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城市邊緣的非典型半農生活!台灣攝影師陳敏佳的里山之樂

逃到城市邊緣的非典型半農生活!攝影師陳敏佳的里山之樂

如果在自然裡有個近似「家」的場域,你想怎麼生活?攝影師陳敏佳在北海岸山上的「工寮」實驗場域,打破都市的生活思考,正朝著自給自足的方向邁進。

 

自造時代 山林間的工寮2.0

拜訪的那天,剛好是工寮翻修後,第一次見客的日子,陳敏佳開車載著剛下客運的我們駛上山路,忽地彎入狹窄小道,接著駛入農田。這時他向田裡農忙的大姊打招呼,當大家視線還留意著田裡的作物時,又一轉彎,隨著車子前進,傳說中的「工寮」在茄苳樹林間逐漸展現全貌。就像現代版的桃花源記,必須歷經崎嶇顛簸,才能到的了那塊難得的烏托邦。

 

選擇遠離城市而居,陳敏佳閒暇之餘也會到山上工寮過著勞動的日子。除了商業攝影和山林戶外的拍攝任務,他也以一種閒散的步調與友人拍攝布農族獵人的紀錄片。從2015年開始自造小屋模型,並與建築師朋友完成小屋興建,過程經歷三個颱風向他叩門,終於在幾番收拾與拓建中完成自己的園地。在這裡,屬於工寮的生活越益豐富,對小屋的安全和舒適需求也越來越講究。

 

為了抵擋氣候變化,今年陳敏佳開始著手翻修工事,不僅修建屋頂改良排水,同時參考日本燒杉的做法,以碳化木材解決潮濕問題。我們好奇著工寮一側地上鋪著石子的小空間,頗有日式庭園的意象,陳敏佳說:「這就像是日本傳統房屋的『土間』,可以讓我不用脫鞋子就能下廚或做工,當然也是因應常下雨的氣候。」而持續以身體勞動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他也開始投入一些充滿成就感的微型基礎建設或研究,例如自然農法、自然力發電、小型灌溉系統、能降低電能消耗的柴爐使用,不斷的實驗辯證,現在竟也有了一點舒適家居的況味。

 

從都市到郊區的島內移居過程,陳敏佳大多獨自一人在工寮進行生活實驗。時間回到2009年啟動的《在屋頂上》攝影計畫,他曾用鏡頭捕捉那些在不堪環境裡仍堅持前往夢想的人,而邊緣和孤獨是他們的共同點。

 

「生活的樣貌一定要與土地、自然一起考慮!」

 

對照陳敏佳目前的生活,邊緣與孤獨對他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我喜歡邊緣,不論是抽象或具象的定義。」陳敏佳說。他以台灣人多追求主流群聚的安全感,說明人們需要安全感的強度其實超乎一般想像,住在市區邊緣、甚至躲到人群邊緣,反而更容易有抽離、觀察事件的角度。而伴隨邊緣而來的孤獨生活,也成了陳敏佳將生活過得自在的理想狀態。「我將孤獨當作一件好事看待。」目前生活可獨立耕耘,且在不斷失敗中修正,「比起我認識在台東郊區生活的一些先驅,我的山中生活應該很不典型,比較接近半農半X(註)、半山半城的型態。」雖然部分生活仍需仰賴城市,但陳敏佳認為這種非單一的生活型態,是目前較為實際的生活方式,因為工作,陳敏佳以藏在鏡頭後的旁觀視角,為他人記錄故事;如今,城市邊緣的生活,也讓陳敏佳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打開視角 理想生活新解方

經歷移居與山中微型建設的摸索,工寮生活讓陳敏佳看待事情的角度起了變化。台灣人因教育和社會分工,容易養成只熟悉單一專業的侷限,而工寮生活讓他「變得較為男子漢」,就像是現在能夠自己動手打造遮風避雨的屋子,也可以伐木、生火、做基本木工和整地。「或許再過幾年,我可以做出更精緻的木家具,還能養蜂、養雞、施行自然農法。如果沒有眼前的山林生活,我的人生可能還是在做那些幾十年沒變的事情。」陳敏佳說。不只充實個人技能,山中勞動也潛移默化地為他帶來更多正面能量,「最明顯的是工作遇到挫折時,脾氣變得超好、很有耐性。」陳敏佳說。

 

在此刻,對陳敏佳而言什麼是理想生活呢?「政府不過度干涉人民的自由,我說的不是戒嚴時期那種不自由。當我在瑞典極圈健行時,看到真正的『漫遊自由』;在美西的登山、露營經驗中,我看到美國對於人民要怎麼在公有土地上露營、生火、攀登等等活動都抱持著尊重的態度,在國外的大環境管理上,都是著重在生態的永續經營、教育,對於人民的生活不會一味的禁止。」 就人與環境的關係,陳敏佳認為除了居家生活之外,還可以思考將生活尺度放大,涵括森林、流水、農作,甚至是山林裡的動物。「這很不切實際嗎?台灣有大約六成的森林涵蓋率,理論上應該會有很多『里山生活』的機會,那為何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在昂貴的小房子守著小確幸呢?」陳敏佳說。

 

這天採訪拍攝到了夜晚,陳敏佳的白日勞動暫時告一段落,他與曾一起工作的好友們圍著火堆、享用晚餐,為翻新的工寮慶祝。陳敏佳說屋內有不少物件是跟這群夥伴工作留下的,也算是復刻了過去的工作場景,未來,他也希望能將這裡連結周邊的山林活動,和好友們分享,當然,自給自足的終極理想一樣會持續進行。

 

 

Text / 陳岱華 

Photo / 張藝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7《La Vie》雜誌10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