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敘事》集結15件台灣精彩建築作品!剖析台豐球場、墾丁灣臥等作的「敘事性」

《構築‧敘事》集結15件台灣精彩建築作品!剖析台豐球場、墾丁灣臥等作的「敘事性」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現正於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展出,展覽將建築視為一種「文本」,不僅關注其設計、結構、材料⋯⋯等基礎元素,更以「敘事性」的角度切入,集結14件台灣住宅、公共建築作品,以及位在土耳其的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展現建築師在作品中想傳遞的建築意識。

構築.004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構築‧敘事-818 x 460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主視覺。(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建築何以成為建築?

建築之所以成為建築,必須要滿足使用性、審美、環境涵構等人文條件的需求,還要整合如業主、結構、構造、材料、法規等事項,但真要跳脫「工具性」的角色或宿命,進一步成為「表意」的論述,則必須在設計裡展現出清晣、獨特的「敘事性」。

構築.001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集結15間建築作品探討建築的敘事性。(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本展共收錄15件作品,策展人王增榮、吳耀庭根據建築型態及內在的敘事特質,將參展作品分為5類:「地理脈絡的量測」、「時空脈絡的表述」、「文化脈絡的提問」、「內在脈絡的辯證」及「類型脈絡的編寫」,用系統性的策展路徑引導觀者閱讀建築。

構築.002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細看15件建築作品

 ⁕ 內在脈絡的辯證 

⇀ 嘉卿會所・台豐球場,彰化|Álvaro Siza + Carlos Castanheira + 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 + 廖嘉舜建築師事務所 + 何侯設計

嘉卿會所位於球場境內南麓,擁有豐富自然景觀。建築依坡而築,布置於球道之間的山陵坡丘,彷彿嵌入地景肌理;空間關係緊湊,精準回應陵線、球道走勢。閱讀建築的過程中,自然場景隨步伐不停轉換,從南向的開闊景觀,遞嬗至北向的多層次地景。

建築.015
嘉卿會所・台豐球場。(圖片來源:台豐高爾夫俱樂部)

建築.016
嘉卿會所・台豐球場。(圖片來源:台豐高爾夫俱樂部)

⇀ 灣臥,屏東|XRANGE 十一事務所

坐落背山面海的墾丁山坡地上,自由奔放的弧牆穿梭在有機形狀的樓地板上,在相思樹林中,形成了8個房間的生態民宿。板牆結構的無樑柱設計,使樓層的弧牆自由交錯;不同流線造形的平面配置,除了定義出每間客房獨有的佈局和景觀,也作為抵禦落山風的防風牆。材料方面,質地從粗獷水泥混凝土轉換為木材 、金屬或磁磚,在芒草原野及海風的襯托之下,形成自然與人造質地的優雅交會。

建築.002
灣臥。(圖片來源:XRANGE 十一事務所)

⇀ 共居之家,新竹|行一建築 彭文苑建築師事務所

這是一棟一層一戶、供年輕族群租賃的小型單元建築,坐落新竹市中心的陳舊街區,企圖在夾窄巷弄中開拓美好的生活可能。建築團隊突破傳統公寓的規劃模式,透過獨特的動線,擾動與打破僵化、均質化的居住型態:不同佈局的階梯,串聯室內與戶外;樓地板錯層的手法,區分出居住空間的公私區,也營造出建築內部的垂直社區感,在日漸冷漠的都市中,創造出更具互動性與趣味性的住宅空間。

建築.001
共居之家。(圖片來源:行一建築 彭文苑建築師事務所)

⇀ 波光市集,新竹|嶼山工房 + 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以N字形的建築配置,在狹長基地上形塑出對相臨道路、漁港、風箏賽場草原錯落開展的開放空間。波浪屋頂透過45度角的切削,形成隨視點變化的豐富簷線;拱弦牆體配合頂棚形成曲線變化、內外流動、光影交織的市集場域。

建築.013
波光市集。(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建築.014
波光市集。(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 田田傢,台中|十分建築 王喆建築師事務所

業主是有著傢俱製作專長的一對年輕夫妻,計畫返鄉與務農的父母共築三代同堂的家。基地是一片台中市近郊的農地,因法規規定,其可建築的面積只有一般農舍面積的一半。建築團隊提出的策略是以「田字型」平面構成,將4個高程不一的小房子合而為一,創造出一棟3層樓、卻有著13個樓板高程的建築。樓板之間的縫隙,讓人有著小而大的空間感知,並在有限的平面中創造具剖面深度的視覺延伸感。

