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2015文創100報導:文創會展──回歸日常,等待轉變契機

《原創基地節》

此次入圍的前十名中,絕大多數已舉辦超過五年,亦即走過草創的打底期,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接下來如何更往上突破即為關鍵。純藝術類的會展如《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數位藝術節》等影響力依舊,但要吸引更廣大的民眾參與,結合生活感為一大重點。例如《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雖以表演為主軸,但將場地拉至池上,結合當地生態旅遊,是近年高人氣的秋日行程。由掌生穀粒主辦的《飯粒厚 台灣米食力展》,同樣以貼近日常的米飯切入,充滿新鮮感又不失人文風韻。《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則首次嘗試以文創策展的手法,攫取更多民眾目光。


一旦主題設立明確、成功聚焦後,下一步即在提升內部規格。如《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今年擴大規模舉辦,不但展出空間增加,商請建築師劉冠宏擔綱空間設計,更委託Art Basel 合作的公關公司Sutton 擔任海外行銷,力欲拓增國際能見度。而奪得第一名的《簡單生活節》,以結合獨立音樂與生活市集聞名,在國內耕耘多年後,2014 年首次出走海外,於上海世博公園引起廣大迴響,不僅再次展現台灣領航華語流行音樂文化的實力,也證明依循會展時程短暫、主題明確的特性,成功的典範可以複製它處,
持續延伸影響力。

 

然而《簡單生活節》也是唯一成功跨足國外的例子。除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外,剩下九名入圍者都聚集台北,但不論是藝術類會展,或設計類如《台灣設計師週》等,都大抵保持平穩態勢,尚未見更進一步的串連。《簡單生活節》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能在數年內衝高人氣,背後主辦單位運籌的專業人脈與企業資源不可小覷。起碼以藝術類會展來說,如何在藝文活動蓬勃發展的台北,將對的人事物接上線,找出一種橫向連結的方法,將活動提升為整座城市層級的盛事,才能更有效作出足以躍升國際的風格。

 

2015 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會展

1. 簡單生活節
2.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4. 台灣設計師週
5. 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6. 飯粒厚 台灣米食力展
7. 台北電影節
8. 原創基地節
9.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10. 台北數位藝術節

 

 

Text/歐陽辰柔

Photo/王漢順

via/中子創新、台北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台灣設計師週、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松山文創園區、台灣好基金會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10月號

2016台北市世界設計之都《The Food Project Exhibition》食物設計展 台灣小吃新概念!

2016台北市世界設計之都《The Food Project Exhibition》食物設計展 台灣小吃新概念!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以「生命健康」、「生態永續」、「智能生活」與「都市再生」等城市發展所面臨的議題為核心思考。台灣知名王艾莉設計團隊是「WDC國際設計合作計畫」參與團隊之一,《The Food Project 食物計劃》是以食物設計為主軸的展演活動。藉由食物在當代生活中扮演的重要性,以設計的論點,未曾打開的視野,去誘發觀者重新改寫對食物的認知以及嶄新的體悟,活動包含「食物說」、「小吃進化論」、「便當大改造」三部曲。

 

2016年7月15日展開《The Food Project 食物計劃》中的「小吃進化論」活動,英國型男食物藝術家Bompas & Parr 特別親臨台灣,從眾多臺灣小吃裡選出最難忘的美味「臺式烤香腸」,將其進行改造計劃,以超越想像的食物展演,讓參與者體驗色,香,味,聲,影等全面驚喜感受。

 

來自英國雙人組合Bompas & Parr為享譽國際的風味藝術家,擅長結合食物、藝術及設計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五感體驗。創造充滿奇異趣味性的「品味體驗」,更被英國《獨立報》評為「十五位將定義英國藝術未來的人」。這次應王艾莉設計團隊及英國文化協會邀請參與《The Food Project 食物計畫》,將從眾多臺灣小吃裡選出英國與台灣都共同擁有的食材「香腸」進行改造計劃。透過「香腸」這個共通國際語言,Bompas & Parr 精心策劃了一場以臺灣夜市為靈感的展演,讓參與者們一窺英國人如何詮釋臺灣夜市並品嘗兩位設計師精心策劃的互動活動與他們研發的絕妙香腸口味,期盼參與者對於香腸文化,口感以及故事上都有全新體驗。活動場地以台灣傳統夜市為設計概念,搭配上許多結合中西文化的巧思,現場分為10個創意攤位,每一個活動都充滿讓人驚喜的巧思及創意。

 

除此之外本次活動也與富邦講堂合作【The Food Project—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特別企劃】系列課程講座作,邀請活躍於國際的食物設計雙人組Bompas & Parr、創新丹麥設計實驗室Space10創意總監Kaave Pour及食物設計先驅西班牙設計師Martí Guixé,眾多知名藝術家將針對不同的食物議題激盪出精彩火花。

 

策展人王艾莉分享:「吃的初衷本是為了生存,經過千年文化洗禮,食材的多樣,制作過程的講究,飲食本身已自辟成一道獨門文化。隨著世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食物在我們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已與過去大不相同。《The Food Project 食物設計展》這個活動希望觀者能暫時放下對於食物的既定印象,以不設限的心境,感受食物不同以往的表現形式。整體以跨領域的方式展出作品,有些會顛覆既有的食物規則,有些則純粹發展食物的玩性,有些探討飲食背後的社會責任,更有的是對於食物未來的期許以及具備爭議性的未來趨勢,希望能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INFO︱《The Food Project》

展期:2016.7.16 (六) – 2016.8.13 (日)

地點:台灣設計館 – 概念區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活動官網:www.thefoodproject.com.tw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34904303263268/ 

 

via /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La Vie2015文創100:10大文創會展 ─ 台北數位藝術節

La Vie2015文創100:10大文創會展 ─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15第十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 Digitopia》,將於2015/11/13~2015/11/22盛大展開。聚焦「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數位藝術徵件獎」、「數位藝術表演」、「數位藝術平台」及「教育推廣活動」之五大活動主軸下,邀集來自全球數百位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辦。

 

以當年度重要科技與藝術議題為主題策展的台北數位藝術節,今年「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主題訂為《創世紀 Digitopia》。若藝術的本質是創作,那創作的本質又是什麼?從近年來的新興浪潮「自造文化」出發,「創世紀」重新詮釋創作(make)如何成為藝術的本質和生活的各種連結,自造者(maker)和自造運動(maker movement)的竄起,讓「新鮮創意X數位製造」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引領要角,且不論數位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生產和門檻降低,就創作本身而言,已成為一種難以忽略的當代文化。


此文化中蘊涵著三重元素,包括Human – Maker、Space – Fablab、Activity – Community,也象徵分享、學習、共創,是標幟中手拉手圖像的具體象徵。其中由創作所達到的共有、共創模式,則因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基本精神,強化社群間的交互影響作用,讓分享有所回饋,完整了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使命。


基於上述觀點主軸,「創世紀」延伸探討多元議題,包括創作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身分疆界,透過觀者與作品的共構關係,打破既有社群,攪拌調味成更多可能,藉以進階說明文化智慧資產共有、反對一切形式壟斷,以及新社群匯聚的核心價值。


自造文化在各個層面激起漣漪,藝術的創作基底也產生對應的波瀾,衍化出全新的創作/製造經驗。展品的本身僅是載具,需要透過觀者的親自參與,才能更加顯現作品內涵的深刻,回到展場內部強化「共創」精神,回應創作的本質。

 


via / 台北數位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