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攝影大師助理到英國皇室婚禮御用攝影!紐約攝影師Alexi Lubomirski的時尚影像之路

從攝影大師助理到英國皇室婚禮御用攝影

人們對於皇室生活究竟有多狂熱?端看即將步入禮堂的英國哈利王子(Prince Harry)與準王子夫人梅根馬克爾(Meghan Markle)所掀起的皇室婚姻風潮,答案想必呼之欲出。舉凡從婚紗款式、結婚蛋糕、囍帖設計到訂婚照等大小事,每個細節都能旋即引發話題,而出任這場全球都在矚目皇室婚禮的御用攝影師Alexi Lubomirski,其背後壓力想必無人能及。

 

▶揭開梅根Givenchy純白婚紗製作細節!瑪麗皇后王冠+英聯邦53國花朵刺繡頭紗

 

因一張皇室訂婚照而聲名大噪的Alexi Lubomirski,或許你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然而師承時尚攝影大師Mario Testino的他,其洗鍊又充滿戲劇性,總能捕捉人物精緻一面的攝影風格,讓他早成為備受看好的新一位時尚攝影師,如今隨著一組照片而廣為人知,對他來說機運來的總是很巧妙也很「瘋狂」,當時因為梅根的朋友引薦,讓他有機會成為這對新人的訂婚照攝影師,不僅為自己攝影生涯立下了重要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他也搶先見證了一對皇室佳偶的誕生,「我想不到還有什麼時刻能彼此時感到更榮幸,能夠有機會替哈利與梅根兩人拍攝訂婚照,讓我感到喜悅十足,那就像是見證了一場偉大美妙的愛情正續寫下一篇章的感受。」Lubomirski說道。

 

 

Alexi Lubomirski photo(@alexilubomirski)分享的貼文 張貼

 

擁有多國混血基因的Alexi Lubomirski,開啟他與攝影的淵源,則要從11歲那年繼父給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機開使說起,眼前這台能夠捕捉各式人物喜怒哀樂模樣的小方盒,剎時間令他為之著迷。儘管對攝影有興趣,攝影師從來都不在他規劃的職業名單中,就讀英國布萊頓大學的他,原本預期自己會成為一位男裝設計師,他的導師甚至盛讚他可望成為下一個時尚頑童Jean-Paul Gaultier,不過內心的他深知自己並不適合當一位時尚設計師,從那刻起則轉頭栽進攝影領域之中。

 

▶用黛妃愛花「勿忘我」表達思念!哈利王子、梅根婚禮空間、捧花藏巧思

 

 

Alexi Lubomirski photo(@alexilubomirski)分享的貼文 張貼

 

也許是機緣,也許是體內時尚基因使然,本來以當社會紀錄攝影師的他,最終還是投向了時尚懷抱,大學畢業後在一次機會下,他有幸得到在時尚攝影大師Mario Testino當助理的工作,並從大師身上汲取許多攝影界的眉角與人生經驗。除了跟在大師身旁,工作期間他也拍攝了一系列帶有實驗性質的作品,正好被英國時尚界女魔頭Katie Grand相中,並將之放進《The Face》雜誌中,自此正式開啟了他攝影生涯的嶄新一頁。

 

 

Alexi Lubomirski photo(@alexilubomirski)分享的貼文 張貼

 

從默默無名的攝影助理到名人爭相合作的時尚攝影師,回憶起與哈利王子與梅根合作的緣分,他笑說身邊朋友得知後都很生氣,竟然對他們守住這一個天大秘密,對於照片得到如此高的關注,他表示:「我知道自己會因為這組照片得到某些關注,我對作品感到十分滿意,作品中的黑白鏡頭並非人們事先預想到的風格,這也恰巧激起了大家興趣。」。

 

▶夢幻、超現實元素通通都戴在頭上!令英國皇室瘋狂的時尚「帽飾文化」

 

 

Alexi Lubomirski photo(@alexilubomirski)分享的貼文 張貼

 

擁有波蘭和法國血統的他,身上也留著波蘭皇室的貴族血脈,但他對「王子」頭銜並不以為然,甚至在青年時期對此稱號感到嗤之以鼻,「11歲時收到親生父親寄來屬名HSH Prince Alexi Lubomirski的信件,當時我對上面的稱號感到訝異。但心中放起煙火慶祝的感受沒有太久,我充滿智慧的母親則回答:『這是個什麼都沒有的稱號,沒有宮殿、沒有錢、沒有藝術也沒有任何軍隊。』,她接著對我說道,想要成為真實世界的王子,你必須要付諸行動和自身熱情的心,華麗稱謂不過是有名無實。」。

 

 

Alexi Lubomirski photo(@alexilubomirski)分享的貼文 張貼

 

身處光鮮亮麗的時尚圈,Alexi Lubomirski卻自詡為一名隱士,藉由觀察工作週遭環境和人們,將之轉化為自身的創作能量。對他而言,能夠在時尚行業獲得一些成就和名氣是種榮幸,但他不視之為理所當然,他盼望借用自身小小的影響力,通過社群和工作對他人產生啟發,讓這個行業能越臻完善。那哪些是他認為較不完善的一面?他表示時尚界應做出改變,捨棄皮草、用動物皮製作充滿異國情調的商品,並積極力倡環保時尚。當然,時尚圈時耳有聞的性騷擾和霸凌事件,同樣是該立即根除的現象,「時間快速更迭,不符合潮流的舊思維亦然,做出與時俱進的正確抉擇,才能每個人都享受其中。」。

 

 

Alexi Lubomirski photo(@alexilubomirski)分享的貼文 張貼

 

via Alexi Lubomirski、Fashionweek Dail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