿復古感,尤能體驗Butter Together所強調的英式日常。(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綠磚、球型燈和品牌童趣紙盒營造出吧台區的滿滿復古感,尤能體驗Butter Together所強調的英式日常。(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開箱Butter Together亮點#02:美味司康

「三角形司康」主打外酥內潤,3款經典口味、8月新推口味清爽不膩

多數⼈對經典款司康的印象是圓形,然歐美家庭直接將麵團整成一個⼤圓、再切成三角形實為常見做法,也更貼近品牌欲傳遞的隨性、⾃然感受。Butter Together主打外酥內潤的絕佳口感,一咬即能嚐出層次變化。最早從3款經典口味起家,「原味珍珠糖」在奶油麵香中載入比利時珍珠糖的清甜與爽脆;「英式伯爵」整塊漫溢鍋煮伯爵奶茶的優雅香氣;「檸檬蕾絲女⼠」則以酸甜糖霜輕覆司康,最不膩口。此後亦陸續發展出「依思尼海鹽焦糖」「鹽之花巧克⼒」及8⽉新推的「玫瑰蔓越莓」口味,讓品牌持續進化卻不失最初的溫度。

Butter Together主打司康從最初的3款經典口味至今發展出多樣化口味。(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Butter Together主打司康從最初的3款經典口味至今發展出多樣化口味。(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經過切割的三角形外觀更貼近品牌欲傳遞的隨性、⾃然感受。(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經過切割的三角形外觀更貼近品牌欲傳遞的隨性、⾃然感受。(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開箱Butter Together亮點#03:創意包裝

供顧客現場自由拼搭,整成一模「司康蛋糕」裝盒

不僅品牌現有Logo從自家司康延伸而來,Butter Together亦為其三角形司康量身打造專屬紙盒包裝,提供顧客依循喜好和創意⾃由選搭口味,再巧妙拼組成屬於自己的「司康蛋糕」,彷如⼀模完整的圓形蛋糕般,好吃好拍,尤適合多人共享;無論聚會場合或送禮需求,皆傳遞「⼀起吃,更好吃」的溫暖情意。

店家將提供專屬紙盒包裝顧客自組的「司康蛋糕」。(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店家將提供專屬紙盒包裝顧客自組的「司康蛋糕」。(圖片提供:Butter Together)

Butter Together

台北市⼠林區⼤北路57號

  • 營業時間:週五16:00-20:00/週六、日14:00-20:00(售完即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起學會道地的日語寒暄句!《下流日語》教你不只「こんにちは」的打招呼法

Photo by Jezael Melgoza on Unsplash

如果你已經有了日文基礎,那《下流日語》這本書就再適合你不過了。也許你在日本待了夠久,已經學會最基本的日文知識;也許你狂看動畫的時候,早已默默熟悉了整套鋼彈用語;也許你已經把「24小時日語輕鬆溜」這類語言學習CD的內容聽到滾瓜爛熟,就算要用日文點河豚生魚片,對你來說也易如反掌。不管你怎麼學日文,本書將超越傳統的學習法,讓你日文會話能力更上一層樓。

日文有一個特徵——它受到對話情境的影響非常非常大——這個概念超級重要,我在書中會不斷地重複。在會話中,你該說什麼完全取決於跟你講話的對象,而書裡的用語只適合用在朋友間的對話。本書收錄最新、最隨性的片語跟俚語,每個中文單字跟片語後面都會附上日文的翻譯,首先用羅馬拼音呈現,接著以日文假名拼寫出來。很多人日文雖然講得相當不錯,但是日文字卻一個都看不懂。但其實看不懂也沒關係,除非你就是想要看日文路標在東京找路。不然的話,其實單靠羅馬拼音,你就可以掌握書裡所有的內容了。

寒暄問候日本語(ちわっす日本語)

▌你好/konnichiwa/こんにちは

日文的俚語不太適合用在與陌生人對話的時候,所以能用在初次見面或是打招呼的日文俚語並不多。面對第一次見面的人,你還是忍耐點,乖乖用最老派但最安全的「こんにちは」吧。但跟大家混熟之後,如果你還在講「你好」,聽起來就有點生硬,所以有機會的話,試試下面各種俚語版的「こんにちは」吧:

1.喂!
koncha
こんちゃ

2.嗨!
chiwassu
ちわっす

3.哈囉!
konchassu
こんちゃっす

4.喲!
nchatt
んちゃっ

Photo by Andre Benz on Unsplash
Photo by Andre Benz on Unsplash

▌哩賀!/ossu/おっす

另一個更口語的「你好」 是「おっす!」,這句話跟英文的「what' s up」差不多,有數不清的變化版。「おっす」本來是個非常正式的用語,像是士兵對班長回話的時候會說的,口氣差不多像:「是!班長!遵命!」這樣。但是在一般對話的情境中,「おっす」已經變成一種搞笑用的招呼語。所以兩位熟識的朋友見面打招呼的時候,可能會像下面的例子:

1.哩賀!(主動問候)
ossu
おっす!

2.哩馬賀。(回應)
ussu
うっす。

3.或是呷霸沒!(主動問候)
uissū
ういっすー!

4.呷霸啊!(回應)
ussussu
うっすっす!

Photo by HANVIN CHEONG on Unsplash
Photo by HANVIN CHEONG on Unsplash

▌早安/ohayō/おはよう

▌晚安/kombanwa/こんばんは

「早安」跟「晚安」當然也有比較輕鬆的說法:

1.早啊!
ohhā
おっはー

2.呷早飯沒!
ohayōn
おはよーん

3.呷暗飯沒!
konbancha
こんばんちゃ

▌好久不見了!/ohisashiburi/おひさしぶり

跟中文一樣,講完這句問候語,接下來通常會問對方的近況。

1.好久不見!
ohisa
おひさ!

2.最近過得如何?
chōshi dōyo?
調子どうよ?

3.還可以啦。
bochibochi denna
ぼちぼちでんな。

4.最近怎樣?
ogenko?
おげんこ?

5.就那樣啊。
ai kawarazu dayo
相変わらずだよ。

Photo by Chris Yang on Unsplash
Photo by Chris Yang on Unsplash

本文內容節錄自 La Vie 出版書籍《下流日語:從「近來可好?」到「你X卡好!」,色色的、髒髒的、不能說的,比日本人還懂的裏文化詞彙大全(壞壞暢銷版)》

出版日期|2025/08/23

作者|馬特.法格(Matt Fargo)

本書顛覆大眾對日語的刻板印象,帶您走進語言背後更加生動、寫實的一面——揭開日語在街頭、職場與私密空間中的真實風貌。不僅是一本語言學習書,更是一趟深入日本庶民文化、街頭語彙與流行語言的探索之旅。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