建築.010
田田傢。(圖片來元:十分建築 王喆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的周遭環境除了稻田、花田,還有台灣中部農村典型的農村工廠,呈現一種自然與工業混雜的狀態。為了創造居者與外部的互動,屋內各個方位設有大量開口,有的向上引導,引人望向天空;部分向下引導,讓視線延伸至農田,並巧妙阻隔西曬的陽光;並搭配局部框景的方式,過濾外部混雜的環境元素,同時讓臨路側兼作屋主對外的傢俱展示櫥窗。

拼圖.001
田田傢。(圖片來元:十分建築 王喆建築師事務所)

⇀ 東園幼兒園,台中|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本作試圖討論幼兒對於建築的認知,並嘗試激發孩子對於空間的想像力。建築坐落東園國小校園的西北角,面臨6米巷道,道路與既有校舍成了一個接近45度的交角。因此,主體建築物順應道路軸向,入口處雨遮則轉了45度順應校園軸向,並協同退縮道路形成帶遮蔽的家長接送區,也與轉了45度的入口柱形成二樓的活動平台。正立面呈現雙斜屋頂的典型家型,呼應校舍跟周邊建築;白色立面則形塑了社區對於東園幼兒園的第一印象。

建築.011
東園幼兒園。(圖片來源: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二樓教室中,有一座巨大的Y型柱,由3個同尺寸的柱子交會而成,撐起了混凝土的斜屋頂。建築團隊特意替Y型柱塗上黃色,為其賦予在空間中的象徵意義,同時削弱掉柱子在視覺上的重量感,轉而成為幼兒集體對空間的鮮明記憶。 

建築.012
東園幼兒園。(圖片來源: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文化脈絡的提問 

⇀ 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土耳其|裘振宇 + StudioCho

十一年的敘利亞內戰,導致八百萬難民的流離失所,許多人湧入土耳其雷伊漢勒市尋求庇護。在兩國邊境處,建築團隊將過去阻擋難民、分割兩地的軍事圍牆,轉變成融入伊斯蘭文化的人道設施。由於經費拮据,且處於非常時期,建築原料由在地政府向土耳其軍方購買邊界軍事預鑄混凝土牆,既能省下地下基礎工程費用,同時確保主體結構抗震、防爆,且後期施工快速。

在混凝土牆上,5片金屬薄板構成一個薄殼結構,形成如同敘利亞阿勒坡大清真寺拱結構大小的建築單元,同時呈現三千多年前西台帝國石拱券的雙曲線曲度;不僅如此,每一單元皆有面對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朝向,還有單元與牆體形成的合院,讓整體建築如同一座清真寺院。

建築.007
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永恆之丘,新竹|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

喪葬與思念是充滿感情的,但我們對生命園區或墓園常懷有恐懼。什麼樣的建築得以避免這樣的恐懼,讓人們靜下心來回望與逝者的記憶?建築團隊採用無梁柱工法,突破納骨塔過往封閉的空間規劃,呈現出「零死角」的開闊空間;並特別設置「天井」,將光線引入為空間創造流動性,並優化整體通風、採光性能,也借天井灑落的雨水、陽光灌溉建築內的植物;牆上的「觀海窗」則向人們傳遞遠眺新竹海岸、鬆弛身心的邀請。

建築.017
永恆之丘(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攝影:Alf Wang)

 ⁕ 地理脈絡的量測 

⇀ 三和國小風雨活動場,桃園|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基地位於三和國小西側的低處空地,另一面的擋土牆將校園切分為二,導致校園中的活動不連續且受限。為了疏通校園的流動性,這座活動場以兩段式建築體呈現,採用混凝土基座搭配上層鋼構,並巧妙以大階梯平台打開東側擋土牆,引導東、西向流動,延續校園鳳凰樹下遊戲場的活力,成為舞台、座椅或階梯;另一側則模仿既有教室簷廊,退縮行成緩衝的懸臂簷廊空間,讓整座建築體在尺度、重量感、空間秩序等層面,都成為環境(自然)與校園(人造)之間的調節者。

建築.003
三和國小風雨活動場。(圖片來源: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 那魯灣里民集會所,新竹|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團隊認為,「集會」的狀態不應被空間的框架給限制住 ,定義一座集會所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明確的牆壁邊界。站在那魯灣街的堤防看出去,環境中沒有物件與物體,一望無際的水平線令人感動,而那魯灣里民集會所企圖以引導人們觀看風景的方式,建構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

