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華山文創園區推出全新空間「芳釀所」,這是園區內首次結合設計選品、餐飲、藝術策展於一體的文創聚落,空間延續華山曾作為酒廠的文化意象打造,引領人們在質樸古香的場域內,展開別開生面的購物體驗。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華山為何打造「芳釀所」?

2016年,華山「蒸餾室」集結眾多新創品牌,發展出微型品牌聚落型態,成為園區內的亮點場域。而「芳釀所」參考了蒸餾室經驗,又在品牌聚落上疊加藝術策展、美食休憩等區,將以每年輪檔、主題式的呈現手法,讓空間不限於銷售功能,還有知識性及藝文內容提升文化含量,不僅延續了蒸餾室育成文創品牌、打開台灣文創靈感的理念,也讓逛街體驗更豐富多元。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芳釀」二字源自華山前身

芳釀所空間設計以華山園區特色為發想,融合古蹟、酒廠、綠地等意象,輔以百年舊酒瓶、復古窗框等元素,呼應華山曾作為酒廠的文化歷史;也因為在日治時期,酒廠名稱為「芳釀社」,所以取「芳釀」二字為空間命名,更巧妙呼應此地為文創品牌育成而生,藏有釀造創意、孕育美學的深意。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在地主題展 X 台灣風格選品 X 插畫牆

走進芳釀所會先來到策展空間,開幕首展《讀米》聚焦台灣在地物產——米,由華山攜手知名策展人劉真蓉、《米通信》創辦人顧瑋及馮忠恬一同策劃,展覽以一粒米的觀點貫穿,講述米的生長環境和栽培歷程,從種籽、發芽、熟成、包裝到煮成熟飯,約莫110天的過程中需仰賴天公作美,和農夫的不辭辛勞與知命;更同步傳授選米、煮米、品米的方法,帶觀眾認識米的各式風貌,領會天地產物的農職人知識,也更懂得品嘗物產滋味。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現場台灣風格店家齊聚,包含台式口感、日系視覺的剉冰店「貨室甜品」;由台灣設計師與尼泊爾婦女合作生產的羊毛氈小物「羊毛出在羊山上」;傳承百年製餅工藝的「開璽KAISHII」;以茶與氣味為題的「郁郁 YùYù」;專精錫工藝的「Woo Collective」等,集結餐飲、工藝、文化相關的購物內容。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華山「芳釀所」文創聚落新登場!復古空間延續酒廠意象,集結餐飲、展覽及在地選品
(圖片提供:華山文創園區/攝影:徐晧仁 Steve,KAIWOO)

芳釀所內另一亮點,就是為養成新興插畫家而設的「快閃牆」,開幕首檔由台灣公益插畫家圓滿蛋擔綱主角,他以療癒的綠貫穿整件作品,粉嫩橘色系的圖象IP或坐或躺在華山建築物上,處處都是愜意風景。

芳釀所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4B34

營業時間|11:0021:00

台南古城門成藝術畫布!府城城垣節《城城點點》集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曾鎮守府城四面的城門,隨時代變遷,從防禦工事轉變為城市中的時間膠囊,既存於當代日常,也封存著歷史記憶。臺南為慶祝城門及城垣啟建300週年,即日起至6月1日舉辦「府城城垣節」,其串連城市歷史、傳統民俗及公共藝術,將歷史遺跡轉變為文化舞台,邀大眾以城牆及城門為引,潛入城市記憶。

節慶中由「艸非火工作室」策劃的《城城點點》系列展演,集結3組城門裝置作品,結合遶境歡迎門、刺竹構築的原始防禦工事、光影秀等元素,講述府城的城牆故事。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防禦之外,城牆之於城市的文化意義

過去,城牆具象化了安全感,也象徵著人與城市之間的連結,如今則牽動著市井人情與歷史記憶。艸非火工作室表示:「城牆與城門的消失,是當初臺南為了『成長』所做出的選擇;而如今的『重現』,則是未來新開端的諭示。」《城城點點》以新舊交織的城市空間為背景,串連古與今,開啟當代對城門作為公共空間的想像與討論。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台南府城城垣節舉辦睽違19年的「府城隍巡城祭」。(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攝影:大同的臺南)

《埕疊城現》:再現消逝的城門,想像未來臺南

《埕疊城現》以臺南8座古城門為靈感,結合傳統遶境歡迎門,提出「八門造境」的概念,於東、南、西、北舊址重構共10座大、小城門與城牆,透過田野調查、公眾參與及AI工具的應用,呈現串連在地歷史、日常與未來願景的公共藝術。作品朝內面集結市民攝影及藝術家創作,形成蒙太奇圖樣;朝外面則邀請民眾設想2325年的臺南,融合AI生成圖像,呈現飛行車、生態機械等未來符碼。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埕疊城現。光》:以古城門為畫布,用光影描繪城市記憶

