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意藝術餐廳Bibo 以街頭精神重新定義法式料理

Bibo這個看似斑駁、隨意的空間,由藝術家精細雕琢而成,融合了藝術、設計、佳餚與美酒,正是向1930年代巴黎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致敬。雖然外表叛逆前衛,但是其實包含著的是最細膩的感受。

 

近年來,由於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與西方大型畫廊的進駐,香港儼然成為亞洲的藝術中心,尤其是荷里活道更是香港畫廊、古董店的聚集之處,在充滿市井風味的街巷樓梯之間,卻又可以品嚐到高價奢華的生活格調,這也是百年來半山區華洋共處的特殊情調。也因此,在古色古香的文武廟對面出現一家以前衛藝術包裝的頂級法國餐廳,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衛藝術坐鎮的非典型法式餐廳
位於香港上環的法式餐廳「Bibo」6月才正式開幕,卻已引起話題。除了主廚慕塔羅‧巴爾德(Mutaro Balde)來自於法國星級名廚侯布雄(Joël Robuchon)與杜卡斯(Alain Ducasse)的廚藝血統之外,這家法式餐廳更大的特色在於它空間中前衛新潮的街頭藝術風格─而且它們全都是真跡。「Bibo」的名字出自餐廳的幕後主要策劃人─身兼街頭藝術家與收藏家角色的合夥人之一,餐廳LOGO便是這位藝術家的簽名,這樣一位擁有龐大財富卻又具有街頭游擊性格的人物,難免引人好奇,但店主卻又刻意保持低調,也讓這家店增添一股神祕氣息。從荷里活道上隱密的大門推入,一進門便是一場藝術饗宴的開始,但是這些非傳統的前衛藝術,也挑戰著你對於藝術品味的認知。樓梯間,雪帕‧費瑞(Shepard Fairey)以摔角傳奇人物「巨人安德烈」(Andréthe Giant)臉孔形象創作的「Obey」系列,三張惡狠狠的大臉似乎向來客昭示著:這裡可不是一般大家印象中軟綿綿的法式餐廳。


耳際伴隨著強力發送的另類音樂節奏,沿著階梯走入地下室,代替服務生迎接你的是充滿個性的藝術品,牆面是紐約塗鴉傳奇人物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繪畫作品,頭頂是村上隆將米老鼠變形後的新角色Mr. DOB,腳邊牆角則有法國潮流藝術家Aurèle的塗鴉⋯⋯,琳瑯滿目的藝術作品鋪天蓋地充斥著整個空間,包圍著來客,而一個個黑衣保鏢也隨伺在旁,因為這其中不乏身價數千萬甚至上億的高價藝術品,畢竟早前在香港街頭四處鋪上馬賽克創作的Invader,就曾發生作品整個被鏟走的記錄。

 

街頭藝術家的創意歸宿
位在時尚的荷里活道,沿著山坡向下,另一頭則是相鄰著香港知名的古董街摩羅上街,這也恰巧反映了Bibo的混搭性格。落地窗邊,像是從摩羅上街誤闖入這個另類國度的一輛Vespa摩托車,上頭有香港在地塗鴉藝術家「九龍皇帝」曾灶財的書法字,連結這兩個僅以一面玻璃相隔的世界。由法國設計師馬西蒙‧道特斯梅(Maxime autresme)帶領Substance所設計的室內空間,靈感來源為一廢棄的1930年代法國電車公司總部,而如今,一群藝術家以塗鴉佔領此地,重新賦予這個空間新的生命與風采,宛如是一向對立的兩方宿敵之大和解─藝術家們不再躲躲藏藏於電車車廂之間偷偷作畫,而是光明正大地被邀請進這個電車總部進行創作。


這些塗鴉藝術家們的名單,從大名鼎鼎的神祕塗鴉大師班克西(Banksy),與潮流時尚密切合作的KAWS,到各踞山頭的Vhils、Invader、JR、Mist、Mr. Brainwash、Ella & Pitr、Blek le Rat等,設計施工期間,不少藝術家親自飛來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落進行創作。像是葡萄牙塗鴉藝術家Vhils在大廳裡那幅以電鑽在水泥牆上直接刻劃的臉孔,十分震撼人心。店經理亞度羅‧西姆斯(Arturo Sims)介紹道,餐廳的風格融合了藝術、設計、佳餚與美酒,正是向1930年代巴黎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致敬。


餐廳中區分為三個區域,門口旁的酒吧,檯面以雲石打造,天花板盤繞的黃銅管線隱喻盤結交錯的地鐵網絡,吧枱上的金屬小雕像,充滿30年代的Art Deco風情。沙發區旁則是佔據一整面牆的書架,陳列的除了藝術家們的作品集之外,還有一些小型雕塑作品,像是傑夫‧昆斯(Jeff Koons)的迷你貴賓狗氣球、奈良美智的人物小公仔和草間彌生的小南瓜。大廳更是精采,KAWS的大型木頭雕塑「夥伴」(Companion),垂著手臂,似乎迴避著來賓的注視。角落裡則有一對曾經出現在拍賣場上的Banksy林肯肖像作品與法國塗鴉大師Blek le Rat的芭蕾舞者,甚至在男廁裡也可以發現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的蹤影。

 

以美食為媒介的心靈交流
在這充滿率性的用餐空間中,餐桌自然也不會像一般高級餐廳鋪上白淨的檯布,而是直接裸露出清爽的雲石桌面,桌上的餐盤上繪著一雙併攏向上展開的手掌,說明分享食物的喜悅。「體貼與快樂,是一家餐廳的成功要訣;與菜式做心靈交流,則是烹飪藝術。」主廚慕塔羅說。由於店主來自法國,因此Bibo希望提供客人最佳的法國料理體驗,藉由重新以創意演繹,向法國傳統料理致敬。主廚慕塔羅藉由菜餚體現「手工式烹飪藝術」(gastronomie gourmande),從麵包到甜點,每一樣食物都是自家製成。像是一道名為「La Saint Jacques」的微煎生干貝,佐以粟米三食及香草蓉,層次細膩優雅,呈現鹹甜交錯的驚喜對比。


而「Le Poulet」則是使用布列塔尼的珍貴雞隻品種Coucou de Rennes,以炭爐烤至鬆脆,再以波希米亞式烤薯仔,為菜式添加層次及風味。拜香港這個世界第三大貨運吞吐港的便利所賜,店裡精選的食材來自世界各地,像是日本雞蛋、法國鴨肝、澳洲羊肉,本地有機蔬菜。品嚐料理之後,才是真正接觸到這家餐廳的核心;雖然外表叛逆前衛,但是其實包含著的是最細膩的感受,與出其不意而貼心的層層驚喜。在看似斑駁、隨意的空間中,其實都是藝術家精細的雕琢而成走進細看,其實每個細節都是極致用心與巧思所構成。如同這些街頭藝術家們,在油漆刷與噴漆罐之下,真正動人的是那顆關愛的熾熱之心。

 

文|張素雯 攝影|Eddie、張素雯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