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的藝術,藝術的外交:專訪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

外交的藝術,藝術的外交:專訪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的官邸有些熱鬧。寬敞素雅的起居客廳與宴會餐廳牆面上,9幅從美國遠道而來的藝術作品和一幅台灣在地之作將作客於此。工作人員細心調校觀賞角度與位置後,打上燈光,小而美的藝廊正式開幕。

 

在這個過於喧囂、尖銳對立的時代,武嚇交鋒不安氣氛壟罩。刻劃生活現實、承載文化價值的藝術創作形成一股柔軟力量,開啟超越國界的新關係契機。195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首次提出全球性視覺藝術計畫構想,藉由國際交換展覽,推廣美國當代藝術。計畫在1960年代初期獲得美國總統甘迺迪的支持,以「美國大使館藝術展覽專案」(ART IN EMBASSIES)為名,透過外交網絡,在200多處駐外使館、領事館和大使官邸籌辦展覽,擴大並深化規模。50幾年來,超過12,000個藝術家、美術館、藝廊和基金會參與其中。

 

超越國界的文化對話

第一次擔任官邸藝廊的主人,梅健華與夫人陳舲舲樂在其中。「我成長於具濃厚藝術氣息的紐約,藝術豐富了我的生活,現在能有機會分享當代美國的美學、能量、靈魂與多樣化面貌,非常開心。」梅健華說。他偕同夫人親自挑選了展品,從私視角出發,每一幅創作除是美國社會、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具象梅健華一家的人生故事。

 

被譽為全球最偉大攝影師之一的Philippe Halsman用俯視鏡頭捕捉Louis Armstrong演奏神采,靈光一瞬的生動形象,彷彿臨場感受動人樂音。「Louis Armstrong是美國極具代表性的音樂人物,爵士樂更是創作形式經典,傳達了美國文化的自由氣息。」熱愛JAZZ的梅健華特別收錄此攝影佳作,表徵個人志趣。

 

Lucille Nurkse《為薩克斯風手而唱的歌手》緊鄰在旁與之呼應,簡化形體並創造空間感的拼貼畫作,呈現藝術家對爵士表演活力的讚頌。音樂一向是美國在台協會致力推廣的主題,各色音樂表演、交流活動匯聚人氣。新聞工作出身的陳舲舲則為藝廊延展性別視野。一幅名為《深藍C》畫作高掛於餐廳牆面,大膽用色格外吸睛。「Elizabeth Murry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女性藝術家,她的作品取材自平實的日常生活物件,充滿生命力的表現手法,為生活注入藝術光芒。」陳舲舲闡釋,作為女性,此作格外引發共鳴。「每一幅作品都是由人生經驗積累而來,在挑選過程中我們一直不斷討論,希望這些有著獨特風格的精選之作,促成聯繫與對話。」梅健華說道。

 

展示美國當代藝術之外,美國在台協會還發起公開徵件活動,廣徵台灣在地青年創作,評選首獎一同於官邸藝廊及所屬社群網站展出。仍在美術系就學的黃彥鈞〈移轉-01〉脫穎而出,運用水泥漆、壓克力顏料和報紙等多媒材,抽象構圖詮釋出語言轉譯的思考過程。「不僅是語言轉換,移轉也代表著生活的更迭,與我們的移民背景不謀而合,別具意義。」陳舲舲有感而發。「文化交流應該是雙向的,藉台灣優秀的新一代創作力量,激發大家更多靈感和想像!」梅健華期待。

 

外交官的Lifestyle

印象中,外交官生活光鮮神秘,應酬忙碌。看待自己的生活風格,梅健華用「Casual」一字形容。他與陳舲舲育有4名子女和一隻名為Hope的大型犬,假日總是輕鬆穿著,一家騎著自行車探索城市,先前歡度中秋節,入境隨俗的辦了烤肉派對,大啖台式熱狗-香腸!

 

專訪人物:梅健華

資深職業外交官,官銜為公使銜參贊。具二十多年的外交資歷,尤其嫻熟亞太地區事務。他的上一職務是在華府國務院擔任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之副助理國務卿,主管中國、蒙古、台灣事務。在此之前,他在前國務卿柯林頓的辦公室擔任副行政秘書,也曾擔任過前國務卿萊斯辦公室之執行秘書處主任等職。

 

Text / 吳書萱

Photo / 張藝霖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規模最大的David Hockney登陸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匯聚近70年藝術生涯、超過400件作品,從加州時期以泳池為題的一系列作品,到近年以iPhone與iPad創作的數位繪畫,展現David Hockney對於創作與創新的執著不懈。

史上最大規模的David Hockney特展

這場展覽由David Hockney親自參與策劃展覽敘事與空間配置,並與他的伴侶兼工作夥伴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共同構思。展覽除了聚焦其過去25年的創作,也同時回顧David Hockney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帶領觀眾走進他多元且持續進化的藝術世界。他表示:「《David Hockney 25》是我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展覽,連我現在正在創作的畫作也會展出,我想這一定會非常精彩。」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 25》展覽現場(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持續帶來創新與驚喜的藝術旅程

自1960年代初嶄露頭角以來,David Hockney一直是英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代表。活躍藝壇至今超過六十年,他的創作生涯豐富且多產,無論媒材或技法皆持續創新,從未停下腳步。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David Hockney著迷於各種風格的藝術語言,並從自身的觀察、記憶與想像中汲取靈感。《David Hockney 25》首先以1950至1970年代的重要創作揭開序幕,像是1960年代David Hockney移居美國洛杉磯,以當地明媚的陽光、泳池與自由氛圍創作出的《更大的水花》與《藝術家的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等作品,以及《我父親的肖像》、雙人肖像系列如《克拉克夫婦與貓》等。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Christopher Isherwood and Don Bachardy(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1980至1990年代,David Hockney轉而描繪自然景觀,並持續挖掘風景畫的可能性。本展將呈現該時期代表作如《更大的大峽谷》等。

