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9年只能挑一檔必看的主題性國際設計大展,那麼今年3月剛開幕的米蘭三年展《破碎的自然:設計關注人類生存》絕對是首選!這場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Museum of Modern Art)建築設計領域資深策展人Paola Antonelli 跨刀策畫的三年展,聚焦「恢復性設計」(restorative design)為核心概念,不僅匯集國際間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及跨領域計畫,其中包括6項特別委製的設計研究計畫,以及精選過去30年間最具指標性的相關設計作品,堪稱設計迷的年度盛會!
走進被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地球影像包圍的展覽大廳,一幅幅顯示在大型螢幕上的自然環境變遷對照畫面及資訊設計圖表,既殘酷又寫實地揭示出人類如何大規模地破壞了唯一的生存所在─地球,也以兼具廣度與客觀性的視角,為這場名為《破碎的自然:設計關注人類生存》(Broken Nature: Design Takes on Human Survival)的米蘭三年展揭開序幕。
就在參觀人們還正無措於該如何面對這單刀直入的環境大哉問時,迎接在前方展區的,則是一股陌生而又迷人的香氣,這股難以名狀的香氣其實來自於「早已滅絕的花朵品種」,在設計師Alexandra Daisy Ginsberg和嗅覺藝術家Sissel Tolaas的努力下,藉由萃出原本藏於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的滅絕物種DNA,進一步將早已消失在地球上,那無形卻又美好的花香跨越時空再次重現。
理性和感性兼及的作品展示序列,讓人一踏入展場就能感受到策展人Paola Antonelli細膩巧思。然而,對她來說,近20年間無論是飲食到時尚領域,「有機」、「綠色」、「永續」等時髦熱字,其實並不足以面對當前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張關係,而這也是本次展覽她選擇以更具積極性的「恢復性設計」為策展主軸的原因。
面對人類滅絕 以設計優雅退場
「人類步向滅絕的速度比其他歷史上其他物種都快」,在去年由米蘭三年展主辦的展前公眾座談會上,Paola Antonelli提及策展主題發想時如此說到,「但我們需要設計出一個更好、更優雅的結束方式。或許也能讓未來的新物種對我們多些尊敬吧。」
這不是一個黑色幽默的說法。事實上,從許多客觀統計數字和測量指標來看,自然與人類的共存關係越來越緊繃,早已經是有目共睹的現況。就以策展概念中提及的「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 EOD)來說,揭示出地球每年能供給人類的樹木、水分、土地、漁貨等資源量,其實早已不足以應付貪婪人類無度的需索。如果將地球每年在平衡狀態下能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想像成一筆預算的話,在1970年時人類是在12月29日用完當年額度的紀錄,然而到了2018年,人們早在8月1日就把整年預算揮霍一空,超支負債的速度著實讓人咋舌。.
人類存在世界上不過數千年,但卻已經對地球帶來衝擊性的影響,關於自然與人類的共存議題,也從科學界更全面性的擴及到藝術文化及設計領域。在台灣也不例外,像是以《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為題的2014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談及如今地球所有生態體系都帶有人類存在的印記,並且挪用了科學家所提出的一種新地質時代假設名稱─「人類世」(Anthropocene),來探討地球網絡受到人類存在強烈衝擊;以及,將持續到今年3月初的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策展人吳瑪悧及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更打開藝術疆界,希望將自然及生態系統的議題開廣為跨界的公眾層面。
《破碎的自然:設計關注人類生存》
米蘭三年展中心
即日起∼09.01
www.brokennature.org
文:方敘潔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