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啼奪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劇作家沈琬婷絢爛編織《吉卜拉》

初啼奪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劇作家沈琬婷絢爛編織《吉卜拉》

這是個平易近人的故事,也是個魔幻現實的故事,那麼貼近你、我,又絢爛地開出奇異之花,它是《吉卜拉》。

 

年輕劇作家沈琬婷創作的《吉卜拉》,主角是獨自照顧年老的阿嬤,印尼的外籍看護娜蒂。兩人語言不通,卻能比手畫腳溝通。某日娜蒂逃跑了,但是放心不下阿嬤,決定帶她一起逃,過程中引發一連串的誤解。信奉伊斯蘭教的娜蒂,帶著朝向麥加聖地的定位工具「吉卜拉」(Qibla)一路向北,在這趟危險的旅程中,娜蒂找尋著心中的聖地,聖地究竟何在?

 

誰是娜蒂?你我身邊的娜蒂?

台灣的外籍移工人數高達65萬人,不僅影響勞動結構,更改變未來的家庭。近年來移工時常成為討論議題和表演藝術命題,2015年沈琬婷書寫《吉卜拉》時,則是出自個人的親身經歷。

 

「我念高中時,家裡開始有外籍看護。因為鄉下高齡化,左右鄰居幾乎都有看護。生活中我時常觀察他們和阿公、阿嬤的相處,一直感覺很親切,不覺得他們是外人。」沈琬婷感性地說:「好多相處的畫面還在我心裡。」

 

第一位來照顧阿嬤的看護姊姊來自印尼,二十六歲,剛到台灣時不會講英語或國語,只會說一點台語,溝通很困難。「當時,她帶了在印尼受訓時的課本,和我媽媽兩個人,坐在客廳學中文。」隨著和阿嬤朝夕相處,很快她學會台語,接著竟然變成沈琬婷家人和阿嬤之間溝通的翻譯。

 

她印象深刻地說:「她和阿嬤互動沒有很多語言,只要幾個關鍵字,就開心地好像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答案。」顯然他們是用心在互動,就像《吉卜拉》劇本中,幽默但錯置、幾乎失靈的語言溝通一樣。這位看護姊姊,就是《吉卜拉》中「娜蒂」角色的原型。

 

故事中還有一個加入逃亡旅程的「V羅」,他友善卻又困惑,代表著台灣人的視角。「各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無奈和不同的價值觀。」沈琬婷表示:「這次飾演阿嬤的資深演員,說自己演了這齣戲,才能體會外籍移工在台灣的處境,以前甚至不喜歡他們。我相信很多人都對移工有誤解,因為人天生有歧視的本能,但透過戲劇,提醒大家重新思考。」也成為沈琬婷創作的初衷。

 

打開魔幻寶盒

劇本中娜蒂是一個擅長說故事的人,吸引V羅跟著他一起冒險。娜蒂斷斷續續說的是「羅勒‧基督爾」──來自印尼東爪哇的神話故事,串聯成為劇本中交錯的虛構與現實,有些神秘色彩。

 

「羅勒‧基督爾」的主角印度洋女王,原是國王的愛妃,卻因為皇后嫉妒,被剪去長髮,換上平民的粗衣,流落到印度洋的海濱。當她在海邊流淚的時候,聽到海中有聲音在呼喚:「回來吧,印度洋女王!一個全新又美好的世界在等著妳。」她受到感召,毅然決然跳進海裡。

 

娜蒂口中的印度洋女王,指的其實也是離開家鄉、不斷追尋的「自己,那些千千萬萬的娜蒂。是的,羅勒‧基督爾與她如此相似,同樣經歷改名、被召喚,面對未知的未來。台灣的外籍看護為了配合雇主,名字早不是原有。此外,羅勒‧基督爾因印度洋的召喚成為女王,娜蒂則受到現代化都市、所謂美好生活的牽引,漂洋過海,最後更和阿嬤、V羅展開一段「飄向北方」的公路歷程。


然而沈琬婷說,沒有人可以證實她們的未知。「留在陸地上的人,就像神話故事中岸邊的人,誰知道她真的成了女神?娜蒂到台灣,誰能證實她遭遇了甚麼?一切都只是傳聞。」沈琬婷匠心獨運的比附,讓《吉卜拉》成為一種寓言。

