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間無印良品的家!揭開「MUJI RENOVATION」空間改造企劃7大亮點

MUJI RENOVATION 空間改造企劃,住進無印良品的家

你也想住進無印良品的家嗎?9月30日將在台中金典綠園道商場開幕、全台灣最大無印良品的MUJI無印良品「金典概念店」,你知道有一種白,叫做『無印白』嗎?這間以「好感生活」提案式的概念店,將有一個完整的「MUJI RENOVATION 空間改造企劃」,從玄關到陽台八大空間的實體設計、提供現場諮詢,連同無印的色調,讓你全部打包回家。

無印良品表示總計486坪的「金典概念店」將跳脫以往銷售模式,著重體驗服務與在地化商品開發,圍繞「連結、循環、好感生活」三大主軸;同時為因應居家生活逐漸受到顧客重視,亦推出全台首間由「MUJI RENOVATION空間改造企劃」設計的33坪居家生活空間,除使用獨家自日本進口的五金器具外,也將呈現如何運用可變性的收納,提供欲改造住宅空間的朋友新想像。

最大無印良品門市

MUJI RENOVATION 空間改造企劃七大重點

重點1,個人居家的室內八大空間規劃

從玄關到陽台,包括泥作、木作、管線配置全部包辦,搭配無印良品全套傢俱,做出無印良品風格。

不做:違規空間,例如魔術空間如夾層、違規陽台外推頂加,另外,10坪以下空間也不做。

台中無印良品金典概念店

重點2,無印良品團隊製作

這個空間改造企劃,整體設計都是由無印良品內部團隊,搭配合作的泥作、木作和水電。並非中介外包給其他設計公司製作。2017年部門成立至今,已經有上百件B to C、B to B、B to G政府部門等合作案,如台中路得行旅、近期完成的新竹動保所,公共空間活化改造成會議室。

重點3,不收設計費的無印良品設計

計價方式

無印良品不收設計費,但會有施工費用,包含隔間、地板、所有空間泥作和水電、冷氣、廚具、衛浴與乾濕分離等硬體設備。

新成屋,約5.5萬/坪,會有正負20%的空間。

中古屋,約9.5萬/坪,正負10%空間。

無印良品收費部分

購買無印良品傢俱1萬元/1坪。

因為無印良品不收設計費,傢俱購入費是低消,無法配合百貨公司的活動,例如實際裝修坪數33坪,傢俱購入費用為33萬。達到低消後,想要另外再添購,可以自行到門市選擇購入。

我們也好奇,無印良品全白的設計,豈不是很容易被抄襲?

答:空間改造企劃主要收入來源是客戶購買傢俱,即使空間的概念和巧思(如小天花)被複製,也不用太擔心。

重點4,空間改造企劃還有門市買不到的傢俱

使用「空間改造企劃」可以得到只有企劃專屬的無印傢俱!

1. 層架:門市只能買到175.5cm層架,只有在台中金典門市,才能購入212.5cm頂天的層架系統,未來可能會因應台灣潮濕多塵的氣候,再添加遮蔽捲簾,因為這層架是台灣製造,可以有很多客製化的機會。

2. 貨架:利用在門市的(不對外販售的)貨架,也會被利用在空間規劃裡。

貨架

3. 五金特殊的門把、掛勾等五金,都是特別為了企劃而從日本進口,不會在門市販售。

掛勾五金

4. 無印良品也沒有的傢俱:例如燈具,並非使用日本無印的掛燈(因為電壓不同),而是台灣團隊特地挑選在地適合的燈具。流理臺、洗臉盆等,也是無印良品改造團隊另外找到適合無印良品風格的硬裝。

餐廳設計

重點5,傢俱的可變化性高,增加空間的靈活運用度

他們強調傢俱的可變化性,所以降低空間的木作和天花板,大量使用可調整的無印良品傢俱,他們的層架組,可以被放在廚房、變成書櫃、衣櫥或組合成書桌,即使未來因為增加家庭成員,都能快速轉換傢俱用途。

重點6,僅限台北與台中兩地

目前,空間改造企劃只有台北和台中兩地有提供實體的諮詢服務,在台北必須到無印良總部,而台中目前在門市內就有諮詢室,還可以現場選擇地板材料。而33坪的實體展示空間,預計每半年會換裝一次,讓大家能透過這個空間,想像各種無印良品的可能。

