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夏日泳池、田馥甄日常一面!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亞洲首展亮相台北花博流行館

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亞洲首展

她的作品看來平靜卻又帶著一絲奇幻超現實氛圍,以「Swimming Pool」泳池攝影系列廣開知名度的斯洛伐克攝影師瑪麗亞斯拉波娃Maria Svarbova,在簡潔的構圖中,強調人與空間的關係,讓觀影者完全為她創造的奇幻的繽紛色彩世界深深著迷。如今這位才華洋溢的攝影師,在異角藝術策畫與積極聯繫下,確定將在今年10月於台灣舉辦亞洲首次展覽《瑪麗亞.斯拉波娃亞洲展覽》!

 

首次登台展出,《瑪麗亞·斯拉波娃亞洲首展》除了展示Maria廣為人知的「Swimming Pool」游泳池系列外,也將展出「Human Space」與「Plastic World」以及為田馥甄Hebe所拍攝的《日常》主題系列作品,透過主題區設置成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堪稱是近年來最為完整的一次展出。

 

 

在空間上,花博流行館獨特的室內場域加上環保瓶身所打造的外牆,讓整個展區極具透光性,一樓以「Swimming Pool」為重點,以預鑄工法的單元體呈現水波的意象,展出當觀眾從二樓看台俯瞰時,可以看到一圈又一圈的水波紋散開,這個視角也呼應當年東歐社會主義下Spartakiáda從觀眾台觀賞體操表演時的感覺。

 

 

在陳設上,團隊配合場內自然採光,單位體也使用發散的光源而非一般的投射燈,創造出作品中的光線和空間感。隨著階梯緩緩向上,有別於一樓靜謐感,二樓以黑暗的空間和發光體呈現「Plastic World」、「Human Space」系列作品,讓觀眾在觀賞作品時彷彿走進了不同的平行世界。

 

 

▶為什麼迷戀游泳池?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親解湛藍水面背後攝影符號

 

重建田馥甄《日常》場景

談起讓Maria在台開始享有廣大知名度契機,則不得不提她在2016年替田馥甄Hebe所拍攝的《日常》專輯主視覺,憶起與Maria合作,Hebe表示她是自信、美麗與實力兼具的現代攝影師,此次首度展出系列作品,為了讓參觀者體驗何謂日常美好,主辦單位也重建《日常》專輯形象場景,讓民眾有機會身歷其境,再現女神風采。

 

 

Maria Svarbova作品亮點

 

 

Mária Švarbová(@maria.svarbova)分享的貼文 張貼

 

夏日波光粼粼的泳池水面,倒映著穿著鮮豔的人兒入水前的影子。在興奮地想跟著跳入泳池時,稍微有些猶豫,模特兒面無表情,擺著略顯僵硬的姿勢,所有一切都是靜止的,你只能成為旁觀者,望著這寂靜的奇幻時空。

 

 

Mária Švarbová(@maria.svarbova)分享的貼文 張貼

 

Maria Svarbova的作品中,常可以看見姿勢僵硬,面無表情的模特兒做出人們生活中的舉動,在社會既定的角色中,我們日復一日地重覆這些動作,不自覺,或無力改變。透過這些看似魔幻的虛擬世界,我們得以從中抽離,思考日常的意義。

 

 

Mária Švarbová(@maria.svarbova)分享的貼文 張貼

 

Maria Svarbova 出生於 1988 年的斯洛伐克,在國際上獲得許多比賽獎項,如2018年哈蘇攝影獎,2016年IPA專業廣告組第一名,並獲選為 2017 斯洛伐克富比士雜誌 Forbes 30 under 30(三十位三十歲以下,具有影響力的人),此外也和許多 Vogue、Harper's bazaar 等知名品牌合作過。2016 年幫歌手田馥甄拍攝專輯照片,展示在台北 101 大樓外牆上,使得台灣開始認識這位攝影師。