 

有趣的是,這個神話是靈光一閃進入了劇本。沈琬婷笑著說:「我一直都沒有想用伊斯蘭教的故事,因為宗教元素容易模糊焦點。但我需要一個神話,閱讀蒐集的東南亞傳統故事卻一直沒有適合的,直到有天我去逛舊書店,一本書很快映入眼前,就叫《印尼的神話與傳說》,書的第二個故事就是東爪哇一帶的傳說,很適合用在《吉卜拉》劇本中。」

 

正如舞台劇文宣上寫著「魔幻公路喜劇」,《吉卜拉》有魔幻色彩、幽默語言,他們又是如何一路向北?

 

書寫是打破無知

劇本的誕生出自劇作家,能在劇場上敷演,大概就是劇本的重生。

2013年創立的盜火劇團,改編《吉卜拉》成為年度壓軸大戲。沈琬婷和盜火劇團原就熟識,她表示劇場是對劇本的詮釋,是用舞台的符號語言,翻譯另一種語言。「翻譯中會有靈光產生。」她笑著說:「劇本搬上台,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度,覺得親近卻又對劇中角色有所批判。」

 

當初為了這個劇本,沈琬婷時常出沒在台北車站印尼街,藉著買賣多聊幾句,觀察不同生活。也透過《印泰雜誌》,立體化劇本中的背景。2016年更去了趟土耳其,近距離認識穆斯林國家。對她而言,創作首先就是打破無知,也嘗試讓更多人有所改變。

 

23歲就一鳴驚人以《吉卜拉》拿下臺灣文學獎戲劇類金典獎。劇作家是個相對孤獨的工作,正往這條路上前進的沈琬婷,這幾年每一步都走得擲地有聲,早就備受矚目。眼前這些獎項,會不會惶惑了年輕的她?她眼神堅定地說:「這是我非常喜歡做的事,我就是繼續寫,不斷寫下去。」

 

Info│吉卜拉

日期:2017/12/14-12/17

地址: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Text/曾云

圖片提供/沈琬婷

 ※本文由Qbo藝文頻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北美館日」12/21免票入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台北雙年展回收材化身限量隨行包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2024「北美館日」將於12月21日(六)登場,全日免票入場。本次將由舞蹈家古名伸創立的「古舞團」帶來舞蹈展演《漸見》,結合移動式舞台展演、科技藝術等手法,邀請觀眾在美術館多個角落邂逅藝術。「北美館循環計畫」亦發表新作——蒐集自《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的展覽回收材料,在台灣設計團隊UndergroundStudio的巧思之下,結合老師傅手工縫紉重生為限量「循環隨行包」,參與北美館日活動就有機會免費獲得。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漫步美術館,與舞蹈和科技藝術不期而遇

《漸見》長約90分鐘,由11位舞者共同呈現,以跨越式的蛻變與轉瞬即逝作為靈感來源——從個人的成長到科技的演進,從戰爭的隱喻到季節的更迭,企圖透過人物及動態影像共構當代舞蹈的創作語彙。演出將以北美館的多個樓層作為舞台,分散於各場域並同時進行多段內容,不同段落的表演者將隨機加入其他表演場域,形成「衛星式移動劇場」的關係互動。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此次古舞團與王連晟、葉廷晧、蔡奇宏、趙瞬文等科技藝術家攜手創作,一同打造肢體與新媒體展演的空間實驗。其中,甫於今年逝世的藝術家葉廷皓(19812024)在本次作品中負責〈前線〉與〈邊界〉兩個段落:在〈前線〉中,使用AI即時人形辨識與生成圖像,使表演者與影像形成虛實錯位;〈邊界〉段落則透過骨架偵測的分析技術,將肢體動作轉譯為節點、網格等幾何圖形,展現出數位圖景與實際身體之間的對話。而藝術家王連晟運用搭載攝影鏡頭的無人機,在與舞者的互動過程中,亦將投射無人機捕捉的畫面,創造出機器與受眾觀看的雙重視角辯證。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觀眾入場會得到一張演出地圖,在觀演時間內可依自由選擇觀賞順序,不僅打破傳統單一舞台的觀賞模式,每位觀眾也將獲得不同的理解脈絡和敘事。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漸見》演出時間

