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揭開日本攝影大師橫浪修鏡頭下的純真!捕捉蒼井優空氣感、《1000 Children》 純粹童顏

橫浪修鏡頭下的蒼井優

歪著頭、頂著濃眉毛的小女孩,肩膀不自然地夾著一顆紅蘋果,有點詭異卻又讓人不禁莞爾的攝影作品,是日本攝影大師橫浪修的代表作《1000 Children》 。純真、空氣感、詩意光線,是人們提及這位名家的關鍵字。剛結束記者會,直奔後台稍作休息的橫浪修,對他來說當下最重要的事是拿著珍珠奶茶大口啜飲,能夠近距離見到大師童心一面,似乎也了解他的作品為何總能予人「純粹」之感。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作為日本空氣感系指標攝影師,橫浪修的名號總和日本空氣感女孩蒼井優擺在一塊,甚至因此贏得「蒼井優御用攝影師」的稱號,不過行事低調的他,卻對封號有點招架不住,事實是他和蒼井優合作過幾次,但要擔起「御用」 之名,這承受的壓力自然有點大。熱愛捕捉自然光線、純粹心靈和大自然的橫浪修,世界任何事物在他鏡頭詮釋下,彷彿都添上了療癒氣息,也許人物和背景深具反差之感,卻不知不覺中讓人凝視著,在內心油然而生一種平和感受,而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侘寂(Wabi-sabi),曾經他以日本獨有傳承已久的美學觀來形容自己的作品風格,那種不對稱、不規則,簡單卻富含自然的完整性,帶來幽靜清爽的感知,讓人得以細細品味。「純粹感是拍攝時我最注重的,正因為我喜歡這樣的元素,因此當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交流就變得很重要,若當下沒有那份感動,不免顯得有些無味。」橫浪修說道,舉例來說,他鏡頭底下的蒼井優,帶著淡淡爽朗,沒有一絲華麗與繁瑣,呈現出最純淨、活力滿溢的姿態。而能夠在色調淡雅的作品中,創造出極具強烈情感觸動的作品,正是他那近30載淬鍊出來的爐火純青攝影功力。

 

14歲時因為看了西田敏行在《池中玄太80キロ》裡飾演的攝影記者一角,讓他決定踏入攝影領域,先從拍攝時尚雜誌與商業攝影開始,接觸許多廣告拍攝,之後才開始進行個人創作。 對他而言,平凡不過的日常,一點一滴藉由觀察與探索,慢慢累積創作能量。2009年,他開啟了名為《100 Children》的拍攝企劃,紀錄100位3歲半至5歲的幼稚園女童,小孩穿著白襯衫與藍色吊帶裙,肩上夾著一顆水果,微妙設定卻帶來異想天開的效果,談及當初攝影靈感,他表示是在泰國普吉島工作時獲得的啟發,「那時接下兒童雜誌的邀約,本來只是為了讓畫面更有異國氛圍,加入了當地水果,卻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儘管小女孩們穿著同款制服,看似單調卻讓人玩味,「相同的服裝、姿勢,但每個人的神情和性格都截然不同」。

 

「他們總是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鏡頭,鏡頭另一端的我,心情也純粹了起來。」,原先100位的計畫,漸漸擴張至1000位,而同樣的肩膊夾水果姿勢,有些原本哭鬧的小孩變得認真,反而極度專注,展現「一生懸命」精神;有的則始終放不開,需要媽媽在鏡頭外牽著手,各式林林種種的情況也成了拍攝時難忘的回憶,「我心想應該要好好把握這些瞬間,紀錄他們最美好純真的一刻。」。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隨著《1000 Children》系列成名,橫浪修則把此概念延伸至《Assembly》與《After Children》。在《Assembly》中,他想放大強調「團體美感」,以大自然為背景,拍攝一群神秘女學生,沒有名字、看不到樣貌,但卻穿著同樣的服裝,做著同樣的動作,「如果走在日本街頭,一群穿著同樣制服的女學生是很常見到的景象」橫浪修說道,他刻意模糊個體,而是放大「團體」姿態,而鏡頭裡的少女列隊而行、相互擁抱,或在雪地狂奔、嬉戲,不同於《1000 Children》,我們見不著少女臉龐,完全隱藏個體性格,卻進一步凸顯出群體的力與美。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到了《After Children》,則是在《1000 Children》企劃的幾年後,橫浪修像當初參與過拍攝的孩童重新發出邀約,以相同姿勢、水果素材重現當時的計畫,然而經過幾年成長,當時懵懂的孩童如今已能快速正確接受指令,甚至能夠好好展現自己,無意識的純粹感削減不少,甚至像是有意被隱藏起來般。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若說《After Children》是之後的延續,《PRIMAL》 則像是系列前傳,以0歲到3歲的嬰孩為主,看似微小的水果在他們眼中看來像是巨大玩具般,要用肩膀或是下顎夾著反而需要更多專注力,而專注的同時也產生不同情緒變化,反而有一種更接近野生、原始的動物本能一面。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與 LIBRARYMAN 季刊攝影集所合作計畫「Seasons Series」的《Mizugi》,如制服化般的灰色泳衣,能否談談當初在攝影上編排?

以往的幾個系列,多是用長鏡頭、遠距離角度來拍,但《Mizugi》則有許多近距離角度拍攝的鏡頭,身體上的水珠、泛紅肌膚與紋理等,同樣有著規律般的姿態,卻因更互相貼近,而讓人有溫度與親密性的感受。

 

關於通過鏡頭捕捉不同性別,兩者間相似與最有趣的差別為何?

