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集劇集道具、歷史文物,刻畫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從戰爭題材、劇情到美術,公視歷史劇集《聽海湧》無疑是2024最受好評的臺劇之一。全劇以二戰時期為背景,故事圍繞著被派至東南亞擔任「戰俘監視員」的臺籍三兄弟展開,講述動盪時代下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9月10日起,看《聽海湧》不只能透過螢幕,也不妨走進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現場,藉道具、劇情相關文本,了解劇集拍攝幕後;也透過呼應劇情真實歷史背景的臺史博館藏,深入《聽海湧》刻畫的時代。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回家,是「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二戰時期,臺灣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政府除了招募臺灣人擔任「志願兵」外,也徵調軍夫、軍屬等協助戰地管理或勞動,《聽海湧》主角新海三兄弟擔任的「戰俘監視員」即是軍屬的一種。戰時被動員赴海外各地戰場的臺灣人,在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甚至處死。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在烽火連天的時代,他們不只要面對戰爭的血腥與殘酷,掙扎於軍隊命令、人性糾葛之間,更墜入日本皇民化教育、日本戰敗後臺灣主權轉移所造成的身份認同困境。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聽海湧》特展重現劇集內外的真實歷史

臺史博特展「《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以歷史為本,交織劇集場景及真實歷史背景,透過3個單元:「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終戰與審判」,讓觀眾更了解劇中因時長限制而未能完整呈現的歷史背景,並跟隨時代巨輪轉動的軌跡,重新理解、走過《聽海湧》的動盪年代。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

《聽海湧》主角新海志遠生於1926年的高雄,公學校畢業,曾在1942年參加皇民奉公會,於1943年從軍擔任軍屬,赴婆羅州俘虜收容所擔任戰俘監視員。大他3歲的哥哥新海榮輝,則是堅定支持日本的臺灣年輕人代表。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二戰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達成戰爭的需求,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成為「皇民」,除了在臺灣社會全面普及日語,也推動神道教信仰、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等措施,試圖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對於這些政策,不同世代的臺灣人抱持不同想法,如青年世代在學校受到更多皇民化思想,而容易傾向支持戰爭;中老年世代就未必如此。可當時的臺灣青年,無論戰時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都深受日本的宣傳影響。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戰場,陸續徵調臺灣人擔任軍夫或通譯、戰俘監視員等軍屬,前往日本占領地協助統治。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在臺施行「特別志願兵」制度,許多臺灣年輕人也就帶著各種身份奔赴戰場。二戰尾端的1945年,日本終於在臺正式施行徵兵制。不久後戰爭結束,散落各地的臺灣人,由於不同的戰場與身份,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聽海湧》新海三兄弟所擔任的戰俘監視員,並非正式的軍人,但仍受軍隊的各種規範。新海志遠等人受命監視戰俘,有的積極認同日本,有的如志遠是為了證明自己跟日本人一樣而從軍,但在與戰俘接觸的過程中,仍保有人性的一面。劇中透過戰俘監視營的生活,巧妙地論述了監視、被監視間的微妙變化。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終戰與審判

1945年8月,二戰結束,《聽海湧》劇中盟軍佔領了主角們所在的戰俘監視營,發現壕溝內的戰俘屠殺事件,戰犯審判隨之啟動。將視線從劇集拉回現實,當時臺灣人遍及了日本於二戰時所占領之處,他們在不同的戰場,迎來了1945年夏末的戰爭結束——如何復員回到臺灣,成為這些海外戰場臺灣人的願望。然而有些人如戰俘監視員,於戰後遭受審判,或被處死、或被刑而無法回家。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此外,戰爭結束後,臺灣由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人從戰前的「日本人」身份轉變為「中國人」,有人熱烈歡迎「祖國」接收,有人則是茫然不知所措,也有不少年輕人一開始對於新政府抱有期待,積極參與社會議題、學習「國語」,然而復員失業等社會問題,加上兩岸相隔50年的文化差異,最終壓垮了許多臺灣人的期待。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同場加映|主視覺定格荒涼海景、Podcast揭秘拍攝幕後

