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篷裡玩什麼把戲?FOCA以雙馬戲篷降臨文博會空總展區,亮點表演搶先開箱

馬戲篷裡玩什麼把戲?FOCA以雙馬戲篷降臨文博會空總展區,亮點表演搶先開箱

身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馬戲團,FOCA這回不擔任主秀,而是承擔策展大任。為了2023臺灣文博會,破天荒將兩個馬戲篷都搬到台北市中心,力邀超過30組表演團隊,要以歡樂與野性為空總換上新表情。不過這麼多表演該從何挑選?La Vie精選8大亮點,從演出的獨特性到適合的觀眾類型分門別類,作為前進雙帳篷的行前指南!

96dpi02_ 布拉瑞揚舞團BDC_漂亮漂亮_攝影 林峻永
布拉瑞揚舞團《漂亮漂亮》。(攝影:林峻永)

文博會在一般人印象中,向來是有點高冷的設計藝術展會,但這一次,主辦方邀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擔綱策展人之一,要在主展區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策畫近百場的表演藝術演出。高冷對比於馬戲歡樂的氛圍、表演藝術的熱情野性,聽來相當的反差萌。

「馬戲篷立起來將近4層樓高,放一座在台北市區已經很瘋狂,但這次我們要在空總放兩座。」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團長林智偉透露,今年在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成功舉辦「FOCASA馬戲藝術節」不久後,接到了文博會總策展人吳漢中邀約,頻頻力勸「北部民眾也應該感受到這種歡樂的感覺」。

96dpiS__20086794
Village-13馬戲篷降臨空總,高度比擬3層樓高的建築,造型可愛卻壯觀。(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克服萬難,雙篷降臨空總

自從買下第一頂馬戲篷「Village-13」,FOCA就沒想過要到台北辦活動。V13高17公尺、左右寬達40公尺,可以容納多達800人座位,這麼一座有如移動式表演場館的龐然大物,想要立起來,還須打地基、固樁。相較於南部空地多,氣候較穩定;在建築物密集,幾無空地,氣候又多雨潮濕的北部,V13實在難以立足。但林智偉最終不僅應允接下策展大任,還乾脆加碼,訂購新馬戲篷,讓雙篷同時降臨空總。

96dpiS__20086796
高17公尺、左右寬達40公尺的Village-13馬戲篷。(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雖然FOCA並不出團擔綱主秀,但身為策展方,誠意與新意十足。新訂製的「Village-7」馬戲篷是委請設計師繪圖製作,世上獨一無二;寬25公尺,容量略小於V13,高度卻相仿,量體相當可觀。藝評人耿一偉曾評論FOCA的風格是「接納所有的藝術風格」,這一回FOCA也運用馬戲篷獨特的場所氛圍,呈現層次豐富的各類型表演藝術。

v7
「Village-7」馬戲篷為全新訂製,連FOCA此次都是首次開箱。(圖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臺灣文博會)

 亮點1:大團開演,超近距離的體感刺激!

進入V13這座無比醒目的超大馬戲篷,不但會是許多觀眾的人生第一次;也幾乎是這回所有表演團隊的初體驗。V13節目主要由阮劇團、優人神鼓、布拉瑞揚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沙丁龐克劇團等極具號召力的名團領銜競演。為了回應策展主題「野生台灣」,各團都端出代表作,例如阮劇團將演出草根味強烈的全台語喜劇《熱天酣眠》;布拉瑞揚舞團則獻上當年因風災摧毀排練場,全團開拔至東海岸創作、排練而成的《漂亮漂亮》。

96dpi01_阮劇團 _《熱天酣眠—可愛的人》 照片提供:阮劇團
阮劇團《熱天酣眠—可愛的人》。(圖片提供:阮劇團)

「這些大團,在戶外或是劇場演出都經驗豐富,但他們沒試過在馬戲篷裡表演。」FOCA品牌總監張又文指出,270度的舞台考驗著表演團隊如何調整表演佈局;舞台距離第一排觀眾又僅有約1公尺,像是肢體表現強烈的蒂摩爾古薪舞者,「汗可能會甩到觀眾身上。」又或是布拉瑞揚舞團的舞者舞動帆布時,也許會讓篷裡吹起東海岸的風。

