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殿堂入得街頭──VETEMENTS的時尚旋風

文/吳書萱

圖片提供/喜事國際、Pitti Uomo、VETEMENTS

 

揮別混亂、崩壞的2016年,面對不明卻又欲振乏力的未來,時尚產業企圖找出一絲可能的方向,期待著照亮前路得永生。解決方式之一是先釐清當下,試著以「流動性」解放僵固體系,發掘再創榮景的契機。

 

日前,英國時尚大獎(British Fashion Award)首次新增年度國際當代奢華品牌(International Urban Luxury Brand)獎項,表徵時尚界運用創新手法營運和設計的品牌,不出預料,第一屆得主由近年來火紅到不行的VETEMENTS榮獲。這並不是VETEMENTS團隊唯一的獎項,創辦人暨設計總監Demna Gvasalia,同時也是精品老牌BALENCIAGA的創意總監,也榮獲國際最佳成衣品牌設計師。負責VETEMENTS營運大任,Demna Gvasalia胞弟Guram亦入圍國際品牌領導獎(最終敗給帶領GUUCI攀上新高峰的Marco Bizzari)。全球指標性時尚媒體《BOF》更票選Demna Gvasalia為2016年度時尚風雲人物。一系列關於VETEMENTS效應文章被瘋狂點閱、轉載,究竟這個未滿3歲的新興時尚品牌影響力從何而來?如何成為話題範型?

 

出得殿堂入得街頭

首先,VETEMENTS的成功體現了「流動性」。所謂Urban Luxury,其實隱含對當今時尚的具體描繪:當代奢華是要入得街頭卻又能擁有殿堂價值,價值定義可出自品質、品味甚或態度。而數位化模糊距離,現實生活和高端風格之間已不存在界線,品牌在快速變動環境下維持流動姿態。無可諱言,社交媒體的即時傳播顛覆了時尚傳統框架,自成衣系列(Ready to Wear)進入生活的50年後,一陳不變的時尚體系也該有所變化。如何回應當下,是VETEMENTS始發點。

 

「體系運轉不靈的原因在於,創意願景與商業願景之間沒有關聯。我認為這兩者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依賴,因為商業願景在某種程度上也要為創意願景的存在買單。……所以這整個體系已經完全不再有效了,這是個惡性循環,迴圈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將創意和商業願景統統殺死。大多數公司最終淪為靠手袋和香水支撐下去。作為時裝產業平台與基礎的成衣業務則走入了陰影,僅有極少數是例外。」Demna Gvasalia接受《BOF》專訪時說。「其實主要就是有關週期,創意週期與生產週期完全不重合;還有就是需求,以及我們不得不做的產品數量。這樣一來這些產品就會變得沒有靈魂,你懂的,因為這些東西必須得生產出來,但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他的初衷是讓創意能真正「接地氣」,面對當下選擇過多的消費現實,做一些讓人們會想自信穿在身上的衣服。

在蘇聯喬治亞整齊統一的社會中成長,懷抱著模糊時裝夢,因為公立學費負擔輕而選擇就讀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成為比利時安特衛普六君子的後輩,在Martin Margiela運用解構語言,習得「研究式時裝」概念,最後在LOUIS VUITTON以設計見證精品和商業運作之道,了解上述Demna Gvasalia的背景之後,就能明白他的省思和自創舞台其來有自。「因為我意識到自己還能用特殊的方式表達一些特殊的東西。不一定要是新的或先鋒的──完全不是,這不是我們最初設想的,我們不是想做什麼新的東西,而是人們希望穿在身上的衣服。這才是我的創造動力,才是那些最開始與我共同努力的人們給我的動力。這的確會有風險,但我覺得這樣做是對的。」

 