展覽主視覺延伸自《聽海湧》中的重要場景——主角在海邊聽著海浪聲,遙想家鄉。荒涼影像令人聯想,究竟對當時飄落在外的臺灣人來說,海的形狀是回家的道路,或是不再可能返鄉的暗示?「《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將於9月10日開展,不妨到展覽現場探索你的答案。

若想更了解劇集拍攝幕後,也可收聽《5分鐘聽海湧》Podcast,由導演孫介珩、製作人林佳儒等製作團隊成員,不藏私分享角色塑造、場景搭建等精彩細節。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

《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

展期|2024910日-202568

地點|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1樓大廳(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資料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

每年僅出版一刊!日本獨立雜誌《NEUTRAL COLORS》首次來台展出,探索「Magazine is the Life」的魅力

每年僅出版一刊!日本獨立雜誌《NEUTRAL COLORS》首次來台展出,探索「Magazine is the Life」的魅力

日本雜誌《Neutral Colors》將於9月14日至10月6日,在台北朋丁舉辦第5期新刊「語言」發表活動/展覽,展覽定名爲〈Magazine is the Life〉;總編輯加藤直德也將於開幕日在廊與讀者互動,並於10月5日於展覽現場舉行講座。

NEUTRAL COLORS以日本獨立出版社之姿,去(2023)年帶著第四刊「工作」來台參加「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攝影藝術書展」,3天內售出百餘本。而NEUTRAL COLORS這回受朋丁之邀,首次來台展出並進行第5期「語言」新刊發表。

NEUTRAL COLORS 這回受朋丁之邀,首次來台展出並進行第五期「語言」新刊發表。(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 這回受朋丁之邀,首次來台展出並進行第五期「語言」新刊發表。(圖片提供:朋丁)

「Magazine is the Life」

此次展覽名稱取作「Magazine is the Life」,開宗明義直陳雜誌就是生活。聽起來或許誇張了點,然而自從創辦人兼總編輯加藤直德開始在日本編輯雜誌以來,已經20多年,雜誌確實就是生活。大約6年前,他第一次造訪朋丁,看見那裡陳列著許多很棒的獨立雜誌,產生了「哇,台灣人很喜歡雜誌」的想法。因此,將自己的雜誌陳列在朋丁的書架上就成為了他的夢想。

展覽名稱取作「Magazine is the Life」,開宗明義直陳雜誌就是生活。(圖片提供:朋丁)
本次展覽名稱取作「Magazine is the Life」,開宗明義直陳雜誌就是生活。(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首次來台展出

《NEUTRAL COLORS》是一本專注於「傳遞源自個人內心事物」的獨立雜誌,每年僅出版一刊。 加藤直德全然以自己感興趣的題目為先,專注於他生活中遇見的各項事物。為什麼要創造?什麼是學校?父母是什麼?工作是什麼?以及,語言究竟是什麼?《NEUTRAL COLORS》就是聚集了許多像這樣的「Magazine is the Life」的雜誌。正因如此,他直率地表達:「這本雜誌也是你的雜誌。請在這個展覽裡找到屬於你的雜誌(和生活)。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透過這本雜誌相遇。」

《NEUTRAL COLORS》是一本獨立製作的雜誌媒體。總編輯加藤直德全然以自己感興趣的題目為先,專注於他生活中遇見的各項事物。(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是一本獨立製作的雜誌媒體。總編輯加藤直德全然以自己感興趣的題目為先,專注於他生活中遇見的各項事物。(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 同時是一間印刷與製書工作室,使用平版和數位孔版印刷(Risograph)製成;每期雜誌皆結合機器與手工製作,避免大量生產與浪費。這種做法最初是源於經濟考量,但也因此讓出版變得更加有趣。加藤直德說明,「試想,一本印量5000本、華美而精緻的藝術出版,通常得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售罄,而且造價不斐,但透過數位孔版印刷,就能解決這些困難。」

《NEUTRAL COLORS》雜誌採用常見於日本週刊和漫畫的騎馬釘裝幀,設計師加納大輔認為,這是最簡單、最原始的書籍形式,證明了便宜紙材或現成材料也能成為一本書。(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雜誌使用平版和數位孔版印刷(Risograph)製成。(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雜誌印製過程(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雜誌印製過程(圖片提供:朋丁)