蒂摩爾古薪
馬戲篷舞台距離第一排觀眾僅有約1公尺,可近距離感受蒂摩爾古薪舞者的肢體震撼演出。(圖片提供:蒂摩爾古薪舞集)

阮劇團那無比生動的演員表情,一定會讓大家看到笑嗨嗨;擅長戲劇小丑表演的沙丁龐克這回站上了超廣角舞台,勢必會拿出看家本領與觀眾互動;而在戶外演出時就已經很大聲的優人神鼓,據說要把數十面鼓搬上台,光是想像,就覺得很「爆篷」。

96dpi04_優人神鼓_乘光而行_張智銘攝影
優人神鼓《乘光而行》。(攝影:張智銘)

96dpi03_沙丁龐客_超完美音樂會—芋頭地瓜三姐弟_圖片提供_沙丁龐客
沙丁龐客《超完美音樂會—芋頭地瓜三姐弟》。(圖片提供:沙丁龐客)

 亮點2:搶先目睹備受矚目的新秀團 

馬戲篷裡,當然有馬戲可看,V13的「曼波計畫」將呈現馬戲新秀舞台。近十年台灣許多新興馬戲團隊,如創造焦點、馬戲之門、紅鼻子馬戲團、優尼克當代馬戲團等,成員多來自台灣唯一馬戲人才培育學校「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這一次,從習藝多年的在校學生,到備受矚目的新團們都將在此一展身手,讓觀眾一窺馬戲新秀們的無窮潛力。

96dpi01《众峰》演出劇照 圖片來源: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众峰》。(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亮點3:FOCA帶你逛馬戲篷幕後 

V13難得現身台北,只讓大家看表演和馬戲,那就太可惜了。「篷篷開箱」邀請觀眾直擊篷裡篷外的馬戲人生,「由FOCA主導的開箱,不會只有知識面的介紹。」張又文形容,參與者將化身學員,擁有沉浸式的導覽體驗,要了解戲篷結構,甚至也要學一下拋接球,體會一日馬戲人的滋味。

collagefoca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此次將邀請觀眾直擊篷裡篷外的馬戲人生。(圖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亮點4:V7全白馬戲篷初登場!強烈風格表演不可錯過 

純白嶄新的V7馬戲篷初登場,當然要回應FOCA訂製時賦予它的性格,成為創意與實驗性的場所。V7裡的表演,規模不大,卻都風格鮮明,像是剛結束愛丁堡藝穗節的表演,回到台灣的0471特技肢體劇場,以特技堆疊的肢體技術作為敘事方式的表達,相當特殊。看似輕鬆,卻蘊含諸多技術細節與滿滿的團隊默契。

96dpi圖片來源_0471特技肢體劇場
0471特技肢體劇場以特技堆疊的肢體技術作為敘事方式。(圖片提供:0471特技肢體劇場)

又如以魔術表演起家的Mimofatguy,單人表演就能牢牢吸引觀眾目光,但多年來都在街頭演出的他,這次特地進到V7,走上舞台,重新安排燈光、布景,要帶來長達40分鐘的表演。長弓舞蹈劇場這一回依然要由融合舞蹈、運動、搏鬥等元素的肢體來表現4位親兄弟的關係,但將嘗試穿梭於觀眾之間,讓整座馬戲篷空間都成為舞台。

96dpi圖片來源:Mimofatguy(1)
Mimofatguy以單人演出就能抓住觀眾的心。(圖片提供:Mimofatguy)

96dpi圖片來源:長弓舞蹈劇場 jpg
長弓舞蹈劇場融合舞蹈、運動、搏鬥等元素呈現4位親兄弟的關係。(圖片提供:長弓舞蹈劇場)