12.14(六)13:30、16:30

12.15(日)11:00、15:00

12.21(六)13:30、16:30 *北美館日

12.22(日)11:00、15:00

《小世界》展覽用具搖身一變為限量商品

為呼應永續發展思潮,北美館逐步推行環境友善、環保再生計畫。今年館慶將推出「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以「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為理念,與多組臺灣設計師進行材料分析、回收再製研究及測試,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亦試圖延續展覽的感受記憶,創造藝術走入生活的多種可能。

首波衍生品以《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回收的展覽宣傳帆布、路燈旗布為材料,打造美術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非賣品)及輕巧的「循環隨行包」(限量商品)。此波商品由專注於循環設計的UndergroundStudio操刀,透過臺灣老師傅的手工縫紉結合當代設計美學,悉心為館內卸除的每一吋廢棄材料注入新生命。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日(12/21)當天,北美館也特別規劃「循環觀眾包」贈禮活動,當日活動分為9:3013:00兩時段,前25名至1樓大廳服務櫃台使用「循環觀眾包」的觀眾,即隨機贈送當期展覽《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中陳進《悠閒》或林之助《小閒》的彩色標籤貼一份。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陳進,《悠閒》,1935,膠彩、絹本,152 × 169.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恆春建城古城150周年倒數!預約「2025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感受古鎮古今交映的文化魅力

想到恆春,你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山海綿延的自然麗景,又或是古樸小鎮的悠緩愜意?對於經常造訪恆春的旅人而言,答案或許是兩者皆是,卻又不止於此。畢竟,在山海與人情之外,還有那一首首情感豐沛的歌謠,蘊含了深厚文化魅力,飄揚在恆春小鎮裡,吟詠於「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讓人流連不已。

當百年前的生活悲喜,交映著21世紀的音樂創新

原來,恆春半島本為福佬、客家、排灣、阿美等多元族群聚居之地,百年前由於恆春土地貧瘠,居民只得離鄉背井另謀生路。然而,對於家鄉的愛戀,促使他們在異鄉創作一首又一首觸動人心的歌謠,悠悠唱出生活的悲喜。如今,這些承載著悲歡離合的樂音已成為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有民謠傳藝師獲得「人間國寶」美譽。

恆春建城

為了讓祖先流傳下來的歌謠走出半島、走向國際,持續被全世界傳唱、聆聽,屏東縣政府在2018年創辦「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每年以具有話題性的策展主題及系列活動,在古色古香的城牆旁,邀請在地民歌手與爵士樂團、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甚至結合時尚秀等形式,讓恆春歌謠與世界潮流交會。於是,每年十月時,國境之南的小鎮裡總能見到拿著月琴的孩子穿梭其中、歌手吟唱具有時代共鳴的曲目,一旁年輕衝浪客隨節奏舞動,旅人在品嚐地方美味小吃的同時,也領略著恆春歌謠的魅力,感受恆春的傳統與創新。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在恆春建城邁向150週年之際,感受國境之南的此時此地

像是剛剛落幕的「2024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便結合嘻哈音樂與恆春半島民歌,邀請饒舌歌手與民謠傳藝師在百年古城牆旁的露天舞台上共演,搭配結合民俗文化特色的節目和市集,吸引數萬人造訪此地,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不只是音樂人的盛會,更是打開五感,浸淫恆春魅力的絕佳契機。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如此本於傳統又別出心裁的作法,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獲得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設計獎與Taiwan Design Best 100等獎項肯定,並移師芝加哥、紐約、日本、愛丁堡等地演出。當然,作為台灣人,我們只要來到南國,便能一探「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的美好。2025年更適逢恆春建城150周年,歡迎趁此時機來到這展現新舊交融的文化古鎮裡,在溫暖動人的樂音裡,打包所有此時此地的魅力。

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

WEB:https://reurl.cc/KlaAeg

FB:https://www.facebook.com/hearhere946/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屏東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