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照時也會緊張」日本攝影大師蜷川實花談創作心路歷程 曝新電影將脫離女性向

「我拍照時也會緊張」!獨家專訪蜷川實花創作心路歷程 曝新電影將脫離女性向?

「蜷川實花 IN MY ROOM|潮男群像展」去年底在台灣開跑,在這個集結了 42 位當紅藝人、名人的攝影展中,以「私人密室」為發想,蜷川實花用她獨到的視角,捕捉能夠展現每一位男星性格的不同神情。由於攝影的主題牽扯時尚與話題性,去年於東京澀谷展出時就曾引起轟動,此番來到台灣,正是我們熟悉「蜷川風格」的不二良機。

 

►去年在台北曾舉辦過回顧展、今年於東京舉行的展覽也以一慣的鮮明色彩、花卉為題材,為何這次拍攝 42 名潮男會想在風格上有所轉變?

「截至目前為止,我的作品都色彩鮮豔、容易吸引到觀眾目光,並讓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這次我想表現出更多不同側寫在作品上,透過這次在台灣所舉辨的大型展示會,反而可以讓觀眾知道其實我的創作當中,也能呈現出『這樣風格的作品』。最近在日本有相當多的攝影展,比起色彩繽粉的作品,反倒推出了許多呈現銳利感的照片,基於這樣的因素,這次才想要在台灣展出較為銳利風格的作品。」

 

►蜷川老師是如何找出這 42 位潮男每個人最適合的拍攝角度?

「一般以花卉為背景進行拍攝時,我很快就可以組合出適合拍攝的情境,並且依照模特兒的特色及服裝進行搭配,這樣設定好的場景是透過周圍許多資源協助下進行的。這次所展出的作品則是我和模特兒透過直接對話,在拍攝過呈中建立起強烈的信任感,對我個人來說其實是非常緊張的,比起一般在攝影棚內所設定好的情境更可以拍出銳利的照片。其實我在攝影過程中,是抱著緊張的心情完成攝影的。」

 

►剛剛提到日本近年的攝影風格轉變為較冷酷的感覺,蜷川實花老師對這樣的變化有什麼想法?

「以前到現在以拍攝的量來說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以作品本身來說也沒有較為特殊的改變,但一直以來都是鮮豔的內容吸引目光停留的作品比較多,當然也比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次的展覽讓我可以呈現不同的風格,讓大家知道看到除了顏色鮮豔之外還有其他的作品。」

 

►目前新的電影腳本已經開始動工,前兩部皆以女性為主軸,為何會想傳遞女性墮落、崩壞的一面?這次也會以女性觀點出發嗎?

「與之前相反,下一次的電影主角將會由男性演出,當然也會有女性藝人及不少呈現女性心情的部分。之所以一直將女性當作故事主角,無非就是與自己同為女性、較容易揣摩女性細膩的情感有關係,接下來挑戰以男性視角為出發點來作新嘗試。新作品將會在今年開拍,並且預計會陸續有 6 部新作品開拍。」

 

►6 部作品都是電影嗎?

「其中有一部是電視劇喔!」

 

►可以大致透露這次新作的大綱為何嗎?

「很抱歉無法透露,但我能保證邀請到的演員陣容,都是非常值得各位期待的。」

 

►先是從攝影師出道而後開始拍攝電影,妳認為在拍攝動態影像時,要如何表達自己的風格,又不會因此讓觀眾失焦,忽視了劇情演進?

「因為電影的拍攝不是由我來掌鏡,拍攝過呈是需要藉由語言來進行溝通的。照片的話,只要當下覺得美就直接拍了,不需要語言交流也可以進行拍攝,電影導演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能透過語言來對話,拍攝的人數及規模也是完全不一樣,要怎麼將一開始想拍攝的靈感說服這麼多的工作人員,讓一切順利進行到最後完成,這是最大的難題。」

 

►在 2010 年曾為台灣《Vogue》拍攝封面、2016 年也和台灣天團「S.H.E.」合作,這次又與 3 位台灣小生一同拍攝,未來有沒有機會和台灣演員一起合作電影呢?

「自已本身也期待可以和台灣藝人一同拍攝電影,但希望不僅限於台灣,日本或是其他亞洲藝人都有機會可以合作拍攝,。當然目前沒有這樣的計畫,希望未來有機會的話可以拍攝一部這樣的作品。」

 

►3 位台灣男藝人分別邀請到畢書盡、劉以豪、邱勝翊,這三位形象上屬比較陰柔的藝人,想請問是如何挑選這 42 位男藝人,是否有什麼樣的條件?

「其中 39 位男藝人是之前已在日本完成拍攝的作品,其他台灣男藝人的部分則是提出了『希望是三位不同類型』的男藝人後,由台灣這裡進行調整及挑選。Bii 畢書盡屬於較為冷豔、受到年輕女性喜愛,Jasper 劉以豪為大眾情人類型、王子為較可愛的大男孩,由於三位各有特色,因此選角時確定邀請這三位參與拍攝。」

 

在與蜷川實花老師的對談結束後,可以深深感受到老師是一名心思相當細膩的攝影創作者。在過去的創作中,為求攝影效果及作品完整度,時常以花卉作背景來詮釋,也因此造就了善於「操弄色彩」的創作者形象,然而跳脫框架有了新嘗試後,依然在這次的人像攝影力求完美,雖然過程中緊張的氛圍竟油然而生,不過這也正是對創作在乎以及高標要求的表徵罷了。

 

如果你也開始對蜷川實花的作品感興趣,不妨抓緊時間,到「蜷川實花 IN MY ROOM|潮男群像展」一探究竟吧!

 

Info│蜷川實花 IN MY ROOM|潮男群像展

展演日期:2017/12 /17 - 2018/02/25

營業時間:11:00 - 18:00(最後入場時間為 17:30)

地點:華山東 3A 烏梅酒廠

Text、Photo / JUKS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