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台免費入館名單總整理!同場加映週末特別活動

【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台免費入館名單總整理!同場加映週末特別活動

518國際博物館日就在這週末!全台超過50間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開放免費入館或提供門票優惠,並加碼推出藝文講座、端午節預熱工作坊等活動,邀請大朋友小朋友走進各地博物館,一同打開文化的任意門。

「國際博物館日」是什麼?

國際博物館日為每年5月18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於1977年5月18日制定,並於1992年起設立年度主題,號召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及文化事業,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是文化交流、文化充實、增進族群相互了解、合作、和平的重要管道。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公立博物館皆會在此日以免費入場等方式響應,參與場館與年俱增,截至2019年全球已有超過3萬7千個博物館在158個國家和地區共襄盛舉。

2025主題「快速變遷中展望未來」有哪些面向?

面對社會、科技與環境的改變,博物館不僅肩負文化保存的使命,更扮演促進社會發展與公共參與的重要角色。

文化部呼應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聚焦「青年主力(Youth Power)」、「無形資產(Intangible Heritage)」、「創新科技(New Technologies)」3大核心子題探討博物館在未來社會中的多元存在,並由「博物之島」平台公布全台超過50間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門票優免名單,並祭出特別活動增加民眾參與感,致力提升文化近用性。同時更緊密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方面體現博物館之於社會健康永續的重要價值。

聚焦3大核心子題:

  • Youth Power:激發青年參與,讓新世代成為文化傳承的主力。
  • Intangible Heritage:珍視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我們共同的記憶與傳統。
  • New Technologies:運用創新科技,打造互動且包容的博物館體驗。
如國立臺灣博物館「萬變臺博」系列活動包含布袋戲偶操作體驗、未來戰士出任務等,兼展保存傳統、永續未來意涵。(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臉書)
如國立臺灣博物館「萬變臺博」系列活動包含布袋戲偶操作體驗、未來戰士出任務等,兼展保存傳統、永續未來意涵。(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臉書)

結合3大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目標8:博物館透過創造就業機會和提供教育計畫來支持當地經濟。
  • 目標9:博物館藉由培養創造力和運用新興技術,推動創新並提高近用性。
  • 目標11:博物館作為文化中心,促進包容性、韌性和文化資產保存,為城市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本年度國際博物館日緊密結合其中3項。(圖片來源:IYBSSD Taiwan官方網站)
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本年度國際博物館日緊密結合其中3項。(圖片來源:IYBSSD Taiwan官方網站)

地方政府響應:「臺北夜博週」8大主題、16天盛會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發起「臺北夜博週」響應2025國際博物館日,攜手33間北市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所,自5月17日至6月1日舉辦橫跨16天的文化盛會。以「一天,穿越百年;一週,探索臺北」為旨,設計8大夜間主題日,串聯士林史前文化、萬華靈性信仰、大同茶葉歷史、中正城市現代化、信義與松山的創意未來等文化節點,展現台北從史前至今的歷史肌理與創新脈動。

近五年來,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著眼的不外乎永續性與健康福祉、恢復與重塑、多元與包容等題旨。今年5月18日讓我們跟上ICOM的腳步,沉浸藝術,放眼未來。

光北部地區就有31個免費場館可選擇,中、南、東部及離島亦有20餘個好去處。就近參觀,或者來一趟跨縣市小旅行?以下518限定「全台免費場館」清單供你規劃週末行程。

全台「免費入場」名單總整理(含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

北部:31場館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國立臺灣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國立歷史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富邦美術館(5/18免費入館,5/15-5/17持富邦美術館過往任一展覽門票亦免費入館)
  • 朱銘美術館
  • 郵政博物館
  • 長榮海事博物館
  •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 新北市美術館(即日起至6/30免費入館)
  •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起至6/30免費入館)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
  •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 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5/17-5/18典藏館免費入館)
  •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5/17-5/18免費入館)
  • 桃園77藝文町
  • 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 南崁兒童藝術村
  • 大園尖山考古展示館(考古館常設展免票)
  • 中壢光影電影館(常設展與電影播映免票)
  • 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 龜山眷村故事館
  • 憲光二村眷村文化園區
  • 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 宜蘭美術館
  • 台灣碗盤博物館
  • 三義木雕博物館

中部:4場館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中台世界博物館(即日起至5/18免費入館)
  • 郵政博物館臺中館
  • 台灣手抄紙博物館

