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藝術生活節 五齣焦點戲碼推薦

關心表演藝術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著名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和英國「愛丁堡藝術節」,這兩大歷史悠久(超過六十年)、參與團隊爆炸(包括「節外節」超過一千個)的表演藝術盛會,不但吸引全球無數遊客來朝聖,同時更是表演藝術產業交流平台,無數來自世界各大小劇院的節目經紀人,每年都聚集於此挑選心中理想的節目。所以說,當表演藝術是一個產業的時候,必定要有屬於自己的交流平台。已經邁入第三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便是在台灣表演藝術活動日漸蓬勃發展,表演藝術團體想開拓更大市場之時,扮演一個關鍵性重要角色。十月即將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眾多活動琳瑯滿目,而在演出部分,La Vie精挑五檔表演節目,介紹給讀者。


1. 親子懸絲新偶劇
秉持「無物不成偶」創作觀點,打造台灣當代偶戲劇場新風貌,及魔幻哲思變身美學,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經典作品《快樂王子》,以詩意手法演繹英國文豪王爾德的寓言故事,傳遞生命的溫暖與感動,是一個適合親子共同欣賞的童話寓言新偶劇。無獨有偶工作室《快樂王子》
 


2. 三十歲男人的告白
剛以作品《賊變》榮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節目,台灣最受矚目的新銳導演廖俊凱,聯手同樣專注於台灣當代社會寫實、編導雙棲才子高俊耀,共同打造關於三十歲男人的青春失落與輕中年苦悶,本劇特邀【河豚】女主角潘之敏客串演出。狂想劇場《I'm the man》
 


3. 單人40角、超級變身術
小劇場硬底子演員邱安忱,挑戰演員生涯最高峰,兩個小時單人扮演40個角色,去年推出轟動劇場界,連演七場一票難求。劇本榮獲2004年普立茲獎、百老匯東尼獎雙料最佳劇本獎,訴說一段前東德跨性皇后,穿越二戰、秘密警察和柏林圍牆,淚中帶笑的真實故事。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
 


4. 江湖再起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又要來了,台灣著名布袋戲劇團「五洲園」家族,從創始人黃海岱、發揚光大黃俊雄,轉眼已經傳到第三代黃立綱手上,黃立綱年紀雖輕,但其經驗則是不在話下,新世代更精彩懸疑的劇情,千萬不容錯過!黃俊雄布袋戲團《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
 


5. 跨國Fusion、華麗饗宴
一群來自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不同國家、文化的藝術家所組成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可說是台灣最具有國際視野的劇團,此次以葡萄牙文學巨匠佩索亞的詩出發,以虛擬實境的影像表演/多聲並奏的引錄詩文/人權社運的革命吶喊,打造夢幻迷離「P」的世界。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守夜者》
 


About 謝東寧
北藝大戲劇系導演組、巴黎三大運動與身體研究,旅法九年看遍歐陸表演藝術,現職表演藝術評論、撰稿,偶爾客串劇場導演、編舞,喜歡在臉書上分享表演藝術資訊。

《華山藝術生活節》
Date/10.06~11.04
Add/台北市八德路1段1號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Web/www.hlaf.com.tw
 


「北美館日」12/21免票入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台北雙年展回收材化身限量隨行包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2024「北美館日」將於12月21日(六)登場,全日免票入場。本次將由舞蹈家古名伸創立的「古舞團」帶來舞蹈展演《漸見》,結合移動式舞台展演、科技藝術等手法,邀請觀眾在美術館多個角落邂逅藝術。「北美館循環計畫」亦發表新作——蒐集自《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的展覽回收材料,在台灣設計團隊UndergroundStudio的巧思之下,結合老師傅手工縫紉重生為限量「循環隨行包」,參與北美館日活動就有機會免費獲得。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漫步美術館,與舞蹈和科技藝術不期而遇

《漸見》長約90分鐘,由11位舞者共同呈現,以跨越式的蛻變與轉瞬即逝作為靈感來源——從個人的成長到科技的演進,從戰爭的隱喻到季節的更迭,企圖透過人物及動態影像共構當代舞蹈的創作語彙。演出將以北美館的多個樓層作為舞台,分散於各場域並同時進行多段內容,不同段落的表演者將隨機加入其他表演場域,形成「衛星式移動劇場」的關係互動。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此次古舞團與王連晟、葉廷晧、蔡奇宏、趙瞬文等科技藝術家攜手創作,一同打造肢體與新媒體展演的空間實驗。其中,甫於今年逝世的藝術家葉廷皓(19812024)在本次作品中負責〈前線〉與〈邊界〉兩個段落:在〈前線〉中,使用AI即時人形辨識與生成圖像,使表演者與影像形成虛實錯位;〈邊界〉段落則透過骨架偵測的分析技術,將肢體動作轉譯為節點、網格等幾何圖形,展現出數位圖景與實際身體之間的對話。而藝術家王連晟運用搭載攝影鏡頭的無人機,在與舞者的互動過程中,亦將投射無人機捕捉的畫面,創造出機器與受眾觀看的雙重視角辯證。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觀眾入場會得到一張演出地圖,在觀演時間內可依自由選擇觀賞順序,不僅打破傳統單一舞台的觀賞模式,每位觀眾也將獲得不同的理解脈絡和敘事。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漸見》演出時間