流動訊息中的混音時尚

從Demna Gvasalia的巴黎公寓開始,沒有資金作秀,只好拍攝LOOKBOOK招攬生意,當時參與製作的工作人員僅能以第一批服裝樣本作為報償。優質面料加上如訂製般的作工,品項形式卻很街頭實穿,黑色連帽式棉質長洋裝、Oversize不對稱剪裁復古風衣、解構再製的直筒牛仔褲…一件衣服就代表每個對應的品類,不多不少,打造出日常服裝。Demna Gvasalia作品在朋友圈發酵,同樣來自俄國、30歲出頭的造型師Lotta Volkova加入團隊為VETEMENTS帶來鮮活能量,身為超級Instagram控,Lotta Volkova讓VETEMENTS說起當下的語言。「所謂當下,就是將很多文化參照進行重新混音,持續流動的資訊,對一切事物作出即時反應。」針對《032c》雜誌提問時她如是說。透過Instagram尋求靈感、進行交流,連VETEMENTS服裝秀model也在Instagram上尋找,多樣化元素豐富品牌形貌,「對我來說,你穿的衣服整合了你所連接的文化。我很喜歡T恤能告訴人們這麼多有關你的事。……我對資訊十分癡迷,還癡迷搜尋新的東西,這仍然是我的動力。我想發現新事物,也想讓其他人發現我。很明顯地,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次文化可以發掘了,至少在西方世界已經沒有了。今時今日無外乎將資訊重新混音。新世代小孩,用很不同的方式思考。他們對次文化沒概念,這和他們沒關係了。穿Punk襯衫不代表要聽Punk音樂或在政治上很有主見。他們沒有這種心態。」一瞬之間,VETEMENTS的作為得到了廣大迴響,上至主流媒體、時尚評論家,下至直接將VETEMENTS代表作──仿似體育場館保全人員超大尺寸雨衣制服穿上身的街拍素人,全都深受吸引,熱度同樣反映於銷售。

 

有態度還要能共鳴

不販售夢想,而是製作能與不同類型客戶產生共鳴的精良之作。在Demna Gvasalia與Lotta Volkova眼中,VETEMENTS不外乎是一種態度。但絕非擺擺姿態就好,能夠回應當下,首要具備活在當下的本事。目前在全球擁有135個經銷通路,考量生產時程與商業目標的一致性與合理化,Demna Gvasalia直接將男女裝整合,在傳統男裝週和巴黎高訂週空檔間,以及秋冬季節,也就是每年1、6月做系列發表。雖然與媒體時程不符,但此舉卻有助延長銷售週期並有利於爭取較大採買預算。(根據業界行規,銷售通路80%的預算集中在1、6月)。新行銷上的出其不意還包括更改品牌官網界面為舊版style.com樣式,以示對此時尚媒體現為重要通路之一的欣賞,並與Matchesfashion.com在首爾推出了一個官方假貨(Official Fake)膠囊系列,重新設計該網站最暢銷的款式並提供販售。

VETEMENTS團隊更努力從創意面展現生活表情,例如如何將夾克做得像剛穿著從摩托車競馳下來,或一件看起像說「我才不在乎」的外套有著立領、前傾袖子輪廓。最新2017春夏系列,VETEMENTS在知名巴黎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進行展示。Demna Gvasalia一口氣邀請了17個國際知名品牌進行合作,想法很簡單,將他一直以來以每件服裝代表每個品類的作法擴大且趣味化。從MANOLO BLAHNIK及臀長靴、Brioni西裝再到Juicy Couture絨布休閒服、COMME des GARÇONS襯衫到Levi’s牛仔裝,那些經典到再熟悉不過的服裝品類,透過VETEMENTS視角重新詮釋,兩者間靈感火花交會,既致敬又創新,達成雙贏且創造話題。Brioni創意總監Justin Shea在秀後如此回應媒體:「對還在新舊時代交替當下的Brioni來說,要做些與以前不一樣的事是很好的。」

 

「願我燒毀的橋樑能點亮前路」(May the Bridges I Burn Light the Way),Demna身穿的毛衣寫著,這些取自網路的潮流話語,貼切地反映了時尚現狀,面向未來,VETEMENTS大聲疾呼:「Drink my blood and live forever」。(飲我之血,獲得永生)。

 

Gosha Rubchinskiy:「我努力去感受當下。雖然帶著俄語口音,我講的是全球通用的語言。」

 