南部:13場館

  • 中央廣播電臺國家廣播文物館
  • 溪口鄉文化生活館
  • 嘉義市立博物館
  • 嘉義市立美術館
  • 國家廣播文物館
  • 臺南市立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5/17-5/18免費入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 屏菸1936文化基地

東部:3場館

  •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5/17免費入館)
  •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離島:5場館

  • 澎湖生活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澎湖開拓館(5/17-5/18免費入館)
  • 澎湖海洋資源館(5/17-5/18免費入館)
  • 澎湖化石館(5/17-5/18免費入館)
  • 馬祖民俗文物館

同場加映:518週末展館特別活動

最後編輯也為大家準備了幾個活動懶人包,從北美館工作坊、新美館市集、故宮藝文講座,到為端午節預熱的「粽相關」手作活動,本屆新手不妨參考。

臺北市立美術館

「顛倒物件玩玩看:物件的觀察」親子工作坊

  • 時間:5月18日14:00-16:00(5月17日23:59前預約
  • 地點:兒藝中心大工作坊
  • 對象:6-10歲小朋友(親子1小+1大,限15組)
  • 報名辦法:事先於北美館兒藝中心官網報名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官方網站)

新北市美術館

「光軸線」戶外系列游擊式演出&流光市集

  • 時間:518
  •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

故宮北院

1. 「典藏凝視與科技應用」藝文沙龍講座

  • 時間:51814:00
  • 地點: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 與談人&講座內容:由故宮院長蕭宗煌、副院長余佩瑾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開世,共同探討故宮如何結合創新科技轉譯典藏文物,開發雙向互動的展示溝通模式,拓廣新興觀眾參與。

2. 「獨角獸出沒?!」彩繪拼圖磁鐵手作活動

  • 時間:5189:00-16:30
  • 地點:正館B1兒童學藝中心休憩區
  • 報名辦法:憑當日免費門票即可兌換材料,無需事先報名。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中正紀念堂

1. 羊毛氈粽型零錢包手作活動

  • 時間:5179:00-12:00(上午場)、14:00-17:00(下午場)
  • 地點:E302教室
  • 費用:NT$1,000
  • 報名辦法:中正紀念堂官網,或電洽02-23431100分機1125。

2. 鉤針粽型香包手作活動

  • 時間:5189:00-11:30(上午場)、14:00-16:30(下午場)
  • 地點:W315教室
  • 費用:NT$600
  • 報名辦法:中正紀念堂官網,或電洽02-23431100分機1125。
(圖片來源:中正紀念堂官方臉書)
(圖片來源:中正紀念堂官方臉書)

>> 更多【518國際博物館日】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跨越兩百年,經典與當代藝術如何對話?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精選9件展品親解

透納(William Turner)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畫家」,在19世紀以前衛畫風重新定義何謂「風景畫」——在他之前,風景畫注重寫實、還原自然真貌,可他不被流行束縛,強調利用色彩重現當下光影、形塑氛圍,描繪大自然的「崇高(sublime)」意境。他不只啟發了莫內等印象派畫家,來到當代仍備受推崇,與英王一同被印上英鎊20元鈔票,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達成此成就的藝術家,足見其跨越時代的影響力與代表性。

由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策劃的「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正式抵達台北,即日起至10/12於中正紀念堂展出。這場規模空前的透納特展,一次集結80件透納真跡,完整剖析其藝術風格演變,及對「崇高(sublime)」美學的畢生追求;另匯集28件當代藝術作品,類型涵蓋繪畫、裝置、雕塑等,與透納畫作展開跨越兩世紀的對話。究竟我們該如何理解「崇高」一詞?參展的當代藝術家如何與透納產生共鳴?經典與當代藝術同時在場,如何互相補述而非各說各話?La Vie訪問到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就由她親自解析!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2日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集結80件透納真跡及28件當代藝術作品。(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我們該如何理解「崇高」?

