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巨人相遇-王文儀談秋天巨人系列

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巨人相遇-王文儀談秋天巨人系列

自去年9月秋天正式開幕以來,即將走完一整個四季的臺中國家歌劇院,在這值得歡慶祝賀的週年時刻,以「秋天‧來臺中與巨人相遇」為題,精選來自六國、共九檔的「巨人系列」節目,10月起連續三個月,邀請藝術愛好者站上這些「巨人」創作家的肩上,看他們如何透過舞蹈、音樂、戲劇與戲曲等不同領域,深化對表演藝術的想像與嶄新視野。

 

巨人挑選標準:獨特的風格

然而何謂「巨人」?是指這些作品皆為砸下大手筆預算的鉅作,還是指作品中都有所謂壯碩的巨人角色呢?事實上,「巨人」這個名詞早在歌劇院正式開幕的前一年,即搶先以「巨人來了」形式登場過,對於今年秋天再度以「巨人系列」為題,藝術總監王文儀表示:「有別於以作品為主的春天NTT-TIFA、夏天音樂劇,秋天的『巨人系列』則將聚焦於人,在挑選上我們特別著重藝術家本身,就作品來論,每位巨人的作品藝術切入角度皆非常具有獨特性,他們能在一件簡單平凡的事物中,找出截然不同,甚至細微到一般人可能不會探討或者是察覺的角度加以切入」,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藝術家巨人,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其想傳遞的精神思想,在勇於突破的他們身上,看不見任何一絲「重複」。

 

台灣本土巨人

在「巨人系列」九檔節目中,讓台灣觀眾最熟稔的莫屬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舞蹈家林懷民與歌仔戲國寶廖瓊枝。林懷民繼39年前首度以台灣史為背景的《薪傳》後,相隔多年,再次從台灣氛圍與印象創作出《關於島嶼》,並搭配作家蔣勳朗誦當代作家描繪台灣的文字,以及桑布伊的吟唱,舞者恣意地在漢字節奏中,舞出這片島嶼的美麗與哀愁。「他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導師,之所以成為導師是因為他對台灣永遠有一份同情關懷,然後將之轉換到作品中,作為對當今社會現象的提問。」就如同這回《關於島嶼》中所探討的「文字」,文字作為溝通的載體,它在人際間的碰撞與傳輸,是讓我們漸漸被文字所奴役亦或文字為我們所駕馭,林懷民以他最細膩的手法及專業舞蹈向觀眾傳遞強而有力的訊息。

 

被譽為「台灣第一苦旦」的歌仔戲國寶廖瓊枝,同屬台灣表演藝術界殿堂級導師的她,則將以82歲高齡姿態站上臺中國家歌劇院舞台帶來改編自身故事的《凍水牡丹》,「就我們看《凍水牡丹》也許是悲苦的,然而廖瓊枝老師卻將之轉化成具生命力的藝術家典範,我想這是台灣人的特質,總是能把負面東西,靠著自己的力量轉化成一個非常正面而且繁花似錦的結果。」王文儀說道。

 

當然,除了這些早已站上台灣表演藝術殿堂的巨匠,正漸漸發光發熱的台灣新生代編舞家布拉瑞揚、旅居德國柏林的舞者暨編舞家孫尚綺、編劇家簡莉穎以及四把椅子劇團,這些正茁壯強大的「小巨人」,同樣值得期待。身為臺中國家歌劇院首位駐館藝術家的布拉瑞揚,這回帶來雙舞作《漂亮漂亮》和《無,或就以沉醉為名》,王文儀認為他是目前台灣唯一一位能把原住民的文化中非常傳統卻非常優美,甚至鮮少人理解的文化內涵,用精湛的編舞技巧,轉化到當代劇場中綻放,而且開始與國際對話。

 

師承現代舞大師林懷民、曾為雲門舞集二舞者的孫尚綺,他「兼具東方與西方」的當代身體風格,這回則攜手柏林心音樂室內樂團重新詮釋現代傳奇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多媒體劇作《攝影師》,以舞蹈、戲劇與音樂三體合一,以語言和音樂對話,用肢體與影像共舞,昇華攝影藝術先驅麥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悲劇人生。

 

至於與四把椅子劇團合作「重寫經典計畫」的編劇家簡莉穎,繼2015年改寫契訶夫《三姐妹》後,今年則改寫挪威大劇作家易卜生的名著《群鬼》,將西方元素改編為台味十足,宛若鄉土家庭倫理劇的《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王文儀認為看似對立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特別有趣,特別是19世紀的文學創作,卻能夠如此貼近21世紀的台灣社會本質,她相信觀眾必能從舞台上獲得深刻的反思以及絕對的娛樂。

 

