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開展:以17件代表性作品打造關於光影、自然的感知之旅

北美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開展:以17件代表性作品打造關於光影、自然的感知之旅

北美館推出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台灣的首次大型個展「你的好奇旅程(Your curious journey)」,展覽將回顧其自1990年代以來逾30年的創作歷程,精選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等多樣媒材的17件代表性作品。本展於6月21日至9月21日在北美館大廳及一樓展覽室展出。

奧拉弗・埃利亞松以挑戰感知、強調環境共創的作品享譽國際,並以引人入勝的裝置藝術著稱,將難以捉摸的現象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用開創性的方式,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與理解。其作品也因其對社會與環境的深度關懷,持續在當代觀眾之間引發共鳴。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與作品的移動,更象徵思想流動與探索過程的展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與作品的移動,更象徵思想流動與探索過程的展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 看更多藝術家Olafur Eliasson介紹

迴展規模最大站在北美館

而本次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由5座城市美術館共製,並與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合作策劃。首站自2024年於新加坡美術館展開,接著至紐西蘭奧克蘭美術,北美館則是此次巡迴中規模最大的第3站,接續也將至印尼雅加達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館,並於2026年秋季在菲律賓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畫下句點。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場景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場景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帶著好奇心走進展場

開幕記者會上,奧拉弗.埃利亞松分享,「歡迎大家走進展場,感受你所熟悉的事物,同時也去發掘你所知道但未曾感受到的事物,最重要的是,也許在過程中可以讓你去發現那些你不知道也未曾感覺到的事物,或是那些你不知道其實你不知道的事情。我覺得好奇心非常重要,因為好奇心可以打破過去很多我們沒有看到、沒有遇過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就會自然而然放下了選擇的機會,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有選擇同意跟不同意的權利。」

此次奧拉弗.埃利亞松親自出席開幕。(攝影:Adela Cheng)
此次奧拉弗.埃利亞松親自出席展覽開幕典禮。(攝影:Adela Cheng)
奧拉弗・埃利亞松,《動作顯微鏡》,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動作顯微鏡》,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將自然元素轉化為藝術體驗

而奧拉弗・埃利亞松的創作致力於將光影、空氣、水等難以捉摸的自然元素,轉化為可被感知的藝術體驗。一踏入北美館大廳,即可見一台懸吊於空中擺動的風扇,《循環扇》(1997)引導觀者重新感受空氣流動與空間中微不可見的能量波動。展場入口的《雙螺旋》(2001),以旋轉鋼管構成如DNA般的螺旋形體,營造出一升一降、上下循環的雙眼視差錯覺;《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透過頻閃燈規律性的閃爍,使噴泉水流看似凝固在空中,挑戰我們對「動」與「靜」的視覺認知,同時透過這樣的設計,也能夠有點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事。

奧拉弗・埃利亞松,《循環扇》,199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 199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循環扇》,199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 199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雙螺旋》,200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雙螺旋》,200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運用科學原理創造多元體驗

本展也聚焦於觀眾互動的感知層次,利用簡單的科學原理創造多元的體驗。作品《美》(1993)在幽暗空間內呈現彩色水霧光幕,隨著人們視角的變化,不同波長的色彩會依角度而顯現,每個人也將看見不同的彩虹效果;曾於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丹麥館展出的《單色房間》(1997),為此次巡迴展中空間最為寬廣的一站,在這個場域裡面只有黃色的燈、什麼都沒有,抽離其他色彩訊息形成灰階對比,空間中只剩下明暗對比,也讓走進其中的人們感受如果自己是藝術品的話,在這樣的空間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多重影子屋》(2010)藉由多色光源與投影的交錯運作,創造出錯位而繽紛的多重剪影,當人們走入作品中,將隨之產生光影變化,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199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典藏。©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199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典藏。©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單色房間》,1997。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Angsuvarnsiri收藏。©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單色房間》,1997。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Angsuvarnsiri收藏。©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多重影子屋》,2010。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0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多重影子屋》,2010。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0 奧拉弗・埃利亞松

