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無言之美, 每件作品都是一個靜謐世界:從藝術細節深究《大美不言》焦點展品

《大美不言》展覽遵循主題性探索的脈絡,共展出96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80件裝飾藝術博物館藏品和85件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典藏珍品,透過傳統工藝的豐富內蘊,令觀者毋須依賴文字或語言來傳達意義,而是藉由視覺、情感與心靈的共鳴,感受設計背後的美學哲思,展現藝術無國界的雋永魅力。

「大美不言」出自《莊子・知北遊》,談天地間有自然之美,四時交替、萬物榮枯、都有定序,但卻不必言語。惟自然之美有其時空環境,未必可以隨時再現或任意轉移,於是人們取材如珍珠、珊瑚、琥珀、珍貴寶石及金屬礦物,透過藝術家的修飾與雕琢,成為可以隨身佩帶的珠寶及裝飾藝術。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煙盒」(196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本次展覽所規劃5個主題單元:「自然萬物」展示取法自然並以自然萬物為藍本的作品;「動靜有形」呈現動感與活力的設計;「奇幻仙境」則構築奇幻天地;「神祕莫測」揭示作品中隱藏的驚喜與奧祕;「五彩繽紛」展現製作上的色彩運用與巧妙技藝。《大美不言》特展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開啟故宮百週年院慶的展覽,於台北及嘉義接力舉行。在獨有沉浸式氛圍的展場中,還可以體驗色彩之極致應用,透明玻璃及壓克力展台,營造出展件漂浮於空間中的視覺效果,在充滿色彩又晶瑩剔透的環境中,欣賞與感受作品之美。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向竇加致敬》(HOMAGE TO DEGAS)雕塑(1984 年),「波浪」(Wave)系列,法國。(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自然萬物

第一個展區中,藝術家致力於再現動植物的美麗與和諧,瞬息萬變又亙古長存,脆弱嬌嫩與強大並存。花卉於東方文化傳統中經常用以象徵季節——梅花代表嚴冬、蘭花喻示春意盎然、蓮花象徵夏日盛景,而菊花則象徵秋高氣爽。故宮院藏〈剔紅菊花圓盤〉、〈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正是運用後者作為主要裝飾元素,圓盤正面雕刻5朵菊花,線條奔放有致,裝飾華麗,營造出生機盎然的視覺效果。茶壺則施以釉面抑或雕塑,均勻遍布呈現這種花卉,並列這兩件藝術品,便不難發現單一題材如何透過多樣的創作手法,呈現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剔紅菊花圓盤〉——國立故宮博物院(1368–1644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國立故宮博物院(1662–172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再看到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摺疊屏風〉、〈伊勢形紙〉,菊花與長壽的概念有密切關聯,亦與日本藝術備受崇敬的季節之一——秋天,密不可分,是裝飾藝術中常見的題材。在這些型紙上,花朵逼真的特寫,映襯著茂密的葉叢,捕捉花瓣在微風中飄逸婆娑的動態美。而屏風則於一面配飾山水圖景,另一面則繪有各式菊花。據說這面屏風很可能在18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是日本首次參與的西方國際盛事。而使用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於1933年獲取專利的Mystery Set隱密式鑲嵌技術,〈CHRYSANTHEMUM胸針〉設計於上層採用黃K金隱密式鑲嵌紅寶石,下層則以鉑金鑲嵌鑽石,完美捕捉菊花綻放之美,並展現獨特紋理與細節,體現梵克雅寶卓越非凡的工藝造詣。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伊勢形紙〉(模板)——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1868–191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CHRYSANTHEMUM胸針〉——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37 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動靜有形

藝術作品如何以獨特方式展現輕盈活躍的生命力?此展區的51件作品體現藝術家出色的工藝,運用材質、技法和巧奪天工的機關,栩栩如生地表達動感效果。故宮院藏〈端石海天浴日硯〉儘管尺寸不大,整件作品的雕刻深淺起伏疏密有致,令渦流波瀾富有韻律感,起伏滾動的流線形塑造洶湧澎湃、氣勢磅礡的海洋氣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向竇加致敬雕塑〉,則為玻璃藝術大師Matei Negreanu巧妙玩轉運動的物理面向、非物質面向與無形的面向,營造形式與空間之間搖搖欲墜的平衡,他獨特的創作手法流露在作品表面流轉的光影效果、霧面質 感與半透明的特質,在80年代的法國玻璃工藝界別樹一幟。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端石海天浴日硯〉——國立故宮博物院(1368–1644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而自1906年以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便憑藉對黃金精湛的駕馭能力,以多樣的手法塑造作品的紋理與細節。〈煙盒〉上綴飾的起伏紋路,或稱「璣鏤雕花」(guilloché)工藝,乃是透過在黃金表面刻劃密集平行的波浪紋,營造出光影變幻的浮雕效果;時至70年代,〈歐普藝術御門手鐲〉運用「米蘭網」(Milanese mesh)工藝,於作品表面進行壓模處理,呈現錯落有致的波浪紋路,彷彿泛起了陣陣漣漪。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歐普藝術御門手鐲〉——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70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奇幻仙境