名列International Urban Luxury Brand入圍榜單中的還有Gosha Rubchinskiy。同樣作為當今時尚的超級新星,Gosha Rubchinskiy與VETEMENTS之間擁有許多共同性。Gosha Rubchinskiy亦出身蘇聯時期文化,創立同名服裝品牌前是剛嶄露頭角的攝影師,喜歡以視覺紀錄他玩滑板的朋友與莫斯科青年文化。9年前他開始隨手DIY刺繡運動衫,在朋友贊助下擴增款式,之後在當地發表了首場時裝秀,秀場像是熱鬧盛典,600個年輕人齊聚,不為系列好壞,只是顯現街頭能量。無心插柳的他被前俄羅斯版《Vogue》時裝編輯Anna Dyulgerova發掘,一舉登上莫斯科的獨立時裝週,開啟了他的時尚歷程。經由Anna Dyulgerova介紹,Gosha Rubchinskiy結識人生重要的伯樂與導師COMME des GARÇONS與Dover Street Market總裁Adrian Joffe。Adrian Joffe對他的俄羅斯街頭自由與藝術魅力感到著迷。然而,不像VETEMENTS,半路出師的Gosha Rubchinskiy卻因缺乏品牌運作經驗,差一點破產。所幸銷售達人即時奧援,Adrian Joffe由COMME des GARÇONS持有Gosha Rubchinskiy品牌,負責管理生產、製造和行銷。少了生意面的煩憂,Gosha Rubchinskiy專注於創作,回歸本心。他的所有想法來自街頭,「最主要的概念就是俄羅斯之美,以及俄羅斯的新一代。」Gosha Rubchinskiy如是說,表達自我,反映當代生活的服裝創意放諸四海皆準。「我努力去感受當下。雖然帶著俄語口音,我講的是全球通用的語言。」不僅是服裝,Gosha Rubchinskiy還持續創作攝影圖書,也藉著與Lotta Volkova合作(Gosha Rubchinskiy與VETEMENTS共享造型師),開創服裝可能性。

 

此外,Adrian Joffe接受《BOF》專訪時也形容,「我沒有將他看作是時裝設計師,而是把他當做一位攝影師與事物的記錄者。其中的真實深深觸動了我。很多初創品牌看到Supreme的成功也希望去做類似的事情,但這樣做往往並不能很順利,這讓人感到很假,很做作。但是Gosha,一切都感覺很自然。我想這都是因為同一個願景把所有一切聯繫在一起。從T台上的衣服到書籍,所有的一切,一切都連貫一致,表達同一個想法、同一種視角,將整個故事聯通。」

 

去年夏天,Gosha Rubchinskiy 受邀作為男裝盛會義大利Pitti Uomo展會客座設計師展示2017春夏男裝系列。這一次他用服裝表達對義大利爭議人物,身兼電影導演、詩人、作家與政治家Pier Paolo Pasolini的理解。從Instagram號召來的素人Model身穿飾有FILA、Kappa義大利經典品牌Logo和標籤式俄文混搭的運動衫,搭配首次嘗試設計的正裝條紋褲,氣勢昂揚地走向觀賞席,Gosha Rubchinskiy再一次證明自己作為服裝設計師的信念。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1月號】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2019年,林楷倫擦乾賣魚的手開始寫作,2020年即拿下各大文學獎,並出版了蔚為討論的《偽魚販指南》;曾執業5年的律師唐福睿創作與執導電影《童話.世界》後今年以《八尺門的辯護人》一舉拿下各大文學獎,並拍成備受歡迎的同名電視影集。當魚販與律師都成為文壇炙手可熱的新星,既專業又「不務正業」的職人書寫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角與魅力?