貫穿展覽核心的氣候與自然變遷議題

氣候與自然變遷的議題也貫穿展覽核心。《苔蘚牆》(1994)將北歐的馴鹿地衣苔蘚大規模展現在美術館室內,讓它跟這個整個空間一起去生存,而運用這種會呼吸的牆面,也讓人們去思考,人跟自然之間是否有可能有其他共處跟共生共存的關係;《風的書寫》(2023)《太陽繪圖》(2023)是在卡達國家博物館的限地作品,將風力與陽光轉化為繪圖工具,記錄不可見的氣候訊號與見證時間的流逝;近期新作《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則透過青銅雕塑呈現冰川融化的不同階段,透明玻璃球象徵著融化後的水量,提醒人們氣候變遷與全球升溫加速冰川消退的危機。

奧拉弗・埃利亞松,《苔蘚牆》,199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典藏。© 199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苔蘚牆》,199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典藏。© 199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風的書寫(2023年3月22日)(2023年3月23日)》、《風的書寫(2023年6月20日)(2023年6月28日)》、《太陽繪圖(2023年6月21日)(2023年6月22日)》,202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3 奧拉弗・埃
奧拉弗・埃利亞松,《風的書寫(2023年3月22日)(2023年3月23日)》、《風的書寫(2023年6月20日)(2023年6月28日)》、《太陽繪圖(2023年6月21日)(2023年6月22日)》,202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漂流指北針》,201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漂流指北針》,201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以「旅程」為主題的創作

本次巡迴展覽中,也特別規劃一件以「旅程」為主題的創作《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2024-2025),透過運輸箱中的繪圖裝置,以線條記錄海運途中細微顛簸與震動,將每段路程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視覺痕跡。而為補償長距離運輸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埃利亞松與其工作室團隊積極尋求減少展覽的碳足跡,透過選用重量較輕、可於區域製作或當地取材的作品,並設計模組化的包裝與運輸機制,降低能源耗用與碳排放。

奧拉弗・埃利亞松,《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柏林–新加坡,1號至6號)(新加坡–奧克蘭,1號至6號)(奧克蘭–臺北,1號至6號),2024-202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柏林–新加坡,1號至6號)(新加坡–奧克蘭,1號至6號)(奧克蘭–臺北,1號至6號),2024-202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2018。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2018。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生命沿線而生》,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生命沿線而生》,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構築對未來城市的想像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則是巡迴展中,唯一在新加坡及台北展出的作品,其以協作、共創的參與形式,邀請人們透過白色樂高積木,一同構築出對未來城市的想像。另外,7月至9月的展期間,北美館也將策劃一系列親子與全齡觀眾參與的公眾計劃,以「好奇旅程」為主題,分別是「自然現象的體察」、「感知詩性」、「永續意識的思考與行動」,邀請觀眾在藝術中重新連結感官與創造力,展開屬於自己的探索之路,更多資訊可至北美館官網查詢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展期:2025.06.21-2025.09.2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特別邀請設計師吉岡德仁打造100週年紀念Logo,並率先公開2026年的展覽陣容,其中包含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收藏展、奧賽美術館典藏展、藝術家Andrew Wyeth展等精彩企劃!

日本首座公立美術館邁入百年新章

作為日本第一座公立美術館的東京都美術館,自1926年開館以來,不僅是提供藝術家發表作品的舞台、與世界及日本名作相遇的場所,也是讓人們透過藝術與彼此交流的空間。而在即將迎來開館100週年的這個特別時刻,東京都美術館除了舉辦特別展與企劃展之外,還將展開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設計師吉岡德仁操刀紀念Logo

活躍於設計、建築、現代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師吉岡德仁,2011年時替東京都美術館設計識別標誌,他從前川國男於1975年設計的美術館立方體建築汲取靈感,並以「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具象徵性的意象」、「融合歷史與未來」、「展現日本形象」等關鍵字為基礎,設計出兩款版本,既展現出美術館近百年歷史所蘊含的厚重感,同時傳遞出面向未來無限可能所帶來的輕盈感。而在代表美術館本身時,使用帶有顏色的立方體Logo;代表各項事業時,則使用以線條描繪、具透明感的版本。

這次,吉岡德仁再度受邀設計Logo,他以獨特的美學視角,從「100」字樣延伸出簡潔流暢的線條,打造出兼具洗練質感與紀念意義的標誌。館方除以此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外,也同步推出特設網站,並搶先公開2026年展覽的精彩陣容。以下將介紹其中4檔展覽,完整內容可至100週年紀念官網查看。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2026年展覽4選!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

