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基隆星濱山雙年展《水啦》登場:邀集19組海內外團隊展出繪畫、影像和裝置,串連在地店家將藝術帶入生活

2025基隆星濱山雙年展《水啦》登場:邀集19組海內外團隊展出繪畫、影像和裝置,串連在地店家將藝術帶入生活

基隆靠海、多雨,並有基隆河由內陸入港,生活與水息息相關。當地青年團隊星濱山過去便通過「永晝海濱美術館」計畫沿港打造地域型展演場域,持續深化藝術與生活的連結。如今進一步策劃的《水啦》年度展覽,即將在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登場。水霧氤氳中,擇一週末來趟港城之旅,兼賞海濱風光和海內外團隊從繪畫、影像到空間裝置的多媒材創作。

夏秋交替之際,基隆在地團隊星濱山所策劃的「永晝海濱美術館」(註),將於基隆藝術聚落共創協會協辦下,以「流動」為核心命題,正式開啟2025年度展覽《水啦 WATER LIVES HERE》序章;深入探討水、山海、生命與城市之間的共鳴,引領觀者依循水脈絡,重新感受這座先天條件上即與水共生的城市,隱而不顯卻堅定不移的呼吸節奏。

註:「永晝海濱美術館」為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於2021年啟動的藝術計畫,旨在讓多元創作走入街巷,構建出無牆、無邊的生活美術館。

本屆雙年展共計16組團隊參展,當中包括10組藝術創作者,從與水相關的主題出發,運用多元媒材勾勒水的樣態及人們對其想像;6組實驗展演合作計畫邀集台灣本地和國際創作者,透過繪畫、影像、裝置等形式,記述基隆與水緊密牽繫的發展二三事。

2025星賓山藝術雙年展《水啦 WATER LIVES HERE》將於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在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街區登場。(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2025星賓山藝術雙年展《水啦 WATER LIVES HERE》將於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在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街區登場。(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正濱漁港街店漫溢台灣感性。(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正濱漁港街店漫溢台灣感性。(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展期內亦同時以永晝海濱美術館常設藝術空間「SpaceMoor」合作展逐月串聯來自法國、韓國及澳門的作品。8月首先從法國藝術家Clément Denis & Fouzy Denis《Birds of Keelung》起始,9月由韓國藝術家尹洙竫接續帶來《Stories You Don’t Know : Strangers in Keelung》,10月則有澳門造船工藝文化協會《舟遇-帶著匠人的手紋出港》及台灣藝術家徐維駿《流體記錄:隨波與浮生》油畫展出。

法國藝術家Clément Denis & Fouzy Denis《Birds of Keelung》將回收漁網製成畫布,以正濱漁港為核心創作。(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法國藝術家Clément Denis & Fouzy Denis《Birds of Keelung》將回收漁網製成畫布,以正濱漁港為核心創作。(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韓國藝術家尹洙竫從正濱漁港前勝利路的移民故事出發,帶來《Stories You Don’t Know : Strangers in Keelung》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韓國藝術家尹洙竫從正濱漁港前勝利路的移民故事出發,帶來《Stories You Don’t Know : Strangers in Keelung》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澳門造船工藝文化協會《舟遇-帶著匠人的手紋出港》鋪陳當地荔枝碗造船業的歷史脈絡。(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澳門造船工藝文化協會《舟遇-帶著匠人的手紋出港》鋪陳當地荔枝碗造船業的歷史脈絡。(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台灣藝術家徐維駿《流體記錄:隨波與浮生》結合科學觀察與藝術感知。(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台灣藝術家徐維駿《流體記錄:隨波與浮生》結合科學觀察與藝術感知。(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另還有3組基隆市區推薦展覽分別在小獸書屋、雨島旅店、在河邊展藝空間進行,延承永晝海濱美術館街區合作理念,攜手在地店家、藝術家與市民,共同打造永續藝術廊帶。

除核心概念展區位於星濱海港學校外,各創作者展覽分散在街巷內的店家、旅宿空間等場域。(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除核心概念展區位於星濱海港學校外,各創作者展覽分散在街巷內的店家、旅宿空間等場域。(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4組插畫家、6組裝置藝術家,多媒材開展「水」敘事