 亮點5: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坊 

V7也將舉辦各式工作坊,「工作坊」一詞聽來頗嚴肅,但實際上這些都是「不流汗不行」的動態體驗。擅長結合小丑表演與特技的Mr.yes小丑劇團,適合親子族群一起手腦並用學雜耍;0471特技肢體劇場、高空馬戲劇場的工作坊,想必能滿足熱愛體操、空中瑜伽的練家子們;若有意體驗蘊含傳統文化的肢體語彙,就不能錯過布拉瑞揚與蒂摩爾古薪所分享的律動與身體技巧;街舞粉絲也有去處,名氣響亮的Formosa Crew要與大家分享霹靂舞在風格上的多元性。

96dpi高空藝術家胡嘉豪jpg
高空藝術家胡嘉豪。(圖片提供:胡嘉豪)

96dpi圖片來源:FORMOSA CREW
Formosa Crew將與大家分享霹靂舞。(圖片來源:Formosa Crew)

 亮點6:聲音主導的展覽體驗 

馬戲篷裡也能觀賞展覽。《暢響曲》是採集自表演藝術的聲音計畫,策展方FOCA與音樂家蔣榮宗合作,從全台各地蒐集舞蹈、戲劇、馬戲、街頭藝術等不同類型藝術家,在山上、海邊或鐵皮屋內,從事創作與排練時所發出的聲響。藉由這些聲音細節,讓大家聽到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如何從幕後走到幕前的過程。張又文特別透露,「順著展覽動線,最終大家也會一步步地走到舞台上。」

collage主視覺
Local Remote擔綱主視覺與《暢響曲》展覽空間設計。(圖片來源:Local Remote)

 亮點7:Yeah趣舞台 讓空總化身為馬戲樂園 

馬戲篷外也沒閒著,戶外舞台區可說是親子同歡的馬戲樂園,9組團隊帶來劍玉、雜耍、小丑、走繩、立方體表演等馬戲小品,以及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樂趣之外;在沒有表演時,許多馬戲遊具如走繩平衡區、高空區,以及雜耍體驗,都可以讓民眾嘗試馬戲的樂趣。

collage戶外
戶外馬戲互動(左)、野趣舞台展演節目《方庭良-鈴漓盡致》(右上)、野趣舞台展演節目《水管阿民-音樂打鐵仔》(右下)。(圖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方庭良、水管阿民)

 亮點8:漫遊劇場 以繽紛夢境點亮空總全場域 

夜間限定的漫遊劇場《點亮空總》,策展方邀請日本燈光裝置藝術家高橋匡太,藉由燈光將空總全境包裝為夢境場域,邀請觀眾參與其中,化身為角色,遊走其間。聽來夢幻,參與者實際上穿戴的燈光裝置卻非常可愛,藉由參雜著光影與笑聲的一場場漫遊,可望轉化園區過往肅穆冷僻的空間印象。

96dpi12_漫遊劇場_圖片提供:高橋匡太
漫遊劇場。(圖片提供:高橋匡太)

「不論是雙馬戲篷,室內或戶外,設計節目的初衷是希望0~99歲的觀眾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快樂。」張又文形容,進到馬戲篷,就像打開表演藝術的盲盒、驚喜包,帶著好奇心前來,得到了感動,就是最棒的收獲。

96dpi 巨型Village-13馬戲篷 ⁣
FOCA期望馬戲蓬的表演,能讓所有年齡的觀眾都能在其中得到快樂。(圖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FOCASA x 2023臺灣文博會

時間|9/22~10/1(每日10:00~20:00)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節目指南|https://portaly.cc/focasa

售票網頁|TixFun售票系統:https://reurl.cc/DAzQbN

文|賴韋廷 圖片提供|各單位

深入2024新營藝術季《水水的起點》!專訪臺南市文化局長、雙策展人,如何讓藝術如水一般融入生活?

