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建築展!忠泰美術館《失樂園》多元觀點詮釋廢墟中的文明興衰

《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

創造與毀滅,相對卻也相倚,萬物終將迎來消亡,唯有消亡才能重生。

自工業革命後,人類逐漸改變了地球的環境結構,「人類世」一詞也因應而生,即使學術界對此仍爭論不休,無庸置疑的是,人們接下來將面對的是充滿變動與未知的未來。基於自由意志與慾望的擴張,或建造、或捨棄,曾經的樂園如今已成斷垣殘壁,站在時代更迭的關口,我們無法回頭修補,卻能引以借鑑。

忠泰美術館年底大展《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邀請荷、美、日、台共5位藝術家,利用影像及裝置作品,指出人性、戰爭、資本主義、災害與城市文明的相互關係,透過多元觀點的呈現,引導觀者反思其中矛盾與意涵。

忠泰美術館年底藝術大展 《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關鍵字區1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年底藝術大展 《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James Casebere展區 ©忠泰美術館_1

文明發展的一體兩面:破壞與重生

廢墟,是受文明進展刷蝕後的殘餘,但透過藝術轉譯,其本質不再是一棟失能的建築,而成為一個觀看與連結的媒介,如同一面鏡子,反映現今社會結構隱藏的問題。

首次來台展出的荷蘭藝術家瑪里安‧特文 (Marjan Teeuwen),其《毀壞的屋宅》(Destroyed House)系列作品乃親自進入廢棄建築撿拾其殘骸,並在原有的結構中堆疊為深具美感的巨型雕塑。她深信創造與毀滅脣齒相依,透過廢墟的再梳理,打造新的秩序與連結,喚回房屋作為建築、甚至是家的情感記憶。

Marjan Teeuwen-毀壞的屋宅-北阿姆斯特丹 5 © Marjan Teeuwen_1

台灣藝術家姚瑞中的經典之作《廢墟迷走》系列,以黑白攝影紀錄台灣各處的廢棄建物,主題包含三芝飛碟屋、水湳洞十三層遺址、屏東舊好茶聚落、澎湖望安花宅等,揭露從黃金年代的迅速擴張至經濟蕭條的衰敗軌跡,當資金撤去、人口外移,繁華的樂園僅留下一片殘頹荒蕪。

姚瑞中-廢墟迷走Ⅳ-神偶遶境(飛碟屋猴子) © 姚瑞中_1

虛擬與真實之間:城市文明的寓意

城市的樣貌源自人類的慾望,看似繁華美好的場景,又是多少犧牲所堆疊出的?虛實真偽之間,我們又該如何判斷、梳理其中脈絡?

以建構式攝影聞名國際的美國藝術家詹姆斯‧卡斯貝爾(James Casebere),擅長運用自製的建築模型搭配戲劇化的打光技巧,營造宛如真實般的虛構場景,藉由理性的視角和寂寥的空間,引誘觀者將自身投射其中,那些似曾相識、宛如夢境般溫暖卻失真的畫面,實為幻滅的昨日生活與社會變遷的真實寫照。

James Casebere-樓梯間 © James Casebere;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ean Kelly, New York_1

生鏽頹敗的工廠,是遭物競天擇淘汰的機械巨獸──擅長模擬考古知識系統的台灣藝術家涂維政,其本次展出的全新作品《遺跡化石博物館》乃深入台灣不敵政經環境變化而倒閉的工廠,採集廢棄零件、建材與周邊植物,並透過翻模製成人工石,創造出宛如遠古生物的化石遺跡,將觀者抽離現下時空,從後設的角度觀看文明興衰的歷程。

忠泰美術館年底藝術大展 《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涂維政展區2 ©忠泰美術館

來自日本廣島的藝術家岩崎貴宏,創作脈絡深受核爆歷史影響,他擅長運用日常用品如毛巾、牙籤、棉花棒等打造精緻小巧的地景雕塑,本次展出的新作《混沌之外(崩塌)》以311福島核災為題,傾斜的電塔、繁茂卻漆黑無生機的環境,暗諷天災之下,造成毀滅的關鍵卻是人類本身。另外,《混沌之外(毀滅之神)》則使用了絨毛玩具作為地層──地上的災難只是來自它們午睡的一個翻身,以戲謔卻超脫的視角面對天災不斷的日本近況,並再次點出人類的渺小與不堪一擊。

忠泰美術館年底藝術大展 《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岩崎貴宏展區1 ©忠泰美術館

《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覽時間|2019/12/21 – 2020/4/5  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2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含展覽手冊乙本,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文│Carol Chien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寧靜與細節的詩篇!建築師林伯諭以日本 INAX 藝術磁磚為修道院建築賦予精神歸屬感

