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星芒擴散的「2024蛇形藝廊展亭」!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設計群島意象、韓式庭院融合的靈活空間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千禧年起,倫敦「蛇形藝廊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即是國際實驗建築的重要舞台,每年邀請不同建築師設計戶外展亭,試驗建築的藝術性,也從中傳遞對社會與環境的思考;知名建築師如Zaha Hadid、SANAA、Bjarke Ingels、伊東豐雄等都曾獻藝。

2024年夏天,由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조민석)率領首爾建築事務所Mass Studies,為蛇形藝廊設計的第23座戶外展亭開張,這也是團隊在英國的首件建築作品。這座以「Archipelagic void(群島留白)」為題的星形建築,揉合了韓國傳統房屋對負空間的應用,以5座具備不同功能、象徵「島嶼」的量體,探索建築結構之間「連結」與「分離」的相互作用。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如星芒擴散的建築,靈感源自韓式傳統庭院

俯瞰「Archipelagic void」,可以看見周邊結構如星芒般,圍繞著中央的露天圓形空間排列,形成一半開放式場域,與周圍場館與綠地融合。

中央的留白,靈感來自韓國古老住宅中以沙礫鋪就的「마당」(madang,庭院),傳統上常被用來存放瓦罐、醬缸、木柴等,人們也會在此燒柴煮飯,或進行各種個人日常活動與集體儀式,是充滿生活感及實用性的空間。Minsuk Cho挪用「마당」至此,為展亭發展豐富的空間敘事。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既分離、又相互連結的「群島」

從中央露天空間延伸出的5座模組化結構,各以不同的尺寸、高度、形式呈現,主要選用來自鄰近大倫敦的薩里郡(Surrey)的天然木材建造,下方以混凝土底座支撐。它們就像組成群島的「島嶼」般,物理上分離、定義上卻被納於同一歸屬,彼此之間的留白就像隔開島的海域;結構各自獨立,但也能相接為組合。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建築、藝術、文學綻放,具備多重功能的靈活空間

Minsuk Cho將各個結構形容為不同的「內容機器」,各自具備不同功能、提供不一樣的服務,共構一個靈活的活動空間。其中作為主入口的「畫廊(The Gallery)」,展出韓國作曲家張英奎(장영규)創作的六聲道聲音裝置,他採集了肯辛頓花園中自然與人類活動的聲響,結合韓國傳統音樂,用聲音紀錄蛇形藝廊環境的變化。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未讀圖書館(The Library of Unread Books)」延伸自藝術家Heman Chong之作,這裡集結人們捐蹭的書籍,形成觸角多元的知識庫;展期間也歡迎訪客留下自己未曾讀過的書,豐富館內藏書,也讓文學與知識進入分享的循環。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位於展亭東邊的「茶館(The Tea House)」,則向場域的歷史致敬——由英國建築師James Grey West設計的蛇形藝廊南側建築,歷史可回溯至1934年,最初是座茶館,直到1960年初才歇業,並在1970年重生為藝廊重新開放。

Minsuk Cho也規劃了戶外遊樂空間「遊樂塔(The Play Tower)」,其以類似金字塔的結構搭配亮橘色網繩亮相,邀請人們隨意躺臥、攀爬與互動,盡情遊戲其中。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位在展亭西邊的「禮堂(The Auditorium),則是5座「島嶼」中最大的量體,裡頭設置長凳邀大眾入座,參與講座或欣賞音樂、詩歌、舞蹈等演出。

2024 Serpentine Pavilion 蛇形藝廊展亭

展期|2024.06.07-10.27

開放時間|請至官網查看詳細資訊

資料、圖片來源|Serpentine

曼聯新主場設計亮相!可容納10萬人的超級體育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座標英國曼徹斯特,足球迷的全新朝聖之地籌備中!英國足球俱樂部曼聯(Manchester United)宣布全新主場計畫,這座可容納10萬人的體育場由英國知名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操刀,外觀融入三根高聳的桅杆意象,呼應曼聯隊徽中手握三叉戟的「紅魔鬼」,及曼徹斯特作為英國指標性港口及工業城市的地位。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記載曼聯百年榮耀:老特拉福德球場

作為英超甚至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足球俱樂部之一,曼聯在全球有將近1.1億的球迷追隨,而對曼聯球迷來說,親臨主場看球肯定在夢想清單之上。而曼聯目前的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Old Trafford),自1909年完工至今已服役115年,期間歷經二戰烽火及多次維修、擴建,雖乘載無數歷史榮耀,但軟硬體設備及為球迷提供的觀戰體驗,「已落後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體育場許多。」曼聯共同持有人Jim Ratcliffe指出。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老特拉福德球場。(圖片來源:Unsplash)