深入2024新營藝術季《水水的起點》!專訪臺南市文化局長、雙策展人,如何讓藝術如水一般融入生活

2024新營藝術季以《水水的起點》為主題,並透過一系列演出、工作坊、講座等活動,讓藝術如水一般融入生活。而La Vie也訪問到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以及雙策展人王宇光、李尹櫻,帶你深入此次藝術季的背後故事。另外,擔任「我們從河而來」策展人的龔卓軍,也搶先透露這檔將於暑假登場的大展亮點。

打造全齡式參與的藝術行動

作為大臺南溪北地區藝文盛會的新營藝術季,今年以《水水的起點》為發想,從其名稱便可發現「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的是,不若常見的藝術季是以展出藝術作品為主,此次新營藝術季以舞蹈、表演藝術、親子樂齡工作坊為主軸,打造一場全齡式參與的藝術行動,並邀請到致力於當代舞蹈創作及「到處跳舞」計畫的微光製造藝術總監王宇光、微光製造團長李尹櫻,首度跨界擔任藝術季雙策展人。

採訪當天,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帶著我們前往七股潟湖最南端的南灣碼頭,其擁有知名的潟湖、蚵棚與沙洲美景。(攝影:黃覺深)
採訪當天,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帶著我們前往七股潟湖最南端的南灣碼頭,其擁有知名的潟湖、蚵棚與沙洲美景。(攝影:黃覺深)

王宇光分享,他在策劃新營藝術季時,去了趟新營,「當我從新營火車站,沿著嘉南大圳的支流——綠川,一路漫步到新營文化中心,看到了溫暖的陽光穿透了樹葉、兩側的阿勃勒樹影婆娑。我那時就想,這真美。」也因為這個包覆著人們的生活、藝文活動與自然關係的「綠川廊道」,促使王宇光開始思考「水」這個議題,也因而有了這次的「水水的起點」。

王宇光分享,這次藝術季的英文名字叫做 “ Sweet Swing ”,期待來參加或觀看藝術季的人都可以甜蜜的、浪漫的搖擺他的身體。(攝影:黃覺深)
王宇光分享,這次藝術季的英文名字叫做 “ Sweet Swing ”,期待來參加或觀看藝術季的人都可以甜蜜的、浪漫的搖擺他的身體。(攝影:黃覺深)

透過身體來說自己的故事

同樣感嘆於新營文化中心地理位置的李尹櫻說道,「這裡既是嘉南大圳支流流過的地方,也是臺南文化的核心與中心,那藝術,是不是也可以從這裡開始?它可以是水的起點,同時是身體跟藝術的起點。」對李尹櫻而言,水是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存在,「那我們的身體,是不是也可以像水一樣有無限可能?」因此,在這次藝術季中,民眾不會只是個觀眾的角色,而是像一直被翻攪與交流的水一樣,能夠透過參與不同年齡層的工作坊、一起動動身體,同時訴說自己的故事。

策展人李尹櫻說:「真的非常希望透過藝術季讓民眾能夠親自來參與,不只是以觀眾的身份來經歷這次的藝術季,而是透過身體來說自己的故事。」(攝影:黃覺深)
策展人李尹櫻說:「真的非常希望透過藝術季讓民眾能夠親自來參與,不只是以觀眾的身份來經歷這次的藝術季,而是透過身體來說自己的故事。」(攝影:黃覺深)

而這次藝術季規劃了各式與「水」相關的主題工作坊,比如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接觸劇場、一同認識自己的身體,就像是從源頭向外發散的「涓流」;透過工作坊的形式,提供青少年們豐富戲劇體驗,同時培養他們對戲劇的興趣與熱忱的「奔流」;由在地秀琴歌劇團與銀齡長者,共同探索肢體運用與開發之不同可能性的「交流」。而在6月9日,更有工作坊的學員們一同呈現的演出,將帶大家看見「匯流」後的老中青幼,一同激盪出的精彩火花。

今年新營藝術季也精心規劃多個全齡參與式工作坊,讓藝術如水一般融入生活,透過親身參與藝術展演,栽下藝文靈魂的種子,不論是藝術愛好者還是親子家庭,都能在新營藝術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圖片提供:新營文化中心)
今年新營藝術季也精心規劃多個全齡參與式工作坊,讓藝術如水一般融入生活,透過親身參與藝術展演,栽下藝文靈魂的種子,不論是藝術愛好者還是親子家庭,都能在新營藝術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攝影:陳冠任)

