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長島The Church!廢棄教堂變身社區藝文空間

范承宗帶逛紐約The Church

藝術家范承宗日前因工作到訪紐約,來到長島的The Church,這裡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廢棄教堂,2017年由藝術家夫婦買下後,由建築師Lee Skolnick負責改建,2020年6月才完工並正式對外開放。這裡由建築師Lee Skolnick 親自帶著他,講述改建時的設計細節,范承宗說:「建築師保留教堂原本的老材料,用低調的設計手法,仔細看能發現它的設計細節很厲害。」以下轉載自范承宗參訪後的紀錄:
來到位於紐約長島東端的薩格港(Sag Harbor),這裡居民約2000多人,在150至300年前曾經是重要的捕鯨村。建築師Lee Skolnick先生帶我們去參觀他在這的案子「The Church」,這是當地最新的社區藝文空間,原本是座已有187年歷史的廢棄教堂。

THE CHURCH_FENG_07
建於1835年的老教堂 

The Church的建築背景

教堂建於1835年,2007年會眾們決定出售這座老建築,接下來的10年這裡經過三個主人,一位是地產開發商想要重建成公寓,但發現困難重重行不通。後來一位室內設計師把這裡當成工作室和Showroom使用,但不久後發現建築物實在有太多年久失修的問題,整個鐘塔甚至朝街道方向斜了6度。接著有一位先生接手並投入了大量資金把結構給修繕加固,想將這裡改建成和妻子定居的豪華私人住宅,不幸的是在過程中妻子和他離婚了,這座老建築才又重回市場。

THE CHURCH_FENG_06
2017年被藝術家夫婦買下後,才進行大規模改建 

THE CHURCH_FENG_09
由建築師Lee Skolnick 負責改建工作 

2017年易手後才改建成新貌

直到2017年,一對藝術家夫妻Eric Fischl和April Gornik被故鄉的這座廢棄教堂吸引,他們期待當地珍貴的歷史建築不要總是被改建成豪華私人住宅,他們賣掉了Soho區的房子籌措資金,買下了廢棄的教堂,希望改造成社區裡的公共藝文空間,透過藝術家好友的推薦,他們找了Lee來進行改建。

THE CHURCH_FENG_04
保留大量老建築原本的建材 


在初步拆除破敗的建材過程中,他們發現許多充滿歷史痕跡的迷人木樑柱和石牆都隱藏在裝潢材料背後,他們還在天花板的支撐梁上,發現了1864年搬遷教堂時由建造者寫下的簽名,Lee和藝術家夫妻有共識要將這些買不到的寶物都好好保留下來。
在2020年6月改建工程完工後,教堂終於以新面貌開放。我們經過戶外的公共花園,打開大門走上通往二樓的入口樓梯,來到寬廣的主要活動空間,這裡可以舉辦展覽、市集、演出、餐會等活動。再往上走,輕盈的夾層漂浮在高聳的空間之中,除了能做為表演活動時額外的觀賞區域外,鐘塔下還有一處小型圖書室和閱覽區域。

THE CHURCH_FENG_08
2020年才完工的The Church 

THE CHURCH_FENG_017
The Church的小夾層 


走到最底下的一樓,樓梯旁的門後是提供藝術家駐村的空間,裡面有四個獨立房間,共用一間衛浴和設備齊全的廚房與用餐空間,門外是比樓上小一點的次要活動空間,也作為駐村藝術家創作用的工作室。
喜歡空間裡處理新舊材料關係的拿捏,處處能見到用新的材料去突顯舊材料的質感與魅力,教堂拆下的舊木料,切割成細條重新應用在許多地方。
THE CHURCH_FENG_012
被保留的舊木料
 

THE CHURCH_FENG_013
從木頭上都還看得到時間的痕跡
 



THE CHURCH_FENG_022
被回收再利用的老木料
 

THE CHURCH_FENG_023
連五金零件都選擇到位
 



the church_范承宗_07
被回收再利用的老木料

the church_范承宗_01
被回收再利用的老木料



空間裡諸多線條有清楚的粗細主從關係,米白石膏板填充木樑間的牆面,視覺上使梁柱的存在感被加強,屋頂木樑以簡約一致的訂製鐵件補強修飾,它們一起擔任最被強調的鮮明粗線。層板、樓梯、扶手、書櫃與家具則都是輕盈纖細的次要線條。

THE CHURCH_FENG_021
輕盈的扶手線條 

the church_范承宗_08
The Church細節

the church_范承宗_02
The Church細節



各處零組件的細部設計與銜接關係很精彩,連家具層板都是改建過程陸續設計訂製的,細節滿滿看得過癮。Lee謙稱因為建築師懂的事情很少,所以要仰賴與結構技師、鐵工、木工等專業夥伴密切合作,這裡許多細節的處理和執行都是和工匠們討論出來的。
Lee和團隊們在The Church的種種設計安排,讓我想起博物館展示裡常見到的那些精巧的金屬爪子,爪子總是用剛剛好的力氣輕輕地抓著文物或礦石,即使對爪子抓著的東西陌生,也能從它的小心翼翼裡感受到,被抓在其中的東西一定是重要且珍貴的吧。