此展區共34件作品皆生動展現居住於夢境的奇形動物、奇美拉與混合生物的形態與符號,隨著時代與文化的演變而不斷蛻變。故宮院藏〈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指涉的正是漢代探險家張騫的故事,運用空心樹幹的形象描繪張騫從天界返回時乘坐的著名木筏。這件作品以簡潔流暢的線條雕琢乾燥樹幹的紋理,彰顯人物的平滑面容。

(攝影:La Vie)
(攝影:La Vie)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蓋碗〉由法國銀匠Jean-Baptiste Odiot於1819年製造,握把上兩位身披羽翼的女性造型,象徵著羅馬女神維多利亞,支座還綴有羽冠獅頭裝飾與棕櫚葉紋。Odiot為這類蓋碗創造多款握把,蛇形和天鵝造型便是其二,包括此類蓋碗的大型餐具系列,為法國餐具工藝帶來卓著聲譽。

2010年的〈LUNA長項鍊〉,採用隱密的機關設計,可拆卸單獨作為胸針佩戴,它出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主題高級珠寶系列,影射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講述尼莫船長和他的船員在潛艇「諾第勒斯號」內探索深海的故事。玉髓、月光石、黑色蛋白石和縞瑪瑙,營造一系列淡雅和深邃的漸層色調,彷彿海底世界的深邃無垠,彈奏豎琴的娜伊亞德女妖圖案凝聚了整件作品,鑽石琴弦宛如水滴般閃爍。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LUNA長項鍊」(2010 年)可拆卸式胸針,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高級珠寶系列。(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神祕莫測

即便一件實用物品的功能看似一目瞭然,但仍可能蘊藏一些奧妙玄機之處和鮮為人知的工藝技術,這個展區中的28件作品,件件都在挑戰觀者的視角。根據記載,乾隆皇帝在他的宮殿內擺設眾多如故宮院藏〈竹黃貼花百什件〉的奇趣盒,作品以竹片拼貼而成,集美觀與實用於一身,其採用多層隔間的設計,並在側面設有隱藏抽屜,用於存放各類物品,如鼻煙盒、扇子、玉器、瓷器等。打開這件百什件,猶如揭開一則祕密,工匠巧妙設計一種既能保護、又能展示這些藝術品的神祕奇趣盒。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文件櫃與座椅成套的辦公桌〉,由建築師兼室內設計師雅克・阿德內特(Jacques Adnet)設計。黃銅裝腳模仿竹子的輕盈,呈現X型,不只增強結構強度,亦反映出亞洲藝術的影響,突顯當時法國傳統風格的地位,也令人想起18世紀典型的女用書桌「bonheur du jour」。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文件櫃與座椅成套的辦公桌〉——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約1950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另外,於1933年獲得專利的百寶匣(Minaudière),是結合精緻美學和實用性的長形方盒,可收納粉餅、唇膏、梳子、香煙等。1935年的〈CURL百寶匣〉在邊緣內設有隱藏的鏡子和腕錶,隔層設計令人聯想到Walter Gropius和Eileen Gray等現代主義者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於蓋子上的裝飾:鐫刻的金色圖案、鑲嵌細工或漆飾,皆如此件設計,展現了豐富多樣的珠寶藝術,以及亞洲裝飾藝術對世家的影響。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CURL百寶匣〉——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35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五彩繽紛