 

 

Mária Švarbová(@maria.svarbova)分享的貼文 張貼

 

Info│瑪麗亞 ‧ 斯拉波娃亞洲首展

Art Angle 1/edition|Maria Svarbova Asia Premier

展期:2018.10.20-11.18

地點:台北花博流行館

 

 

via / 異角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 

黑白的紐約,有灰階生活和彩色的夢: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推出台裔英國攝影藝術家Mavis CW個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集結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藉黑白影像映現城市脈動與人性的光影交錯。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即日起至2025年7月7日展出。(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受布列松啟發投入街頭攝影

「街頭攝影充滿即興與不可預測性,每一刻都是獨特且無法重現的。黑白攝影是一種去除雜訊的語言,讓作品回歸光影與構圖的純粹本質,讓觀者更專注於影像的故事性。」Mavis說道,精準點出以街頭為背景、黑白影像為語彙創作的原因。然而,個人風格絕非短時間煉成。Mavis在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攻讀科學研究期間,意外開啟對攝影的熱愛,那時她專注於靜物和建築攝影,卻在接觸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著作《決定性瞬間》後,毅然投入街頭攝影。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拍攝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建構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賦予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就是那一瞬間!一旦錯過,它將不復存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Mavis深受《決定性瞬間》啟發,她認為街頭攝影不僅能捕捉真實的情感與社會狀態,更具備強烈的紀實意義,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對環境的的敏銳度與洞察力。「有時候,一個畫面只有在特定的光線或環境條件下才能成立。黃昏時的斜陽、霓虹燈下的剪影、街角瞬間閃過的一道光,或是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元素與場景中的人物與氛圍相互融合,便成為了按下快門的契機。」而每個按下快門的決定性瞬間,Mavis透過黑白畫面呈現。她認為,影像去除色彩的干擾後,觀者更能專注於其中的情感與故事,從光影中體會畫面的張力與層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Mavis在台北徠卡之家的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展出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展名靈感來自一句話:「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there’s New York(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紐約是Mavis除了長住的倫敦之外,最常拍攝的城市,在她眼中,「紐約是一座充滿對比的城市——現實與夢想交錯,喧囂與孤寂並存,每個街角都蘊藏著無數故事。」這座大都會多元文化交融、歷史與現代交織,且視覺豐富、生活節奏明快,像是一座流動的舞台,是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泉源,Mavis也不例外。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心中難忘的紐約街頭一幕

談及在紐約拍下最難忘的作品,Mavis選了《電話亭2019》,影像中一位在電話亭內掙扎的男子,與亭外好萊塢明星廣告看板交疊,形成現實與非現實的矛盾對比,也像庸碌生活與夢想成真的對照;然而自2022年起,電話亭正式退出紐約街頭,此景已成為歷史。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也分享了一段因徠卡相機而發生的美好邂逅。幾年前,她拿著徠卡M6在紐約街頭拍照,途中偶遇一位當地傳奇的街頭攝影師,兩人因彼此手中的相機而開啟對話,還為對方拍了張肖像;五年後,他們再度於紐約街角重逢,以初見面拍攝的肖像照為開場,再次為彼此留下了新的影像。這段奇遇,也讓《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攝影展更添故事性。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不藏私分享!Mavis街拍的徠卡相機 X 鏡頭組合

Mavis與徠卡相機的緣分始於童年,她的母親擁有一台經典徠卡,紀錄了無數珍貴的家庭回憶。當她決定專注於攝影創作,母親送給她人生中的第一台徠卡相機——徠卡M6。現在,Mavis最常用的相機仍是徠卡M6M7,搭配Summicron-M 35mm f/2 ASPH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這些設備讓她能在不干擾被拍攝者的情況下進行拍攝,捕捉最真實、自然的瞬間。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地點|徠卡臺北畫廊(徠卡之家)

地址|臺北市青田街63

展期|即日起至202577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