空間中看似隨意的曲線,其實是經由反覆確認日照角度所形成的;拔高的瞭望塔提供了360度閱讀環境的視角;立起的牆體讓人們在旋轉向上的過程,擁有爬山般的體感,過程中僅能看見一側方向的景色,直到繞行至最高點,才發現不知不覺間已瀏覽山海地貌的全景。

建築.009
那魯灣里民集會所。(圖片來源:境衍設計)

 ⁕ 時空脈絡的表述 

⇀ M-House,彰化|創創設計 + 劉克峰

以「雕刻的建築」為核心,M-House是眾多幾何元素的龐大集合體,涵納了正方形與45度關係組合、正方形與三角形組合、延伸的椎體、切凹的幾何虛體、45度屋簷的凹凸組合⋯⋯等等;加上基地的陽光充足、擁有完整的四面,當陽台、遮陽板、內凹大洞等建築元素加入,便會形成有趣的幾何感陰影。

建築.004
M-House。(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類型脈絡的編寫 

⇀ 故宮南院・鄒橋,嘉義|立建築師事務所

「鄒橋」將鄒族對自然、山景及水體的崇敬,轉換為行人與周遭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成為結合建築、景觀 、裝置、雕刻及地景藝術的人行橋。行經橋面,會在多個轉折角落遇見可以休憩、停留、遠眺、沉思的有趣空間。

建築.005
故宮南院・鄒橋。(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獅甲非營利幼兒園,高雄|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日本建築名家仙田滿曾說:「幼兒的成長是透過模仿,而非刻意的反覆學習,因此創造多元化的遊戲環境,刺激大腦的各個部位,會看到小朋友顯著的發達與成長,包括社交、學習能力。」操刀本案的王銘顯建築師,充份運用仙田滿在研究中觀察到的6種遊戲原型空間:自然、開放、道路 、遊具、混亂、秘密,設計出多元化的幼稚園。

「遊環構造」(Playing Loop)是一種源於兒童活動模式的空間配置方法,以道路串聯各種不同型態的遊戲空間,形成一種多樣而豐富的立體空間網絡。在獅甲國中幼兒園中,這個概念體現於一樓大片平台與草地,這裡是小朋友探索自然的教室;二樓走廊延伸的遊環步道是教室之間的玩耍步徑,周圍散布了小房子秘密基地;兩樓層之間還設有隧道、環型空中橋樑等有趣動線,串聯整個幼稚園的活動路徑。

建築.006
獅甲非營利幼兒園。(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湖口范宅,新竹|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基地是典型的狹長條街屋,在這個狹長型面寬4.8米、深度28米的街屋空間中,特地安排鏤空、兼具天井得動線與空間,讓光線垂直串連起各樓層,並將新鮮空氣引入生活空間,在家也能感受四季天晴雨日。

屋主一家熱愛戶外活動和露營,建築團隊將三樓的多功能空間延伸出一座像地景般的大樓梯,樓梯伴隨著溜滑梯,一路延伸到二樓前臨街的半戶外露臺上,成為孩子們的遊戲場,也是一家人看電影、唱歌的好所在。

建築.008
湖口范宅。(圖片來源: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 長榮大學竹構集會堂,台南|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一兩百年前,長榮大學所在之地最重要的經濟活動是「製糖」,因此長榮堂以「糖廍」為建築靈感。糖廍一般以竹木搭建,由環狀柱列搭配圓錐體屋頂,圍塑出圓形空間。長榮堂跨距18公尺,加上出簷,屋頂的直徑達24公尺,而廣闊場域內的視覺焦點,就是環繞圓心的24組半月形竹桁架。每組竹桁架以鋼構為接頭,採用台灣本地孟宗竹、桂竹為骨幹,弧形的下弦不僅作為結構,外觀也充滿了視覺張力。

左右完全對稱的室內舞台、掛在竹桁架間的十字架竹風鈴、地面的銅條分割,則是為了使圓形平面出現方向性,引導人們的目光延著軸線望向舞台,看向舞台背後的戶外景色。

建築.018
長榮大學竹構集會堂。(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成為啟發觀者閱讀建築的「航空母艦」

