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與藝術的倫敦仙境

圖片提供|The Wapping Project

呼應著泰晤士河南岸的Tate Museum,位於北岸的「The Wapping -Project」前身同樣是發電廠,然而在藝術先鋒Jules Wright的手中,搖身一變成為現在倫敦超前衛的複合美食與藝術實驗殿堂。想要體驗在暗黑的空間中划船看Yohji Yamamoto巨大禮服從空中懸吊而下的感覺?全世界只在「The Wapping Project」!

 

從倫敦市中心沿泰晤士河北岸往東走,經過充滿血腥歷史的倫敦塔,寧靜美麗的聖凱瑟琳港口,你將來到著名的維平區(Wapping),這個在上個世紀著名的貨船停靠腹地。維平區高大建築物不平衡地對稱著狹小的街道,常讓遊人不明就裡,孰不知這些一百年前建造的巨大磚樓並不是為了讓人居住,而是讓巨大貨輪停靠,用以進行保養整修。一百年後的今天,維平區早已不再是貨輪停靠的港口,卻因為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挑高的寬敞空間,早在20年前從一個治安不佳的邊陲地區搖身一變成為富人和銀行家的最愛;精緻優雅的餐廳和畫廊錯落在維平區的小巷中,雖然沒有特別出名的景點而不曾在台灣的旅遊書裡被提及,這裡卻是倫敦人最趨之若鶩的風雅地區。其中最負傳奇性,被票選為英國最酷品牌之一的「The Wapping Project」,就像一個遺世獨立的秘密花園,以維平區做出發點,用她獨特的光芒,震撼來自全世界人們的心。

 

 

百年水力發電廠變身
「The Wapping Project」的前身是坐落在維平區河岸邊的水力發電廠,於1890年營運,供給整個東倫敦所有碼頭和泰晤士河周邊的電力;1977年因改用火力發電而關閉,從此這座近百年的古老建築就這樣被世界遺忘,直到16年後才又被Wright喚醒。談到第一次和「The Wapping Project」相遇的情景,Wright的表情像是回憶一位舊情人般認真,她說當時她正試圖尋找一個合適的表演場所,經朋友介紹來到這棟被棄置的水力發電廠。她還記得當時幫她開門的守門老伯拿著一大串鑰匙,試了二十幾次仍無法把門上的大鎖打開,老伯不好意思的說,這扇門已經有16年不曾開啟,也許鎖孔早已經被鏽蝕變形。當那扇門終於被打開的時候,Wright形容自己好像置身於仙境當中,眼前的一切都被厚厚的苔蘚覆蓋,陽光透過屋頂上的大洞神奇地在偌大的空間裡跳躍著,地上有許多鋼製的水杯,那是一百年前工人們工作時使用的古老鋼杯,這些鋼杯被隨意地棄置在地上,杯口長出大朵蘑菇,帶著一種詭異錯亂的美。
 

 

 

Wright從那一刻起愛上這座廢墟,愛上這裡不可思議的衝突和可能性,整座建築物彷彿一個神奇的混合物,擁有自己的奧秘與生命。那之後Wright決心要買下這塊土地,她要在這裡打造屬於她自己的藝術國度。Wright在1998年取得土地所有權,歷時兩年、投入四百萬英鎊,打造出這座結合了當代藝術、表演和美食的藝術殿堂。Wright幫她取了一個新的名字──「TheWapping Project」。

 

 

