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C-LAB勒法利計畫開展!攜手10位藝術家探討人與建築體的曖昧進行式

C-LAB勒法利計畫:人與建築體的曖昧進行式

自2018年開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一系列精彩的實驗建築展覽計劃:從空總基地出發,向外梳理城市紋理的「負育群帶聚落」;2019、2020年以「城市永續」為概念的「紅磚未來式」工作坊,至今年由策展人莊偉慈所策劃「勒法利計畫」(Project: The Folly) 期望以當代藝術的方式帶著大眾重新理解人與「地方」相關的概念。

什麼是「勒法利The Folly」?莊偉慈解釋「folly」最初出現於18、19世紀的園林建築中,指具有裝飾性而無實用功能的建築體,至1980年代,歐美建築界重新關注與討論此種建築物的意涵,它被視為是「不完全是建築、不完全是雕塑,也不為特定對象存在的構造物」,「folly的概念在亞洲很少被談論到,此次展覽的地點『美援大樓』很特別,當進駐單位的性質改變後,它過往的空間使用功能不再,新的定位/使用也尚未成形時,正是一座大型的folly。」

C-LAB勒法利計畫:人與建築體的曖昧進行式
▲蕭有志HSIAO Yu-Chih  | 櫃之家Cupboard House 

對於「地方」的定義與認知,往往形構於個人的經驗與生活

莊偉慈表示人們對於「地方」一詞的概念認知是極具變動性與多義性的,「小至辦公室、健身房,大至公園、城市,都能被稱為一個『地方』,而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地方』和自身的關係或是其含意時,通常取決於你的生活經驗或是對這個地方的種種感知所交織構成的。」此次計畫共邀請了十位藝術家,範圍由小到大,分為三種層次來探討人們對於所謂的「地方」和城市認知的關係。

拼1_6
▲左:戴翰泓TAI Han-Hong | 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From one corner to the other ; 右:莊普TSONG Pu | 臨界的居所The Critical Dwelling 

第一個層次是「展場」,觀展時我們如何思考定義「展場」的空間性?而展場的「現地性」又如何被呈現在作品中?在美援大樓這樣具實驗性與開放性的構築物空間中,藝術家巧妙地利用現場的條件(美援大樓於籌備展覽的期間被定為古蹟附屬建物,同時也多了新的限制與挑戰),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藝術家戴翰泓為原本大樓無門的空間現況,加上一扇連動著作品的大門,只有當觀眾拉開這道門時,有著房子外觀的作品才會出現在觀眾面前。而藝術家陳萬仁則利用了大樓空間荒廢已久的樣態,以鷹架和梯具在室內搭構出一處「進行中的工地」,並透過光影投射出一個個爬上爬下的小人剪影,宛如城市中處處可見的工地景象,一個虛構的現實,同時成為難以於其他展場複製的現地創作。 

拼2_4
▲陳萬仁CHEN Wan-Jen | 冗餘物語Redundant Tales

第二個層次「C-LAB園區」,談到「空總」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歷史和城市發展脈絡息息相關的園區,莊偉慈形容隨著世代的不同、使用族群的不同,現在的C-LAB文化園區也許對更多住在東區的居民而言,它更像是一個日常散步的公園地。而地方的定義不僅會隨著大環境改變,同時也反映出時代的轉變。在吳燦政的《公園》一作中即展示了他長時間收集觀察自台灣各地公園的聲音影像,同一個地點,不同的年份時間點,周遭的聲音錄像默默地記錄並描繪出那個城市的自然生態景觀與人文歷史的變遷。

拼3_2
▲吳燦政WU Tsan-Cheng | 公園Park

而對於文化園區空間功能性的想像或投射,廖建忠的《空巴克》一作則反映出人們在進入一個文化場所時,卻也總是渴望著消費,他以「文化反堵」的策略藉由作品揶揄這樣的現象。藝術家以輕巧的飛機木材手工打造出一座虛有表面的咖啡店,場景雖是假的,想消費的慾望卻是真的,希望誘發人們去思考究竟一個文化園區真正不可或缺的要素應是什麼。

C-LAB勒法利計畫:人與建築體的曖昧進行式
▲廖建忠LIAO Chien-Chung | 空巴克CLABBUCKS 

第三個層次擴大至「城市」系統,莊偉慈解釋「地方感」的形成與人們的感覺結構相關,由個人與一個特定的空間交織出獨一無二的關係時,即是大如一個城市的系統也能轉譯為極為個人化的語彙。藝術家陳曉朋的《新路線》就以自身於台北的生活經驗,將自己常去的藝文場域如藝廊、美術館等地點或活動路線,疊合台北的捷運路線系統,重新繪製出具有個人尺度感的路線地圖。「就如展覽名稱『勒法利』,人、地方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我想難以用單一而明確的定義來詮釋,希望每個人都能帶著開放的心來展覽現場感受不同尺度感的『地方』,一定會有新的刺激與收穫!」

C-LAB勒法利計畫:人與建築體的曖昧進行式
▲陳曉朋CHEN Shiau-Peng | 新路線The New Way 

策展人|莊偉慈

藝術家|阿農・南堯(Arnont Nongyao)、吳燦政、邱承宏、凌天、莊普、陳曉朋、陳萬仁、廖建忠、蕭有志、戴翰泓(*藝術家以姓氏首字筆畫數排序)

展期|2021.05.15 - 08.29

開放時間|11:00-18:00(每週一公休)

預約看展連結|https://forms.gle/eivfi9FDihUGEoL28

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廣告

文 | 黃阡卉  圖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話題?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由日本創意團隊entaku策劃的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いい人すぎるよ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やだなー展)」於今年10月登台,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而展覽為何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與我們分享其中的誕生故事。