重點7,施作地點僅限六都

目前無印良品「空間改造企劃」團隊,人數有限,僅接受六都改造提案,未來如果其他縣市有更多需求,或許會加開更多服務線。

MUJI無印良品金典概念店

地址:台中市西區健行路1049號  金典綠園道商場 2F

text:Elif Chan

via MUJI無印良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JR東日本「Suica企鵝」要畢業了!陪伴旅客25年時光,全新形象角色將接棒

JR東日本「Suica企鵝」2026年畢業!陪伴旅客25年時光,全新形象角色將接棒

陪伴使用者25年的JR東日本「Suica企鵝」吉祥物,將於2026年度末「畢業」,並由全新形象角色接棒。另外,JR東日本將舉辦各種活動,向Suica企鵝粉絲們表達感謝。


觀光客赴日旅遊必備的Suica(台灣人慣稱西瓜卡),不僅作為交通IC卡使用,也可用於電子支付,早已是日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Suica自2001年推出以來,包含手機可用的「Mobile Suica」,發行總數已突破1億2千萬張。

目前包含手機可用的「行動Suica」在內,Suica發行總數已突破1億2千萬張。(圖片來源:JR東日本)
目前包含手機可用的「行動Suica」在內,Suica發行總數已突破1億2千萬張。(圖片來源:JR東日本)

「Suica Renaissance」計畫

去(2024)年12月,JR東日本宣布「Suica Renaissance(Suica復興)」計畫,旨在未來10年間,逐步升級Suica的功能,使其從以往的「移動裝置」進化為「生活裝置」,讓Suica不僅限於交通與支付,還將延伸至顧客生活的各個面向。當時,JR東日本提出各項願景,包含:無需觸碰的「Walk-Through改札」服務、提供給海外旅客的「Welcome Suica Mobile(iOS)」、能進行超過2萬日圓上限的交易等目標。

(圖片來源:JR東日本)
(圖片來源:JR東日本)

「免接觸式閘門」試行

而在2025年的現在,這些願景也正一一實現。今年11月初,JR東日本在JR新潟站展開「Walk-Through改札(免接觸式閘門)」實證實驗,事先註冊過臉部資料的乘客,能透過閘門上安裝的攝影機進行臉部辨識認證,實現無需拿出車票或手機、僅以「走過」的方式,即可完成入站的通行體驗。

JR東日本攜手松下集團推出「Walk-Through改札(免接觸式閘門)」服務。(圖片來源:松下集團)
JR東日本攜手松下集團推出「Walk-Through改札(免接觸式閘門)」服務。(圖片來源:松下集團)

未來Suica儲值上限達30萬日圓

除此之外,JR東日本也將新增QR Code與條碼支付功能,並預計於2026年秋季正式整合進Mobile Suica App,屆時用戶能進行超過現行2萬日圓上限、最高達30萬日圓的儲值。

未來,Suica儲值上限將由現行的2萬日圓提升至30萬日圓。(圖片截自手機)
未來,Suica儲值上限將由現行的2萬日圓提升至30萬日圓。(圖片截自手機)

Suica企鵝吉祥物要畢業了

不過,最為讓人震驚的,莫過於JR東日本宣布,深受顧客喜愛的「Suica企鵝」將於2026年度末畢業。(編註:在日本,「年度」通常是從4月開始,到隔年3月31日結束,因此這邊的2026年度末畢業,應是指2027年3月底)由繪本作家坂崎千春設計的企鵝角色,於2001年被選為Suica形象角色,也因其可愛的外表,大大提升Suica的知名度。它不僅出現在許多海報、廣告中,也推出許多商品,並催生出「Pensta」Suica企鵝周邊專賣店。

由坂崎千春創作的「Suica企鵝」,自Suica導入初期便擔任形象角色,其可愛的模樣廣受歡迎。(圖片來源:JR東日本)
由坂崎千春創作的「Suica企鵝」,自Suica導入初期便擔任形象角色,其可愛的模樣廣受歡迎。(圖片來源:JR東日本)

JR東日本表示,新的形象角色將象徵這個「進化中的Suica」,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多元的角色。JR東日本也考慮讓顧客參與新角色的誕生過程,比如募集設計構想、投票等互動形式,具體徵集方式與評選細節也將於日後公布。

Suica企鵝相關周邊商品涵蓋絨毛玩偶、文具等多種類別。(圖片來源:JR東日本)
Suica企鵝相關周邊商品涵蓋絨毛玩偶、文具等多種類別。(圖片來源:JR東日本)

資料來源|JR東日本

台漫出海日誌!日本航線的風景與挑戰——專訪漫畫家高妍 X 蓋亞文化 X 文策院

台漫出海日誌!日本航線的風景與挑戰——專訪漫畫家高妍 X 蓋亞文化 X 文策院

台漫正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新路,近來越來越多創作者及作品,嘗試入場全球最大的漫畫生產國與消費國「日本」。訪談集結漫畫家高妍、出版社蓋亞文化、 文化內容策進院3方探路先行者的視角,一探當前台漫赴日的不同路徑,其中潛藏什麼發展可能?背後又映現自身市場的何種現況和需求?