無菜單、有機、無限創意
「The Wapping Project」於2000年10月開幕,Wright將1890年時水力發電廠裡的構造完全保留,只做了清理和修補,然後置入餐廳所需要的桌椅。就像Wright獨樹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The Wapping Project」裡的餐廳也相當與眾不同。首先這是一間沒有固定菜單的餐廳,廚師每天清晨和傍晚會和固定合作的供應商通電話,訂購當天最新鮮的食材用以入菜;為了確保食材的新鮮度,每樣食材均小量進貨,僅供20到30人份的餐點。通常晚上進貨的食材會成為隔天中午的菜單,而早上進貨的食材會成為當天晚上的菜單,所有食材在廚房裡待的時間均不會超過20小時。除了強調當季新鮮食材之外,為了把關肉品,「The Wapping Project」還擁有自己的屠宰室,所有動物從農場送來以後都是由廚師親自宰殺後再進行烹調。另外一個特點則是「The Wapping Project」只供應澳洲酒,這對餐飲的經營來說是個相當大膽的行為,因為整個歐洲對於澳洲酒的評價並不好,一般餐廳供應的澳洲酒品質也都差強人意,但是身為澳洲籍的Wright卻一心一意要為澳洲酒平反,她強調她在澳洲的時候常常享用到品質很好的澳洲酒,但不知道為什麼進口至歐洲的澳洲酒卻都不甚理想,讓人誤以為澳洲酒就是劣等貨的代表。Wright決定扭轉這個錯誤的想法,引進品質優良的澳洲酒,也堅持餐廳裡只供應澳洲酒;這種作法當然會引起某些客人的反對,曾經有一位到餐廳用餐的義大利客人,當他發現酒單上除了澳洲酒之外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怒斥這是一間沒有水準的餐廳,憤而離去。談起這件事時Wright臉上沒有一絲可惜,她充滿自信的說那個難纏的人留在餐廳裡也是令人生厭,走了反倒讓大家鬆一口氣。

 

 

超前衛的藝術場域
《Yohji Making Waves》的展場空間非常獨特,「The Wapping Project」為了這個概念展特別依鍋爐室場地大小打造了一個相同尺寸、可以盛水的鋼板容器,灌入五噸的水將爐鍋室變成一個水池。這個展場的設計師正是傳奇鬼才Wright本人,搭配日本知名燈光設計師Masao Nihei所營造的燈光,每位一腳踏進展場的人都會在瞬間被裡面的黑暗和寧靜所吞蝕;平靜無波的水面上,一件巨大的結婚禮服,頭朝下、腳朝上地懸吊在原是鍋爐房的鋼樑上,以下墜的姿態朝著那看似深不可測的水池墜落,像個幽靈似的墜落,卻又被凝固在一個暫停的動作當中,彷彿一個永無止盡的夢境。整個展場空間雖暗,但倒映在水面上的微弱燈光卻產生一種異樣的流光,每十分鐘就自動產生的震動為原本平靜的水面創造出波紋,讓倒映在水面上的巨大禮服產生一種奇異的變形扭曲,Wright用這樣的手法比喻Yohji Yamamoto這位天才設計師對西方近代服裝產業所產生的巨大撼動。

這件超大的傳奇性白色絲質禮服來自Yohji Yamamoto於1998年的設計,禮服的裙架是用竹子做成的,最初的設計還包括了一件巨大的白帽,但在這次展出因和展場設計理念不符而被Wright省去。走下看台階梯,臨水邊有穿著古代船伕制服的工作人員,如果想用另一種角度觀看這件禮服,可以付錢(每人五英鎊,一次限載三人)請船伕划著木製小船到湖心,貼近觀賞這件禮服的精緻細節。坐船的體驗和在看台上觀賞截然不同,因為船槳滑動而創造出來的細小水紋,加上空間裡平靜的樂聲,微弱的燈光溫柔地照亮在船伕和觀賞者身上,創造出一種充滿戲劇性的絕妙氣氛。現在「The Wapping Project」有很多暱稱,有人稱她為baby Tate(取自Tate Museum,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Tate Museum前身是火力發電廠),也有人稱她為pump house(抽水屋),不論如何,這座磚紅色的傳奇建築代表了倫敦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演變,也精彩地將空間與藝術推向另一個巔峰。翠綠的常春藤爬過古老建築,幾乎就要將「The Wapping Project」層層包裹。Wright笑著說,也許有那麼一天當我們都不在了,當這些人類創造出來的經典都變成回憶的時候,pump house又會回到大自然的手中。


文章來源:LaVie雜誌第89期
文、攝影|連美恩  圖片提供|The Wapping Project
 

 

