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α7C亮點!全球最輕巧全片幅相機、強大動靜態影像性能

Sony α7C 輕巧全能 型攝隨行

Sony 發佈 α 系列全片幅全新概念機種 - α7C (型號:ILCE-7C),不僅以輕巧為名「C = Compact」,更以截然不同的獨特設計,重新定義全片幅相機的質感品味,有別既往,α7C 除了全黑機身外,另有銀、黑雙色吸睛設計,打造簡約優雅風格,重量僅約509克為全球最輕巧的全片幅可交換鏡頭式數位相機,搭載2,420 萬畫素背照式 Exmor R™ CMOS 感光元件,擁有細膩高畫質的動靜態影像表現,為講究生活美學、同時追求以細膩高質感影像紀錄日常的品味人士而生,是內外兼具的攝影裝備首選,全新α7C於今日起在台灣同步開放預購,並將於2020年10月上旬正式在台開賣。


α7C 承襲 α7 III 多項高速對焦、連拍、4K影像畫質等卓越動靜態規格,並具備全新開發之鎂合金單殼結構、輕薄機身內建5軸影像穩定系統、快門結構等設計,達到相機最輕量化的呈現;擁有側翻式多角度觸控螢幕,可多元取景構圖 不論是日常旅行美食的Vlog隨拍、參與藝文活動紀錄或街拍創作,α7C 提供更全方位的拍攝體驗。


此次Sony Taiwan更邀請了長期熱愛攝影創作的才女演員林予晞及金獎實力派演員傅孟柏演繹 α7C品味形象,透過兩位對影像的熱情與文藝氣質,完美詮釋 α7C 以高畫質影像所隨身記錄的品味質感生活,期盼能將兩人對攝影的狂熱與風格美學感染予消費者。


Sony 同步推出全片幅E接環輕巧標準變焦鏡頭FE 28-60mm F4.0-5.6 (型號:SEL2860) 與 α 系列相機專屬配件HVL-F28RM閃光燈/ LA-EA5轉接環,因應更多元的拍攝需求。


輕巧有型 前所未見

Sony 全新 α7C重量僅約509克,是全球最輕巧全片幅可交換鏡頭式數位相機,體積僅有α7 III的80%,相較於APS-C機種α6600則只多了約10%左右的大小;α7C 外殼使用了常應用於汽車及飛機的鎂合金單殼結構,有效減少尺寸及重量並保持機身的強韌;同時搭載全新開發、更輕薄並可達5.0 級穩定效果的機身內建5軸光學影像穩定系統,加上輕巧的電磁驅動快門元件,以及重新調配的機身結構與內部設計,讓 α7C 不僅同時具備全片幅感光元件優異的影像規格,也能保有極致輕巧的機身。

Sony α7C 輕巧全能 型攝隨行

α7C的外型跳脫過往α系列單色設計,除了全黑機身外,另提供銀黑雙色搭配的簡約有型選擇,內外兼具的優異規格,讓相機不僅能捕捉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更是日常穿搭的質感配件。


毫不妥協的全片幅影像性能

Sony α7C 配備 2,420 萬畫素背照式Exmor RTM CMOS感光元件,結合 BIONZ X™ 影像處理器,可達ISO 100-51200(靜態影像可擴充至 ISO 50 - 204800)的高感光度範圍,於低感光度拍攝設定下可保持 15 級寬廣動態範圍,確保在更多拍攝條件下都能發揮出色表現;優異準確的色彩重現能力,讓人像膚色更真實並能呈現更鮮明的大自然景物色彩。


α7C 不僅承襲了 α7 III 的4D FOCUS™功能,配備覆蓋高達約93%影像範圍、693點相位式偵測/425個對比式偵測對焦點的高速混合自動對焦系統,更提升了即時眼部偵測自動對焦與即時追蹤功能,面對難以預測的活動主體,都確保精準對焦及持續追焦;另可以高達10 fps 速度拍攝2,420萬畫素影像,結合準確AF / AE追蹤功能,連續拍攝223 張 JPEG影像、115 張壓縮 RAW或 45 張無壓縮的 RAW 影像,在決定性時刻都不漏接精彩畫面。此款相機配置Sony  Z 系列電池,具有領先業界的超強續航力,每次充電能拍攝達 740 張照片或215分鐘影片 (使用LCD拍攝),提供創作者可靠的拍攝效能。


捕捉4K高畫質影片 全面支援專業動態影像拍攝

Sony α7C 不僅能捕捉優異的靜態影像,也同樣是出色的動態影像攝影機,提供高解析度全片幅 4K(3840x2160像素)影片錄製功能;使用全像素讀取拍攝無像素合併 4K 畫質,並透過超取樣技術製作畫質細膩豐富的優質影片,收集的數據量相等於 4K 影片所需的 2.4 倍,支援攝製細節分明和具有豐富影像表現的 4K 影片。 