新球場建築融入「紅魔鬼」、工業城意象

Foster + Partners設計的新球場將與老特拉福德球場比鄰,以提升球迷體驗、可持續性為核心打造,並傳承曼聯悠久傳統。新球場以三根直指天際的桅杆為視覺亮點,設計靈感來自曼聯隊徽中「紅魔鬼」手握的三叉戟,也呼應著曼徹斯特的工業城市景觀。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場內則呈現碗狀結構,拉近球迷與球場的距離,並設有環繞式看台,創造多元的觀戰視野,音場規劃也下足功夫,為球迷營造最過癮的球賽體驗。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值得留意的是,球場的三根桅杆不只具有象徵意義,同時支撐著一座傘狀的半透明頂棚,這座頂棚覆蓋整座球場及周邊的環繞式看台、公共廣場,不僅為人們提供遮蔽,更具備蒐集雨水等功能,以為球場提供所需能源。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串連綠意城市廣場

球場周邊地區同樣由Foster + Partners擘劃,整座園區以可容納十萬人的足球場為核心,向外延展出寬闊的公共廣場與綠地,其中廣場面積預計達到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兩倍,全區行人友善、大眾運輸發達,且可與城市新建的火車站串連起步行路線,成為未來球迷聚會、社區活動的根據地。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位居城市復興計劃核心

事實上,曼聯新主場的願景不僅限於足球和體育,球場與周邊地區住商混合的城市規劃,目的是構築一處世界級的體育與文化中心,以帶動老特拉福德地區甚至是大曼徹斯特的未來觀光及經濟發展。據統計,新球場落成後預估將為當地創造92,000個新就業機會、每年帶來73億英鎊的營收,曼聯共同持有人Jim Ratcliffe以「社會和經濟復興的催化劑」形容這場大建設。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資料來源|Foster & Partners

2025大阪世博「葡萄牙館」:隈研吾操刀白色海浪懸浮建築,展開「海洋,藍色對話」

2025大阪世博「葡萄牙館」:隈研吾操刀白色海浪懸浮建築,展開「海洋,藍色對話」

2025大阪世博將在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葡萄牙館以「海洋,藍色對話」(Ocean, the Blue Dialogue)為主題,展開一段橫越500年的歷史對話,重新喚起人類與海洋共生的願景;建築展館邀來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領軍的隈研吾建築事務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操刀,以「解構」建築語彙,宛若懸浮的海浪姿態,表現出海洋的流動感與生命力!

有如白色海浪的懸浮建築展館

當湛藍海洋文化成為建築語言,葡萄牙作為因海洋而繁盛的國家,不僅在這場盛會中訴說過去,也會以前瞻姿態,回應當代對於永續與藍色經濟的關注。透過海洋視角,葡萄牙館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SDG 7「可負擔且潔淨的能源」與SDG 14「海洋生態」兩大目標,重新凝視蔚藍海洋如何成為文明起點、經濟的驅動,同時更是未來創新的新啟發。

葡萄牙館建築以「帶領參觀者潛入海洋、探索海洋」為概念,宛如白色海浪般的建築,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以極簡且富有詩意的語彙回應海洋的律動。建築以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成為主要建材,透過其質感與形體,營造出能與陽光與微風自然交融的空間。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外觀猶如一抹波濤,上方結構懸浮半空,在陽光下輕盈浮起,大面積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交織出波光粼粼的姿態,特別是隨風搖曳時,展館彷彿會呼吸般,充滿有機生命力外,也玩轉海水流動的姿態,可望成為大阪世博園區內閃耀的「燈塔」。

另外,建築也與大阪世博「大根屋」之間巧妙互動,當遊客穿行其間,外觀宛若漂浮於海面,帶來如同沉浸於流動海洋中的奇幻感受。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沉浸式體驗感看見海洋文化過去與未來

葡萄牙館展覽以「一個以海洋締造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國家」(A country with a past, a present, and a future built with the ocean)為敘事主軸,帶來一場關於文明、科技與海洋的深度對話,展區分為「知識共享」與「攜手共創永續未來」兩大區域。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知識共享」如同一座流動的時間之海,融合藝術、歷史與科技,帶領觀者回望葡萄牙與日本因海洋而交會的500年緣分。歷史文物象徵著航海時代的輝煌,而互動裝置則將視角拉回當代,讓人看建科技如何為海洋開啟全新可能。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攜手共創永續未來」則為五感沉浸式體驗。面積200平方公尺的展區,將有專為大阪世博打造的5分鐘多媒體作品,邀請遊客從當前的環境挑戰出發,走入一場充滿希望的「美好烏托邦」之旅。

除了展覽空間外,葡萄牙館也有商店、多功能空間,以及主打葡萄牙美食的餐廳,讓訪客從味覺感受海洋的恩賜,體驗不同層次的「藍色對話」。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葡萄牙館」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更多資訊可至葡萄牙館官網查詢

資料來源|Portugal Pavili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