團隊成員親自參與印刷過程,將創意延伸至原先因人力分工與機械化而無法觸及的領域。雜誌採用常見於日本週刊和漫畫的騎馬釘裝幀,設計師加納大輔認為,這是最簡單、最原始的書籍形式,證明了便宜紙材或現成材料也能成為一本書。而對年輕夥伴來說,經由「手」來製作雜誌的感覺格外新鮮,因此隨著不同期數,參與印刷的人數陸續增加,對 NEUTRAL COLORS 團隊而言,這種關係更像是朋友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單純的工作關係。

團隊成員親自參與印刷過程,將創意延伸至原先因人力分工與機械化而無法觸及的領域。(圖片提供:朋丁)
團隊成員親自參與印刷過程,將創意延伸至原先因人力分工與機械化而無法觸及的領域。(圖片提供:朋丁)

呈現NEUTRAL COLORS出版相關企劃

而此次在朋丁展出的「Magazine is the Life」將一口氣展開5年份、共5期的 《NEUTRAL COLORS》,他們亦將印製完後的餘紙再製成新紙,並以此印製海報,甚至是將之轉化爲各種物件,如紙盒與書擋。本次展覽將以紙與書作為介質,實體呈現 NEUTRAL COLORS 大大小小的出版相關企畫。「Magazine is the Life」可以視為他們出道至今的檔案與回顧, NEUTRAL COLORS 雜誌宇宙0與1的復返;這也是一段從零到一的創造過程,一場雜誌自體循環的展演。

此次在朋丁展出的「Magazine is the Life」將一口氣展開5年份、共5期的 《NEUTRAL COLORS》。(圖片提供:朋丁)
此次在朋丁展出的「Magazine is the Life」將一口氣展開5年份、共5期的 《NEUTRAL COLORS》。(圖片提供:朋丁)

語言作為雜誌的方法

《NEUTRAL COLORS》第五期的主題為「語言」。這期雜誌的起點是總編加藤直德的父親,父親在年紀很大的時候,毅然決然搬到韓國學習韓語並展開新生活,這促使他想進一步了解父親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

《NEUTRAL COLORS》第五期以語言為主題。(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第五期以語言為主題。(圖片提供:朋丁)

這本雜誌使用了大約十種不同的紙張;當希望如實傳達眼前發生的事情時,會使用適合高畫質照片的光滑塗布紙;當想生動地表達某個畫面時,則會選擇使用自家印刷機,以數位孔版印刷方式表現。《NEUTRAL COLORS》的表達方式展現在觸感、印刷密度、版面設計,以及雜誌本身的各種素材上。

《NEUTRAL COLORS》雜誌第五期內頁(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雜誌第五期內頁(圖片提供:朋丁)

在策畫這期的過程中,團隊成員經常深刻體會到,明明想傳達重要的事,卻無法順利地用語言表達。因此,他們嘗試在這本雜誌中傳達這個概念,利用視覺圖像來表現「語言」。另外,點字、手語和手勢也是語言,語言可以是「任何用來傳達資訊的東西」。這期雜誌就像現代版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NEUTRAL COLORS》雜誌第五期內頁(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雜誌第五期內頁(圖片提供:朋丁)

為了這次在台北朋丁的新刊發表會, NEUTRAL COLORS 團隊也與朋丁協力,將雜誌中的日文內容轉譯成中文,並特別印製小冊,展覽期間將於現場限量隨書發售。

《NEUTRAL COLORS》雜誌第五期內頁(圖片提供:朋丁)
《NEUTRAL COLORS》雜誌第五期內頁(圖片提供:朋丁)

選書展「語言是一顆石頭」

此外,為了回應新刊主題,朋丁也邀請到傻瓜書日 FotobookDummies Day 創辦人之一的林君燁策劃「語言是一顆石頭 Language is a Stone」選書展,其為「Magzine is the Life」的前言,展出近 30 本與《NEUTRAL COLORS》新刊「語言」互文的藝術出版與雜誌,以及 10 本延伸閱讀作為附註,於朋丁一樓書店中島區展出。