讓不同年齡層的人有更多的交會

謝仕淵局長表示:「我們非常期待這個新營藝術季,讓全齡的社群彼此參與、溝通,而身體與舞蹈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它可以讓不同社群的人,有一個共同對話的語言,同時擁有一樣的感官能力。」他接著補充,「臺南的溪最後都流到西邊的大海,而在溪流與大海的交界處,所形塑出來對於自然的影響,乃至於人文風貌,其實各有不同。我是在這片海從小釣魚長大的人,在海裡面,會讓我們去觀察很多事情,也會更重視身體感官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所有面對大海的人,待久了後,就跟會跳舞的人一樣,會在舞蹈之中,看見彼此的關聯。我期待在這個藝術季,能夠看到不管是銀齡或孩童的舞者,經由身體、舞蹈,彼此能有更多的交會。」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表示,他期待在這個藝術季,能夠看到不管是銀齡或孩童的舞者,經由身體、舞蹈,彼此能有更多的交會。(攝影:黃覺深)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表示,他期待在這個藝術季,能夠看到不管是銀齡或孩童的舞者,經由身體、舞蹈,彼此能有更多的交會。(攝影:黃覺深)

有趣的是,策展人王宇光也是從小就喜歡釣魚,他說,「釣魚的過程中,我會一直去解讀水面以上的訊號,也試著去思考水面下會是什麼樣子,這會幫助我去判斷魚餌要往哪裡丟。我覺得這和思考藝術季、做創作,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情。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構成了哪些經驗,而這些經驗又是如何幫助你在創作、工作上去判斷與溝通。」

謝仕淵局長與策展人王宇光都擁有海釣的興趣,他們也表示,從釣魚中,學習到如何在工作與創作上,去解讀與判斷。(攝影:黃覺深)
謝仕淵局長與策展人王宇光都擁有海釣的興趣,他們也表示,從釣魚中,學習到如何在工作與創作上,去解讀與判斷。(攝影:黃覺深)

重新思考臺南的溪流與河川

而2024年是臺南400,許多設計與藝文美學行動,陸續在這座古城展開。比如即將在暑假期間開幕的「我們從河而來」文化大展,也是其中一項精彩活動。策展人龔卓軍說明,「臺南的總面積大概有2,190平方公里,那在這裡面,我們好像從來沒想過,水域佔了多大的面積?那以臺南的溪、水圳、埤塘,加上沿海養殖業來說,其實臺南跟水的關係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說是水體城市。臺南400比較多人談的是,從海上來、世界貿易的連結點,但如果要以水為中心來思考臺南,我們發覺,臺南市中心可能要移動到官田跟善化中間,也就是曾文溪流域上、烏山頭水庫附近。」

從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到今年暑假開展的「我們從河而來」文化大展,策展人龔卓軍以水為中心,帶大家重新思考臺南。(攝影:黃覺深)
從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到今年暑假開展的「我們從河而來」文化大展,策展人龔卓軍以水為中心,帶大家重新思考臺南。(攝影:黃覺深)

而以曾文溪流域展開的臺南,有八掌溪、將軍溪、急水溪、鹽水溪、二仁溪等各有各色的溪流,「這就是『我們從河而來』要談的,從這個溪水的源頭、水庫、水圳,到沿海的埤塘、魚塭、養殖地,臺南跟水的關係,在面對未來的整個城市發展,以及如何重新跟世界去對話連結,都是必須要重新思考的一個重要議題。」龔卓軍透露,他們讓臺南的6條溪化成6個不同的角色,並做成一部動畫,他希望透過「我們從河而來」這個觀點,引領人們重新思考臺南的溪流與河川,究竟在當下與環境的關係,以及過去與歷史的關係,它的角色特質會是什麼?