4組青年插畫家深入採集城市風景與文化脈絡,進而用插畫記錄這座港城的多重面貌。張梓鈞《海窗》系列作品聚焦基隆特殊建築景觀及海鮮飲食文化,描繪遮雨棚天橋、擋風鏡機車、著名羹湯小吃等日常一隅;李振豪《燈島遊戲》系列作品結合自身旅遊經驗,刻畫燈塔5個時段的運作與情感流動;GGDOG《水燈》系列作品選題自中元普渡的「放水燈」儀式,並由好兄弟的視角揭開儀式背後細節;王妤璇《潮境生息》系列作品則取材於潮境工作站的海洋復育行動,將珊瑚、小丑魚與石花菜作為主角,嶄露生命處於逆境中的希望延續。

張梓鈞《海窗》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張梓鈞《海窗》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李振豪《燈島遊戲》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李振豪《燈島遊戲》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GGDOG《水燈》系列作品〈亮晃晃的那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GGDOG《水燈》系列作品〈亮晃晃的那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王妤璇《潮境生息》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王妤璇《潮境生息》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6組裝置藝術家利用各異的創作質材和場域,與港口記憶共振。陳宥芃、何芯源的動態漁網裝置〈0.8Hz 0.8Hz〉結合聲音與物件,捕捉港口緩慢而隱微的時間節奏;陳怡瑄經由「水霧」媒介,召喚歷史中被遺落的集體記憶,讓〈一夢如是〉虛實之間的痕跡短暫顯影;謝騆瑜藉虛構載體「孢鳴魚」進行擬生態敘事,嘗試述說雨港城市未成形的語言。

陳宥芃、何芯源〈0.8Hz 0.8Hz〉。(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陳宥芃、何芯源〈0.8Hz 0.8Hz〉。(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陳怡瑄〈一夢如是〉。(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陳怡瑄〈一夢如是〉。(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謝騆瑜〈孢鳴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謝騆瑜〈孢鳴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其他參展藝術家亦從不同角度詮釋主題,如編劇團體編緣人劇本農莊自「水神消失」的寓言發想,虛構出漁村面對信仰崩解與生存焦慮的故事〈水神出走中〉,映照正濱漁港的轉型歷程;動畫創作者鄭容安以「水工廠」為比喻,透過〈sorrow sorrow〉的逐格動畫細膩呈現情緒如水流般的生成與湧動;陶藝家林育澤《捏小船》系列作品則汲取陶瓷小船、建築與漁獲意象為創作語彙,承載他身為基隆人對家鄉港口的深刻觀察。

邊緣人劇本農莊〈水神出走中〉。(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邊緣人劇本農莊〈水神出走中〉。(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鄭容安〈sorrow sorrow〉。(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鄭容安〈sorrow sorrow〉。(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林育澤《捏小船》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林育澤《捏小船》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遊行、市集齊登場,攜手在地店家推限定餐點

此次永晝海濱美術館仍著眼永續目標,秉持街區合作經營理念,於展期內攜手9間店家——喫茶開門、茹絲咖啡、小島走走布朗尼專賣店、閑閑、島上有冰、曙·初見咖啡/暮·相見酒廊、遊吟墟里·命運交織所、泰機車泰客蔬食、喳吧工作室、空白服飾x金派甜點,推出以展覽主題為靈感的限定餐點;搭配2大活動——花車遊行「宇宙藝術號」將藝術融入基隆中元祭街頭,讓創作隨隊伍流動,與城市和民眾共築美好回憶;「流市集 Flow Market」則結合市集與展演,匯聚在地創作者能量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深化藝術與生活的連結。

藝術導覽、跨國講座、周邊商品搶先看

除了以上19組豐富的展覽內容外,《水啦 WATER LIVES HERE》更預計舉辦9場美術館藝術導覽、2場跨國講座(尤其台日創生對談,將從橫濱、京都和福井邀請具藝術、設計和策展經驗的講者與會)、2場台灣造船廠深度地方導覽、1場承槳工作坊。並推出布貼、馬克杯、複製畫、招財吊飾及聯名服飾等一系列獨家周邊商品供觀眾選購收藏。

《水啦 WATER LIVES HERE》獨家周邊商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水啦 WATER LIVES HERE》獨家周邊商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同場加映:前進日本大洲市駐村,啟動跨文化地方創生

與此同時,永晝海濱美術館更同步參與日本大洲市舉辦的「OZU ARTS and CRAFTS 2025 +TAIWAN」國際交流計畫,透過展售年度周邊商品,增進台日在藝術文化層面上的互動。