「崇高」一詞不僅是貫穿全展的主軸,也與透納數十年的創作生涯緊密連結。「崇高」的概念源自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於18世紀出版的著作《崇高與美之源起》,書中主張當人們看見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如大自然,心中迷戀、敬畏及恐懼之情油然而生。他也強調,人們應善用「想像力」理解自然環境;然而,在他眼中繪畫太過「寫實」,與詩歌和文學相比,缺乏想像空間。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英國國寶級鉅作《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是本次「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最為矚目的亮點之一。(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Brooke卻認為:「透納跳脫那個時代繪製風景的窠臼,在畫中融入大量想像,透過富表現張力的筆觸描繪風景,樹立獨特風格。」於是她在論述中揉入19世紀英國藝評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對「崇高」的進一步詮釋——當人們置身大自然,得以感受天地有大美的無形力量,亦是「崇高」的體現,而不只是純然的敬畏和恐懼。也因此,Brooke在展覽開頭以拉斯金的名句破題:「任何能提升心靈的事物都是崇高的,而心靈的提升是透過對任何一種偉大事物的沈思而產生。」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梳理透納各時期對「崇高」的不同詮釋

展覽透過7大主題,貫穿透納的創作生涯,從早期描繪英國風景的細膩筆觸,到重現阿爾卑斯山景光影變幻的技法,可以看見他的風格逐漸超越寫實主義,而透過光線、氛圍重現風暴、雪景、海洋、月光等大自然風貌。Brooke希望觀眾不只看見透納在創作技法上的精進,也體會他在不同生命階段,如何透過不同手法傳達「崇高」意境。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歷史故事」展區。(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威尼斯」展區。(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透納之「永恆」,是永遠與當代連結

透納 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轉而望向展覽中的28件當代藝術作品,或許可視為後世藝術家對透納「崇高」之境的「迴響」。談及將當代藝術引入策展敘事的起心動念,Brooke說,「這場展覽的主要目的在於,將透納的作品置於當代的脈絡中讓觀眾重新觀看,以感受其中的『永恆性』,並理解跨世代的創作者們透過藝術關注議題的共同性。」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所謂永恆,Brooke解讀為「透納永遠都能與當代發生的事情產生連結」,舉例來說,透納不只畫大自然的優美,也畫海上風暴、山崩等殘酷情景,紀錄大自然的脆弱、狂暴及不可預測,這與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作品遙相呼應,他從格陵蘭採集古老冰川碎片,將其置於畫布自然融化,慢慢與顏料交融成畫。兩位藝術家用的媒材和手法不同,卻都表達了對自然力量的崇敬、對環境議題的觀察。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作品《冰川地景第11號》及《融化中的明日》。(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從自然描繪到媒材創新,透納與當代藝術家的聯繫

透納 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 潔西卡·沃博斯(Jessica Warboys

我們也好奇,當代與經典藝術該如何同時呈現,才不會落入各說各話的窘境?談及如何選擇參展藝術家,Brooke解釋,「大致可分成兩派,他們各以不同方式與透納產生連結:一派是透過創作體現大自然的力量;另一派則是在媒材的運用上有所創新。」她在確立展覽的7大主題後,著手尋找與之適配的當代藝術家,有些選擇直接受特定作品啟發,像是「海上風暴」展區中的兩組作品,「這區有一系列透納描繪捕鯨船的畫作,非常直接跟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的錄像作品產生連結。」名為《眩暈之海》的錄像中探討奴隸制度、移民歷史,揭示捕鯨及獵北極熊等生態議題,呼應透納畫中所描繪捕鯨行業的殘忍危險。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左為透納描繪捕鯨船的畫作。(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錄像作品《眩暈之海》。(圖片來源:MAC Montréal)

另一方面,潔西卡·沃博斯(Jessica Warboys)的《海洋之畫》則展現新穎的媒材及創作手法,她帶著巨大畫布前往海灘,將當地岩石、土壤中的礦物化為顏料,塗抹在畫布之上,接著將它浸入海水、再拖行於沙灘,與自然環境一起創作出反映自然脈動的抽象畫。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左為潔西卡·沃博斯(Jessica Warboys)作品《海洋之畫》。(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有人傳承透納精神,有人與之相對

透納 科妮莉亞.帕克(Cornelia Parker& 理查德.朗(Richard Long

有趣的是,參展藝術家中固然有些深受透納啟發,如科妮莉亞.帕克(Cornelia Parker)的《邊緣空間》取材自泰德美術館收藏的透納畫作,將畫布襯裡和捲邊裝框展示,提醒人們歷史藝術作品之脆弱;可也有創作思考與透納幾乎是相反的存在,像是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採集英國山區石頭創作的大地藝術,「他的創作理性、具系統性,直接反映和大自然接觸的親身經驗,但透納的畫是充滿想像力、詩意,甚至有點迂迴的。」Brooke認為「傳承」當然能產生對話,可「對比」也能形成另一種語境,豐富展覽觀點。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右為科妮莉亞.帕克(Cornelia Parker)作品《邊緣空間》。(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藝術家理查德.朗的作品《布萊瑙費斯蒂尼奧格圈》以英國從威爾斯西北部採石場的威爾斯板岩為媒材創作,期望呈現大自然中行走的體驗。(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從當代攝影中的「崇高」,回看透納的隱藏版大作