從臺南的溪、水圳、埤塘,加上沿海養殖業,可以看出臺南跟水的關係非常密切。(攝影:黃覺深)
從臺南的溪、水圳、埤塘,加上沿海養殖業,可以看出臺南跟水的關係非常密切。(攝影:黃覺深)

臺南400是一個新的開始

最後,謝仕淵局長分享,「與其說臺南400有哪項活動是重要的,倒不如說我們期待發展一種方法,讓大家成為參與這活動的一份子,也從而重新認識這座城市。不論是新營藝術季,或是甫結束的臺南燈會、臺南紅球行動,以及之後的文博與臺灣設計展,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邏輯,那就是這個活動對於臺南人而言是什麼?你有沒有辦法成為這個活動的一部分?只有建立起這個方法,經歷2024的臺南400,才會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不僅是過去的延續。」

2024年為臺南建城400年,臺南也推出一系列精彩藝文活動。圖由左至右分別為:「我們從河而來」策展人龔卓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2024新營藝術季雙策展人王宇光與李尹櫻。(攝影:黃覺深)
2024年為臺南400,臺南也推出一系列精彩藝文活動。圖由左至右分別為:「我們從河而來」策展人龔卓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2024新營藝術季雙策展人王宇光與李尹櫻。(攝影:黃覺深)

2024新營藝術季《水水的起點》
期程:2024年3月9日至6月29日
地點:新營文化中心 (臺南市新營區中正路23號) 
更多資訊可至新營文化中心臉書2024新營藝術季官網查詢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
期程:2024年7月9日至10月13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二館1樓
更多資訊可至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臉書臺南400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鏡:KAGAMI》製作團隊Tin Drum: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用MR科技留下永恆

專訪《鏡:KAGAMI》製作團隊Tin Drum: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用MR科技留下永恆

2023年3月,不畏挑戰電影配樂與聲音實驗、被樂迷暱稱「教授」的日本音樂巨匠坂本龍一終不敵病魔逝世。然而,他生命最後的演出卻被混合實境(MR)技術保留了下來,成為永恆。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於2月23日~5月11日登場,《鏡:KAGAMI》也即將再現坂本龍一身影,而MR藝術工作室Tin Drum創辦人Todd Eckert親自解密,如何用48台同步攝影機與MR眼鏡施下科技的魔法。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鏡:KAGAMI》宣傳海報。(圖片提供:Tin Drum )

拉丁文有一句格言Ars Longa, Vita Brevis(生命短暫,藝術恆久長存),深為坂本龍一所鍾情。他自2014年罹患咽喉癌,死亡如陰影隨行,可創作精神不滅。Tin Drum創辦人Todd Eckert回憶兩人合作機緣,或許早在2019年就展開了,那是在美國洛杉磯一場酒店的表演,坂本龍一非常有活力,演奏優雅依舊。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到了2020年初時,他正在思考自己所能留下的遺產,以及這次演出延續他與觀眾之間關係的重要性。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種(生命邁向盡頭的)預感,更可能是個很實際的原因——他已經經歷過一次激烈的癌症療程,無法不意識到自己有限的生命。」

拍攝於2020年底在東京進行,第一天一早坂本龍一看了腫瘤科醫生,確認癌症復發。Todd提到演奏當下他在情感上非常投入,「我記得他變得很削瘦,那絕不是虛弱,但作為導演,我不希望讓他過度疲憊。」而他在20233月下旬去世,隨後6月在美國紐約The Shed首演的《鏡:KAGAMI》,似乎也成為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一場寧靜而優美的悼念。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於2020年12月在東京參與動態立體捕捉過程的側拍。(圖片提供:Tin Drum )

不是生命盡頭,而是音樂永存的精神

坂本龍一的作曲技巧早在Todd的龐克少年時代留下印記——他當然不只聽過《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著名的電影同名配樂,最早可能是1981年的《左腕之夢》(左うでの夢)——熱愛音樂的他中學時代開始做音樂記者,接下來10年投身音樂和電影。他曾擔任英國搖滾樂隊Joy Division傳記電影《控制》(Control)的製片人,電影斬獲坎城影展、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等獎項。