大洲市自2018年起由市政府與民間單位共推地方創生,打造出日本最大規模的分散型飯店和首創的「城泊」生活體驗,成就永續經營的創新典範。而這次藝術駐村計畫,由來自基隆星濱山的林書豪攜《街屋想像 NEW HOUSE VISION》代表台灣前往,同當地居民一起探究如何將閒置空間活化為新的社區配置與創作場域,展開一場跨文化、跨領域的對話合作。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發跡於基隆正濱漁港的青年團隊,與基隆藝術共創聚落協會共同營運永晝海濱美術館,並固定舉辦雙年展,致力透過藝術共創帶領觀者找到海港的無限可能。

2025星賓山藝術雙年展《水啦 WATER LIVES HERE

  • 時間: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週五、週六、週日、週一13:00-18:00
  • 地點: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街區

>> 購票請點此,更多資訊可至展覽官方網站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落幕!下一站12月前進嘉義,展覽場地選址老倉庫

奈良美智《朦朧潮濕的一天》前進金瓜石!選址「台電金水基地」,全新創作、限量周邊首度亮相

9/30更新: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於9月28日圓滿落幕,展期短短93天創下8萬人次觀展紀錄,成為話題熱點。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宣布,巡展的下一站將於今年12月移師有「畫都」美譽的嘉義!奈良美智也於Threads及X上透露,展覽場地將設於一座老倉庫,且預計會增加更多周邊商品。

文化總會與奈良美智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2023年開始為期十年的巡迴之旅,先後走過高雄、澎湖、屏東和金瓜石,第五站將於12月在嘉義開展。(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文化總會與奈良美智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2023年開始為期十年的巡迴之旅,先後走過高雄、澎湖、屏東和金瓜石,第五站將於12月在嘉義開展。(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藝術家奈良美智在台十年巡展計畫「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4站前進金瓜石!本次展覽選址坐落新北山城的台電金水基地,展期自2025年6月28日至9月28日,不僅展出奈良美智為台灣繪畫的重要作品《朦朧潮濕的一天》,更將帶來素描、陶器、攝影作品、限量周邊與展期限定餐飲,邀請民眾循著潮濕山霧的足跡,感受奈良美智筆下那份專屬台灣的溫暖人情。展覽採線上預約制。

奈良美智2021年台南隔離時期素描創作(左)、2025年新作《河邊》(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奈良美智2021年台南隔離時期素描創作(左)、2025年新作《河邊》(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朦朧潮濕的一天》巡迴第4站登場

《朦朧潮濕的一天》是奈良美智為感謝台灣捐贈口罩給日本、關懷311東日本大地震所繪製的巨型畫作,代表著台日雙方從官方到民間緊密的友誼和信任,作品自2021年首度曝光後,2023年展開為期十年的巡迴之旅,走訪高雄、澎湖與屏東,下一站將前往承載島嶼重要礦業記憶的金瓜石。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四站將於今年夏天前進金瓜石,展期自2025年6月28日至9月28日。(圖片提供:文總)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四站將於今年夏天前進金瓜石,展期自2025年6月28日至9月28日。(圖片提供:文總)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十年巡展計畫,於2023年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出發。(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十年巡展計畫,於2023年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出發。(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選址金瓜石「台電金水基地」

在開展記者會上,奈良美智提到,自2021年起在台灣舉辦特展,走過台北、高雄,最後在台南劃下句點時,他便想著:「如果能有更多作品、更長久的留在台灣與大家相見,那就太好了!」雖然的確曾懷疑是否能持續展出到十年,但不知不覺已來到第三年。

台電金水基地建築外觀(圖片提供:金水361. META space)
台電金水基地建築外觀(圖片提供:金水361. META space)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對台灣懷有深厚情誼,曾多次在社群媒體分享來台記憶。(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對台灣懷有深厚情誼,曾多次在社群媒體分享來台記憶。(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第四站來到了金瓜石,我真的就是想要在這樣的場域來展出我的作品。」奈良美智分享,當初在勘查場地時,來到這棟正重新整修到一半的空間,他提出了一個「任性」的請求,希望能暫停部分的工程,讓他能在這種整修狀態未完成的建築裡展出作品,在既有的空間,保存過去的記憶,同時賦予新的價值。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奈良美智陶器作品(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奈良美智陶器作品(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集結奈良美智全新創作、周邊

