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謝哲青的寂寞博物館!窺探愛德華霍普《夜遊者》從畫作滿溢而出的深夜寂寞

愛德華·霍普《夜遊者》

每個人的心中,都該有一座寂寞博物館。在創作者的哀戚中感同身受,然後抬起頭來,邁步向前。──謝哲青


從遠距離的擁抱到近身的疏離

大約在一九一○年左右,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定居曼哈頓,大都會對金錢的貪婪競逐,生活步調的凌亂瘋狂,在在令他感到不安。換了幾份不甘不願的工作,賺一份差強人意的薪水。經濟的貧弱讓他抬不起頭來。原本就不善辭令的霍普愈加退縮,沒有親密穩定的友誼互動,也沒有可以聊天的知心伴侶,偶爾為之的家族通信,讓他覺得自己是可有可無的人。「我缺乏愛。」多年後,霍普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離群索居讓我迷惘。」

 

被百萬人所圍繞的寂寞、在人群裡的遺世獨立,逐漸在霍普的畫作中浮現。哈德遜河上的月光、不知名的小鎮、路燈下拉長的影子,他與世界的距離正緩緩拉開。從遠距離的擁抱到近身的疏離,霍普可說是藝術史上最擅於描繪「寂寞」的畫家。透過獨特的冷色調與透視分割,霍普將你我的心靈推向邊境,一個存在於精神世界的蠻荒外緣,將你我心中最深的不安,赤裸裸地披露出來。我知道霍普的不安所謂何來,那是一種害怕被世界遺棄,不為人群所認同,最後,被宣判「你是不存在的人,社會不需要你」的焦慮。尤其在與人群拉開距離後,雖然自由,但也失去一部分的自我,也就是「我究竟所為何來?」「此時此刻,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存在主義式的自我懷疑,像黴菌一樣,從靈魂幽暗的角落向外增生、擴展、蔓延。當我意識到寂寞如此根深柢固,屆時要連根拔起,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禁錮在顏料之中的夜遊者

我走在深夜的街頭,站在十字路口,不遠的轉角,便利超商的看板在黑夜中格外顯目。偌大的玻璃帷幕後,頭上紮著紅色絲帶的年輕女子趴在桌上,一對國中生情侶正在打情罵俏,鄰座的中年男子手拿著咖啡,面無表情地將視線投向前方……似曾相識的場景,都會人習以為常的寂寞,想必,霍普也感同身受。 

 

畫家的孤獨,是墨綠、靛青與鵝黃融合而成,深夜無人的街頭,一群寂寞的男女在此相遇,這裡不是夜夜笙歌的酒吧,而是美國尋常可見的餐館。巨大的落地玻璃像冰山一樣,將人們的疏離密封起來。畫面的中央,情思各自懷抱的男女,刻意地迴避彼此的目光。坐在最左側,背對我們的男子,啜飲著一個人的心事。身著白色制服的侍應生是唯一置身事外的人,生命中有比寂寞更苦澀的考驗,大夜班的工作,只是生活諸多選擇之一罷了。


〈夜遊者〉將我們的疏離、無言、孤獨與寂寞,禁錮在顏料之中。當年發表的時候,就引起藝術界廣泛的討論。有人說,這是現代男女性苦悶的隱喻。也有人說,它是美國孤立主義的宣言。更有人說,霍普是後現代的先知,他預示了網際網路超連結世代的落寞。太多太多的臆測、太多太多的推敲,每個似乎都有道理,卻又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 這就是藝術偉大,並且迷人的所在,接納所有的解釋,包容所有的想像。對我而言,霍普單純地療癒了我的孤獨。

 

多年以後,霍普接受專訪,選出三件他個人最喜歡的創作,〈夜遊者〉就是其中一幅。 「一想到深夜無人的街頭,腦海中就會出現它的畫面。」 「是因為寂寞嗎?」 「不是,這幅畫並沒有特別寂寞,我還刻意放大明亮的部分,讓構圖看起來更溫暖。畫面的孤寂感,只是我無心插柳的結果。」 「但是看過畫的人,都說你畫出了人們的孤單與離愁。」 「如果,正如大家所說,」霍普回答:「那也只是某個人的寂寞吧!」 當我凝望寂寞時,寂寞,也以相同的幽暗回應我。 也許,你我就是霍普所說的「某個人」,在畫中,我們窺伺自己的寂寞。一個人孤獨,一個人自由,一個人寂寞,當我們學會和它相處時,寂寞的夜,也會熠熠生輝。


謝哲青

豐富的學養和多領域的涉獵,曾被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報紙專題報導,為華人圈閃亮的藝術、旅行說書人,長期擔任國內各大型藝術文物展策展顧問與代言人。主持《青春愛讀書》,榮獲第五十一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著有《王者之爭》、《歐遊情書》等多本著作,百科全書式博覽,卻又深具獨到觀點的行文風格,廣受讀者喜愛。

 

本文節錄自圓神出版《寂寞博物館》,更多謝哲青心中最難忘、別具意義的藝術作品,都在《寂寞博物館:20段名畫旅程,收留你說不出口的憂傷》。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