「自童年以來,音樂對我就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形式,因此我一直想要與音樂藝術家建立深刻的關係。」Todd分享坂本龍一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似乎永遠活在當下,大多藝術家在拍攝空隙多會回到梳化間,可他樂於交流,與他談小時上學的故事、談自己的父母,「甚至像都會生活(urbanity)對他的意義等人生觀念,我們還談論建築家Frank Lloyd Wright的落水山莊和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簡直所有事情都聊。」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3年6月《鏡:KAGAMI》在美國紐約外百老匯劇院The Shed上演時,劇場外搭配展出。(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鏡:KAGAMI》的曲目包含著名作品〈Energy Flow〉 和〈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以及很少演奏的〈The Seed and the Sower〉等。當Todd問起坂本龍一是否有還未發表的曲子,他從包包中拿出註記為〈BB〉的樂譜,那是專為紀念精神上的父親、義大利名導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而作,只有葬禮上導演的家人聽過,而這也成為表演末曲。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觀眾將戴著MR眼鏡,浸淫在優美的環繞音效之中,或能聞到特殊的香氣,在長達1小時與大師共遊的音樂旅程中,可以坐著看表演,或可自由漫步、探索。Todd說,「環景式的呈現擴大觀眾視角的潛力很吸引人,基本上很公平,沒有人會坐到不好的位置。」這種體驗既集體,又很是個人。

而「鏡」,正意味坂本龍一不老的虛擬鏡像。要說服觀眾眼前不只是虛假的電腦CG人物,Tin Drum必須透過容積擷取技術(Volumetric Capture),以48台攝影機每秒60格高規格同步錄影。

最初Todd計畫請坂本龍一演奏只有加重按鍵的鍵盤進行拍攝,盡可能簡化樂器的體積、結構避免遮擋鏡頭,「當他想以一架真正的演奏會三角平台鋼琴錄製時,技術難度倍增,超過這領域中任何人曾嘗試過的,而實際上之後也還沒有人做到。」音樂家對演出的堅持讓Todd同意了,可5個月後取回拍攝資料時,他坦言心中一冷,形容一半的畫面中坂本龍一看起來「就像一顆裂開的栗子」,不過最後還是克服了,順利重現坂本龍一風雅、充滿生命能量的身姿。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劇場空間之中,戴著耳機的觀眾圍成一圈,觀賞坂本龍一回歸人世般的身姿。(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以 MR 施下虛實交錯的幻覺魔法

技術並非一蹴可幾,在2016年創立Tin Drum之前,Todd曾在英國遊戲開發商Eutechnyx擔任北美區總監,參與美國NASCAR汽車競賽的遊戲製作。他獲取賽事許可,同時與Fox Sports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指導過場動畫、動作捕捉,就是在這時,他接觸到XR技術、產生了興趣。其後他又加入到Magic Leap的開發團隊之中,一個致力開發商用AR(擴延實境)、MR眼鏡的科技品牌——這成為Tin Drum現在使用的設備與技術基礎。

在人們印象中,ARMR技術大多是透過螢幕(如手機、平板電腦)呈現,如同風靡一時的手機Pokémon GO遊戲,可他偏好能結合耳機聽覺的MR眼鏡。「我覺得螢幕過於主導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們中介了人的體驗,讓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沉浸其中。」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The Shed的演出中,觀眾佩戴著MR眼鏡,體驗露珠般穿過雙手的MR特效。(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Tin Drum2019年英國蛇形藝廊打造的《生命》(The Life),「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表演以虛擬形象躍身展廳,一時轟動,甚至在2021年成為佳士得拍賣首部賣出的MR行為藝術作品。《生命》由32台攝影機錄製,製作自然沒有新作《鏡:KAGAMI》複雜、虛像活動範圍較小,卻也讓他們初探MR科技的表現性,奠定下基礎。