色彩可忠實再現自然界最細微的暈影,也能為想像賦予生命,第五展區的81件作品,展示裝飾藝術的領域中,隨著技術和材質的演進,色彩光譜不斷發展的方式。故宮院藏〈碧璽佩〉、〈碧璽雙耳瓶〉、〈玻璃碗〉、〈紫水晶鐲〉、〈胭脂紅彩杯〉,其中有3件作品的色彩源自礦物質,而另外2件碧璽作品,則以精湛的鐫刻工藝見長,打造如意、蝙蝠、龍等圖案。玻璃碗的金紅色,是經由燒製前於紅色染料中,加入金粒呈現出的效果,而白色的部分則是透過琺瑯層打造,其中晶瑩透亮的粉紅色是這件作為酒器的玻璃碗,獨樹一格的罕見特色。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紫水晶鐲〉——國立故宮博物院(1644–1911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蛋白石水晶由骨灰、錫和砷組成,是19世紀法國水晶製造業的一大創新技術,而採用蛋白石水晶製造的產品,稱為「類蛋白石」(opaline),一推出即廣受歡迎。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戒指座〉點綴著小飾瓶的戒指架,充分展現當時生產作品琳瑯滿目的色彩:源自白蠟或砷的白色、金鹽的粉紅色、銅氧化物的藍綠色,以及銻的黃色。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胭脂紅彩杯〉——國立故宮博物院(1662–1722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年代和30年代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目光轉移至紫水晶和石英等寶石,〈猴飾桌鐘〉上有著一隻環抱幼猴的紫水晶靈猴,停憩於縞瑪瑙和黃K金組成的分層圓形底座上,而時間則顯示在長方形的開口處,周圍環繞著琥珀砌成的菱形圖案,點綴閃爍鑽石;結構整齊、具幾何造型的〈煙具套組〉皆由玫瑰石英製成,火柴盒採用黃K金點綴,鑲嵌凸圓式車工藍寶石,呈現強烈對比的色彩,呼應了30年代的建築和室內設計的風格。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猴飾桌鐘〉——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26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展覽經由多元的藝術形式,展示了無言之美的力量。這種美不依賴於語言的敘述或解釋,而是透過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感知,觸動觀者的內心深處。展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靜謐的世界,等待著觀者以心靈去感受與體驗,正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真正的美隱於無聲無形之中,卻直擊人心。

焦點展品一次看!

〈洋彩玲瓏轉旋瓶〉——國立故宮博物院/陶瓷,清 乾隆皇帝(1736-1795)

此件乾隆時期瓶器的結構特別複雜,由4個相互銜接的旋轉部件組成。瓶身裝飾極為豐富,繪有五彩祥雲紋、紅色蝙蝠、如意紋(雙環相向纏繞,末端對稱)以及蓮花和芭蕉葉紋。裝飾輔以精緻的鏤空,形成兩對雙龍攫持蓮花和靈芝的圖案。這些不同的裝飾元素在瓶身旋轉中層疊交錯,變化繁複。此件作品的工藝技巧、機關裝置以及裝飾圖案,概括本次展覽的5大主題。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洋彩玲瓏轉旋瓶〉綴飾龍和蓮花圖案,彩繪洋彩琺瑯。(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布洛瓦帶蓋長頸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瓷器、琺瑯、鍍金,法國塞弗爾國家瓷器廠(1736-1795)

這件來自布洛瓦的長頸水壺是19世紀法國奢華製品上乘之作。當時塞弗爾國家瓷器廠將餐具等物品供應至整個歐洲,並受到法國文藝復興的啟發,揉合卓越的技術專長和知名藝術家才華。壺的底色和堆花裝飾(pâte-sur-pâte)手法則受到亞洲陶瓷的啟發,展現製造廠探索工藝的技術。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布洛瓦帶蓋長頸壺〉揉合素描家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雕塑家Auguste Rodin和Thomas-Jules Roger、畫家Suzanne Estelle Apoil卓越的技術專長與才華。(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Zip項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Van Cleet & Arpels Collection/黃金、鉑金、祖母綠、鑽石(1952)