透納 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

這是一場以「崇高」為題的展覽,可來到當代,藝術家是否還透過創作追求「崇高」之境?Brooke坦言,「我認為當代藝術家在創作時,並不會有意識地思考『崇高』這件事,這放在當代是有點過時的概念,但不代表它已消逝。這次所選的藝術家作品,各以不同方式體現『崇高』。」她提到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的攝影作品《The State We’re In, A》,影像中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也像在拍難以觸及的遠方,Brooke仍清楚記得多年前初見此作的震撼,「這張照片拍攝於2015年,當時歐洲正處於移民危機的高峰期。我在畫廊遇見這幅作品的那天早上,才從新聞看到有多少生命在海上消逝——人們為了逃離戰爭,冒險從歐洲偷渡到英國,想展開新生活。你可以想像那有多令人害怕。幾個小時後,我凝視著那片他們出發時必會面對的無盡汪洋,為了一個完全未知的將來而賭上性命,那種感受非常強烈且震撼人心。」在此,畫面中的海洋不只是景色,更訴說大自然予人希望、又令人畏懼的力量,藝術家也藉風景輕柔傳達政治議題。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攝影作品《The State We’re In, A》。(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與提爾曼斯鏡頭下一片汪洋對照的,是透納在1827年畫的《懷特島,海與天空習作》,Brooke特別提到這件小尺幅作品雖容易被忽略,卻是她在策展過程中意外挖掘的寶藏,「它完全在描繪海和天空,且透納是在一艘船上就地完成這幅畫,這兩點在當時都是前所未見。」不過事隔兩百年,如何得知透納當時是在船上作畫,也許是憑記憶創作也說不定?Brooke進一步解釋,「我們從畫作保存、製作的方式推敲。透納旅行時常在同一卷畫布上畫好幾幅畫,之後再將它們裁切、裱框。他畫這幅的同時,也畫了另一系列的作品,它們都記錄了懷特島的風光。而在其中一幅描繪船艙內部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一扇舷窗,窗外的海景與這幅畫作完全一樣,所以我們能確信他就是在船上畫下這幅畫。」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透納畫作《懷特島,海與天空習作》。(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光」貫穿展覽,揭開首尾呼應的策展巧思

透納 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

要領會透納畫中的「崇高」意境,必得細賞其中變幻莫測的「光」,透納窮其一生精進色彩、筆觸等技法的運用,就是為了將光的表達推向理想之境。「光是貫穿展覽的主軸,策展上也讓首尾呼應。」Brooke揭開其中巧思:展覽由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作品《全食》開場,暗室中一顆轉動的球體發著光,將人類曾觀測到的日全蝕影像投射到觀眾身上,邀人們在光的變換之間,感受白天與黑夜、光明與黑暗界線逐漸模糊。展覽最後一個展區則主要呈現透納晚期作品,「那時透納幾乎完全在捕捉光的各種變幻。」全展以光串起敘事,從當代與科技共創之作,逐步回溯至兩百年前透納筆下的自然之美。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作品《全食》。(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展覽最後的「大自然的崇高美學」展區。(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中正紀念堂的「彎繞」動線,為觀展創造驚喜

作為國際巡迴展,「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目前已走過摩納哥、上海,台北是第三站。每到新城市遇見新場域,展覽動線等安排必須靈活調整,這也是策展團隊未來得持續面對的挑戰,對此Brooke正面看待:「這促使我們在不同的場景,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展覽和場域創造新的連結。」她也特別提到中正紀念堂展場的特別之處,「這裡的動線彎繞,為觀展視角創造很多有趣的可能。比方說,我們本就為『走入山間』安排兩個子題(子展區),一邊呈現地景和氣候變遷,另一邊表現透納對山景的描繪和高超的色彩運用。很巧的是,展場正好有個轉折點,將兩個子題自然地劃分開來,讓觀眾轉個彎就遇到新的驚喜。」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從「雪崩」談跨越兩世紀的不同觀看視角