據「出版科學研究所」統計,2024年日本漫畫合計銷售額達7,043億日圓。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觀察,日本每年僅僅紙本單行本就有約1.5萬部新作上架,然而其中翻譯代理作品占比極少,他推估不到5%。

要如何登陸這樣一顆自轉且自給自足的星體?這間台灣出版量最大的原創漫畫出版社選擇主動出擊。蓋亞文化自2010年起便著力開拓原創台漫,至今已累積出版約100位漫畫家的近300部作品。疫情過後,團隊有感是時候將漸漸積聚的創作能量輸送到更大的舞台,起手式便是去年於東京設立辦公室。 

李亞倫解釋,「日本市場高度成熟卻也封閉,需要有人在第一線即時和市場對接。」目前共有2名分別熟悉日本市場及編務的同事,並由長年從事海外版權洽商的Culture Weaver代表平柳樹擔任負責人。

一方面, 蓋亞瞄準市占率超過7成、加入門檻也相對低的電子書市場,自製既有作品的譯本,今年8月起已將6部共10本漫畫上架至Comic Cmoa、ebook Japan、LINE Manga、 Kindle等31個電子書平台;此外,團隊也提著企劃書,主動向日本各出版社提案共製台灣漫畫家的新作,以共同編輯的角色,擔任漫畫家與日方對接的窗口,目前與朝日新聞出版、角川合作的3部作品皆已在穩定積稿中,為過往不諳日文便無入場券的創作者們,開闢了一條嶄新路徑。 

蓋亞與日方共製的3部新作同步於台灣 GO原漫基地、CCC 追漫台、BookWalker、 Readmoo 讀墨、KOBO 等平台連載。包括AKRU的靈異推理故事《因與聿.案簿錄》(左),與角川共製之張季雅《怪島奇潭》(右),講述一位平埔族少年在400年前的台灣收服妖怪的冒險旅程。(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蓋亞與日方共製的3部新作同步於台灣 GO原漫基地、CCC 追漫台、BookWalker、 Readmoo 讀墨、KOBO 等平台連載。包括AKRU的靈異推理故事《因與聿.案簿錄》(左),與角川共製之張季雅《怪島奇潭》(右),講述一位平埔族少年在400年前的台灣收服妖怪的冒險旅程。(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也有少數隻身勇闖的創作者。今年,高妍的第2部長篇漫畫作品《間隙》,完成在角川旗下漫畫月刊《Comic Beam》 為期2年的連載,集結為4冊單行本於台、日雙雙出版,這也是繼《綠之歌》 後,她第2回直接與日方合作連載、成書的經驗。

《間隙》萌生自高妍接觸社會運動與留學沖繩的經歷,以個人的政治啟蒙與認同出發,深刻呈現台灣與沖繩的連結與處境。(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間隙》萌生自高妍接觸社會運動與留學沖繩的經歷,以個人的政治啟蒙與認同出發,深刻呈現台灣與沖繩的連結與處境。(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機運來自踏實的鋪墊,高妍自大學時期便持續以自費出版形式創作,意外獲得作詞人松本隆、細野晴臣及村上春樹的矚目及合作,累積了一定曝光。 

但真正開啟高妍漫畫家生涯的,還要歸功於從小喜愛日本文化的她,在大學畢業前便確定想走漫畫路,並且有意識地善用社群多方打開海外能見度。高妍學習日文,且持續以全日文經營作品帳號至今。2020年,《Comic Beam》總編清水速登正是在她的X上看見一系列描繪台灣巷弄的插畫〈臺灣路地裏散步〉, 嗅到其潛力和說故事的渴望,提出初次連載邀請,也推動她在2022年正式以長期工作簽證搬到了東京。

選題重在開啟對話

日本原創漫畫產量豐沛,然而一體兩面,在大量且以高轉速誕生的作品潮中,單件作品能獲得的行銷資源有限,各出版社也少有心力自行出國參展。曾有編輯與高妍分享,難免惋惜作品錯失機會進入各自投緣的海外市場,也對台灣的文策院會帶團至世界各地參與國際書展的模式表示嚮往。