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在校園一隅散發質樸肅靜的氣息。

位於高雄的道明外僑學校,是高雄歷史最為悠久的外僑學校,在開放活潑的學風下,孕育國際文化視野,校園建築散發著書香氣息的風韻。2024年,建築大師林伯諭為年久失修的教職員修女宿舍重新操刀,於校園一隅構築質樸肅靜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帶來傳承自世界級建築研究的雋永作品,並以獨到的當代設計語彙轉化傳統修道院建築元素,從中也表達出林伯諭建築師個人所發展出揉和理性與感性的建築理念。

INAX 藝術磁磚
揉和理性與感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修道院

「我認為建築是科學,解決各方需求與問題,並講求嚴謹與精確。」然而為道明外僑學校設計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卻得以讓林伯諭建築師發揮大程度的感性,「我希望透過建築,能夠幫助學校翻開新的篇章,學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底蘊、特色,繼往開來。」因此,這座修道院的規劃,並非僅打造一處住宿空間,更關乎空間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希望透過設計,讓修女們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安定與精神上的歸屬。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以建築為道明外僑學校構築文化底蘊、翻開新頁。

為了讓修女們在繁忙的校務之後能夠回到一個真正放鬆的處所,於是建築師借鑑歐洲傳統修道院的設計,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林伯諭建築師以簡潔內斂的風格提出兩大關鍵元素——廊道與拱形結構。「因為多數修女都有在歐洲修道學習的經驗,我希望藉由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讓他們和自己年輕時的記憶有所連結。」在質樸、寧靜的基調下,建築師透過外廊與內廊的設計,讓年事已高的修女有著熟悉的迴廊空間體驗,而在拱門穿廊裡的日常生活也化作當年記憶的延續,能夠在此舒適地安享晚年;也因為「口」字包覆型的建築結構的擘劃,讓校園活力四射的氛圍在進門後得以轉而變得沉穩、靜謐。

INAX 藝術磁磚
林伯諭建築師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拱形結構在光影下表現出靜謐、寧靜的氛圍。

以材質細節表現設計的精神性

在「聖母升天初學院」建築裡,材質不僅關乎功能性,更承載著空間的氛圍與精神價值。「在建築造型單純、色彩素雅時,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建築師特別堅持在修道院外觀上,選用來自日本的INAX「細割ボーダー HAL-20BR/HB-11」陶條磚,正是因為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INAX 在磁磚個體的呈現上很卓越,它的立體感在陽光下或陰雨時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是石材、金屬能夠比擬的。」解析 INAX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林伯諭建築師在理性務實的本質裡流露出感性的話語,「不管是在一天內或是一整年,每次看到這面牆的表情都不一樣,但這個變化並不浮誇,而是細緻地展現出它的優雅與韌性。」一向以黑、白兩色作為建築作品主色調的林伯諭,在這座修道院也貫徹此做法,恰巧呼應了修女們身著的修道服飾,也讓光影為INAX磁磚創作出黑白深淺不一的視覺美感與層次,與修道院寧靜而深遠的氛圍相應而行。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

落實於職人工法的工藝挑戰

負責營造的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回憶,當初接到這項工程時,施工上的精細度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磁磚的質感與特殊尺寸,每一塊磁磚的安裝都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與修整,並且跳脫機械式的排列,才能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INAX 藝術磁磚
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以職人工藝般的細膩手法,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磁磚能夠長久耐用,工班特別加強基底處理,搭配特殊的彈性黏著劑,以適應台灣氣候的溫差變化,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剝落。此外,在拱門與迴廊的轉角處,師傅們更是以職人工藝的細膩手法,手工切割、調整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建築結構,確保視覺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在落成後也表示超乎期待,當她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定,這也正是她對修道院的完美想像。

INAX 藝術磁磚
以職人細膩手工切割、調整 INAX 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拱形弧度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主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
INAX 藝術磁磚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也這正是她對修道院的理想想像。

超越時間的建築

透過細節、材料肌理與職人工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為修道院共同構築出一種理想的生活體驗。當修女們步入這座修道院,光線在磁磚的表面流轉,映照出時間的步履,讓人們重新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的理性世界裡,構築一處能夠影響情緒、讓人靜心的場所,讓空間擁有了情感與故事,也正是INAX藝術磁磚所帶來的無聲詩篇。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與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帶領團隊,以INAX共同構築得以讓人靜心、注入情感與精神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