透納《格里松山的雪崩》

最後,Brooke也分享泰德美術館在透納誕生250年之際,策劃這場大規模展覽的願景,「我們希望讓人們重新談論透納,也讓他們發現,原來透納在兩百年前做的事情,其實隱隱和當代的我們共振。」雖說是共振,但兩百年來隨社會、科技變遷,人們吸收資訊、欣賞藝術的方式已大不相同,Brooke對此亦有洞察,她從《格里松山的雪崩》一作延伸想法,「這是透納描繪雪崩的畫作,但他其實沒經歷過雪崩,是在新聞上讀到雪崩造成多人喪命的消息,想像當時景象畫出來的。但來到現代,我們或多或少都已在網路上看過雪崩等天災發生的場景。」進一步說,我們所見的影像太過「真實」,心中感受多半是純然的恐懼;可在兩百多年前,透納憑想像繪出的雪崩場景,雖對當時的觀者來說是極大的視覺震撼,但比起視它為單純的災害,更像是令人敬畏、一生未見的壯闊自然景觀,讓人十足感受到大自然湧動的能量,從而領會其「崇高」。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策展人Elizabeth Brooke訪談:跨越兩百年,透納如何與當代藝術對話?
透納畫作《格里松山的雪崩》。(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

展期|2025.6.27-10.12

展場|中正紀念堂一、二展廳

 

參展藝術家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

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霍德華.霍奇金(Howard Hodgkin)

羅尼.霍恩(Roni Horn)

彼得.蘭永(Peter Lanyon)

理查德.朗(Richard Long)

麗莎.米爾羅伊(Lisa Milroy)

科妮莉亞.帕克(Cornelia Parker)

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開展:以17件代表性作品打造關於光影、自然的感知之旅

北美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開展:以17件代表性作品打造關於光影、自然的感知之旅

北美館推出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台灣的首次大型個展「你的好奇旅程(Your curious journey)」,展覽將回顧其自1990年代以來逾30年的創作歷程,精選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等多樣媒材的17件代表性作品。本展於6月21日至9月21日在北美館大廳及一樓展覽室展出。

奧拉弗・埃利亞松以挑戰感知、強調環境共創的作品享譽國際,並以引人入勝的裝置藝術著稱,將難以捉摸的現象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用開創性的方式,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與理解。其作品也因其對社會與環境的深度關懷,持續在當代觀眾之間引發共鳴。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與作品的移動,更象徵思想流動與探索過程的展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與作品的移動,更象徵思想流動與探索過程的展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 看更多藝術家Olafur Eliasson介紹

迴展規模最大站在北美館

而本次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由5座城市美術館共製,並與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合作策劃。首站自2024年於新加坡美術館展開,接著至紐西蘭奧克蘭美術,北美館則是此次巡迴中規模最大的第3站,接續也將至印尼雅加達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館,並於2026年秋季在菲律賓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畫下句點。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場景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場景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帶著好奇心走進展場

開幕記者會上,奧拉弗.埃利亞松分享,「歡迎大家走進展場,感受你所熟悉的事物,同時也去發掘你所知道但未曾感受到的事物,最重要的是,也許在過程中可以讓你去發現那些你不知道也未曾感覺到的事物,或是那些你不知道其實你不知道的事情。我覺得好奇心非常重要,因為好奇心可以打破過去很多我們沒有看到、沒有遇過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就會自然而然放下了選擇的機會,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有選擇同意跟不同意的權利。」

此次奧拉弗.埃利亞松親自出席開幕。(攝影:Adela Cheng)
此次奧拉弗.埃利亞松親自出席展覽開幕典禮。(攝影:Adela Cheng)
奧拉弗・埃利亞松,《動作顯微鏡》,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動作顯微鏡》,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將自然元素轉化為藝術體驗

而奧拉弗・埃利亞松的創作致力於將光影、空氣、水等難以捉摸的自然元素,轉化為可被感知的藝術體驗。一踏入北美館大廳,即可見一台懸吊於空中擺動的風扇,《循環扇》(1997)引導觀者重新感受空氣流動與空間中微不可見的能量波動。展場入口的《雙螺旋》(2001),以旋轉鋼管構成如DNA般的螺旋形體,營造出一升一降、上下循環的雙眼視差錯覺;《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透過頻閃燈規律性的閃爍,使噴泉水流看似凝固在空中,挑戰我們對「動」與「靜」的視覺認知,同時透過這樣的設計,也能夠有點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事。