Todd也喜歡傳統電影,但觀眾並未能親自在場觀賞,2D表演影片不如在表演當下的演廳中感受即時,「MR4D電影使我們有能力感受事件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現場。」此外,傳統電影中導演能事先決定作品呈現,但這不會在現場演出中發生,而XR技術更讓觀眾能移動視角,自由選擇觀看方向,「在表演當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從前無法讓觀眾與表演影音紀錄中的那一刻建立起真正的聯繫,但MR技術讓我們有這種可能性,對我與Tin Drum是勝過一切的刺激。」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The Shed的演出中,觀眾能在劇場中自由走動,體驗露珠般穿過雙手的MR特效。(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XR領域的眾多技術中也包含VR(虛擬實境),為什麼他獨愛融合ARVRMRTodd解釋VR全然的虛擬世界剝除與現場的關係,不太吸引他,形容是「如此孤獨的體驗」。MR技術能含納實體空間,每場演出都是當下、獨特的互動,這次《鏡:KAGAMI》就將與國家戲劇院產生新的化學效應,他興奮地說,「當表演出現在舞台上,讓我們有機會進入彼此的世界,存在於觀眾的視野中與之共舞。」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讓觀眾與藝術的聯繫成為永恆

Todd說起創立Tin Drum的初衷,「我一直對創造藝術家和觀眾之間更深入連結的體驗感興趣,希望這些能夠長期存在於公共領域之中。」建築正是最與人們日常相關的藝術形式之一,Tin Drum導演Yoyo Munk2021年倫敦設計節中與日本建築家藤本壯介合作《梅杜莎》(Medusa),將V&A博物館的拉斐爾展廳(Raphael Court)打造成虛擬作品與實體空間、現代與古代、自然與人造建物交會的場所,「我相信這件作品之所以產生如此深刻的意涵,是因為Yoyo Munk將藤本壯介的概念並置在不同時代的視野中。」這會是Tin Drum未來繼續深入研究的領域之一。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1年倫敦藝術節中,Tin Drum與日本建築家藤本壯介合作,將V&A博物館拉斐爾展廳變換為古今虛實交錯的空間。(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談起近期,他透露團隊導演Mary Hickson正進行新作,而英國近年代表性劇作家Simon Stephens也為他們撰寫一種全新形式的敘事劇場,並由劇場名導Sarah Frankcom執導。

談到XR技術,自然聊到2021Metaverse瘋潮,那以平行虛擬時空連起一切的未來想像,因XR技術還未成熟,價高、未能普及化而暫時褪去。

Todd分享現在作品已觸及數萬人,他正步步實踐Tin Drum連結人們的心意。技術限制始終存在任何創作之中,他認為這迫使創作者必須更有創意,「幻術一直存在人們周遭,特別是在劇場中透過光的亮與暗表現,這也能輕鬆藉由精巧的程式碼實現,所以無論是什麼機制,我只希望它能讓我們的觀眾有所感受。」

(圖片提供:Tin Drum )
《鏡:KAGAMI》讓觀眾戴著MR眼鏡,感受混合實拍紀錄、虛擬特效與現場環境的畫面音效,體驗既集體又私密的觀賞經驗。(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這也如同當今的AI,他認為面對一陣陣新科技的突破,不應恐懼,也不該過譽,「就像任何工具一樣,它們是否實用終將根據我們願意為作品付出的努力而定。」就如同《鏡:KAGAMI》之中,科技就是表演的載體,但他更重視藝術造就人們共感的作用。「所有科技的光采終將隨時間淡褪,但藝術是永恆的。」如同坂本龍一為這次表演幽默寫下:「跨越千年萬年的共情,啊!可惜電池撐不了那麼久。」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圖片提供:Tin Drum )

Todd Eckert

Tin Drum創辦人、執行長;《鏡:KAGAMI》導演。過往長年投入音樂、電影領域,2007年擔任電影《控制》(Control)製片人,獲國際殊榮無數。其後任英國遊戲製作公司Eutechnyx北美區總監,並於2012年起擔任MR科技公司Magic Leap內容創意總監。2016年成立MR藝術工作室Tim Drum,團隊代表作有2019年與Marina Abramović《生命》(The Life)、2021年與藤本壯介《梅杜莎》(Medusa)、2023年與坂本龍一《鏡:KAGAMI》。

文|吳哲夫
攝影|Luigi and Iango、Ryan Muir
圖片提供|Tin Drum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2月號《電影&影集上菜》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