開幕座談現場,參與實構築展草創時期的靈魂人物——建築師羅時瑋,提出實構築為「航空母艦」的巧妙比喻,「航空母艦乘載戰鬥機,使之得以起飛,所以它(本質上)是一個『平台』。」再輔以管理界「第二曲線」的說法,點出實構築存在之必要,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剖析這個平台該做些什麼,又該如何去做?「任何事情的生命週期都呈曲線,剛開始掙扎,接著迎向巔峰、再下沈,所以在巔峰之前就要接續發展第二條曲線。實構築能否成為台灣的第二曲線?它能扮演mind-setter(心態機器)是最重要的。」

構築.003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建築是生活、文化、地域性、精密測量⋯⋯等繁複元素的集合體,每一件事都跟「美」有關係,而實構築扮演著航母領航人的角色,企圖帶領人們好好看建築,跟建築建構起一個新的關係,進而對其賞物、做事、思考的邏輯及思路產生影響。

構築‧敘事-818 x 460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主視覺。(圖片提供: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

 展期|2023.08.15-10.14(六)

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8:00

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位於荷蘭鹿特丹港口的「FENIX博物館」將於2025年開幕,前身為全球最大的倉庫之一,更是19、20世紀百萬移民出入鹿特丹的碼頭。受全球移民故事啟發,中國「MAD建築事務所」改造這個地標性建築,透過尋找未來與過去之間的交流,將建築的故事延續下去。

這座佔地16,000平方公尺的建築始建於1923年,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從19世紀末開始,300多萬移民從鹿特丹的碼頭登船,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等地,人們的離開和到來造就了今天的鹿特丹,成為一座擁有170多種民族的城市。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是鹿特丹這段獨特歷史的核心,這座巨大的倉庫長360多公尺,由鋼筋混凝土製成,是裝卸船隻的地方,其貨物被運至南非、加拿大、墨西哥和海灣國家。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在二次大戰期間,幾乎整個鹿特丹的建築都被摧毀,也因而造就這座城市如今充滿實驗性、創新思維的建築風景。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正由MAD建築事務所主導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確保鹿特丹港口建築的典範能夠被留存。FENIX博物館館長安妮·克萊默斯(Anne Kremers)表示:「FENIX的故事就是鹿特丹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FENIX博物館將引發人們對世界產生新的好奇心。」FENIX博物館旨在幫助鹿特丹重新定義21世紀、發展新型藝術和文化機構、培養新的創意人才,反映這座城市的多樣性、精神和歷史。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從屋頂升起的巨大銀色旋風

在FENIX博物館的屋頂中央,MAD團隊打造了一個金屬的旋風(Tornado)形裝置。雖是金屬外觀,旋風的內部其實是由木頭打造。它擁有接近自然的動態結構,令人聯想到盤旋的空氣,從底層攀爬而上,由屋頂升起延伸至天空,像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符號,象徵著全球移民所經歷的旅程。MAD建築事務所創辦人馬岩松說明:「當MAD建築事務所受邀參與FENIX博物館的計畫時,我們深知它必須與現有建築、周邊環境、移民故事、過去記憶進行對話。『旋風』關於未來,但它植根於過去。」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並將默茲河和荷美郵輪總部改建的紐約酒店(Hotel New York)盡收眼底。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以當代藝術視角建構展覽內容

FENIX博物館建築內部有兩層寬敞的展廳空間,未來將舉辦一系列藝術、建築、攝影和歷史的展出,探索人類遷徙的永恆故事,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其中包括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祖先(Ancestors)》,以及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金守子(Kimsooja)、希爾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傑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和傅丹(Danh Võ)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除此之外,FENIX博物館還與世界各地的新銳藝術家合作,展出一系列以移民故事為主題的創作,包括巴黎藝術家貝亞·吉勒·加查(Beya Gille Gacha)、鹿特丹藝術家埃弗拉特·澤哈維(Efrat Zehavi)、韓國藝術家蔡恩麗(Chae Eun Rhee)、藝術家拉奎爾·範哈弗(Raquel Van Haver)、美國藝術家雨果·麥克勞德(Hugo McCloud)。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策展空間「Plein」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空間,其中佔地2,275平方公尺的「Plein」,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博物館策展方式。這個寬敞、 靈活的展演空間將由鹿特丹在地的不同團體策劃豐富活動,每一天、 每一小時都將截然不同,呈現多樣面貌。例如,在中國農曆新年時,便將紀念1900年在FENIX街區創建的歐洲第一個唐人街,慶祝中國的飲食和文化。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巨型展出裝置《迷宮》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形成迷宮般的沉浸式空間,參觀者可以在其中穿梭,發掘行李箱主人的故事。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紀實攝影展《移民家庭》