1 (1)
唐福睿(左)與林楷倫(右)為近年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其創作分別拿下各大文學獎。 (攝影:林科呈)

清晨人聲鼎沸的魚市流動著人情與黑話、法律高牆背後的人性與脆弱——我們得以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與內幕,讓既定印象與眼界被層層打開,跨越所謂階級與主流非主流的隔閡,都虧了近年職人書寫風潮,讓陽光照進各行各業陰暗中炯炯有神的眼眸。

11
(攝影:林科呈)

當拿過各大文學獎、斜槓魚販與作家身份的林楷倫,以及擁有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身份的唐福睿聚在一塊,初次見面卻從市區暢談到漁港,話匣子停不下來,《偽魚販指南》與《八尺門的辯護人》有個巧妙的交集是漁港,有漁港的地方有人群與聚落、市集與買賣,有人的地方便有人情與紛爭,他們講職業、寫人性、聊生活,職業如此不同,生活與感受卻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作家同理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而已。

2 (1)
唐福睿先是學編劇才試著寫小說,他認為編劇思維對寫小說幫助很大。 (攝影:林科呈)

Q:不是每個創作者都願意寫自己的故事,為什麼你們願意、選擇這個題材?

唐福睿:雖然說《八尺門的辯護人》裡面有很多自己的經驗,比如說處理法律案件的經驗,或者是在司法圈看到、聽到的一些人事物,但是我覺得那和我自己是有一點距離的,雖然寫這些東西會有自己的感受、情緒放在裡面,但比較不像是對讀者揭露特定自己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跟楷倫不大一樣。我是先確定自己想要講什麼,私心覺得要挑戰一下法律人的聖盃——死刑,所以死刑決定後接下來都是找資料慢慢累積,像是跟原住民、移工、漁工有關的情節,其實都是慢慢透過閱讀資料然後才把它湊到一起,所以不是一開始就要寫這個,全部都是這麼巧,都可以排在一起。

7 (1)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其實在《偽魚販指南》之前,我也是在保持一種距離。最主要就是要跟讀者講一件事情——你想像的魚販不是這樣子喔!大家都會覺得魚販要嘛是底層階級或怎樣,但不管怎樣實際上都跟你想的有點不一樣。我現在測試下來,很異男的都會愛第一篇章,然後第二篇章其實是寫給女性的,寫到了一些愛情、心理測驗。

唐福睿:心機很重。我跟你講,我唯一看兩次的就是那篇,完了,我內心住了一個小女孩。

林楷倫:跟我一樣。然後,第三篇章就是非常純文學、傳統文學的脈絡。其實很簡單,第一件事情我就是要介紹魚販這個職業,但與很多職人書寫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沒有帶很大的批判寫,因為身為漁販我真的不懂我對這個世界能有什麼不滿,或是有什麼我必須要去抗爭,身為一個社會系的人我居然想不出這件事,那就不要寫了,就去介紹一個人的生活世界,這很重要。所以第二個就是介紹魚販這種特殊工作時間下的日常生活,例如我每天睡午覺,但是睡午覺的時候可以幹嘛?可以曬曬魚乾。然後第三部分就回到我自己本人身上,只有這一塊是在很完整地揭露一些髒的東西,但那也還好。

唐福睿:但你不會覺得說有些過於私人然後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林楷倫:我寫的時候本來就打算要跟以前傷害過我的人講我的內心在想什麼,有些人會顧忌,但我覺得他傷害你的時候也沒有隱忍啊。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在職業上讓大眾能夠同理,這個職業跟其他職業沒有什麼大差別,像「尿尿樹」其實就像公司的茶水間,大家會在那邊聊天、交換情報。這本書做到一個簡單的小任務,就是讓大家覺得原來魚販這個職業的生活也跟我滿像的。

4 (1)
(攝影:林科呈)

Q:書寫上是否有需要小心處理的議題,或擔心同業有意見的情況?

唐福睿:寫《八尺門》的過程沒有害怕過,會有很大的壓力沒錯,但若我能夠好好做調查、好好地對待這裡面的人物,我不覺得會有什麼問題。所有裡面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型的,當然我已經去識別化了,姑且不要說它是一個創作者倫理,其實更是在保護你自己的故事,因為如果有爭議的話,故事與討論就會失焦,當初想要傳達的東西大家甚至都忘記了。不害怕同業會有聲音是因為事情都是確實發生過的,只是我把它轉化,所以假如真的是很司法圈的人,他們看完《八尺門》會知道這是哪個事件。另外一個不用擔心的原因是因為即使素材都有原型,我使用的也都是公開的資料、新聞事件,不會特定去挖掘某個人的祕密。

5 (1)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而且業內通常都是會專注在細節,其實不太會在意劇情被怎麼寫,他會說你這裡好像搞錯了。像我寫魚也是會很緊張,例如這個魚段對不對,但是有人來挑戰,我就會跟他互相嗆聲。而且,以年紀來講,我很常會被挑錯,在你那圈子算是阿弟仔,對不對?