展期:2026年1月27日~4月12日

在瑞典國立美術館的協助下,本展將透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瑞典美術黃金時期的迷人繪畫,深入探討北歐特有的與自然共生、豐饒生活的獨特感性。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

展期:2026年4月28日~7月5日

本展為20世紀美國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2009)的回顧展。魏斯直至91歲逝世為止,持續描繪身邊的人與風景,其作品中常見窗戶、門等意象,象徵所處世界與彼岸之間的界線。本展將以這些主題為核心,探索魏斯筆下的世界。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

展期:2026年7月25日~10月18日

本展將從大英博物館約4萬件的日本美術收藏中,精選江戶時代的屏風、掛軸、繪卷,以及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8位代表性浮世繪師的版畫佳作。此外,展覽也將聚焦近年的調查成果和收藏的背景,探討該館在日本美術的收藏、研究與保存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

展期:2026年11月14日~2027年3月28日

被譽為「印象派殿堂」的奧賽美術館將以「活在當下的喜悅」為主題,展出繪畫、雕塑、工藝、攝影等約110件作品。其中包含米勒《拾穗者》、雷諾瓦、莫內、梵谷等人的名作,將帶領人們感受多樣的「喜悅」形式。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資料來源|東京都歴史文化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12月登場!集結超過70組藝術家作品,開啟人與環境關係的探索

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12月登場!集結超過70組藝術家作品,開啟人與環境關係的探索

臺中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中美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將於2025年12月13日開幕。展覽由中美館策展團隊,攜手臺灣策展人周伶芝、美國策展人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Alaina Claire Feldman),以及羅馬尼亞旅居南韓策展人安卡.繆雷.金(Anca Mihuleţ-Kim)共同策劃,呈現來自全球20國超過70組藝術家的作品,涵蓋錄像、繪畫、雕塑、裝置、檔案、藝術家書籍等多樣媒材形式,其中更包含24件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展覽期間將搭配系列演出、工作坊與座談,在跨世代及跨文化間,開啟一場關於人與環境關係的探索。

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將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提供、攝影:YHLAA李易暹)
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將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編輯帶逛】臺中綠美圖試營運!7大亮點看SANAA在臺建築首作:與中央公園綠意共融,開放而流動的文化森林

在城市治理中回應萬物共生的可能

此次策展團隊表示,開館展「萬物的邀約」考究區域地理與歷史脈絡,策展概念回應中央公園地景與水湳機場的轉型歷程,在城市治理與地方記憶之間,藉由藝術實踐,開啟對人與萬物、自然與都市關係的深層省思。

展覽圍繞著五個相互交織的子題:「畫一道海岸線 How to Draw a Coastline?」從自然出發,藝術家以多元媒介描繪自然,呈現地理、感知與存在的練習,同時探問自然的變動與治理意義;「幻生的寓言 Recalling Fables」 透過寓言與神話的創作,藝術家解構人/非人關係,反思殖民史與自然書寫的跨時空辯證;「摺疊的風景Folds and Flows」以「摺疊」的哲學概念討論空間、時間與身份的非線性結構,揭示歷史、記憶與經驗的多重交織;「擾動的記憶The Troubling of Natural Histories」檢視自然史與個人、集體經驗的交錯,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萬物初聲When the World Begins to Speak」藉由個人與集體敘事,藝術家編織面向未來的對話空間,探討共存與修復的可能。

美術館大廳5樓。(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美術館大廳5樓。(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展覽內容涵納動植物史、寓言神話、移動遷徙、語言敘事等,回應自然如何在歷史與權力結構中被形塑,又如何在調控與馴化中持續展現野性與能動性。依循策展脈絡,藝術家們進行田調調查、研究,以風景、神話、聲音與身體為線索,重新勾勒出人與萬物共生的想像圖譜。除了展場,作品也將延伸至綠美圖公共空間,探觸公共與親密、治理與創造之間的邊界,讓藝術思考融入生活肌理,開啟城市與自然關係的討論契機。

美術館A展廳(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美術館A展廳(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跨越文化、超越時空的藝術視野

「萬物的邀約」展覽亦展開現代與當代藝術的跨世代、跨國的對話,從膠彩畫奠基者林之助、漆藝大師王清霜、中部重要女性膠彩畫家林星華,以及抽象藝術代表趙無極、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版畫暨雕塑家陳庭詩等前輩藝術家,到當代臺灣藝術家如吳其育、楊季涓、廖文豪等,作品交織自然風景與人文歷史的感知。來自臺灣原住民族群的藝術家亦扮演關鍵角色。Rngrang Hungul余欣蘭的作品以女性獵人的身體經驗出發,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瓦旦.塢瑪則透過系列行為表演,召喚人與自然、藝術互相交錯的關係與力量。