常常被問說為什麼,尤其是常被說個人作品常是拍女生,而不是男生,可能是生理上無法接受(笑)。其實我在工作上,商業攝影還是會拍男性,但男生比較達不到我心中,那種放空純粹的感覺。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在眾多作品中,有否感到棘手的難題?

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拍攝作品,所以要維持熱情的動力,這件事就是最大挑戰。像是我會計算一天拍9次,一次拍30個人,一個月拍270個人,有明確的目標才能維持拍下去的動力。像是當初在拍攝《100 Children》時,我也會想說如果有人想學我的話,100個人感覺蠻容易挑戰的,那我就設定1萬個,造出一個別人比較難到達的門檻。

 

為了別人沒辦法學的一個目標,所以必須開發拓印、自己不一樣的東西,要將自己的風格推敲到極致,例如《1000 Children》系列繼續發展,強度也會越來越緊密,至於最難的話,可能還是連絡吧(笑)。因為一旦停止這系列就會結束,對我來說系列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它延續,感受成長的魅力。

 

會排斥數位攝影?

並不會刻意排斥,但現在作品仍舊多是使用膠卷拍攝,我想無論是傳統還是現有的數位相機,只要有興趣,就應該有一份無畏的堅持,而隨著時間更迭,也要照著自己喜歡的風格堅持下去。

 

橫浪修Osamu Yokonami 

1967年出生於日本京都,1987年進入大阪視覺藝術學院就讀,1989年進入日本文化出版局寫真部,擅長捕捉純真、空氣感,曾拍攝蒼井優、新垣結衣、小松菜奈等日本女星,是少數商業與藝術兼具的攝影師;作品常見於日本各大時尚雜誌如《裝苑》、《Figaro》。

 

文字:Ian Liu
 照片提供:©SNAPPP ©OSAMU YOKONAM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 

黑白的紐約,有灰階生活和彩色的夢: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推出台裔英國攝影藝術家Mavis CW個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集結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藉黑白影像映現城市脈動與人性的光影交錯。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即日起至2025年7月7日展出。(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受布列松啟發投入街頭攝影

「街頭攝影充滿即興與不可預測性,每一刻都是獨特且無法重現的。黑白攝影是一種去除雜訊的語言,讓作品回歸光影與構圖的純粹本質,讓觀者更專注於影像的故事性。」Mavis說道,精準點出以街頭為背景、黑白影像為語彙創作的原因。然而,個人風格絕非短時間煉成。Mavis在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攻讀科學研究期間,意外開啟對攝影的熱愛,那時她專注於靜物和建築攝影,卻在接觸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著作《決定性瞬間》後,毅然投入街頭攝影。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拍攝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建構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賦予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就是那一瞬間!一旦錯過,它將不復存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Mavis深受《決定性瞬間》啟發,她認為街頭攝影不僅能捕捉真實的情感與社會狀態,更具備強烈的紀實意義,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對環境的的敏銳度與洞察力。「有時候,一個畫面只有在特定的光線或環境條件下才能成立。黃昏時的斜陽、霓虹燈下的剪影、街角瞬間閃過的一道光,或是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元素與場景中的人物與氛圍相互融合,便成為了按下快門的契機。」而每個按下快門的決定性瞬間,Mavis透過黑白畫面呈現。她認為,影像去除色彩的干擾後,觀者更能專注於其中的情感與故事,從光影中體會畫面的張力與層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Mavis在台北徠卡之家的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展出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展名靈感來自一句話:「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there’s New York(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紐約是Mavis除了長住的倫敦之外,最常拍攝的城市,在她眼中,「紐約是一座充滿對比的城市——現實與夢想交錯,喧囂與孤寂並存,每個街角都蘊藏著無數故事。」這座大都會多元文化交融、歷史與現代交織,且視覺豐富、生活節奏明快,像是一座流動的舞台,是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泉源,Mavis也不例外。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心中難忘的紐約街頭一幕

談及在紐約拍下最難忘的作品,Mavis選了《電話亭2019》,影像中一位在電話亭內掙扎的男子,與亭外好萊塢明星廣告看板交疊,形成現實與非現實的矛盾對比,也像庸碌生活與夢想成真的對照;然而自2022年起,電話亭正式退出紐約街頭,此景已成為歷史。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也分享了一段因徠卡相機而發生的美好邂逅。幾年前,她拿著徠卡M6在紐約街頭拍照,途中偶遇一位當地傳奇的街頭攝影師,兩人因彼此手中的相機而開啟對話,還為對方拍了張肖像;五年後,他們再度於紐約街角重逢,以初見面拍攝的肖像照為開場,再次為彼此留下了新的影像。這段奇遇,也讓《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攝影展更添故事性。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不藏私分享!Mavis街拍的徠卡相機 X 鏡頭組合

Mavis與徠卡相機的緣分始於童年,她的母親擁有一台經典徠卡,紀錄了無數珍貴的家庭回憶。當她決定專注於攝影創作,母親送給她人生中的第一台徠卡相機——徠卡M6。現在,Mavis最常用的相機仍是徠卡M6M7,搭配Summicron-M 35mm f/2 ASPH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這些設備讓她能在不干擾被拍攝者的情況下進行拍攝,捕捉最真實、自然的瞬間。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地點|徠卡臺北畫廊(徠卡之家)

地址|臺北市青田街63

展期|即日起至202577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