展覽的重點部分,則聚焦David Hockney近25年回到英國,於約克郡、諾曼第與倫敦的創作。在這段時期,他以色彩明亮、視角大膽的自然主題畫作為主,像是描繪春日山楂叢盛開的《五月的白花灌木》,以及巨幅冬景《沃特附近較大的樹》等,都展現了他對季節與光線變化的敏銳觀察。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May Blossom on the Roman Road(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這些畫作後來也成為David Hockney數位創作的基礎。新冠疫情期間,他以iPhone與iPad捕捉春日與重生意象的景色,透過科技筆觸描繪生活的希望,持續為人們帶來充滿驚喜的作品如《220 for 2020》系列。同時,他也持續以iPad和壓克力媒材為親友繪製肖像,並以傳統畫框裝裱數位畫作,產生時空交錯的視覺效果。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Full Bloom, 27th March 2020, No. 1(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來到展覽的尾聲,則將揭曉David Hockney自2023年7月搬至倫敦後的最新作品,其創作過程深受孟克與布萊克等人啟發,畫中結合天文、歷史、地理等元素。除此之外,David Hockney更將在此帶來他最新的自畫像,為這場規模空前的回顧之旅收尾。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After Munch: Less is Known than People Think(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Bigger Trees near Warter or/ou Peinture sur le Motif pour le Nouvel Age Post-Photographique(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David Hockney 25

展覽日期|2025.4.9 - 2025.8.31
展覽地點|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讓自我如幻夢般流動!Ana Karkar個展《Pipe Dream》登台:以變形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台北藝廊TAO ART與巴黎瑪戈畫廊(Galerie Marguo)攜手合作,推出法裔美籍藝術家安娜・卡卡(Ana Karkar)在台灣的首度個展《Pipe Dream》。女體和女性意識,幾乎從未缺席卡卡的繪畫作品中,她們總以彷彿在「變形」中的姿態面世,情緒張力飽滿,洋溢持續蛻變、解放與創造的生命力,帶觀者墜入鴉片幻覺般的夢境,穿越現實與幻想的邊界。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狂想般的視覺語言,包裹對「自我」的見解

東西方神話、實驗電影、克林姆等維也納分離派畫家……滋養著卡卡的創作養分,引領她發展出近似「狂想」的視覺語言。她用極具流動性的筆觸描繪女體、勾勒女性意識,像是種反叛,挑戰人們對情色與親密的既定想像;也是份宣言——自我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清晰的邊界,而是如花般層層綻放,在關係中不斷展開、變形與再生。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在卡卡的藝術宇宙裡,身體是承載慾望、私密記憶與心靈轉化的容器,神聖又脆弱,蘊含著人類存在的神秘想像。她透過畫作揭開一場深層的心靈召喚,引領觀者在幻象與現實之間,重新凝視身體與存在的關係,想像蛻變的可能。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Pipe Dream》探索女性形態與意識的流動

此次個展《Pipe Dream》展出的最新作品,持續探索女性形態與意識的流動性。如〈Emergence畫中濃綠與青藍色調,喚起水與生命誕生的意象,與火的元素形成對比,象徵重生與轉化的力量。畫中的赤裸女體形象,神秘而無法被定義;她內心彷彿燃燒著渴望,只為蛻變成那最真實、最自由的自己。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另一邊,〈Scales畫中女人的臉龐被飄逸頭髮所環繞,形態如火焰、煙霧或盤旋的蛇,白與紫的色彩對比空靈而神秘,營造近乎神話般的場景。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藝術風格受維也納分離派、實驗電影啟發

卡卡的創作深受維也納分離派的影響,也受到地下電影與實驗電影的啟發。她筆下的裸體畫作中,糾纏扭曲的身體構成一場如死亡之舞般的景象,強烈筆觸令人聯想到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激情而自由的氛圍、裝飾性與感官性兼具的視覺語彙,則呼應了克林姆(Gustav Klimt)的《吻》。畫中的敘事風格靈感來自多位導演,從寺山修司、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到達利歐·阿基多(Dario Argento),以及眾多當代攝影師與她私人收藏的情慾圖像。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不論是技術上的探索還是角色的奔放張狂,都讓卡卡的繪畫像是一種「解放性的表達行動」,延續了舊金山迷幻藝術對維也納分離派的再詮釋。這樣鮮明的個人風格,根植於卡卡的生活背景,她出生並成長於舊金山,從舊金山藝術學院、巴黎索邦大學、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畢業後,曾進入Louis Vuitton總部工作,於影像製作和數位媒體部門任職7年,現定居於巴黎。舊金山與巴黎的人文風貌、科班出身及工作經歷,皆深深影響她的創作。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在畫中創造「心裡空間」

瑪戈畫廊共同創辦人Vanessa Guo認為,「卡卡畫的不是單純的身體,而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她的每一幅畫都像是一場關於慾望、轉變,還有被看見時那種既興奮又不安的夢。她用一種流動的女性視角,創造了一個心理空間,在那裡,身體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變化、彼此交織,充滿了慾望、神話和記憶的張力。」

TAO ART推藝術家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以流動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圖片提供:TAO ART)

Ana Karkar台灣首展《Pipe Dream

展期|2025.05.0707.12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