受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最知名的攝影展之一《人類大家庭(Family of Man)》啓發,《移民家庭(Family of Migrants)》由數百張紀實攝影和肖像組成,探討人類流動、家庭之愛、旅途危險和告別等主題,涵蓋了6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攝影師的經典攝影,如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劉易斯·海因(Lewis Hine)、王福春(Wang Fuchun)、阿拉·古勒(Ara Güler)和薩姆·普雷塞爾(Sam Presser)等。

資料提供|FENIX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山形市共融遊戲場!靈感來自山脈、具有優雅起伏屋頂的室內兒童遊樂場Shelter Inclusive Place Copal

日本第一座共融遊戲場!山形市靈感來自山脈、具有優雅起伏屋頂的室內兒童遊樂場Shelter Inclusive Place Copal

近年提供兒童玩樂的共融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掀起不少話題,特別是設計上提供多元設計,讓不同年齡、能力及需求的孩子,能在遊戲場中發展體能、社交和認知,容納更多兒童前來。而2022年在日本山形市開幕的室內兒童遊樂場Shelter Inclusive Place Copal(以下簡稱Copal),為日本第一座通用兒童遊樂設施,在不限殘疾、種族、語言和家庭背景等條件下,使孩童能安心在此學習和玩樂。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兒童遊樂場Copal的興建,源於所在的山形市冬天漫長、降雪量很大,所以室內的遊樂場所便成為當地孩童重要的活動場地。這座遊樂場的原址為稻田,由建築事務所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負責設計。負責此設計的建築師Onishi Maki觀察到,肢障的孩童往往因為公園沒有適合玩樂的遊樂設施,於是從未進入公園,像是公園設施有很多階梯,孩童必須爬很多階梯才能到設施上層遊玩,或者是在使用遊具時會被催促趕快前進,這些都讓身心障礙相關兒童在玩樂上造成不便。於是在設計這座遊樂場時,Onishi Maki便決定要結合共融和開放的特色打造一座充滿多元性的遊樂場域。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建築師的設計靈感來自當地的藏王山,在建築外觀上以優雅起伏的屋頂,創造動態、開放的姿態,並與遠方的藏王山脈相互呼應,白色的外觀也猶如遠方山脈上漂浮的雲朵。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量體主要為鋼構,部分屋頂則採用木構與山脈意象創造連結。室內部分則運用大量木材質,提供前來的人們溫潤自然的氛圍。特別的是天花板的大片木材質,更提供與室外自然氣息連結的意象,跳脫室內遊樂場的傳統設計。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人們可以透過西邊的主要入口進入室內,遊樂場主要有兩個空間,一個為開放的遊樂場區域,一個是下沉式的體育館,兩者以平緩的斜坡連接。而下方則設置了辦公室、咖啡館和多功能空間。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室內設計的坡道主要為降低高低差的設計,不僅可以視為走道,也可以視為大型溜滑梯,除了降低使用障礙,也賦予空間更為開放、柔和的感覺。在小階梯、斜坡和蜿蜒的牆壁上,建築師也以巧妙設計讓孩童自由玩樂,例如扶手上設計的木球,就是讓各種需求的孩童可以沿著欄杆移動和玩耍。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在遊具的設計上,建築師觀察到孩童即使沒有遊具,空間內的各種環境、物件也會激發他們玩樂的創意,於是在遊樂場Copal內的遊具設計,便以創造自由嘗試、探索的空間提供孩童玩樂的場所。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攝影:志鎌康平)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攝影:志鎌康平)

在安全保護設計上,建築師也盡可能在樓梯、坡道上以強烈色彩、不同材質的設計,打造能和諧融入空間的安全設施,避免如傳統遊具周邊出現突兀的設計。如今室內兒童遊樂場Shelter Inclusive Place Copal的開幕,讓空間在跳脫年齡、國籍、語言、殘疾或家庭背景的條件下,使更多孩童能進入空間玩耍,這樣的設計也為山形市帶來新穎的城市地標,創造更具包容性的城市設施。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攝影:志鎌康平)
(圖片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攝影:志鎌康平)

資料來源|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 / o+h

攝影|Kohei Shikama、Commission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DIVERSITY IN THE ARTS、Nacasa & Partner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