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球建築界年度盛事的世界建築大獎 (WAF) 公布2018年決選名單,其中由台灣建築大師姚仁喜領軍的大元建築工場,憑藉去年底正式完工的「臺大次震宇宙館」入圍「高等教育研究-完工組」決選項目,該類組入圍名單有17件作品,作品所在地分布於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英國、土耳其、非洲、澳洲、印度、紐西蘭、北歐、中東、中國等。臺大次震宇宙館規模不大,卻以簡潔和亮眼的概念讓臺灣建築作品躍上國際獎項的舞台,至於最終賽事結果,則將於11月底正式揭曉。
坐落台北辛亥路上的臺大次震宇宙館,建築團隊配合周邊環境的和諧,建築物出入口以十字軸向外延伸,於東側設置廣場,接續校園內現有的榕樹廣場;身為一幢綠建築,宇宙館整體靈感來自中國「宇宙」一詞,象徵空間、時間的意涵,藉由反重力托起的概念,建築底部的內縮設計,讓上方立方體呈現懸浮的視覺效果。並以「隱含的球體」作為立面設計概念,由垂直向度不同寬窄序列漸進的遮陽板創造出逐漸現型的天圓,當人們移動觀看時,即可感受到立面動態、漸變的視覺經驗。
有別於外觀的「方正」,隱藏於建物內部的「圓」,則採羅馬萬神廟中的圓筒狀天井的設計,挑高38米的觀月中庭,內立面以寰宇星體的羅列為概念,透過佈滿圓孔的金屬沖孔板包覆,無論是陽光照射、雨滴直落甚至晝夜變化,影子皆能在室內外自然形成漸層動態效果。至於建築物內的廊道,則同樣通過這些圓孔,得以為空間營造一種具視覺穿透性、降低空間壓迫感及減少中庭回音的氛圍。
談及這棟充滿詩意的建物,姚仁喜表示他以中國思想中,人與天地間的關係當作設計概念,利用建築設計呈現出華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及以管窺天的謙卑思考。或許是浪漫性格使然,他也與宇宙學家於建築頂部共同設計了一個「追月」裝置,實現了一直想要將月光引入建築裡的夢想。這樣的設計,為暗夜裡的宇宙館注入了月光的詩意,也成了「宇宙」一詞最佳的詮釋。姚仁喜與團隊透過對空間場景的想像,也讓人們在沉浸於日月的光影變幻中,體會人與未知、人與天地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攝影:鉉琉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