Magazine is the Life
Neutral Colors 第五期「語言」新刊發表/展覽
展期|2024.9.14 - 10.6(週一休)
時間|12-7 pm
地點|朋 丁 pon ding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開幕|9.14 Sat. 3-5pm ⁣
NEUTRAL COLORS 創辦人加藤直德在廊
大家一起製作中文翻譯小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談|10.5(六) 3-5pm
NEUTRAL COLORS 創辦人加藤直德在廊⁣
林君燁 主持
入場150元可折抵當日購書

資料提供|朋丁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白晝之夜11/2大安區登場!「夜行動物派對」下午就開始,廖小子操刀主視覺公開

2024白晝之夜11/2大安區登場!下午就開始的「夜行動物派對」,廖小子操刀主視覺公開

「臺北白晝之夜」邁入第九年,將於2024年11月2日至3日回歸,以公園裡的「夜行動物派對」為主題選在大安區登場,本次呼應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特別提前從下午2點開始,邀請大眾一起重返自然萬物的懷抱。

改期至11月舉辦、從下午2點就開始

今年白晝之夜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期與時間的改變。考量過往常遇到下雨等天氣因素影響展演品質與觀看體驗,本屆改於氣候較穩定的11月第一個週末舉辦;另外也呼應「打造最全民的生態文化行動」總概念,將活動時間提早為下午2點至凌晨2點,一方面維持白晝之夜12小時的跨夜精神,另一方面尊重城市中的公園自然生態,也避免在深夜時段影響到周遭鄰里。

2024白晝之夜11/2大安區登場!下午就開始的「夜行動物派對」,廖小子操刀主視覺公開
考量過往常遇到下雨等天氣因素影響展演品質與觀看體驗,本屆白晝之夜改於11月第一個週末舉辦。(圖片來源:白晝之夜)

選定大安區,大安森林公園化身主展場

繼去年信義區、前年士林區,以及再之前的北投、南港、內湖等地,今年白晝之夜將以市中心的大安區作為主場域,聚焦大安森林公園作為主要展區,衛星展區橫跨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忠泰美術館蒙藏文化中心師大美術館臺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臺北市立動物園東區商圈永康商圈建國花市玉市假日藝文特區等,並為不同個性的參加者打造多種白晝遊走路線。

2024白晝之夜11/2大安區登場!下午就開始的「夜行動物派對」,廖小子操刀主視覺公開
去年白晝之夜活動現場。(圖片來源:白晝之夜)
2024白晝之夜11/2大安區登場!下午就開始的「夜行動物派對」,廖小子操刀主視覺公開
去年白晝之夜活動現場。(圖片來源:白晝之夜)

本屆白晝之夜的藝術總監陳怡潔,曾操刀國慶總統府光雕、北門古蹟建築光雕、嘻哈故宮等大型展演。透過前期走訪、田野調查,團隊以「夜行動物派對」為主題,發想自大安森林公園,特別設計生態踏查、當代藝術、表演藝術、露天電影院、文創市集、藝文講演等豐富內容。

廖小子執掌主視覺,打造動物夜行意象

目前搶先公開的2024白晝之夜主視覺由廖小子設計,將主題「夜行動物派對」視覺化,參考大安森林公園內特色物種,包括斯文豪氏攀蜥、中華鱉、赤腹松鼠、夜鷺、盤古蟾蜍等,以熱成像檢測物體輻射的想像,將動物的生命能量與體型動作呈現於畫面中;也利用像素圖形反映在地特色,像是大安森林公園前身的眷村窗花、公園植物意象等,組合起來象徵此處的豐富多采,創造人與動物們和諧共處的意涵。

2024白晝之夜11/2大安區登場!下午就開始的「夜行動物派對」,廖小子操刀主視覺公開
2024臺北白晝之夜主視覺。(圖片來源:白晝之夜)

2024臺北白晝之夜「夜行動物派對」展演卡司、活動詳情等預計於9月起陸續公布,請持續關注白晝之夜Facebook粉絲專頁或白晝之夜Instagra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