海外巨人

即將出任明年臺中國家歌劇院NTT-TIFA年度策展人的法國鬼才跨界藝術家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今年帶來探討「大眾舞蹈」(Dance Anonyme)的三部曲尾聲之作《伊恩症候群》(Le Syndrome Ian),其創作靈感源自青少年時期到迪斯可舞廳的記憶,探討身體在個體與群體間的關係。「赫佐就像是劇場界的哲學家,他的作品永遠有很多哲學性、本質性的探討」,王文儀表示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儀式感,舞者像是刻意背對觀眾,這種有點距離卻又讓人想參與其中的美學手法並非人人能處理,但赫佐總能將觀眾拉進他所創造的獨特舞蹈儀式中,「就像米其林的醬料,看似簡單、實質上卻是深邃的。經過多道手續的繁覆料裡,追求的只是瞬間口感的至高美味,層次豐富而令人回味。」。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四部曲是歌劇院規模最大的展演」,連續4年由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卡盧斯帕德利薩(Carlus Padrissa)掌舵,今年繼續為觀眾帶來二部曲《女武神》(Die Walküre),王文儀表示這次每位表演者皆是經過一個月的彩排跟精準的練習,加上在出身街頭藝術的卡盧斯調教下,屆時《女武神》所呈現給觀眾的視、聽覺想像感受勢必非常震撼,而原本極其龐大複雜的故事,也在他巧手下「簡單化」,天神、巨人、侏儒、人類四層環環相扣,關係卻清楚分明,相當精采明瞭。王文儀也指出,劇中有一幕是30位特技演員互相交疊形成如球體般的狀態,為了讓觀眾搶先看到這項特色,在正式公演前,10月10日先以高空人肉網(Human Net)特技於歌劇院戶外廣場搶先為節目暖身,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舞台上極具令人讚嘆的效果!

 

挑戰觀眾想像極限的還有日本前衛鋼琴家向井山朋子所帶來,挑戰以四架鋼琴低限演出的《繁複第三號-給四部鋼琴的頑固低音之歌》,打破舞台限制,觀眾將席地環繞圍坐在四位鋼琴家身邊,聽他們如何在不停地重複彈奏下,在保持十足默契的同時,還能克服出錯的恐懼,專注在音符旋律上。王文儀認為這場表演就像是萬花筒般,很繁複卻又相當有紀律,始終保持在最美的狀態,稍有差池那分破綻就會被無形放大,「非常叛逆也非常獨具風格」。

 

首次接觸巨人系列的朋友,王文儀推薦由俄羅斯鬼才導演德米特里克雷莫夫(Dmitry Krymov)以巨型人偶、雜技、唱詩、芭蕾舞蹈等元素,重新解構莎翁兩部喜劇所創作的《仲夏夜之一切如戲》(A Midsummer Night's Dream-As You Like It),充滿超現實主義與奇幻的風格,除打破第四面牆限制,更給予觀賞者強烈豐富的視覺張力。

 

綜觀九檔巨人系列節目,有自傳式故事、有關懷社會,也有以過往經典文學為根,植入現代思想的劇作,對王文儀來說,這些編排節目能觸碰到觀賞者的心是最為基本的,但那份觸動並非一味地灑狗血,「就像我們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嚴肅的片段無法逃避,但就是會有直衝到心裡面的時刻,表演藝術亦是如此,舞台上第一秒鐘開始創造的氛圍、燈光、情緒以及對話,再加上抽象的肢體表現,台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能讓台下每個人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這是一個很恐怖卻又迷人的能力。」而「巨人」系列的藝術家一大特色即是化繁為簡,「極簡的背後事實上是有著相當複雜的思考跟複雜的創作過程,唯有這樣的精心設計,才能創造出一個非常簡單卻深刻的結論。」。

 

Text/Ian Liu

Via / 臺中國家歌劇院

國家兩廳院2025秋天藝術節登場!串連七檔跨國節目與36場對話行動,邀請觀眾深度思辯並為明日行動

延續2023年「記憶中的黑夜」的現象級熱潮與2024年「看不見的岸」的深刻探索,2025秋天藝術節將於10月17日至11月30日盛大展開。本屆以「在裂縫中重組我們」為策展核心,匯聚來自臺灣、希臘、比利時、韓國四國七檔節目共21場演出,企圖在當代劇場裡建構一個能回應斷裂,重新召喚集體的感知與連結的場域。此外,將透過節目導讀、工作坊、講座與創作者對談等36場系列活動深化觀眾參與。節目將於8月1日開放兩廳院會員預購,8月8日正式啟售,邀請觀眾透過劇場穿越裂縫,在觀看中尋找理解,想像我們的下一步。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由黃國瑞設計的2025秋天藝術節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一直致力於讓秋天藝術節回應我們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現實,讓思考能夠雙向流動、對話實際發生在我們的場域之中。繼過去兩年對於記憶與邊界的關注,今年用『在裂縫中重組我們』回望與收束,藉由藝術語言跨越疆界,讓人在觀看時思考我們如何理解彼此?又如何重新成為『我們』?劇場不僅是表述的場所,更是承接差異並展開討論的空間,我們邀請觀眾加入我們,讓理解在裂縫中產生,尋找更多新的可能。」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尤瑞匹底斯.拉斯卡瑞迪斯《泰坦》劇照。(攝影:Julian Mommer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裂縫中再造關係.七部作品重組敘事語言