除了《朦朧潮濕的一天》大型畫作,更帶來6件今年全新創作的繪畫、13件素描等作品,是巡展以來展品數量最多的一次。本次展覽也邀請郭俊佑、賴科維、洪宇蕎與石孟鑫4位台灣年輕藝術家一起在金水基地展出。現場規劃周邊商品銷售點,帶來T恤、襪子、由台電退役變電箱製成的造型徽章、奈良美智在X上預告的「銀亮亮材質」全新包款,以及奈良美智在台南防疫隔離期間創作的「Tainan Quarantine Drawings」系列明信片套組等限量周邊。

→ 奈良美智金瓜石特展必買周邊盤點

除了《朦朧潮濕的一天》大型畫作,奈良美智更帶來6件今年全新創作的繪畫。(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除了《朦朧潮濕的一天》大型畫作,奈良美智更帶來6件今年全新創作的繪畫。(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奈良美智巡展周邊(攝影:Adela Cheng)
奈良美智巡展周邊(攝影:Adela Cheng)
奈良美智巡展周邊(攝影:Adela Cheng)
奈良美智巡展周邊(攝影:Adela Cheng)

展覽期間,金水基地一樓咖啡廳將推出印有奈良美智畫作的咖啡杯、台灣精品冷泡茶、造型雞蛋糕與台電老字號消暑聖品「協和冰棒」,邀請大家欣賞作品後,以味覺體驗藝術的餘韻。

台電金水基地一樓咖啡廳(圖片提供:金水361. META space)
台電金水基地一樓咖啡廳(圖片提供:金水361. META space)
(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如何預約奈良美智特展?

文化總會、奈良美智基金會、台灣電力公司共同主辦的「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即將於6月28日在台電金水基地正式開幕,展期至9月28日,採線上預約制首波6/16(一)中午12點正式開放預約,之後每月16日中午12:00依序開放2個報名梯次。展覽開放時間為上午10點至晚上6點(每週一公休),更多展覽資訊請鎖定奈良美智特展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公共藝術粉絲專頁。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採線上預約制。(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採線上預約制。(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參觀採線上預約制
第一梯次:6/28-7/15(6/16 12:00 開放報名)
https://reurl.cc/nm8ey1

第二梯次(7/16-7/31)
https://reurl.cc/EV9EWk

第三梯次:8/01-8/15(7/16 12:00 開放報名)
https://reurl.cc/Qa7rjZ

第四梯次:8/16-8/31(7/16 12:00 開放報名)
https://reurl.cc/nYnaEl

 

第五梯次:9/01-9/15(8/16 12:00 開放報名)
https://reurl.cc/3M4oER


第六梯次:9/16-9/28(8/16 12:00 開放報名)
https://reurl.cc/9n3GkX​


每月 16 日中午 12:00 依序開放 2 個報名梯次。

奈良美智特展交通方式

文總推薦,觀展結束後,可以從金水基地漫步至水湳洞停車場,欣賞琥珀色光束照亮的十三層遺址,感受濃霧、山雨與礦業遺址交織出的特殊氛圍。(圖片提供:金水361. META space)
文總推薦,觀展結束後,可以從金水基地漫步至水湳洞停車場,欣賞琥珀色光束照亮的十三層遺址,感受濃霧、山雨與礦業遺址交織出的特殊氛圍。(圖片提供:金水361. META space)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 
展期|6/28(六) - 9/28 (日) 10:00-18:00(每週一公休),6/28(六)開展當日將於 14:00 開始開放入場
地點|台電金水基地(新北市瑞芳區洞頂路 361 號)

資料提供|文總、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元宇宙到來前,我們先潛進水下考古MR世界: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沉沒的聲音》

在元宇宙到來前,我們先潛進水下考古MR世界: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沉沒的聲音》

當我們談論美術館的未來時,很難不想到虛實交融的可能性。2024年,北美館啟動一項名為「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的實驗,試圖探索一個關鍵問題:當藝術遇上數位技術,美術館的邊界在哪裡?藝術家許家維醞釀3年,《沉沒的聲音》這件跨域之作結合水下考古、拍攝與聲學,並與NAXS STUDIO涅所未來合作MR混合實境技術,邀請觀眾潛入澎湖周邊海域的沉船歷史。9月每週四至週日下午,美術館規劃3場約50分鐘的預約制演出,在多人連線的MR沉浸式空間中,觀眾將體驗到一場跨時空的感官之旅。