α7C 能滿足多種影片製作需求,包含可使用 HLG (Hybrid Log-Gamma)系統、支援即時HDR 工作流程、提供 S-Log3 及 S-Log2等專業影像功能,增加影片後期製作的靈活性;此外,亦可以120 fps 錄製高達 100 Mbps 的Full HD 影像,剪輯為 4 倍或5 倍慢動作Full HD影片;α7C還具備了7段自動對焦轉換速度(AF Transition Speed)與5段自動對焦主體靈敏度(AF Subject Shift Sensitivity)設定,能依據創作需求,自訂對焦切換的模式。


Sony α7C 輕巧全能 型攝隨行


α7C 搭載MI 智慧型配件熱靴採用數位音源介面,可搭配外接式麥克風收錄更優異音質;支援2.4 GHz 與更快速的 5 GHz (IEEE 802.11ac) 頻寬的無線 Wi-Fi 連線傳輸功能,可將檔案直接傳輸到智慧行動裝置、電腦或 FTP 伺服器,資訊傳送更穩定有效率,提供喜愛分享旅遊美食的 Vlogger 或專業影像創作者更高效的影音拍攝工具。 


而搭配近期Sony 發佈的免費電腦版軟體 「Imaging Edge™ Webcam」,只要透過USB線連接,即可將包含α7C在內共36款Sony 數位相機轉化為支援網路直播或視訊會議使用的高解析畫質攝影鏡頭,藉由Sony數位相機快速對焦、細膩優異的畫質優勢,輕鬆讓連線影像有最佳的呈現!


Sony α7C 輕巧全能 型攝隨行


全新 Sony α7C 全片幅可交換鏡頭式數位相機單機身建議售價$50,980,並同步推出搭配新發表之輕巧全片幅 E 接環變焦鏡頭FE 28-60mm F4.0-5.6的標準鏡頭組合α7C,建議售價為$59,980,以及搭配人氣鏡頭的標準街拍、廣角風景、標準旅行三款經典攝影組合,建議售價分別為$67,980、$76,980、$88,980,即日起至2020/9/29開放預購,加贈Peak design聯名 α精裝手腕帶乙只 (預購網址) ,預計於 2020 年 10 月上旬正式在台上市。


via / SONY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另外,此次也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讓浪浪獲得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與希望,其收益也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華康浪狗狗體 2.0》誕生

自2021年首度推出以來,《華康浪狗狗體》受到熱烈迴響。當時華康與三牲工作室共同發起「浪狗狗回家字型」企畫,靈感來自三牲長期為中途之家浪浪拍攝肖像的行動,期望打破社會對流浪動物的刻板印象。再進化推出 2.0 版本,華康希望讓「字體」不只是溝通的媒介,更成為一種能被感知的語言——透過筆畫的彎曲、姿態的延展與字形的節奏,感受狗狗的神情與等待。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

《華康浪狗狗體 2.0》以華康明體為基礎,本次特別推出兩款全新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黑」與「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黃」,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與特徵,將浪浪的身影化作熟悉的注音符號筆畫。新版共新增 74 個注音文字與 10 組顏文字(其中藏有浪貓版彩蛋),象徵為 88 隻浪浪爭取曝光機會。字體將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限非商業使用),邀請大眾以創意書寫的方式,傳遞對浪浪的關懷。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 × 三牲工作室 × 全家雲端列印

三牲工作室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以《華康浪狗狗體 2.0》為主要視覺,由華康設計 4 款注音文小卡與 2 款顏文字貼紙。民眾只要在 FamiPort 雲端列印平台選購喜愛的設計圖卡,即獲得專屬 QRcode,隨時可在全台任一「全家」店舖的 FamiPort 機台列印出來。本次合作由三牲工作室提供素材、華康提供字型、「全家」支援列印服務,相關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流浪動物公益團體。期許透過設計與日常行動的結合,讓每一次列印都成為浪浪的一份希望。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不僅是一款字型,更是一場跨界的溫暖合作。從華康字型的專業設計出發,結合三牲工作室的影像故事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的大眾通路,讓設計、公益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因為每一筆畫都藏著浪浪的身影,每一次列印都可能改變牠們的命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免費下載
字體下載請點此
▨ 字體使用|華康浪狗狗體字型檔與圖檔,均僅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使用
▨  FamiPort 雲端列印「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
▨ 公益用途|列印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資料提供|華康字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