寧靜與細節的詩篇!建築師林伯諭以日本 INAX 藝術磁磚為修道院建築賦予精神歸屬感

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在校園一隅散發質樸肅靜的氣息。

位於高雄的道明外僑學校,是高雄歷史最為悠久的外僑學校,在開放活潑的學風下,孕育國際文化視野,校園建築散發著書香氣息的風韻。2024年,建築大師林伯諭為年久失修的教職員修女宿舍重新操刀,於校園一隅構築質樸肅靜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帶來傳承自世界級建築研究的雋永作品,並以獨到的當代設計語彙轉化傳統修道院建築元素,從中也表達出林伯諭建築師個人所發展出揉和理性與感性的建築理念。

INAX 藝術磁磚
揉和理性與感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修道院

「我認為建築是科學,解決各方需求與問題,並講求嚴謹與精確。」然而為道明外僑學校設計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卻得以讓林伯諭建築師發揮大程度的感性,「我希望透過建築,能夠幫助學校翻開新的篇章,學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底蘊、特色,繼往開來。」因此,這座修道院的規劃,並非僅打造一處住宿空間,更關乎空間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希望透過設計,讓修女們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安定與精神上的歸屬。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以建築為道明外僑學校構築文化底蘊、翻開新頁。

為了讓修女們在繁忙的校務之後能夠回到一個真正放鬆的處所,於是建築師借鑑歐洲傳統修道院的設計,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林伯諭建築師以簡潔內斂的風格提出兩大關鍵元素——廊道與拱形結構。「因為多數修女都有在歐洲修道學習的經驗,我希望藉由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讓他們和自己年輕時的記憶有所連結。」在質樸、寧靜的基調下,建築師透過外廊與內廊的設計,讓年事已高的修女有著熟悉的迴廊空間體驗,而在拱門穿廊裡的日常生活也化作當年記憶的延續,能夠在此舒適地安享晚年;也因為「口」字包覆型的建築結構的擘劃,讓校園活力四射的氛圍在進門後得以轉而變得沉穩、靜謐。

INAX 藝術磁磚
林伯諭建築師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拱形結構在光影下表現出靜謐、寧靜的氛圍。

以材質細節表現設計的精神性

在「聖母升天初學院」建築裡,材質不僅關乎功能性,更承載著空間的氛圍與精神價值。「在建築造型單純、色彩素雅時,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建築師特別堅持在修道院外觀上,選用來自日本的INAX「細割ボーダー HAL-20BR/HB-11」陶條磚,正是因為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INAX 在磁磚個體的呈現上很卓越,它的立體感在陽光下或陰雨時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是石材、金屬能夠比擬的。」解析 INAX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林伯諭建築師在理性務實的本質裡流露出感性的話語,「不管是在一天內或是一整年,每次看到這面牆的表情都不一樣,但這個變化並不浮誇,而是細緻地展現出它的優雅與韌性。」一向以黑、白兩色作為建築作品主色調的林伯諭,在這座修道院也貫徹此做法,恰巧呼應了修女們身著的修道服飾,也讓光影為INAX磁磚創作出黑白深淺不一的視覺美感與層次,與修道院寧靜而深遠的氛圍相應而行。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

落實於職人工法的工藝挑戰

負責營造的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回憶,當初接到這項工程時,施工上的精細度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磁磚的質感與特殊尺寸,每一塊磁磚的安裝都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與修整,並且跳脫機械式的排列,才能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INAX 藝術磁磚
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以職人工藝般的細膩手法,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磁磚能夠長久耐用,工班特別加強基底處理,搭配特殊的彈性黏著劑,以適應台灣氣候的溫差變化,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剝落。此外,在拱門與迴廊的轉角處,師傅們更是以職人工藝的細膩手法,手工切割、調整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建築結構,確保視覺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在落成後也表示超乎期待,當她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定,這也正是她對修道院的完美想像。

INAX 藝術磁磚
以職人細膩手工切割、調整 INAX 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拱形弧度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主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
INAX 藝術磁磚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也這正是她對修道院的理想想像。

超越時間的建築

透過細節、材料肌理與職人工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為修道院共同構築出一種理想的生活體驗。當修女們步入這座修道院,光線在磁磚的表面流轉,映照出時間的步履,讓人們重新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的理性世界裡,構築一處能夠影響情緒、讓人靜心的場所,讓空間擁有了情感與故事,也正是INAX藝術磁磚所帶來的無聲詩篇。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與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帶領團隊,以INAX共同構築得以讓人靜心、注入情感與精神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