戴上Meta Quest 3頭顯,才發現裝置隨這幾年技術進步意外地輕盈。如果你帶過更重的頭顯/眼鏡,甚至前幾年你曾背過外接式、連著電腦的背心,你應該會懂我在說什麼。

 《沉沒的聲音》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分為兩種版本:一種是觀眾佩戴頭顯體驗沉浸式場次,另一種則是自由參觀的錄像裝置版本。戴上頭顯,有點像潛水員戴上潛鏡,在進行水下考古前的換裝儀式。聽著音樂、看著影像,慢慢地隨著演出進行,你會發現自己轉變為一個虛擬化身(avatar——可能是清朝的小水兵、二戰日本海軍軍官、裝備很復古的潛水員或傳說生物海和尚,航行在水下的奇幻歷史世界。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北美館遇見MR藝術實驗

台灣擴延實境(XR,包含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的藝術實踐享譽國際,如陳芯宜《雲在兩千米》二度榮獲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單元最高榮譽。然而,除了高雄市電影館「VR FILM LAB」外,台灣缺乏固定的XR播放場域。

202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啟動「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探索虛擬世界中藝術與科技的可能性,自然沒放過XR領域。其中,當年的共域計畫之三「VR圖書室計畫」便由「在地實驗」策劃專屬播放空間。選件上,作品回應北美館對於回憶、歷史與社會等議題的關注;它也不是傳統售票或預約制影展,呼應美術館空間即時開放特性,讓觀眾現場排隊,真像在圖書館視聽室現場「借閱」這些作品。而藝術家許家維醞釀3年的《沉沒的聲音》,更進一步以MR探索了空間的可能。

藝術家許家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許家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下涉及部分劇透,請斟酌觀看)

 

MRVR的媒材特質不太相同。VR360電影提供全然沉浸的封閉虛擬世界,更像是個人化電影院(不過若你連上線,你確實可以與他人遠端在全虛擬世界上相會);MR則讓觀者身處現實與虛擬的交界,時而透過眼鏡窺見真實世界,形成奇妙的感知體驗。《沉沒的聲音》首段也是一般觀眾能參觀的錄像作品,3面懸吊螢幕分別呈現澎湖耆老葉成仁即興吟唱褒歌〈討海歌〉、潛水員監看「山藤丸」的水下作業,以及表演者潛入海中演奏自製螺旋槳樂器的片段。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同體驗虛實混淆的水下世界

關於MR技術,我有幸在去年(2024)於國家兩廳院觀賞《鏡:KAGAMI——坂本龍一逝世前錄製的最後演出,今年也體驗了河床劇團的最新作品《之間》。在現實空間中,眼前呈現的景象與認知的物理現實產生奇妙落差,形成虛實交融的特殊體驗。眼前可能飄盪著光球,或讓你潛入人體臟器、遨遊宇宙之中感受生命奧妙。

《沉沒的聲音》演出的第二段,眼前的空間逐漸脫離美術館,進入一段虛擬世界的航程,甚至潛入了水中。眼前的世界被重新改造,但身體切實地能感受到還在美術館空間中,你也能感受到有些虛幻場景與美術館的空間重合。當軍樂奏起時,我與其他觀眾竟開始在同一時空下共同演奏樂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種多人共享的體驗設計格外有趣。《沉沒的聲音》採5人一組,一場演出能同時容納兩組共10人。觀眾能透過眼鏡看見現場其他人化為虛擬替身的樣貌,這對技術門檻與環境器材配置要求極高,訊息傳輸稍有延遲便能察覺。所幸這次體驗相當順暢,既保有私密的觀影感受,又能感受到與他人的共同存在。相較於獨自觀賞的寂寞,與一群人同在演出場域中互動,體驗截然不同,況且大家後來都化身為不同的avatar角色,更增添了角色扮演的樂趣。

最後,我們一共探索了清代甲午戰爭時期的「廣丙艦」,以及二戰時期被日本政府徵用為運輸船的「滿星丸」與「山藤丸」。看到演出結局時,我感到一絲感傷。《沉沒的聲音》讓人感受到歷史消失的可能,也更能體會考古發掘歷史故事的必要性。透過MR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我們也重新思考了虛實之間、過去與當下時空的關係。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想像虛實並存的展演未來