余欣蘭 Rngrang Hungul《我是女人,我是獵人》,2022,單頻道錄像裝置。(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藝術家自藏。)
余欣蘭 Rngrang Hungul《我是女人,我是獵人》,2022,單頻道錄像裝置。(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藝術家自藏。)
吳其育《無主數據》單頻道錄像,超8釐米轉2K數位影像與AI生成影像,12分30秒, 2024。影像截圖。(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吳其育《無主數據》單頻道錄像,超8釐米轉2K數位影像與AI生成影像,12分30秒, 2024。影像截圖。(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陳庭詩《要塞》2001,雕塑,61 x 60 x 152.4 cm。註:圖片為本次展覽展出作品。(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陳庭詩《要塞》2001,雕塑,61 x 60 x 152.4 cm。註:圖片為本次展覽展出作品。(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共構自然、歷史與感知的跨文化對話

國際參展藝術家則從各自的文化視角出發,共構一場關於自然、歷史與感知的跨文化對話。古巴裔美國藝術家安娜.曼迪耶塔(Ana Mendieta)以其標誌性的「地景身體」行為影像,探索生態與女性主義交織的感知實踐;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以實驗影像探索動物與人類間的觀看與凝視;巴西藝術家瑪麗亞.特蕾莎.阿爾維斯(Maria Thereza Alves)從植物與土地出發,回應殖民歷史。展覽另一亮點為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相關珍貴文獻首度於臺灣的美術館展出。作為19世紀末身障權利運動的重要推手,海倫.凱勒的思想與行動象徵對多重感知與平權發聲的肯認,也呼應「萬物的邀約」所倡導的共生精神與包容視野,為展覽注入深厚的社會與歷史意義。

此外,展覽也將對話延伸至藝術行動與教育合作。印尼「紙月亮偶劇團」(Papermoon Puppet Theatre)將與全臺第一座原住民族實驗小學臺中博屋瑪國小合作,舉辦藝術工作坊與遊行展演,推動跨文化生態敘事與社群參與。

1954年瑪莎·葛蘭姆、海倫·凱勒與舞者共舞的照片。 Copyright ©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Helen Keller Archive. Used with permission_
1954年瑪莎·葛蘭姆、海倫·凱勒與舞者共舞的照片。 Copyright ©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Helen Keller Archive. Used with permission
瑪麗亞・特蕾莎・阿爾維斯 《德國玫瑰是什麼顏色? 》2005,彩色有聲錄像,6分14秒。(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瑪麗亞・特蕾莎・阿爾維斯 《德國玫瑰是什麼顏色? 》2005,彩色有聲錄像,6分14秒。(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米諾娃・奎瓦茲《迷因》(02) ,2020,燈箱裝置,170 cm  × 90 cm × 10 公分。(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米諾娃・奎瓦茲《迷因》(02) ,2020,燈箱裝置,170 cm × 90 cm × 10 公分。(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見本生物操刀設計主視覺

而開館展主視覺由「見本生物」操刀設計,以「來自萬物的邀請函」為核心概念,融合「時間捲曲」、「痕跡」等關鍵意象。視覺透過拆解與轉譯自然與文化的符號,具備鮮明的記憶點,也象徵連結、對話與傳播,開展出多重詮釋的可能性,並延伸至各展區專屬的色彩,讓每間展場都具備獨特的精神與語彙。動態主視覺以層層堆疊的節奏,體現「萬物的邀約」的共生精神及多元價值。

開館展主視覺由「見本生物」操刀設計,以「來自萬物的邀請函」為核心概念,融合「時間捲曲」、「痕跡」等關鍵意象。(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開館展主視覺由「見本生物」操刀設計,以「來自萬物的邀請函」為核心概念,融合「時間捲曲」、「痕跡」等關鍵意象。(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萬物的邀約》(A Call of All Beings : See you tomorrow, same time, same place)
展期:2025年12月13日至2026年4月12日
地點:臺中市立美術館(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六9:00-20:00,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更多資訊可至中美館官方網站查詢

資料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