在大東門、小東門保留的古城門遺址,《埕疊城現。光》光影秀悄然展開。投影作品由當地民眾、成功大學師生、東門教會教友攜手創作,以光影勾勒府城300年的歷史脈動,為城門遺跡注入生命力。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箣竹牽牽手圍城》:原始防禦工事轉化為趣味公共藝術

在城牆尚未以磚與泥構築之前,人們利用刺竹、綠珊瑚構築屏障保護家園,形成臺南最原始的防禦體系。《箣竹牽牽手圍城》位於大南門公園,作品取「刺竹」意象,結合「手牽手」概念寓意團結,以躍動的氣球為材,構築一道凝聚大眾團結意識的城牆,將昔日的防禦工事轉化為今日的公共藝術,讓歷史記憶在現代空間中延續。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府城城垣節《城城點點》系列展演

展期|即日起至2025.06.01

・《埕疊城現》亮燈時間/17:0005:00

・《埕疊城現__光》光雕時間/大東門 17:0005:00、靖波門 17:0012:00

地點|臺南市區(八城門舊址)、大東門城大南門城(南門公園)大西門城遺址大北門遺址小東門城垣遺址(靖波門)小南門小西門小北門青年路(一)青年路(二)

從舊城區到時尚人文商圈,桃園東溪綠園的華麗蛻變進行中

老一代的桃園人一定記得曾經有一條東門溪,可謂桃園舊城的母親河,就位在桃園火車站前不遠,總長約1公里,自民國64年(1975)因當時的污染問題而進行加蓋後,溪水被隱藏於腳下,而加蓋後的地上空間融入站前商圈,也形成一條重要的南北向綠廊軸帶,提供市民騎自行車運動或休閒遊憩的地段,稱之為「東溪綠園」。

結合當地市民的需求與願景,讓舊城活絡,綠園再生

時至今日,東溪綠園的現況由於缺乏整體景觀規劃,以及機車嚴重違規停等多方面環境議題,導致民眾使用率低,未能發揮這一區域的價值與效益。桃園市府決心改善這一情形,首先舉辦長達八個月的「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地點範圍從復興路至朝陽森林公園,透過主題市集、街區擾動及藝術導入等軟性活動,深入了解在地使用者的需求,傾聽當地居民對東溪綠園的期待等,一起探討舊城活化的可能樣貌,期盼增進場域認同感,與市府共同推動舊城區的再生計畫。

桃園市府都發局局長江南志表示,過去有些環境改善工程由政府主導「從上而下」,等到案子完成了,民眾卻不一定買單,為了避免這種憾事,這次是「由下而上」,跳脫以往請工程景觀公司設計的框架,先聽取地方民眾的多元意見,政府再進行整合與整體配套規劃。

「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中,透過主題市集重新吸引市民的目光,帶動人潮活絡與話題討論度,藉由不同主題的市集活動,改變人們使用空間的方式,同時設置「願景牆」讓各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充分表達對東溪綠園的願景與想像。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主題市集活動 / 願景牆

另外針對不同面向議題設計「地方擾動」方案,讓民眾能夠一起發掘在地環境問題,分享希望改造的方向與做法;「藝術導入」則邀請藝術家與居民現地創作並展出,成功為綠園挹注色彩與活力。一系列的活動,讓舊城中被遺忘的綠廊,重新吸引民眾目光,也透過體驗各種空間使用型態,逐漸翻轉負面觀感。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街頭彩繪為綠園挹注色彩與活力 / 體驗遊戲場空間使用型態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隱匿之河東門溪老照片展覽 / 工作坊分享希望改造的方向與做法

優化公共環境,打造創業舞台與文化交流的全新聚落

本身也是桃園人的江南志局長分享道,東溪綠園這一帶的舊城區,是他小時候學生時代經常流連活動的區域,承載了許多在地老桃園人的生活回憶。東溪綠園可視為城市的前廊,在舊城再生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生態角色,地理位置鄰近桃園火車站,重新規劃後不僅有望成為舊城區的新亮點,改變當地的生活風貌與氛圍,也可為外地遊客提供一個體驗桃園文化的時尚交流空間。

為了實現這一願景,桃園市府都發局正在申請經費預算並著手規劃中,江南志局長指出,類似像台北的大稻埕、赤峰街商圈,也是老城區成功轉型的範例,打造出新舊共存的區域特色。市府希望讓東溪綠園蛻變為全新的商業與人文空間,未來的設計方向將分幾個主題進行,包括休憩生活綠廊、完善的自行車道、親子遊戲空間、藝文表演廣場等,目的是將空間還給市民使用,通過優化老舊城區環境,吸引商家進駐,讓年輕人願意回來創業,也為他們打造一個發揮夢想的舞台。

隨著「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剛剛結束,市府都發局已搜集齊各方意見與資源整合,新的設計規劃案也已啟動中,不久後,人們可以期待看到一個更具溫度與情感的東溪綠園,也是一個融合了桃園新舊文化的精彩新聚落。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桃園市府都發局局長江南志,對於舊城再生的新景象有很高的期待。

桃園市政府 廣告

text陳洛蓁、photo/桃園市都市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