唐福睿:已經算是中階了,中生代。

林楷倫:像我在這個圈子,你知道嗎,我現在還是阿弟仔,因為都已經老化了、沒有新的人了,所以永遠最年輕的就是我這一輩。所以我會常被挑戰:你到底懂不懂?但我第一件事情是裝傻,我看你要說什麼然後再嗆爆你。本來就是你對自己的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就會在面對職業細節的時候特別注重。

6 (1)
林楷倫以不帶批判的文筆書寫,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魚販這個職業,進而產生共鳴。(攝影:賴小路)

Q:以自身職業出發的作品如何和大眾產生共鳴?

林楷倫:找出大家共有的想法就好了,例如魚販這個職業的辛苦,就把疲憊寫得很準確,像是當人累到一個極限,臉就會開始反潮紅、開始興奮,然後就會超級累。像這樣把身體的感覺寫得清楚、一天的行程是怎樣,他就會非常理解這個工作。

10 (1)
林楷倫表示在魚販這個圈子他還是阿弟仔,因為年紀所以常被挑戰懂不懂魚、甚至被讀者質疑,「但本來就是你對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對職業細節會特別注重。」 (攝影:賴小路)

唐福睿:我覺得作品當然要有一些職業的細節,但你要講這個人物絕對不能夠脫離他的生活。譬如說,我們知道公設辯護人的職業是做什麼的,但你要跟這個人感同身受,還是必須要看著他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透過這些事件、行動,觀眾才有辦法找到跟這個角色共鳴的切入點,例如我們都一樣鄙視權勢、討厭權力,讓角色更像個人。

林楷倫:因為職業跟生活是交融的,但交融的過程當中我們如何展現具體想要的職業感?所以不管我在寫散文或是小說,都會寫很多食物,他吃什麼其實就代表當下他是過著某種生活。又或是工作講的幹話跟回到家講的話完全不一樣,職業生活跟日常生活的區隔我覺得很有趣,會增加讀者的可信度。

9 (1)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Q:怎麼看待近年的職人文學風潮?

唐福睿:生命經驗對創作很重要,像是在美國法學院的制度為學士後的學位(想要進入法學院必須先擁有學士學位),這滿好理解的,因為法律不可能只處理一種問題,要處理醫療、工程⋯⋯,基本上隔行如隔山,其他東西都要從頭理解。所以我很能夠體會職人創作跟一般作者是非常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觀點也不一樣,現在要我寫一個不太思考法律的故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法律不是黑白分明也不是三言兩語,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基本上有各種不同觀點進來是好的。

林楷倫:雖然說職人,但部分台灣的職人創作是不被尊重的,就是那個職業本身就不被尊重,作者要怎樣去書寫變成很大的問題,因為如果面向的是銷售而不是職業被理解這件事情,寫起來就會變成很刻板印象或獵奇。獵奇是會勾起興趣,但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嗎?應該不是吧。像是很多會寫職業很辛苦但不會說賺多少錢,這個職業就被誤導成階級很低。要不要來賣魚啊?月入很多喔,但這就是一個落差,應該要去面對這件事情。台灣不是把很多東西都當成專業,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它變成專業、去污名化。

3 (1)
唐福睿與林楷倫作品的巧妙交集便是漁港,兩人都擅長刻畫職業與人情下的生活。(攝影:林科呈)

Q:創作途中如何再次面對、整理自我?