奧拉弗・埃利亞松,《循環扇》,199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 199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循環扇》,199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 199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雙螺旋》,200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雙螺旋》,200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運用科學原理創造多元體驗

本展也聚焦於觀眾互動的感知層次,利用簡單的科學原理創造多元的體驗。作品《美》(1993)在幽暗空間內呈現彩色水霧光幕,隨著人們視角的變化,不同波長的色彩會依角度而顯現,每個人也將看見不同的彩虹效果;曾於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丹麥館展出的《單色房間》(1997),為此次巡迴展中空間最為寬廣的一站,在這個場域裡面只有黃色的燈、什麼都沒有,抽離其他色彩訊息形成灰階對比,空間中只剩下明暗對比,也讓走進其中的人們感受如果自己是藝術品的話,在這樣的空間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多重影子屋》(2010)藉由多色光源與投影的交錯運作,創造出錯位而繽紛的多重剪影,當人們走入作品中,將隨之產生光影變化,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199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典藏。©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199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典藏。©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單色房間》,1997。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Angsuvarnsiri收藏。©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單色房間》,1997。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Angsuvarnsiri收藏。©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多重影子屋》,2010。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0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多重影子屋》,2010。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0 奧拉弗・埃利亞松

貫穿展覽核心的氣候與自然變遷議題

氣候與自然變遷的議題也貫穿展覽核心。《苔蘚牆》(1994)將北歐的馴鹿地衣苔蘚大規模展現在美術館室內,讓它跟這個整個空間一起去生存,而運用這種會呼吸的牆面,也讓人們去思考,人跟自然之間是否有可能有其他共處跟共生共存的關係;《風的書寫》(2023)《太陽繪圖》(2023)是在卡達國家博物館的限地作品,將風力與陽光轉化為繪圖工具,記錄不可見的氣候訊號與見證時間的流逝;近期新作《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則透過青銅雕塑呈現冰川融化的不同階段,透明玻璃球象徵著融化後的水量,提醒人們氣候變遷與全球升溫加速冰川消退的危機。

奧拉弗・埃利亞松,《苔蘚牆》,199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典藏。© 199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苔蘚牆》,199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典藏。© 199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風的書寫(2023年3月22日)(2023年3月23日)》、《風的書寫(2023年6月20日)(2023年6月28日)》、《太陽繪圖(2023年6月21日)(2023年6月22日)》,202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3 奧拉弗・埃
奧拉弗・埃利亞松,《風的書寫(2023年3月22日)(2023年3月23日)》、《風的書寫(2023年6月20日)(2023年6月28日)》、《太陽繪圖(2023年6月21日)(2023年6月22日)》,202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漂流指北針》,201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漂流指北針》,201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以「旅程」為主題的創作

本次巡迴展覽中,也特別規劃一件以「旅程」為主題的創作《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2024-2025),透過運輸箱中的繪圖裝置,以線條記錄海運途中細微顛簸與震動,將每段路程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視覺痕跡。而為補償長距離運輸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埃利亞松與其工作室團隊積極尋求減少展覽的碳足跡,透過選用重量較輕、可於區域製作或當地取材的作品,並設計模組化的包裝與運輸機制,降低能源耗用與碳排放。

奧拉弗・埃利亞松,《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柏林–新加坡,1號至6號)(新加坡–奧克蘭,1號至6號)(奧克蘭–臺北,1號至6號),2024-202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柏林–新加坡,1號至6號)(新加坡–奧克蘭,1號至6號)(奧克蘭–臺北,1號至6號),2024-202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2018。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2018。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生命沿線而生》,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生命沿線而生》,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構築對未來城市的想像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則是巡迴展中,唯一在新加坡及台北展出的作品,其以協作、共創的參與形式,邀請人們透過白色樂高積木,一同構築出對未來城市的想像。另外,7月至9月的展期間,北美館也將策劃一系列親子與全齡觀眾參與的公眾計劃,以「好奇旅程」為主題,分別是「自然現象的體察」、「感知詩性」、「永續意識的思考與行動」,邀請觀眾在藝術中重新連結感官與創造力,展開屬於自己的探索之路,更多資訊可至北美館官網查詢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展期:2025.06.21-2025.09.2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