文策院自2019年成立,持續在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法蘭克福書展等展會中主辦臺灣館的設置,媒合台漫進入全球市場。其中,日本也是文策院自成立便著力的市場,連年舉辦面向讀者與業界的線下活動,如2022年在東京「台灣漫畫喫茶」及推介會協助售出逾8部台漫日文版權,2024年的「滿滿台灣!漫畫市集」和東京首都圈3家指標型書店合作設立台漫專區,售出超過200本台漫作品。

文策院全球市場處處長蘇淑冠觀察,「日本的文化與畫風和台灣相近,一直很快可以促成合作關係。日本人對台灣文化的題材也相對親近,尤其是歷史、美食、深度文化題材。」

蓋亞首推上架日本電子書平台的6部作品,也正是以「歷史」為主題。 從《北城百畫帖》、《採集人的野帳》、《青空下的追風少年》、 《芭蕉的芽》、《蕉兵戰時記》到 《Mararum:山間料理人》,涵蓋原生植物、鐵道、田徑、校園、戰爭、原住民料理文化等豐富主題,但皆是設定在「日治時期」的故事。

蓋亞首推上架日本電子書平台的6部共10本作品,包括:南南日《Mararum: 山間料理人》描繪阿美族與 土地共生的飲食,簡嘉誠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結合鐵道與田徑,左萱《芭蕉的芽》談台北高校生活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蓋亞首推上架日本電子書平台的6部共10本作品,包括:南南日《Mararum: 山間料理人》描繪阿美族與 土地共生的飲食,簡嘉誠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結合鐵道與田徑,左萱《芭蕉的芽》談台北高校生活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李亞倫分享,希望帶給日本讀者看似熟悉但又帶有新鮮感的台灣樣貌,進而引發對台灣文化的好奇。同時,也是考量在單次少量上架的情況下,避免在題材包山包海的日漫中石沉大海,「這些故事,只有以台灣創作者的養分和背景才說得出來。」但是他也補充,這6部僅是最 「一目了然」的選擇,台灣創作者的漫畫本就有其獨特,「即便是現代的故事也多少有台灣味在其中,從對白到場景,哪怕是最普通的早餐店,對日本讀者來說也自然有特殊的韻味。」 

高妍的編輯也曾在看見《綠之歌》開篇中、主角高中制服胸口繡的名字時,感到十分驚訝,兩人都才初次驚覺,原來這是台灣獨有的文化。她至今的2部長篇漫畫背景都不離台灣,情節也含有與日本的深刻連結,這並非考量日本市場的刻意設定,而是結合成長經歷與喜好的自然結晶。她分享,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只是一種『文化交流』,其中處理的很多情緒跟心境也是不分國籍的、一種最根本的情緒共鳴。」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自認不是天才,畫技也並非頂尖,但始終會清楚思考下筆的目的和意義。這次新作《間隙》,啟發自她大學去沖繩交換學生的經歷,探討台灣與沖繩的政治處境、身分認同等凝重議題。向《Comic Beam》提案時,除了表明身為台灣人向世界訴說身分認同困境的課題,她也闡述對近年日本社會風氣的觀察,「青年對於社會的不滿氛圍,很像台灣太陽花學運前期;選舉中也有很多死刑存廢、同性婚姻合法化等議題的辯論。今年更是二戰戰後80年, 此時去探討台灣和沖繩的身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清晰闡述的創作動機與時機,獲得了編輯的全然尊重與支持。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連載與翻譯的考驗

高妍曾研究日本漫畫新人常規的出道模式,其中2個最快速且直接的途徑, 「一是準備好短篇作品,投稿各出版社開辦的新人獎;二是把握原創作品『即賣會』COMITIA的『出張編輯部』,帶作品去給各編輯現場閱讀、 交流。」兩大途徑都指向「連載」機會的降臨——日本有大量出版社及平台攜手創作者,以這一長久發展出的模式源源不絕地產出作品,供給創作者穩定的資金資源,同時餵養龐大的閱讀人口,並日漸發展出讀者群分眾精細的刊載平台。