唐福睿:書寫過程整理人物、情節的時候,我覺得是不斷提醒自己為什麼當初要寫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緒是憤怒,就是我覺得這東西應該要被講出來、要被改變。創作一個故事最一開始的憤怒是很重要的,就算有時候會迷失,過程中也會再度提醒你當初對什麼生氣。

林楷倫:寫作對我來講,會讓自己了解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到哪裡,一方面是對自己能力的挑戰,但另外一方面其實是我們怎麼樣去學習在小說裡面同理別人。

12
從市區到漁港,唐福睿與林楷倫兩人初次見面即聊了4小時停不下來。(攝影:林科呈)

Profile/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2020年開始在台灣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和台中文學獎等。2022年出版首部著作《偽魚販指南》。人生的愛片是周星馳跟李力持導演的《喜劇之王》,若自己能有張栢芝的泛淚眼珠那就太好了。

唐福睿

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首部編導作品《童話.世界》曾入圍多項台北電影獎獎項,個人長篇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於2021年獲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同年改編成同名電視影集,更一舉拿下2022年台灣文學獎蓓蕾獎、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文|馮興妍 攝影|林科呈、賴小路 圖片提供|林楷倫、鏡文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12月號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2023台灣創意力100大獎共分為3階段評選,初選由La Vie編輯部提名,複選由評審投票選出各類別10大獲獎者,決選召開評審討論會,共同討論出首獎得主。本屆評審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簡妙如,在建築、藝術、創投、設計、流行文化等背景下為評選帶入更全面的視野。

96dpi100_室內投影1920x1080_300

時間持續與規模擴張,成就社會實踐影響力

在社會實踐的討論有幾個重點:首先為「時間」,當然並非實踐時間愈長就等於愈好,但就影響力來說是重要依據;再來是該項社會實踐,是單純一個人或一個單位所從事,還是有辦法在地理上、文化上、社會上等層面達到規模的擴張;此外「階級考量」也被提及,入圍者皆有良善立意,但能否真正被大眾所觸及、抑或排除了某些可能性,都是該類目精神需要思考的。其中,Story Wear時尚感與國際性兼具、史汀實驗室把科普教育做到系統性、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以及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於2022年以素人之姿當選苑裡鎮鎮長,標的出團隊累積的力量也迎來更大的倡議力,均獲評審肯定。

96dpi洋嘎提供
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並持續與藝術家共創。(圖片提供:洋嘎)

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為政府主導,是否還能稱為社會實踐亦被提出討論。最終入選在於該計畫希望用設計驅動教育系統變革,這是相當難的命題,因為設計很容易先解決表淺層的外觀,而多數校園改造案確實如此;但至今持續4屆的計畫從改善公共空間到教室、再進到教學,每年均有少數案例真的讓老師因為空間改造,而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

96dpi02_機能環境|高雄光武國小x暁房子創意設計-設研院提供
高雄光武國小改造。(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首獎「目目非營利」獲評審一致肯定,楊家彥分析,眼動技術已問世一段時間,過去較少應用於重症身障者身上,他們多為意識清楚但無法表達,眼動科技等於為他們打開和外界溝通的窗,解決生活問題甚至能不放棄社會參與。他接著補充,目目非營利的商業模式值得關注,最初為科技公司「森思眼動」,開發眼動技術應用於廣告,後探索應用於漸凍人生活議題的過程中,發現需要整合社福領域資源,再成立「目目非營利」負責資源整合與推廣,讓科技公司退到後場做技術支持。林平也說,許多社會實踐會採完全非營利、相對脆弱的組織來進行,容易面臨持久的挑戰,但「目目非營利」的發展懂得適時轉型,從營利轉變為非營利的過程值得學習。

96dpi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心輔犬訓練師在講台前,問台下三位小學員:「今天陪你上課的狗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的「波堤」或「阿目」圖卡回答-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圖卡回答。(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場域與平台,都要有內核持續推動創意

綜觀創意場域的名單,劉耕名點出量體級別差異的問題,從公部門場館到創作者獨立經營,彼此資源與規模完全不同。對此龔書章提出,並非場域規模大就占足優勢,量體愈大的案子,就得克服愈大的商業機制與系統機制,反之小規模相對能貫徹理念,這些要素都得一同納入評選。林平則表示,既然類目為「創意」場域,就不僅只在外觀,必須要有能動內核,才能推動創意持續發生。

96dpi溫室展 - 1 - photo by 春室 , photography by 林祐任
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溫室展》。( 攝影:林祐任)