今年秋天藝術節從「裂縫」為出發點,橫跨身份重構、記憶轉譯、族群遷移與語言邊界,建構探索「我們」的劇場路徑。七檔節目展現當代劇場強大的表演能量與多元樣貌,囊括歐、亞洲世界級演出 —— 金曲歌王桑布伊《無界的疆域》從卑南族的故事與記憶出發,以歌聲編織族群的歷史與當代經驗;區秀詒與陳侑汝(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共同創作的《K與龐蒂的神秘降靈》,結合東南亞傳說、歷史殘影與影像敘事,在劇場召喚幽靈,拼貼記憶的斷面,直面國族流動與被遺忘的命運;TAI身體劇場《最後的隧道》則在儀式性的身體語彙中,重新安置被遷徙的記憶,探索歷史、神話與族群間的錯位與重建。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桑布伊《無界的疆域》宣傳照。(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區秀詒 × 陳侑汝(她的實驗室空間集)《K與龐蒂的神秘降靈》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用《悲劇三部曲》寫下完售佳績且三度來臺的南韓創作者Jaha Koo,最新作品《超辛奇小熊軟糖》從飲食切入,構築出一場獨特的離散創傷敘事;希臘荒謬劇場先鋒尤瑞匹底斯.拉斯卡瑞迪斯,以強烈視覺與怪誕風格,打破敘事框架、描繪文明邊界崩解的《泰坦》;希臘/阿爾巴尼亞新銳劇場導演馬里奧.貝努西《仁慈小酒館》跳脫語言束縛,深情召喚並重新演繹過往記憶;兩年前以《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創造話題,帶著再製經典成名作《再見狗日子》,回鍋秋天藝術節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則透過極簡舞蹈語彙剖析觀演關係。此節目亦獲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冠名支持,攜手藝企夥伴引進國際知名舞作。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2025秋天藝術節 Jaha Koo《超辛奇小熊軟糖》。(攝影:Bea Borgers,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2025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 ✕ 兩廳院秋天藝術節 楊.馬騰斯《再見狗日子》劇照(2014年版)。(攝影:Alwin Poiana,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藝術節周邊活動.擴展舞臺外對話場域

藝術不僅限於劇場空間,還持續拓展觀演邊界,推出共計18場豐富周邊活動,為觀眾打開多重觀看角度與討論路徑。包括攜手深耕公共議題的《報導者》,以「對話」為核心策劃系列活動,包含《眾聲與我們》特展、「好哲凳 × The Real Story Live Podcast」、「好哲凳思辨講座」,邀請觀眾站在劇場與新聞視角的交界,展開更深層的社會對話;節目導讀「在裂縫中尋找秋天」邀集全方位創作者鄭宜農、劇評人汪俊彥與兩廳院節目部對談,從不同視角深入節目核心,拉出觀看軸線;2024與《鏡週刊》人物組合作並穫好評的「心內話:真人圖書館」,今年再度邀請真實人物用生命經驗與記者對話,讓觀眾從他者生命經驗映照自身視角。其它如《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藝術家工作坊、演後跨域與主題座談,及會員專屬等精彩活動也將輪番展開,持續開啟觀眾與藝術的共感連結,並深化參與。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

此外,與臺灣居家品牌「眠豆腐」推出多項合作內容,讓觀眾在藝術體驗之外,也能在舒適中延續觀演後的身心感受,除提供會員預購與套票贈禮,更策畫系列活動「躺著聊」,於演後打造出實際對話空間,邀觀眾進入劇場大廳,躺上眠豆腐邊吃邊聊,讓藝術與生活在鬆動狀態中交會。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2025秋天藝術節將於10月17日至11月30日展開,8月1日開放兩廳院會員預購,8月8日中午12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8月31日止另有早鳥85折優惠。完整節目資訊與購票詳情,請至兩廳院官網OPENTIX網站查詢。

揭開舞台上的操偶魔法!專訪《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製作團隊:如何「化身」成為一隻活生生的老虎?