前衛的〈Zip Van〉項鍊出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開創性的設計,靈感源自飛行外套和軍服上的拉鍊,後來於30年代時引入時裝設計。世家洞悉時尚動態,巧妙將此設計機制運用於珠寶創作。此項鍊於1938年獲得專利,1950年出產,其中滑動自如的流蘇式拉鍊頭,使得這件作品具備多樣佩戴方式,拉開時可做項鍊佩戴,拉闔時則可轉換為手鍊。這件1952年製的〈Zip〉項鍊,綴飾著由黃金製成的心形圖案,並點綴祖母綠寶石和鑽石,流露動感與神祕感,充分展現出世家所擅長的可轉換式珠寶的設計與偏好。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Zip項鍊〉可轉換為手鍊。(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文|張瑋涵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1月號《走入藝術的無形脈動》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3 位主持人,以詼諧深刻的對話,陪伴無數通勤族穿梭於日常的喧囂與靜謐,這次他們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在最後的〈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展區中,觀眾可以任意使用樂高拼砌城市、搭建想像。於是,他們坐進了這座城市現場即興創作,暢談好奇心如何連結生活與藝術。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是展覽中最具互動感的作品之一,參與者在一片白色樂高積木的海洋中自由創作,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景觀。對李毅誠(誠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 A)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體驗,更是一次對創造力的回溯。誠誠分享,比起一般「組裝說明書式」的樂高,「這裡的樂高多到讓人安心,像是軍備競賽,零件多到你可以無止境地重複、擴張。」他聲稱自己的創作靈感是打造一座「不通風、不透光、如墓碑的人造建築」,刻意強調人為的控制感與封閉結構,彷彿在挑戰自然的界限,「小時候我也喜歡蓋這類型的樂高,像是要保護內心珍貴之物,這裡讓我重新連結那種感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何 A 的「衛星發射台」概念,來自他玩《坎巴拉太空計畫》(Kerbal Space Program)太空飛行模擬遊戲的記憶,故意讓建築呈現「一碰就壞」的危樓狀態,「我不只想蓋得比台北 101 高,還想讓小孩看到都怕怕的,不敢把我的作品拆掉!」家倫的構想則是一個拱門般的「入口」,象徵某種通往未知的邀請,竟意外地和何 A 的作品無違和合併,成為「衛星發射台的洩水閥」,「我滿期待別人拿我的零件去創造新東西,就像我們的節目,聽眾回饋讓頻道內容更豐富、更有層次。」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台通眼中的 Olafur Eliasson——「看似開放,其實絕對控制」

除了拼組樂高,3 人此行也走進其他展間。誠誠認為,Olafur 的創作兼具高度控制與普世性:「你都看得懂,但絕對做不出來。觀看時都有種『我怎麼沒想到』的驚訝。」他特別提到〈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單頻率的黃光。何 A 則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認為 Olafur 的作品帶有某種「攻擊性」或「不耐感」:「他的作品像在挑釁,吸引你靠近卻又不讓你觸碰。」而〈循環扇〉(Ventilator,1995)刻意設置在可觸及的高度,彷彿在試探觀眾的慾望,「整個展覽精確地控制觀眾的好奇心,最後用樂高釋放到訪者的創作慾望。」何 A 認為這樣的對比性令人莞爾,他隱約感覺到某種「反人性」的不耐,藝術家似乎有意凸顯人造與自然的差異,挑戰觀眾對物質與環境的認知。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立方體結構的演化計畫〉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3 人忍不住熱烈議論,Olafur 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光、影、水、霧等與人類感知的連結,卻似乎有意排除「人」的存在感。何 A 提到〈苔蘚牆〉(Moss wall,1994)與記錄時間流逝的〈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和〈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他好像在說,人類其實沒那麼重要。〈單色房間〉中你無法好好自拍;〈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你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他要你把注意力轉向外部,凝視那些喚起好奇心的東西。」家倫補充:「他的作品邀請你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與環境互動。」誠誠則指出,這也許是藝術家個人較尖銳的幽默感:「『你們都沒發現吧?』他總在提問,你是否忽略了明明再尋常也不過的彩虹和影子?」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多重影子屋〉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不是講幹話而已!輕鬆詼諧中深刻思辨

這趟觀展過程,彷彿是一次對 3 位創作者自身的映射。長期一起工作,彼此熟知癖好與節奏,卻也因為這種持續對話,累積出了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力。「好奇心是所有創作的起點,也是燃料。『李毅誠為什麼喝酒都點 2 杯?』有人覺得沒什麼,但好奇心會讓你追問,然後找到故事。」誠誠分享,有次聊天中討論如何收襪子,3 人發現彼此方式截然不同——誠誠摺疊、家倫捲起來、何 A 則將一隻襪子「含住」另一隻。這些細微差異在節目中變成引人入勝的話題,展現好奇心如何將平凡轉化為趣味。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家倫坦言,自己私底下不是對其他人類好奇的人,但在錄製節目時會刻意開啟「追問模式」。他也說何 A 的突兀反而成為節目笑點,「何 A 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服務自己,而不是服務觀眾,不過這種天外飛來一筆,也會意外挖到有趣的東西,這就是他的怪。」看似無聊的瑣事,因為觀察、發問與執著,被賦予了新的厚度。誠誠指出:「我們最常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比起輸出,其實聊天最重要的反而是聽,讓對話持續延展下去。」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如果台通成為策展人?