因此首獎討論落在「恆成紙業」、「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兩者分別與紙業和玻璃產業連結又產生質變,做到品味、空間的重新定義。最後恆成紙業勝出在於,該場域即為辦公室,而非為了策展而另蓋新館,以「這是我的公司、我的行業,同時加了展場進來」的斜槓態度,創造出新時代的場域想像。簡妙如也補充,傳統企業轉型一直是當代課題,不過很多轉型會採「迎合」年輕人的形式,但像是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的展演《聲波薩滿》,一方面接軌新世代群眾,一方面支持較前衛、具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色彩。

96dpi聲波蕯滿_恆成紙業提供
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聲波薩滿》。(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創意平台獲獎者都有鮮明主題性,甚至建構出一個產業平台,像是ARTOGO之於線上觀展、嘻哈龍虎門之於嘻哈音樂等等。首獎則聚焦於「Giloo紀實影音」、「GagaOOLala」兩個影視平台,評審認可兩者在Netflix、Disney+等國際平台下,找出自己的發展方向,前者以紀錄片切入,後者主打LGBTQ+內容。最終首獎頒給Giloo,因其善用紀錄片的特性,跟緊社會議題策劃多檔線上線下策展,這樣「策展」的能力正是現今平台所需要的,「消費者其實需要被引領,這個引領的動作,才能夠讓平台逐漸深化與深刻。」林平表示。簡妙如說,紀錄片在影視類型上本就較為弱勢,Giloo成立紀錄片影音平台的方式,其實很有圖書館的功能,具有保護價值,且背後經營者之一為紀錄片文創組織「CNEX」創辦人蔣顯斌,本就在培育、資助紀錄片創作者,Giloo等於是階段性的變化與升級。但評審均肯定GagaOOLala的發展潛力與商機,因為酷兒議題將會愈來愈重要,這也是台灣很特別的影視題材,畢竟並非所有國家對此議題的態度都能如此開放。

96dpi2022_白晝之夜_夜夢電影院
Giloo紀實影音不只經營線上平台,也舉辦線下策展。(圖片提供:Giloo紀實影音)

類型差距極大,展會和品牌首獎熱烈討論

本屆也出現了雙首獎,創意展會由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Visible Shop 人人材料行》、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並列。龔書章讚許前者策展手法「聰明、一步到位」,以五金行為題讓在地與國際都有感;後者則是歷經3年田野調查,在研究團隊與在地社群的動員與扎根做到深入,且展期結束後仍有計畫持續發酵,甚至建立起「萬物會議」的概念,表態在推進世界前進的過程中人類不應自居萬物之首,林平說:「和觀光性質的大地藝術季不同,它真正做到了大地藝術季的概念。」這兩個展會也分別獲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最佳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2023」金獎,輕巧聰明遇上厚實扎根,完全不同類型難以比較,值得各自肯定。

96dpi倫敦設計展台灣館 偶然設計提供
2023倫敦設計展台灣館以五金行為概念。(圖片提供:偶然設計)

96dpi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_林韋言〈漫遊-曾文水庫洩洪〉-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林韋言作品〈漫遊-曾文水庫洩洪〉。(圖片提供: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而疫情後展會也回歸實體,榜單上《夕陽小鎮 SUNSET TOWN》是唯一的線上展演,亦有評審提出「之後仍需要虛擬展會嗎?」的疑問。對此簡妙如解釋,中國因幅員廣大現今正積極發展線上演唱會,「現場固然無法取代,但線上的可能性在於突破地理侷限,兩者不衝突。」台灣音樂產業其實一直存在「自我受限於華語市場」的問題,但落日飛車主理的夕陽音樂對品牌的想像就是國際化,唱英語歌的他們擁有眾多海外聽眾,投入線上展演開發不全然因應疫情,背後是有策略與前瞻的思維。

96dpiStreet舞台-夕陽小鎮-夕陽音樂提供
《夕陽小鎮 SUNSET TOWN》將音樂展演結合遊戲體驗。(圖片提供:夕陽音樂)