在全球劇場界掀起風暴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源自 Yann Martel 榮獲布克獎的同名小說,繼李安導演改編為奧斯卡獲獎電影後,舞台劇版以全然不同的語彙與形式,開展另一場關於信念與生存的寓言旅程。這部作品自2019年於英國首演以來,憑藉精湛的視覺藝術、創新戲偶技術與深刻的生命哲思,迅速征服倫敦西區、百老匯,並榮獲5項奧利弗獎與3項東尼獎,《少年PI的奇幻漂流》完美結合了奇幻冒險與人性探索,首度亞洲巡演即將來到臺中國家歌劇院!

故事講述印度少年PI因船難漂流海上,與一隻名為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虎共同生活了兩百多天。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他如何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探索信仰、勇氣——本劇將這段跨越人與獸、現實與想像的旅程搬上舞台,以四面環型投影打造驚心動魄的海上風暴,360度旋轉舞台設計呈現多視角漂流場景,而最令人驚嘆的是,那些栩栩如生、充滿靈魂的真人大小動物戲偶——斑馬、長頸鹿、猩猩和她的寶寶、山羊、鬣狗,尤其是劇中的老虎理查.帕克——在操偶師巧手操縱下,彷彿呼吸、跳躍,活靈活現地演繹每一個情感瞬間。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眼見如何為真?讓戲偶在舞台上活起來

這齣戲的獨特之處在於即使操偶師在觀眾面前清晰可見,卻依然能讓觀眾「相信」老虎是真的。如同隨團導演Gabriella Bird所說:「這部劇的製作很大程度上仰賴表演、戲偶與技術團隊之間極度緊密的合作,但舞台上的許多場景卻簡單得令人驚嘆。我們運用演員與觀眾的想像力,讓PI的故事在一個共享的實時空間中活了起來。」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隨團偶戲指導Tom Stacy回應道:「這正是這齣戲最美麗的元素之一——觀眾相信這些動物是真的,讓他們更深入沉浸在故事中。觀眾的想像力也成為了整個演出的一部分。在戲開始時,全體演員會共同操作蝴蝶,溫柔地引導觀眾進入我們的視覺敘事語言。接著,逐步引介各種動物戲偶,當理查.帕克登場時,觀眾已經熟悉並接受這套表演語言與戲偶系統。」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Ellie Kurttz)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Ellie Kurttz)

Tom分享,團隊透過密集的表演訓練,建立內在節奏與即興協作能力,例如理查.帕克是由三位操偶師同時操控,整個演出周期最多更有八人輪替,負責主要戲偶操作的團隊會針對每一隻動物做深入角色建構。以老虎為例,會研究牠在各種情境下的反應模式。Tom說,「當我們將這些心理層面的觀察與實際的肢體操作結合,操偶師就能真正『化身』為一隻活生生的動物。」

以及從排練第一天起,就需要建立的三個操偶核心——呼吸、思想與動作,Tom說:「呼吸是賦予戲偶生命的關鍵,操偶師在演出中都佩戴麥克風,透過同步呼吸、聲音和動作,營造出讓觀眾感受到動物正『活著』的能量;而眼神、耳朵、尾巴的細微反應則傳達角色的思想與意圖;動作則要兼具力量與靈活性,使戲偶的跳躍、奔跑與伸展栩栩如生。」這三大核心使得舞台上的戲偶不僅是動物,更承載了情緒與人性。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戲偶設計與製作—— 讓動物充滿動感、生命力的祕密材料

這些戲偶的設計與製作,也是一場藝術與工程的奇蹟,每隻戲偶從骨架結構、材質選擇、關節設計到上色細節都極為講究。戲偶總監Aga Fraczak分享,戲偶特別選用了「plastozote泡棉」,因其重量輕盈且堅固,能讓操偶師在長時間、高強度表演中能保持舒適與安全,完成跳躍和奔跑等動作,「同時它也非常好操作、易塑高,能透過雕刻、壓紋、加熱重新塑形等方式,讓我們把腦海中的設計概念轉化成具象。」整個團隊歷經五個月的密集工作,同時動員8~12 位製作人員,方能完成所有戲偶製作,Aga也強調,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將多個零件組裝後依然能靈活活動,這需進行大量測試與調整,以確保整體的協調與表演流暢度。

最後Gabriella提到沒有一場演出是重複的,因為不同的演員與操偶師組合會帶來新的詮釋與火花,「而無論我們走到哪裡,總能遇見被這段故事感動、驚喜、甚至轉化的觀眾。能與他們共享這段旅程,是莫大的喜悅。」《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邀請你走入臺中國家歌劇院,親身感受那份觸動人心的真實魔法,與少年PI和理查.帕克一同踏上奇幻旅程。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ohan Persson)

2025夏日放/FUN時光—《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演出時間|2025/07/31(四)19:30、08/01(五)19:30、08/02(六)14:30、08/02(六)19:30、8/03(日)14:30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攝影|Johan Persson、Ellie Kurt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