這讓我們也好奇起,如果有一天,台通受邀進駐美術館展出,他們會選什麼片段?何 A 想像一個在展場中,模擬聽眾在捷運上、打掃家裡、開車等場域收聽節目的環境,集結 3 個主持人的笑聲集錦,讓觀眾感受到陪伴與共鳴,「想跟觀眾說『你不孤單』,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場景,大家的笑聲匯聚成一股力量。」誠誠則想展出節目中被剪掉的祕辛,如私下對特定人事物的犀利評論,認為這能呈現真實的對話樣貌:「節目是同時做給數萬人聽,但展覽是對 1 個人說話。來看展覽才能聽到從未公開的彩蛋。」家倫則幽默提議展示業配片段,笑稱這是節目價值的體現:「被標價是好事,讓你知道自己的價值!」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單色房間〉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同理差異 持續好奇

「我們最討厭那種孤芳自賞、設了高門檻,還覺得看不懂就是你不夠聰明的藝術。」在他們眼中,藝術最迷人的地方是「打開一個你從沒想過的角度」,是提醒「你怎麼沒發現呢?」如同台通的核心哲學,既可以輕鬆理解,但要做得自然且深刻,是另一回事。3 人至今依然是可以約去吃漢堡王的朋友,台通「從一個小問題一路往下挖」,使「陪伴」成為聲音最獨特的質地,一場場「用聲音搭建世界」的實驗,對話流動而誠實,彼此接住對方,也拆解彼此。誠誠說:「好奇心讓我們安心,光是『理解』本身,就能減輕人生的痛苦。」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台通》自 2020 年疫情期間由李毅誠創立,與張家倫、何勁旻共同主持。起初因疫情影響便當店生意下滑,啟發李毅誠與好友創辦節目,意外席捲 Podcast 圈,節目話題涵蓋生活瑣事、時事、動漫到社會議題,以輕鬆又深入的閒聊風格,累積大量忠實聽眾。開播後多次登上 KKBOX、Apple Podcasts 與 Spotify 最受歡迎節目榜,也在 2022 年獲邀擔任第 13 屆金音創作獎主持,持續以真誠、幽默的對話與魔性笑聲,打造和聽眾的共鳴與連結。

文|張瑋涵 攝影|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東京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新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由在東京、仙台、倫敦設有據點的WOW視覺設計工作室策劃,以「提問」為主軸,提供觀者從自己的視角反思防災與災害。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10個提問引領人們思考災害

展場散布著10個提問,像是:所謂「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到底需要準備多少才是充分的備災?如果聯絡不上重要的人,該怎麼辦?該如何事先準備?對你而言,度過災後生活必須具備的是什麼?支撐我們生活的,究竟是什麼?⋯⋯。人們能一邊欣賞展品,一邊思考若發生災害,自己會如何面對與準備;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使用手機傳送關於這10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回答也將作為影像作品在現場展示。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如果「那個時候」到來⋯⋯

WOW工作室提到,「在這次以『防災』為主題的展覽中,我們不單單只是傳遞災害的知識與防災技術,更將焦點放在人們如何面對天災時的意識與心態。防災從來不是某一個人可以獨自背負的責任,它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周遭素未謀面的人。而別人是如何看待『那個時候』並做準備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視角,成為人們重新將防災視為自己課題的契機。」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有哪些看點?

▸ 將天災視覺化呈現

透過將數據圖像化、以多樣的視覺描繪災害圖像,帶領人們回顧日本與世界上曾經歷過的各式災害,同時藉由視覺化呈現自然原貌與災害模擬,開啟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越村俊一、にゃんこそば、株式会社ヤマップ、パノラマティクス+ Eukarya、日本経済新聞社 等

▸ 重新審視防災意識的裝置作品

此次展出的兩件全新體驗型裝置作品,將引領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防災與災害的準備與心態。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柴田大平、siro +石川将也

▸ 防災的計畫、研究與產品

本區介紹因應天災時斷訊的嶄新研究、能迅速傳遞資訊的機制、災後如何持續照護生活與心靈的各種方式,以及把防災融入日常的概念等,透過不同階段的各式計畫與物件,帶領觀者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ゲヒルン株式会社、KDDI 株式会社、中嶌 健、WOTA 株式会社、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バリューブックス 等

▸ 「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樣貌

有些畫作誕生自災害發生地的風土與人們,有些設計因震災而生、進而傳向世界,也有持續提醒我們「每天都可能有災害」的倡議,藉由這些連結災害與日常的創作,帶領我們看見「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福島民報社、佐竹真紀子 等

▸ 自然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從樹木生態系與人類共存的防災方式,到作為保護自身最後一道防線的「衣服」等,引領人們從有別於都市防災機制的角度,重新思考守護我們的各種可能。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津村耕佑、veig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展場: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休館日:週三(9月23日開館)
開館時間:10:00−19:00(18:30為最後入場時間)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