12.14(六)13:30、16:30

12.15(日)11:00、15:00

12.21(六)13:30、16:30 *北美館日

12.22(日)11:00、15:00

《小世界》展覽用具搖身一變為限量商品

為呼應永續發展思潮,北美館逐步推行環境友善、環保再生計畫。今年館慶將推出「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以「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為理念,與多組臺灣設計師進行材料分析、回收再製研究及測試,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亦試圖延續展覽的感受記憶,創造藝術走入生活的多種可能。

首波衍生品以《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回收的展覽宣傳帆布、路燈旗布為材料,打造美術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非賣品)及輕巧的「循環隨行包」(限量商品)。此波商品由專注於循環設計的UndergroundStudio操刀,透過臺灣老師傅的手工縫紉結合當代設計美學,悉心為館內卸除的每一吋廢棄材料注入新生命。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日(12/21)當天,北美館也特別規劃「循環觀眾包」贈禮活動,當日活動分為9:3013:00兩時段,前25名至1樓大廳服務櫃台使用「循環觀眾包」的觀眾,即隨機贈送當期展覽《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中陳進《悠閒》或林之助《小閒》的彩色標籤貼一份。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陳進,《悠閒》,1935,膠彩、絹本,152 × 169.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恆春建城古城150周年倒數!預約「2025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感受古鎮古今交映的文化魅力

想到恆春,你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山海綿延的自然麗景,又或是古樸小鎮的悠緩愜意?對於經常造訪恆春的旅人而言,答案或許是兩者皆是,卻又不止於此。畢竟,在山海與人情之外,還有那一首首情感豐沛的歌謠,蘊含了深厚文化魅力,飄揚在恆春小鎮裡,吟詠於「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讓人流連不已。

當百年前的生活悲喜,交映著21世紀的音樂創新

原來,恆春半島本為福佬、客家、排灣、阿美等多元族群聚居之地,百年前由於恆春土地貧瘠,居民只得離鄉背井另謀生路。然而,對於家鄉的愛戀,促使他們在異鄉創作一首又一首觸動人心的歌謠,悠悠唱出生活的悲喜。如今,這些承載著悲歡離合的樂音已成為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有民謠傳藝師獲得「人間國寶」美譽。

恆春建城

為了讓祖先流傳下來的歌謠走出半島、走向國際,持續被全世界傳唱、聆聽,屏東縣政府在2018年創辦「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每年以具有話題性的策展主題及系列活動,在古色古香的城牆旁,邀請在地民歌手與爵士樂團、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甚至結合時尚秀等形式,讓恆春歌謠與世界潮流交會。於是,每年十月時,國境之南的小鎮裡總能見到拿著月琴的孩子穿梭其中、歌手吟唱具有時代共鳴的曲目,一旁年輕衝浪客隨節奏舞動,旅人在品嚐地方美味小吃的同時,也領略著恆春歌謠的魅力,感受恆春的傳統與創新。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在恆春建城邁向150週年之際,感受國境之南的此時此地

像是剛剛落幕的「2024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便結合嘻哈音樂與恆春半島民歌,邀請饒舌歌手與民謠傳藝師在百年古城牆旁的露天舞台上共演,搭配結合民俗文化特色的節目和市集,吸引數萬人造訪此地,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不只是音樂人的盛會,更是打開五感,浸淫恆春魅力的絕佳契機。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如此本於傳統又別出心裁的作法,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獲得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設計獎與Taiwan Design Best 100等獎項肯定,並移師芝加哥、紐約、日本、愛丁堡等地演出。當然,作為台灣人,我們只要來到南國,便能一探「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的美好。2025年更適逢恆春建城150周年,歡迎趁此時機來到這展現新舊交融的文化古鎮裡,在溫暖動人的樂音裡,打包所有此時此地的魅力。

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

WEB:https://reurl.cc/KlaAeg

FB:https://www.facebook.com/hearhere946/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屏東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