THE CHURCH_FENG_018
The Church的細節
 

THE CHURCH_FENG_020
The Church的細節 
 



THE CHURCH_FENG_014
The Church的細節 
 

THE CHURCH_FENG_015
The Church的細節 
 



THE CHURCH_FENG_019
The Church的細節 
 

THE CHURCH_FENG_016
The Church的細節 
 



地址|48 Madison Street Sag Harbor, New York 11963

文|范承宗

圖片提供|Skolnick、范承宗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寧靜與細節的詩篇!建築師林伯諭以日本 INAX 藝術磁磚為修道院建築賦予精神歸屬感

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在校園一隅散發質樸肅靜的氣息。

位於高雄的道明外僑學校,是高雄歷史最為悠久的外僑學校,在開放活潑的學風下,孕育國際文化視野,校園建築散發著書香氣息的風韻。2024年,建築大師林伯諭為年久失修的教職員修女宿舍重新操刀,於校園一隅構築質樸肅靜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帶來傳承自世界級建築研究的雋永作品,並以獨到的當代設計語彙轉化傳統修道院建築元素,從中也表達出林伯諭建築師個人所發展出揉和理性與感性的建築理念。

INAX 藝術磁磚
揉和理性與感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修道院

「我認為建築是科學,解決各方需求與問題,並講求嚴謹與精確。」然而為道明外僑學校設計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卻得以讓林伯諭建築師發揮大程度的感性,「我希望透過建築,能夠幫助學校翻開新的篇章,學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底蘊、特色,繼往開來。」因此,這座修道院的規劃,並非僅打造一處住宿空間,更關乎空間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希望透過設計,讓修女們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安定與精神上的歸屬。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以建築為道明外僑學校構築文化底蘊、翻開新頁。

為了讓修女們在繁忙的校務之後能夠回到一個真正放鬆的處所,於是建築師借鑑歐洲傳統修道院的設計,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林伯諭建築師以簡潔內斂的風格提出兩大關鍵元素——廊道與拱形結構。「因為多數修女都有在歐洲修道學習的經驗,我希望藉由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讓他們和自己年輕時的記憶有所連結。」在質樸、寧靜的基調下,建築師透過外廊與內廊的設計,讓年事已高的修女有著熟悉的迴廊空間體驗,而在拱門穿廊裡的日常生活也化作當年記憶的延續,能夠在此舒適地安享晚年;也因為「口」字包覆型的建築結構的擘劃,讓校園活力四射的氛圍在進門後得以轉而變得沉穩、靜謐。

INAX 藝術磁磚
林伯諭建築師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拱形結構在光影下表現出靜謐、寧靜的氛圍。

以材質細節表現設計的精神性

在「聖母升天初學院」建築裡,材質不僅關乎功能性,更承載著空間的氛圍與精神價值。「在建築造型單純、色彩素雅時,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建築師特別堅持在修道院外觀上,選用來自日本的INAX「細割ボーダー HAL-20BR/HB-11」陶條磚,正是因為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INAX 在磁磚個體的呈現上很卓越,它的立體感在陽光下或陰雨時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是石材、金屬能夠比擬的。」解析 INAX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林伯諭建築師在理性務實的本質裡流露出感性的話語,「不管是在一天內或是一整年,每次看到這面牆的表情都不一樣,但這個變化並不浮誇,而是細緻地展現出它的優雅與韌性。」一向以黑、白兩色作為建築作品主色調的林伯諭,在這座修道院也貫徹此做法,恰巧呼應了修女們身著的修道服飾,也讓光影為INAX磁磚創作出黑白深淺不一的視覺美感與層次,與修道院寧靜而深遠的氛圍相應而行。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

落實於職人工法的工藝挑戰

負責營造的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回憶,當初接到這項工程時,施工上的精細度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磁磚的質感與特殊尺寸,每一塊磁磚的安裝都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與修整,並且跳脫機械式的排列,才能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INAX 藝術磁磚
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以職人工藝般的細膩手法,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磁磚能夠長久耐用,工班特別加強基底處理,搭配特殊的彈性黏著劑,以適應台灣氣候的溫差變化,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剝落。此外,在拱門與迴廊的轉角處,師傅們更是以職人工藝的細膩手法,手工切割、調整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建築結構,確保視覺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在落成後也表示超乎期待,當她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定,這也正是她對修道院的完美想像。

INAX 藝術磁磚
以職人細膩手工切割、調整 INAX 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拱形弧度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主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
INAX 藝術磁磚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也這正是她對修道院的理想想像。

超越時間的建築

透過細節、材料肌理與職人工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為修道院共同構築出一種理想的生活體驗。當修女們步入這座修道院,光線在磁磚的表面流轉,映照出時間的步履,讓人們重新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的理性世界裡,構築一處能夠影響情緒、讓人靜心的場所,讓空間擁有了情感與故事,也正是INAX藝術磁磚所帶來的無聲詩篇。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與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帶領團隊,以INAX共同構築得以讓人靜心、注入情感與精神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