9月「虛實共構:混合實境創作與技術實踐」的講座中,許家維分享到「考古學就是想像的技術」,當代考古學家用有限的技術與線索,去想像一個遙遠而未曾經歷的時空。實作上困難重重,不僅為讓觀眾同時看見彼此虛擬化身,而得在透視功能與運算效能間做出取捨,更複雜的是空間「虛實疊合」的技術,難度遠超單人體驗的VR360。此外,水下拍攝的極限條件,更令攝影師一次得在強勁海流中工作2小時不上岸,連續錄製8K影像也考驗著固態硬碟需求。聲納技術則透過反射距離分析海底地形,讓觀眾腳下踩的虛擬紅色區域能對應真實的礁石位置。 

9月「虛實共構:混合實境創作與技術實踐」講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9月「虛實共構:混合實境創作與技術實踐」講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目前《沉沒的聲音》同時於香港M+博物館展出,但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頭顯懸掛於浮球裝置上,觀眾可透過投影同步觀看頭顯視角的畫面。許家維也透露,明年也將前往荷蘭EYE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展出,到時可能不再像北美館區分兩種展出,而是讓佩戴頭顯與未體驗沉浸式內容觀眾同時共存於展場中,此時,觀眾的身體本身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未體驗者觀看體驗者,如同觀賞一場即時演出。雖然不確定這個構想是否會真正實踐,但這種虛實交融、不同體驗層次並存的互動張力,正是MR技術獨有的藝術魅力。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重新思考數位藝術的脆弱與永恆

除了《沉沒的聲音》,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對虛擬世界的探索也未完待續。《消失的反動》線上展覽已經上線,展期將延續至2026831日,並將於10月起至明年舉辦6場線上講座與演出,以及2場線下放映活動。墨西哥籍策展人Doreen A. Ríos這次聚焦在數位世界的不穩定與脆弱特質,邀請Federico Pérez Villoro徐容Anna RidlerOlia Lialina4位藝術家獻上全新委託創作。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影像截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影像截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提醒我們一個容易忽略的現實:儘管我們習慣認為數位內容能夠永久保存,但實際上它們可能因為各種因素瞬間消失。4位藝術家各自創作純線上作品,以「物質、記憶、幽靈、脆弱性」為核心,探討一個深刻的問題:當數位生活無所不在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突然消失的數位記憶?

他們的創作就是另一種當代考古學,挖掘數位世界潛藏的崩解痕跡,從被污染的海洋到逐漸損毀的USB隨身碟,從幽靈般飄蕩的虛擬花朵到網路舞蹈文化中的身體律動。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意象,共同指向網路生命週期的短暫與易逝。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將海底光纖電纜的斷裂、失效的超連結、404錯誤頁面當作數位世界留下的考古證據。這些「失敗」不是技術故障,而是數位世界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就像考古遺址中的斷垣殘壁。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徐容,〈集記憶體_重建碎片化的過去〉(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徐容,〈集記憶體_重建碎片化的過去〉(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Federico Pérez VILLORO,〈無距離〉(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Federico Pérez VILLORO,〈無距離〉(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數位世界或許也並非想像中那般堅不可摧。我一直很愛坂本龍一生前為《鏡:KAGAMI》寫下的詩,其中幽默的一段:「跨越千年萬年的共情,啊!可惜電池撐不了那麼久。」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數位內容的根本矛盾——最終都必須依賴這些有形的科技載體,我們需要確保儲存數位內容的硬碟、資料庫完好無損,電力供應穩定,頭顯等各種硬體設備的正常運作與未來相容性。就像那些才被我們考古出來的故事,誰也說不準這些科技與數位內容真能存在多久。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Olia LIALINA,〈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Olia LIALINA,〈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Anna RIDLER,〈每一張在網路上的鳶尾(最先的十萬張)〉(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Olia LIALINA,〈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沉沒的聲音 The Sound of Sinking》
時間:即日起~2025.09.28
地點:北美館 地下樓E展覽室

《消失的反動 Vanishing Acts》
時間:即日起~2026.08.31
地點:北美館 地下樓E展覽室
線上平台:https://tfam-netopen.xyz/vanishing-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