蓋亞在尋覓合製對象時,便是精準鎖定與作品調性契合的出版社提案。李亞倫回顧,AKRU的《因與聿.案簿錄》是改編自作家護玄小說的靈異推理故事,合作之朝日新聞出版旗下漫畫雜誌《Nemuki+》,曾刊載的漫畫家包括伊藤潤二、今市子;開會時,對方提到品牌即將開設面向成熟女性的網路漫畫平台「アサコミ asacomi」,蓋亞便趁機推薦了韋蘺若明描繪成年人愛情故事與自我探尋的新作《沒有明天的我們》,成功引起對方興趣。張季雅的《怪島奇譚: 不死少年與妖貓之旅》則是與角川的 「全球漫畫編輯部」接洽,其內部再牽線至旗下題材與畫風最契合的雜誌, 最後確定合作的《ASUKA》偏女性向,擁有畫風唯美的作者群。 

AKRU的《因與聿.案簿錄》改編自作家護玄小說的靈異推理故事,在蓋亞的推動下,正與朝日新聞出版旗下漫畫雜誌《Nemuki+》合作連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AKRU的《因與聿.案簿錄》改編自作家護玄小說的靈異推理故事,在蓋亞的推動下,正與朝日新聞出版旗下漫畫雜誌《Nemuki+》合作連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文策院發 起台日韓3方共製的奇幻BL 條漫《C級哨兵備忘錄》。(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 KimPhilip _ TaaRO _ Contents Lab. Blue TOKYO)
文策院發 起台日韓3方共製的奇幻BL 條漫《C級哨兵備忘錄》。(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 KimPhilip _ TaaRO _ Contents Lab. Blue TOKYO)

但連載的開啟,往往也才是考驗的開始。雖過往已有文策院與日本條漫製作公司Contents Lab. Blue TOKYO (CLBT)合作,共同改編韓國BL文本 《C級哨兵備忘錄》、《找回狗狗的完美方法》等成功合製案例,但蓋亞本次開啟的,是台日出版社間初次的直接合作共製。

李亞倫坦言,目前最緊張的就是「紙本雜誌不能開天窗」,為求台灣創作者的口碑,「擁有穩定產量與耐受力」是蓋亞內部挑選創作者的基本條件。目前3部作品皆保守設定為雙月更的頻率,讓漫畫家逐步適應。 

高妍初次連載《綠之歌》時,則是為力求心安,自願花費1年準備好全部分鏡才開啟連載。本次《間隙》是她初次挑戰於月刊「同步連載」,每個月不僅要畫當月完稿,同時要準備下2個月的分鏡草圖及對白,以提供給(她自獨立出版時期便長期配合的)譯者預先做翻譯。高妍雖會日文,但還是選擇與譯者配合力求精準,「日文是光看文字就可以感受到情緒的語言,假設今天一個人講話斷斷續續,可以改成全片假名,唸起來就會有一種生硬感。有很多文字遊戲可以玩。」她習慣細心備註好角色的個性、口氣,與譯者經歷來回討論、潤飾之後再提供編輯校正,往返的功夫與工夫層層。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另一頭,文策院在今年6月與條漫製作公司CLBT、日本樂天集團線上漫畫平台R-TOON 3方共同舉辦「2025國際條漫大賽」,投件作品囊括戀愛、 BL、恐怖驚悚、奇幻等各式主題。評選過程中首次嘗試了日本漫畫AI翻譯新創公司Mantra Inc.開發的多語言翻譯引擎Mantra Engine,提供即時翻譯與排版,蘇淑冠表示流程順暢、成果正確率高。雖難以取代專業譯者,但不失為未來跨文化的媒合、評審、交流時, 一個更即時的選項。

從內長出的能量

接下來,文策院將繼續著力台漫人才培育、推動平台上架、跨國合製和舉辦商務推介會;蓋亞正持續積極尋覓合製機會;高妍則將與《Comic Beam》開啟第3回合連載,她以自身的摸索鼓勵創作者們這條路的可行性,「在華語市場之外,還有很多更遼闊的方向可以嘗試。」不論隻身開拓或協力進擊,他們都務實地在嘗試以各種不同身姿和路徑,讓世界有更多台漫的身影和聲音。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而出走背後,也總有找出路的原因。李亞倫坦言,「從2000年至今,台漫在台灣的市占率其實始終不超過10%,其他都是翻譯(日本)漫畫。」因憂心產業終將泡沫化,才嘗試從海外切入,帶動台漫的能見度,期許把實質的報酬、 連同創作實力與能量帶回島嶼。「我們授權了很多海外版權到世界各地,但那都只是開頭,一件作品要真的在當地市場紅了,才是真正走出去了。」

在那之前,或許無需等待聲量從海外傳回, 從內部先建立起關注和銷量,總是對於台漫最大的助力和底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