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銘彰
圖片提供|Re-lab
Re-lab 台灣第一家資訊圖表設計公司
「說故事」與「視覺化」的能力一直是台灣第一家資訊圖表設計公司Re-lab的祕密武器。四年前做「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讓他們開始積極挑戰較難親近的政治公眾議題。由於這類型議題往往相對艱澀費解,卻又與人民的權益息息相關,在設計過程中,不但要能夠增進理解深度訊息的效率,還得考量到使用者的角度,才能創造出議題交流的空間;這對資訊設計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我們特別邀請Re-lab共同創辦人劉又瑄,分享團隊進行政治議題圖表設計的關鍵因素與思考邏輯。
政治公眾議題資訊圖表的3個設計關鍵
關鍵一|機制公開、盡可能客觀中立
在呈現政治公眾議題的資訊時,我們會盡可能做到客觀中立。之所以說「盡可能」,是因為只要有人為因素介入就不可能完全的客觀中立。另外,我們願意向大眾展開設計背後的製作過程與機制,這是對於客觀中立性的補充加強。其實做資訊懶人包時,也是這樣的理念。以2014年與《關鍵評論網》合作的「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小遊戲為例,除了最基本的不加入主觀立場外,我們也可以很公開透明地表明遊戲計算候選人支持比率的機制。既然機制是能夠被檢驗的,如果使用者覺得它並不客觀,當然可以選擇不相信我們呈現的內容。
關鍵二|擁有良好的內容提供夥伴
政治公眾議題往往發生得非常快速,而且時常是跨領域的。因為我們沒辦法自產內容,這時候,一個能做到相對客觀中立,或者足夠真誠的內容提供者就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我們會先與合作夥伴討論出一個呈現議題的機制,並在取得共識後,分頭進行:我們這邊開始繪圖、寫程式、設計運算的機制、介面、進行使用者測試;內容提供夥伴則需要梳理原始的資訊、將之分類,乃至於重新書寫成較容易理解的文字。這時候兩者間的默契就很重要。我們曾經跟長期耕耘社群趨勢洞察的QSearch合作製作「2015第一季媒體觀察季報」,因為他們同樣是「看數據說話」的人,同樣講求客觀中立,在合作上就很順利,成果也滿好的。
關鍵三|掌握時效性、創造討論氛圍
政治公眾議題有個特性,只要過了大眾熱烈討論的那段時間,就沒有人要看了。一個好的資訊圖表設計必須經過一定的步驟與反覆思考,短時間內能找到設計的方法並不簡單。那時效性重要的地方在哪?除了在時效內讓人們理解內容,更深入的層次是,要透過好的資訊圖表操作,讓大眾可以根基於這個理性的基礎,「真正」理解、記住想要傳遞的資訊,並且有機會在第一時間創造更多深入討論的可能性!舉例而說,「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那次是很明顯就是一定要趕上市長選舉這波討論;另外,比較早期的「2012台灣十大癌症報告書」也是搶時效性的好例子,當年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癌症登記年報》時就完成這個圖表,有別於報章媒體只強調「十大癌症排名」,我們運用資訊設計,同時呈現了癌症排名、癌症時鐘、癌症發生人數、死亡人數,讓民眾在理解年報的時候,有了不一樣的縱深。
Q:你們希望資訊圖表的加入,能對台灣政治公眾議題的溝通帶來哪些改變?
我們一直在思考,透過資訊設計的介入,能否讓資訊傳遞與接收者之間的溝通更客觀、理性一點?而不是傳達者說他想說的,接收者卻只看他想看的。一開始我們不大碰政治公眾議題,「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是重要的轉捩點,很多年輕人告訴我們,這個測驗很有幫助,提供了相對客觀且值得信任的途徑去理解與思考候選人的政見。
Q:曾經做過最有挑戰性的政治資訊圖表設計是什麼?
包括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作的幾個能源轉型資訊圖表,以及最近與《泛科學》合作的「815 全台大停電」資訊圖表與動畫。首先,議題本身高度複雜,我們得跟各種單位索取各類型資料,花上大量時間理解內容,才能展開設計;再來,要有溝通效果,一定要先讓溝通對象瞭解這個資訊跟他之間有關係,但對於一般人來說,能源議題實在太有距離感了。
Q:近期最想挑戰製作資訊圖表的公眾政治議題為何?
縣市長選舉即將到來,我們有在思考要不要也針對這次選舉,設計政見相關的資訊圖表小遊戲。但我們希望不只做台北市。老實說,我們當時只是想搭話題做一個實驗而已,結果大受歡迎。如果現在要做第二次,我們應該要用更不一樣的格局來操作。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8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