以「情感」為主題,喚起大家共鳴

早在「人也太好了吧展」爆紅之前,東京原宿的「友達がやってるカフェ/バー(暫譯:朋友開的咖啡廳/酒吧)」,便因店員不使用敬語、像是在跟朋友對話的設定而在社群平台引起討論。事實上,這個企劃也出自於entaku團隊。而entaku團隊的起點,則可回溯至那時還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的明円卓,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在辦公室裡做了測試性的「有點煩」展覽,沒想到獲得不少客戶的好評。他說,「我們發現以『情感』作為主題的展覽,是很有力量的,能喚起大家的共鳴。」之後,在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更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並陸續在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展覽體現人類的多種情感

人也太好了吧展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明円卓認為,社群平台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綜合展示,這個展正體現了人類的多種情感,像是有趣、人也太好了吧、甚至令人感動或想哭這些要素。「我們覺得這人真是好人的這一種情感,是超越了年齡與性別,所以我們在策劃展覽時,也特別考慮到不要去限制觀眾的族群或對象,這樣的情感也能夠更廣泛地傳遞出去。」正因如此,人也太好了吧展此次在亞洲的巡展,來到了上海、首爾、台北等海外城市,他們想確認這般的「好人情感」是否能跨越國界、與當地的人們產生共鳴?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首爾展場(圖片提供:entaku)

根據當地文化融入在地元素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與台灣的「明日製作所」團隊一起發想點子,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像是「把Ubike車籃垃圾拿去丟的人」、「不會佔用體育課的國文老師」、「台北車站的轉乘」⋯⋯,讓人們看了能會心一笑。開展當週便來到台北展場的明円卓觀察到,日本人會覺得是好人的人,在台灣也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也讓他更加確信「好人情感」能超越國界與語言的隔閡。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

明円卓分享,人會被觸動、心動的瞬間,其實埋藏在記憶之中。他們只是把大家心裡早就有的記憶以展覽表達出來。因此,每次人也太好了吧展的介紹都會寫到這是「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的展覽。「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發覺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好人,也從中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個好人。」他補充,展覽一開始是在社群平台上爆紅,吸引很多年輕人來看展,後來因為各種媒體取材,現在有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我們準備展覽時,有考慮到大人、年輕人的視角,雖然不一定每個年齡層都可以直接共情到所有內容,但如果他們站在長輩或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也能產生情感的連結。」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以作品展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而展覽中的作品,以文字、插畫、照片、實物表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幽默捕捉生活中的日常。明円卓說明,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比如拍攝「好人」時,會思考對方可能的表情、服裝等細節,塑造出讓人們很有共鳴的立體場景。但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他笑說,「我們覺得『好人』的點子是無窮盡的,因為世界上有無限的好人。」他進一步分享,其實團隊在會議時,有一本隱藏絕招的小冊子,裡面列出了各式場景、人物、天氣、事件等,方便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想點子。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另外有趣的是,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更想與他人分享,使展覽自然地在社群間擴散出去。也因此,比起說是觀賞型,他們更會形容自己是體驗型的展覽。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期許未來推出更多台灣本土題材

這次在台灣的展覽反應相當熱烈,開展首日便大排長龍,讓明円卓相當訝異。他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比如將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帶來台灣,同時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我們一直覺得,『只有我們才懂』的作品主題是最有趣的,這也是我們每次在做在地化作品特別重視的部分。當你仔細看展覽時,也會發現只有當地的人才懂得的『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

(下圖中對話框中文意思為:明明沒有回我Line,為什麼還可以發社群貼文呢?)

明円卓透露,entaku(円卓)在日文中是「圓桌」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圍坐在圓桌,一起創造出新點子。最後,他笑著說,未來如果能將這張圓桌搬來台灣,那就太好了!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今年初在日本京都引發熱潮的蜷川實花(Mika Ninagawa)最新大展《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開展。這不僅是蜷川實花睽違10年再度於台北舉辦的大型個展,更是她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

被譽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蜷川實花以鮮明奔放的色彩與獨樹一幟的視覺風格聞名國際,她的創作橫跨了攝影、電影、時尚、影像及空間裝置藝術等領域,開創出極具個人特色的「蜷川美學」。被譽為「色彩魔法師」的她,堅持以真實拍攝影像創作,不倚賴電腦CG生成視覺,透過鏡頭捕捉城市與自然景致的光影瞬間。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將登台

而今年初在京都舉辦的《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突破以往平面攝影為主的形式,融合影像作品、立體藝術裝置與EiM革新數位技術,打造出虛實交錯的沉浸式藝術空間。這場展覽以絕美光影與夢幻花景席捲全日本,短短兩個多月吸引超過25萬名觀眾入場,並在日本社群及藝術、時尚圈內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8大展區設計、融入台北在地元素

延續京都展的成功,台北作為全球海外首站,蜷川實花將再度攜手科技藝術團隊EiM(Eternity in a Moment),集結數據科學家、燈光與空間設計師,以「光影藝術」為核心打造全新沉浸體驗。蜷川實花也特別透露,展覽將加入台北在地元素,打造台北站獨有的展覽內容。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本次展覽共規劃8大展區,其中《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觀眾將從絢麗花海步入鏡面與巨型螢幕交織的世界,櫻花、煙火與大海影像流轉,營造無窮深邃的幻境。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光之細語,色彩之夢》則由 2,000 條水晶串飾構成的閃耀空間,當觀眾踏入展區時,蝴蝶、花朵、愛心、眼睛及水晶在光線折射下閃爍出無數變幻的色彩。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門票11/6開賣

另外,《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台北站優惠預售票將於11/6中午12點開賣,單人優惠 400 元、雙人優惠 780 元,購票請上udn售票網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C、D棟
展期:2026.1.17 - 4.19,除夕休館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