創意品牌首獎則是「大慕影藝」與「薩泰爾娛樂」的激烈討論,薩泰爾娛樂率先投入台灣尚未興起的喜劇文化,成功做出品牌甚至形成商業模式,《炎上BURN》更締造出圈效應,以品牌面向審視實為全面,一度底定獲選首獎。但簡妙如指出大慕影藝「翻轉台灣影視產業既有型態」的價值,現今觀眾已因國際串流平台養成新的觀看節奏與美學品味,台劇需要新的導演與製作團隊,才能迎戰這樣的時代;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到今年的《人選之人-造浪者》,題材雖然很「政治正確」,但一間公司的作品要能檔檔都達到市場與口碑實為不易,代表團隊的眼光準確與水準堅持。當「出圈」遇上「翻轉台灣影視產業」,評審再次討論後肯定後者對未來的影響力,將首獎頒予大慕影藝。

96dpi大慕影藝提供
大慕影藝2023年推出第三號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圖片提供:大慕影藝)

96dpi薩泰爾娛樂
薩泰爾娛樂的《炎上BURN》締造出圈效應。(圖片提供:薩泰爾娛樂)

無法被AI取代、技術升級的創作創新

在風格創意人物上,由於每個人的領域皆不一樣,評選落在近兩年較有突出表現者,最後在陳芯宜、張徐展間抉擇首獎。在國際能量上,陳芯宜達成了諸多成就,《無法離開的人》獲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最佳體驗大獎」、法國最大XR影展「新影像藝術節」主競賽單元「攝影特別提及獎」,今年也獲邀擔任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林平提及,「陳芯宜的作品題材具有相當程度的時代意義,但張徐展也擁有這個特質。」

96dpi希望影視行銷提供:《無法離開的人》劇照,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
陳芯宜VR電影《無法離開的人》,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圖片提供:希望影視行銷)

張徐展出身紙紮世家,翻轉紙紮為殯葬業服務的印象,再轉化為動畫的獨特質地,《熱帶複眼》不僅奪下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國際獲獎紀錄也持續遞增中,包括韓國富川BIAF短片最大獎Grand Prize、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Animafest Zagreb)評審特別推薦等等。劉耕名也給予肯定,「動畫產業的價值一直受到AI挑戰,但張徐展在做的事、作品裡的情感,是無法被取代的,把動畫拉到藝術層次,處理議題的角度非常特別。」就創新性與國際發展潛力而言,張徐展深受評審認可與期待而獲頒首獎。

96dpi《熱帶複眼》 單頻道錄像動畫、4K、彩色、有聲,2020 - 2022 ,16分鐘  《Compound Eyes of Tropical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Year 2020 - 2022 ,16 mins_ credit by ZHANGXUzhan_22
張徐展動畫作品《熱帶複眼》持續獲得國際大獎。(圖片提供:張徐展)

風格創意團隊則是本屆新增的類目,因La Vie編輯部在蒐集初選名單時,發現不同於過往創作者主打個人,愈來愈多創作者以團隊名義發表作品。劉耕名分析,MixCode在動態影像的表現、白輻射影像繳出諸多典禮視覺統籌案、Local Remote用新創公司邏輯經營設計公司,以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Blob Club分別在互動設計和裝幀設計上的功力等等,均值得肯定。

96dpiMixCode
MixCode在動態影像領域耕耘許久。(圖片提供:MixCode)

首獎由「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獲一致青睞出線,龔書章分析ROSO目前在做的事可以分為3類:首先研究機器手臂如何建造構造物;再來透過互動程式的開發,讓這些構造物彼此智慧連結,也就是建造過程不需人工,能做到完全機械手工;最後則是研究3D列印的材料。目前已經能把這些新技術與材料和產業結合,唯一在建築界的技術門檻是,這些3D列印材料無法作為建築結構,因此ROSO的作品目前多應用在裝置、內裝、舞台等等,「技術的升級是台灣設計產業很重要的能量,ROSO擁有獨特且能在台灣自行研發的技術,我會很期待之後更多創作者能以技術優勢進攻國際。」

96dpi圳廳-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作品〈圳廳〉。(圖片提供: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 / 12月號雜誌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